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通过对自然感染白僵病的松毛虫僵虫分离纯化,选育出39个原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后,筛选出15个优势菌株。室内外毒力测定结果,普白(PB)3和普白(PB)9 2个菌株毒力显著,室内测试施药后15d的感病率分别为89.2%和88.7%;林间防后15 d普白3和普白9的致死率分别为84.1%和81.4%。  相似文献   

2.
在35个枯斑盘多毛孢菌株中,以油松上的菌株所产代谢产物的毒力最强(PF-11),马尾松上的2菌株(PF-2)次之.用PF-11为出发菌株在亚致死诱变剂量条件下经3次连续诱变获得10株抗紫外线的生物型.用硅胶H60型作柱层析的填料,正丁醇:水:甲醇(4:2:1)作洗脱剂进行柱层析,P11菌株代谢物可纯化出3种活性组分(Rf分别为0.83,0.79,0.80);诱变菌株P11-4可纯化出4种活性组分(Rf分别为0.83,0.79,0.80,0.60),表明诱变后增加了一种活性物质,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分析为一植物含氮多糖[C12H23O9N(Mr=325),分子式为(分式图)NHCH2CH2CH3].诱变菌株毒力研究表明:3株诱变生物型(PF11-1,PF11-3,PF11-5)为负突变,对目标寄生性种子植物无毒力;5株诱变生物型(PF11-7,PF11-8,PF11-9,PF11-10)毒力未明显增强,只有PF11-4,PF11-6诱变生物型为正突变,对寄生性种子植物和杂草的毒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杨树溃疡病菌致病力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株溃疡病菌株及其亚硝酸盐诱变菌株、异核体菌株接种苹果进行致病性测定,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溃疡病菌致病力变异可由亚硝酸盐诱变、异核体产生。强毒株的nit株致病力分化差异显著,可产生较野生菌株毒力更强的株系;弱毒菌株的nit株致病力分化差异不显著,致病力均较野生菌株弱;异核体菌株之间致病力差异不显著,平均毒力比亲本菌株小,有的与强毒亲本致病力差异显著,无“异核体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分离自美国白蛾幼虫虫尸的1株白僵菌菌株BH01进行紫外线诱变,以获得高毒力突变株,为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工程菌株。【方法】将白僵菌的孢子悬浮液置于紫外灯下进行诱变处理,诱变处理后获得的菌株进行培养后以产孢量超过原始菌株2倍以上作为依据筛选正向突变菌株,测定其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的致病力,筛选高毒力突变株进行继代培养,研究其产孢量和致病力的稳定性。【结果】对原始菌株BH01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后获得28个菌落,孢子校正死亡率为85.5%,将获得的菌落重新接种于PDA平板上得到产孢量高于原始菌株2倍以上的正突变株BH01-5、BH01-12、BH01-25。其中诱变菌株BH01-5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明显低于原始菌株,BH01-25与原始菌株相当,而BH01-12的校正死亡率和LT50值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30和0.68倍,具有显著差异。将突变株BH01-25和BH01-12继代培养6次,发现诱变菌株BH01-25菌株在继代过程中产孢量和致病力明显降低,表现出与原始菌株类似的趋势,但其产孢量始终高于原始菌株,另外,原始菌株培养第4代时即开始降低,BH01-25至第6代时才出现明显的降低,表现出了更好的稳定性。诱变菌株BH01-12在试验的6代继代培养过程中,无论产孢量还是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致病力方面均未出现下降,且均明显优于原始菌株。【结论】经过对分离自美国白蛾幼虫的1株球孢白僵菌BH01进行紫外诱变,得到了产孢量和致病力均高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BH01-12,该菌株经过继代培养后,其产孢量和致病力均未出现降低,表现出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具有很好的生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筛选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高致病力的淡紫拟青霉航天诱变菌株,通过淡紫拟青霉山东寿光菌株搭载神舟八号获得10个淡紫拟青霉航天诱变菌株.[方法]以这10个航天诱变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进行寄生试实验,观察了其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及二龄幼虫的作用,并对与毒力相关的胞外酶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通过盆钵试验方法, 检验菌株Sd-m-9、Sd-m-16和Sd-m-26对花椒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结果表明:10个诱变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与原始菌株存在分化,其中有3个诱变菌株的寄生率增强,即Sd-m-9、Sd-m-16和Sd-m-26;这10个诱变菌株的几丁质酶和蛋白质酶的活性与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之间呈正相关.在盆钵试验中,菌株Sd-m-9、Sd-m-16和Sd-m-26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结指数较原始菌株下降88.34%~89.70%.[结论]因此,航天诱变菌株Sd-m-9、Sd-m-16和Sd-m-26可用于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N~+注入诱变黑曲霉选育单宁酶生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曲霉为出发菌株,经多次N+注入诱变,得到突变高产单宁酶菌株黑曲霉ANO2。该突变菌株其产单宁酶酶活为670.2 U/mL,较出发菌株的单宁酶酶活442.3 U/mL提高51.4%以上,突变菌株经传10代培养,产酶特性稳定,是一株比较理想的单宁酶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7.
用紫外光对假单胞菌株进行诱变,以竹炭为载体,将紫外诱变假单胞菌固定在竹炭上,用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处理间甲酚水样。考察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投加量和水样pH值对间甲酚去除的影响以及进水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去除间甲酚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相对于原菌株,菌株经紫外诱变后,生长周期缩短了6h。经紫外照射120s的假单胞菌可以在竹炭表面及内部孔隙形成明显菌胶团,诱变菌在竹炭上所成的生物量明显较未经诱变菌增加。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能有效地去除水样中间甲酚。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投加量和水样pH值影响到间甲酚的去除效果,pH值在4~6时,间甲酚的去除效果较好。20g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处理100mL初始浓度50,100,120,150,180mg·L-1间甲酚模拟水样42h,去除率依次为90.9%,76.4%,72.9%,64.6%和49.7%。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对间甲酚的去除能较好地符合零级反应方程。  相似文献   

