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规定的方法,对福建省2007年到2009年种植的中晚籼稻谷样品进行质量指标和品质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粒型等指标是影响我省中晚籼稻谷未能达到优质稻谷标准的主要因素;气温、降水量、日照等的差异对不完善粒率的影响可能略大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水质、栽培管理水平等的影响,而直链淀粉、粒型、垩白粒率则相反;同种中晚籼稻谷不同地区种植,质量和品质差异明显,龙岩地区优质中晚籼稻谷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籼、粳稻米垩白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述了有关垩白形成的机理和籼、粳稻垩白与品质相关分析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无论籼稻或是粳稻均表现出垩白与出糙率、垩白粒率、粒宽、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与整精米率、透明度、粒长、粒型、胶稠度呈负相关,但类型间有一定差异。并就垩白对各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对今后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提高品质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覆膜旱作稻米品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常规水管稻为对照,研究了水稻在覆膜旱作生态条件下的稻米品质。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管相比较,糙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几乎没有变化;精米率、垩白度、杂交籼稻的湖化温度略有增加,蛋白质含量、杂交籼稻的整精米率明显增加;胶稠度、粳稻品种的整精米率略有下降,垩白粒率明显减小。依据部颁《优质稻米标准》NY122-86综合评价,覆膜旱作稻米品质有一定程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种子科技》2014,(10):53-54
Y两优2号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27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品种来源:Y58S×远恢2号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9.1 d,比对照丰两优4号长2.2 d。株高为122.6 cm,穗长28.3 cm,每667 m2有效穗数17.1万穗,每穗总粒数198.5粒,结实率78.9%,千粒重24.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0,垩白粒率28%,垩白度3.6%,胶稠度84 mm,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相似文献   

5.
籼粳稻杂交对中国东北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谱分析,中国东北粳稻改良品种大多是籼粳稻杂交育成的,以生产上推广的中国东北粳稻与日本粳稻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InDel与SSILP标记分析籼稻血缘相对含量,以程氏指数法比较形态分化差异,同时测定10项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籼稻血缘、形态分化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北粳稻在保持粳型遗传背景的同时引入了较多的籼型血缘,籼型位点频率平均为4.71%,显著高于日本粳稻的0.30%。中国东北粳稻12条染色体籼型位点频率差异很大,第5、第6、第10和第11染色体超过5%,最高的第5染色体达到9.83%,最低的第7染色体只有0.59%。籼型位点频率为辽宁(6.17%)>吉林(3.92%)>黑龙江(3.44%),辽宁显著高于吉林和黑龙江,而吉林与黑龙江差异不显著。程氏指数法分别将中国东北粳稻和日本粳稻判别为偏粳类型和粳型,穗颈维管束性状也有明显差异。日本粳稻碾磨品质明显优于中国东北粳稻。程氏指数与碾磨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籼型位点频率与碾磨品质和食味值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黑龙江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是中国东北粳稻垩白性状总体低于日本粳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光利用、株型、光合物质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其优势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3年晚粳平均产量分别为9.6、8.3、9.9 t hm-2 (2011年上高县甬优8号最高产量田块达10.6 t hm-2),极显著高于晚籼,而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优于晚籼(晚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或极显著高;其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胶稠度显著或极显著长),外观品质逊于晚籼(粳稻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效益高于晚籼(3年晚粳的纯收益分别为11 890.6、10 252.1、16 565.9元 hm-2,分别高23.8%、23.6%、26.7%)。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形成的相关生理生态特征为,较籼稻全生育期特别是结实期明显延长,抽穗结实期较籼稻适应凉爽气候,增加对温光资源利用,能正常成熟;后期有较高光合生产能力,增大了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量,源库协调性好,库容总充实量高;生育后期在偏低温气候下不早衰,维持较强根系和较大茎鞘强度,具有较强群体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及与米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5 323份稻谷样品(籼稻谷3 805份、粳稻谷1 518份)的蛋白质含量的分布特点、类别比例及与稻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呈单峰曲线分布,虽覆盖6.0%~15.7%的宽广范围,但主要分布于8.0%~11.0%;籼稻与粳稻蛋白质含量的分布曲线有所差别。约73%的水稻品种具中等蛋白质含量,高、低蛋白的品种分别占14%和13%;其中高蛋白籼稻品种的比例是粳稻的6倍,而低蛋白籼稻品种仅为粳稻的1/3。蛋白质含量对稻米的垩白度、透明度及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有负面影响,因而高蛋白品种的优质率显著低于中等及低蛋白的品种。本文还对稻谷、谷壳、糙米和精米等不同形态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作了比较,并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新选育的13份籼型和9份粳型优质米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对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RVA谱特征值及食味值进行测定,并对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的平均值低于籼稻,而其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则高于籼稻;各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的绝对值变幅为2.61%(籼稻的峰值时间)~175.16%(籼稻的崩解值)。相关性分析显示,籼、粳稻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分别与RVA谱特征值中的多个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在粳稻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峰值时间的相关性最高,而在籼稻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与冷胶粘度和消减值的相关性最高,胶稠度与消减值的相关性最高;且籼、粳稻的RVA谱特征值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而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则与RVA谱特征值间不存在相关性。籼稻主成分的前4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506 5%,其中第一、二主成分主要反映淀粉的粘性和糊化,第三主成分与食味值有关,第四主成分与淀粉变性有关;在粳稻中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5.330 6%,第一主成分与直链淀粉含量有关,第二主成...  相似文献   

9.
甬优籼粳杂交稻栽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2016年,以甬优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甬优4540,全生育期天数169~171 d),常规粳稻(镇稻13号和武运粳30,全生育期天数159~160 d)和杂交籼稻(两优培九和扬两优6号,全生育期天数140~141 d)为试材,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品种栽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特征及其差异。甬优籼粳杂交稻2年平均产量为12.4 t 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增产7.8%和23.3%,差异显著。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甬优籼粳杂交稻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低,每穗粒数则较高;籼粳杂交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收获指数较低。成熟期茎鞘和叶部干物重及其所占比例均呈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穗部干物重以籼粳杂交稻最高、杂交籼稻最低,穗部干重所占比例则呈相反趋势。甬优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栽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均以Gompertz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不同类型品种栽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分别在栽后61~62、64~66和63~64 d。籼粳杂交稻栽后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17.7%和17.3%。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在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阶段平均干物质积累速率均较高;渐增期和快增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天数较低,缓增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天数则较高。籼粳杂交稻在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本研究建立了符合不同类型水稻栽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的Gompertz方程;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在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具优势,渐增期和快增期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主要由于此阶段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速率,缓增期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是由于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天数和积累速率。  相似文献   

10.
甬优籼粳杂交稻花后干物质积累模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甬优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和甬优7176为试材,常规粳稻宁粳3号和武运粳24,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为对照,研究甬优籼粳杂交稻花后干物质积累特征及比较不同类型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特征差异。结果表明: (1)两年中甬优籼粳杂交稻的平均产量为11.5 t hm-2 (11.3~11.7 t 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7.8%和10.4% (两年平均值)。甬优籼粳杂交稻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为8.9 t 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19.1%和26.9%(两年平均值)。(2)不同类型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花后天数(抽穗当天为0 d)均可用Richards方程拟合(R2均大于0.990);各品种花后干物重积累速率均呈先平缓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花后最大干物重积累速率和平均干物重积累速率呈杂交籼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达最大干物重积累速率的时间大致在花后42~44 d,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则在花后26~28 d;籼粳杂交稻在花后渐增期天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渐增期干物重积累速率以杂交籼稻最高。常规粳稻在花后快增期和花后缓增期天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快增期和缓增期干物重积累速率则以杂交籼稻最高。本研究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花后较强的干物质积累优势主要体现在花后渐增期,而花后渐增期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主要在于其较长的渐增期持续天数。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膜下滴灌水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得出:糙米率越高长宽比值就越大;粒长越长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就越高;长宽比值越高垩白粒率和精米率越高;垩白粒率越高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越高;垩白度越高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精米率越高整精米率越高;说明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水稻的垩白有所降低,水稻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得到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糙米率等品质指标均对膜下滴灌水稻品质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种子科技》2014,(2):56-5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4 d,比对照II 优838长0.2 d。株高110.2 cm,穗长24.6 cm,有效穗数14.4万穗/667 m2,每穗总粒数166.1粒,结实率80.5%,千粒重32.6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一般,耐冷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4%,长宽比2.6,垩白粒率41.0%,垩白度7.1%,胶稠度82 mm,直链淀粉含量21.5%。  相似文献   