8.
利用低能N+注入,对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Mnp)和锰过氧化物酶(Lip)活力均较高的菌株N1023进行诱变,研究了不同能量和不同剂量N+离子诱变后菌株的存活率与突变率、突变菌株的产酶活力及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能量和不同N+离子剂量注入对菌株有显著影响,诱变菌株N1023j产Mnp和Lip双酶活力分别提高了27.29%和22.58%,同时诱变菌株N1023j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以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野生株Ps-FLAG01为出发菌株,经超声波(US)-硫酸二乙酯(DES)复合诱变后,筛选出一高产菌株Ps-FLAG05,其总酶活力为0.325 3 u/mL,比出发菌株提高25.89%;对其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最佳配方为:玉米浆1.0%,葡萄糖3.5%,氯化钠0.15%,诱导剂4.5%,与原配方相比,发酵水平提高了13.03%.  相似文献   

10.
以平菇(PB4、PB5)为供试菌株,采用木糖渣为试验材料,研究木糖渣提取液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探索利用木糖渣栽培平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木糖渣提取液对平菇的菌丝生长速率影响差异显著,但在栽培试验中,木糖渣基质对菌丝生长速率影响不明显,木糖渣栽培平菇的第一潮菇平均产量为179.76 g/袋和169.17 g/袋,略低于对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生物学效率为35.95%和33.83%。  相似文献   

11.
提高海因酶产生菌株的活力,能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重要中间体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生产带来应用价值.对产海因酶的恶臭假单胞菌MZ-4S-0315进行紫外、微波诱变处理,在加有适量底物类似物5-FU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经测定的140株菌株,其海因酶活力大部分比原菌株产酶能力有所提高;其中在微波(800 w,2 450 Hz)40 s诱变条件下筛选到一株产酶活力比原菌株提高2.44倍的菌株ZF-109.该方法比以往化学试剂结合的诱变操作简单,危害性小,特别是筛选速度有了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形态分析结合1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采用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等方法诱变菌株,进一步筛选获得了具有更高产淀粉酶能力的菌株。研究表明:通过筛选获得具有高产淀粉酶能力的真菌菌株fu-1,鉴定为黑曲霉,命名为黑曲霉An。An进一步经紫外诱变、化学诱变筛、复合诱变筛选出产酶活力最大的菌株。成功得到了高产淀粉酶活力的菌株An-7c-2u。  相似文献   

13.
制备生物柴油用脂肪酶产生菌的诱变和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提高全细胞生物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效率为目的,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对产脂肪酶的米根霉菌株进行诱变和筛选。筛选得到的诱变株命名为LY6,脂肪酶水解酶活(4.33 U/mL)是原始菌株的4.33倍,合成酶活(0.28 U/mL)是原始菌株的1.12倍,脂肪酶水解酶最适反应pH值为7.0。将筛选得到的菌株制备成固定化全细胞生物催化剂催化大豆油转酯化制备生物柴油,在醇油比为3∶1(物质的量之比,下同)时,脂肪酸甲酯得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41.0%,达到87.3%;在醇油比为4∶1时,最终生物柴油的甲酯得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16.8%,达到96.1%,故经筛选得到的菌株能作为全细胞生物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4.
玉簪白绢病菌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从不同采集地得到的3个玉簪白绢病菌株,选用了5种常见培养基,对3个白绢病菌株进行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在5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产核。但是菌丝生长与产核量存在差异,3个菌株在PDA、玉米粉琼胶培养基和燕麦片琼胶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以PDA最佳,营养琼胶培养基上生长最差;平均产核量以PDA上最多;故得出,PDA为最适培养基。且菌株之间的在菌丝生长和产核量方面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Y1Y3Y2,菌丝生长与产核量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量的N 注入球孢白僵菌后,存活率呈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选择该曲线峰值区域所对应的注入剂量即(80×1.3×1014)ion/cm2作为诱变育种的最佳注入剂量。比较离子注入前与注入后不同菌株的产酶曲线的结果是:不同菌株之间的Pr1蛋白酶酶活存在着差异,但是其酶活曲线变化规律一致,说明离子注入没有改变白僵菌Pr1蛋白酶的产酶过程。选择诱导24 h作为最佳诱导时间。通过测定菌株产孢量与菌株Pr1蛋白酶酶活双重指标对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表明,Bb202IP50菌株在两个指标上表现均较好,产孢量达到(7.065±1.105 9)×108个孢子/cm2,A405达到了0.269 8±0.035 8,故将其确定为最佳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16.
对华南4个地区的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试研究,以期为有效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分别对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1株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强弱测试比较,11株病原菌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序列形成支持率为86%分枝,表明其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高度同源性.以桉树无性系DH32-29组培苗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对11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试,不同菌株间在致病性上差异显著(P<0.01或P<0.05),以发病高峰期、高峰期发病率和平均发病率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K=3),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广西、海南的各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HY01、HY02、DA01、HP04菌株与HP05分为1类,DA02和DA03为第2类,而YJ01、HP01、HP02和HP03为第3类.对4个不同地区(采样点)的青枯病菌株平均发病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来源广东阳江菌株致病性显著地低于其他来源菌株.不同地理来源菌株之间在致病性上无明显相关性,同一地区内同时存在着致病力强弱菌株,HP03的生物型4-1菌株与其他生物型3菌株在致病性亦无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正> 通过人工诱变取得的UV17号菌株,经过多年的试验,并与国内同类优良菌株的毒效比较和生产防治试验,效果良好,深受生产单位的欢迎。为使其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迅速投产,以供防治农林害虫应用,我们于1980年3—4月进行了工业菌粉的中间试验,对该菌株的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探讨,共取得质量优良的成品1.097吨,并对菌粉进行了生物测定,使其达到了定型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以纤维素酶产生菌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为实验菌株,研究了低能N+注入对T.reesei存活率、菌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蛋白质含量以及产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T.reesei经N+注入后存活率曲线呈现“双马鞍型”,这与离子注入典型的“马鞍型”曲线不同.菌体总抗氧化能力与注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同样在1.50×1016和2.50×1016 cm-2注量处呈现两个峰,与存活率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由此推测,离子注入微生物所诱导的总抗氧化能力的强弱变化很有可能决定微生物的存活情况.实验通过诱变筛选得到3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150-1,150-2和250-6,高产菌株纤维素酶的平均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24.3%,均表现出很强的发酵积累纤维素酶的能力,尤其在发酵后期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采自湘渝两地区板栗上的溃疡斑进行分离,共得到56个菌株,各菌株经检测,有11个中低、低毒力菌株和1个中等毒力菌株含dsRNA,所有供试强毒菌株均不形成电泳带。通过弱毒菌株对毒菌株的转化,结果表明,弱毒力菌株对毒力菌株的转化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弱毒力菌株185、618、293对所试的10个毒力菌株转化情况较好,转化率均在90%以上。弱毒力菌株729、518、392对毒菌株的转化差异较大,转化率在20—80%之间不等。  相似文献   

20.
范捷 《绿色科技》2013,(6):150-151
阐述了脲醛树脂胶黏剂低毒性改性剂的研究现状,对几种常用的脲醛树脂胶黏剂低毒性改性剂进行了区别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