13.
《种子科技》2014,(3):55-5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2 d,比对照II优838短0.8 d。株高116.7 cm,穗长23.4 cm,有效穗数16.4万穗/667 m2,每穗总粒数185.7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6.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1%,长宽比2.9,垩白粒率35%,垩白度4.3%,胶稠度76 mm,直链淀粉含量16.4%。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籼型三系保持系的稻米品质相关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个籼型三系保持系稻米品质进行研究,考察了子粒的长宽比、千粒重、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及指标间的相关性.品质评价结果表明.现有水稻品系G763B和新育品系422B的外观品质等级为1级,吉香B的外观品质等级为2级.相关性分析表明长宽比与垩白度、垩白粒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粒宽与垩白度、垩白粒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种业导刊》2016,(4):34-42
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5042 品种名称:川谷优T16 申请者:铜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铜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谷A× TR1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武陵山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0.8天,比对照Ⅱ优264长2.5天.株高119.0厘米,穗长25.7厘米,亩有效穗数17.1万穗,穗粒数176.4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9.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耐冷性中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6.3%,长宽比3.2,垩白粒率90%,垩白度15.7%,胶稠度3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9%.  相似文献   

16.
安徽沿江稻区“籼改粳”稻作生态型的确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粳稻的株高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产量结果分析是迟熟中粳比杂交籼稻具有产量优势,其次是中熟中粳,早熟晚粳不具产量优势。在现行价格下,试验中的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每667㎡收入分别比杂交籼稻多收入68.57元,313.64元和90.59元,可见,在安徽沿江稻区推广“籼改粳”能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稻米品质3个粳稻和4个籼稻按完全双列模型设计进行杂交,配组了24个籼粳杂种一代F1,对其主要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进行研究。加工品质中糙米率和精米率均接近粳稻品种,与籼稻无关,无胞质效应;整精米率差异很大,但大多介于籼粳双亲之间,并且随粳稻亲本不同,其胞质效应表现不一致。外现品质中垩白度和透明度,大多数介于双亲之间.而垩白率多倾向于亲本的高值。  相似文献   

18.
广西近年育成水稻品种米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国家优质稻谷GB/T1791-1999标准,对广西2003~2006年通过审定的136个籼稻品种(组合)的米质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年广西杂交稻组合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育成组合的品质档次仍较低,能达到优质等级的杂交稻组合几乎为感光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偏高仍是杂交稻组合米质最突出的问题,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及长宽比仍需继续改良;广西常规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也得到很大改良.但直链淀粉含量仍是制约常规稻品种达到优质等级的首要因素,胶稠度、长宽比、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也仍需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19.
上接第5期第69页7.27绿优1号7.27.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7。7.27.2选育单位: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7.27.3品种来源:绿三A×绿稻24。7.27.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5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2.3 d。株高123.5 cm,亩有效穗数17.8万穗,结实率77.6%,千粒重26.0g。抗性:稻瘟病平均6.2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0%,长宽比3.1,垩白粒率26%,垩白度3.3%,胶稠度73 mm,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7.27.5产量表现:2003年、2004年参加…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钵苗机插方式在稻麦两熟地区对水稻米质性状的影响及其品种类型间差异,本文以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和籼粳交水稻为材料,比较了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3种种植方式在稻麦两熟制高产栽培条件下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特性变化及其品种类型间差异。结果表明,钵苗机插的整精米率比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分别提高1.6%和4.9%(P0.05),整精米产量分别提高7.8%和25.9%(P0.05),改善了稻米加工品质;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的稻米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显著增加,对稻米外观品质有不利影响,但钵苗机插精米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利于稻米营养品质的改良,其精米蛋白质产量分别比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提高8.7%和28.0%;3种种植方式相比,钵苗机插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优趋势,其中,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食味值于种植方式间无显著差异,呈籼粳交水稻和常规粳稻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杂交籼稻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由此得出,钵苗机插不仅能增加稻谷产量,还能改善部分稻米品质特征,是稻麦两熟地区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协调水稻生产的潜力型机械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