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1年秘鲁外海和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探捕结果及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叶旭昌 《海洋渔业》2002,24(4):165-168
本文对2001年秘鲁外海和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探捕调查的海况、渔获、渔场和生物学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秘鲁外海表层水温呈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表层到100m水深存在温跃层;茎柔鱼的优势胴长为24~48cm,胴长和体重的关系为:Y=6×10~(-6)L~(3.2598)(R~2=0.9924);渔场主要集中在14°00′S、80°00′W附近海区。调查表明秘鲁外海和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渔场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茎柔鱼钓捕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澳洲柔鱼生物学澳洲柔鱼(Nototodarus gouldi Mccoy)其胴体粗壮,逐渐呈尖状,肉鳍强壮,约占胴长45%,鳍角宽90°—110°(单鳍宽为45°~55°),触手较长。一般胴长20—30厘  相似文献   

3.
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耳石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连续采集的柔鱼样本,以耳石最大宽度(MW)与其总长(TSL)之比作为耳石形态变化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法分析了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耳石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耳石的生长持续出现在柔鱼的整个生命周期,性成熟度为Ⅰ期与Ⅱ~Ⅴ期之间的个体,其耳石MW/TSL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性成熟度为Ⅱ~Ⅴ期的个体,它们之间的MW/TSL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性成熟度Ⅰ期后的个体,其耳石形态不随性成熟度的增加而变化;胴长为200~280 mm的4个胴长组,耳石MW/TSL大多与其它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个体大于280 mm的各组间,其耳石MW/TSL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胴长大于280 mm后的个体,其耳石形态不随胴长的增大而变化。性成熟度Ⅰ期和胴长范围200~280 mm对耳石形态影响一致,这一时期与柔鱼开始进入亚北极海域(42~46°N)进行索饵洄游的时间相对应,柔鱼耳石的MW/TSL可以作为表征其性成熟和早期生长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主要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远洋鱿钓船于2018年2—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110°W~114°W、2°40'S~2°N)作业期间现场取样的1200尾茎柔鱼(Dosidicusgigas)样本进行研究,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2—4月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的分布,并通过拟合求出了胴长-体重的关系和初次性成熟胴长。根据采样海域的遥感温度,讨论了茎柔鱼不同月份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 2—4月雄性茎柔鱼优势胴长依次为26~28 cm (19.33%)、30~32 cm (26.46%)、28~30 cm (31.82%),雌性分别为24~26 cm (16.8%)、28~30 cm (24.95%)、26~28 cm (21.79%); 2—4月雌雄茎柔鱼优势体重均依次为400~600 g (28%、20.67%)、600~800 g (29.14%、28.25%)、600~800 g (25.64%、31.82%)。协方差表明3月雌性茎柔鱼与同月雄性茎柔鱼以及2月、4月的雌性茎柔鱼生长模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_30.01, P_(2-3)0.01,P_(3-4)0.05)。2—4月雌、雄性茎柔鱼摄食等级均以1~2级为主,高摄食等级占比逐月降低。雄性茎柔鱼性腺发育均以Ⅱ期为主,性成熟比例逐月升高,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2.72cm;雌性性腺发育缓慢,各月发育均以Ⅰ期为主,未成熟比例占97%以上,茎柔鱼胴长和体重随性腺等级的提高呈逐级增长状态。综合判断雄性茎柔鱼性成熟比雌性早,性成熟雄性个体或因交配正在离开赤道海域开始向美洲沿岸洄游。  相似文献   

5.
北太平洋海区柔鱼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洪亮  郑元甲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3,25(3):126-129,135
本文利用1996~2001年间对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测试资料,分西部(160°E以西)、中部(160°E~170°E)和东部(170°E以东)三个海区对柔鱼生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海区胴长明显大于西部海区,中部海区的群体组成与其相邻的西部和东部海区相接近。2.性腺成熟度组成,雌性以Ⅱ期为主,雄性以Ⅱ期和Ⅲ期为主,雄性性腺成熟度普遍较雌性的早,并随着生产月份的延续,性腺成熟度越高。3.所有年份柔鱼的摄食等级均以1级和2级为主,渔汛后期,摄食等级有所下降。4.通过对摄食等级较高的柔鱼饵料成份的分析,出现机率头足类最高,为90.3%;鱼类次之,为64.5%;甲壳类最少,为51.6%。  相似文献   

6.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富,约占我国远洋鱿钓总产量的50%以上,角质颚形态稳定,在头足类的种类、种群划分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2017年2-4月调查期间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角质颚样本,观测分析其角质颚形态特征、茎柔鱼个体生长对角质颚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个体间角质颚的各形态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雌性个体的角质颚大于雄性个体;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以选用上脊突长(upper crest length,UCL)代表赤道茎柔鱼角质颚的形态特征,并且可以做为茎柔鱼个体大小的估算;对不同胴长和性腺成熟度与角质颚上脊突长(UCL)的生长关系进行分析,显示随着胴长的增大和性腺的发育,茎柔鱼雌、雄个体角质颚上脊突长(UCL)也逐渐增加,角质颚逐渐增大。因此,根据角质颚上脊突长(UCL)的长度对茎柔鱼的胴长及生长情况进行判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1年12月至2002年4月在西南大西洋(57°W—60°W,41°S—47°S)的柔鱼生产资料,对阿根廷滑柔鱼的体长与体重组成,以及体长与体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渔场(60°W—61°W,45°S—47°S)与北渔场(57°W—58°W,41°S—42°S)柔鱼的优势体长分别为20~21cm与23~24cm,优势体重分别为100~200g与大于400g;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2.7×10-3L3.628与W=4.9×10-2L2.792,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2011年西南大西洋拖网渔获物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岩  张秀梅  周游  孙明 《南方水产》2012,8(3):39-47
根据2011年1月~4月双拖网船在西南大两洋作业时采集的901尾阿根廷滑柔鱼(lllex argentinus)样本,对其渔获群体组成、摄食等级、胴长-体质量关系以及性腺发育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本个体大小随采样时间的推移有明显增大趋势;小胴长组阿根廷滑柔鱼的摄食能力较大胴长组弱,摄食等级的高低与其繁殖高峰期有关。阿根廷滑柔鱼雌、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91.6mm和182.6mm,性腺成熟度为Ⅴ期个体的平均胴长小于处于Ⅲ、Ⅳ期个体的平均胴长。综合分析推测,该研究采集的901尾样本为南部巴塔哥尼亚群体和夏季产卵群体的混合样本,在拖网作业后期,渔场补充了部分大个体的夏季群体。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8-2000年8~10月在150°~165°E海域我国北太平洋鱿钓生产数据以及海况资料,分析柔鱼中心渔场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柔鱼渔场预报模型。结果显示,黑潮势力的强弱及其分支分布与柔鱼渔场形成关系密切。8~10月柔鱼作业渔场基本上处在黑潮第2、第3暖水分支的前锋。柔鱼渔场分布与月份、20℃等温线分布的关系密切。8~10月中心渔场的预报模型为:经度方向FGLong=141.535+1.8435×T;纬度方向FGLati=-8.461+1.165×T+(Lat155+Lat160)/2。  相似文献   

10.
东海南部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友喜 《海洋渔业》2002,24(4):169-172
东海南部剑尖枪乌贼胴长范围为39~357mm,优势组为81~120mm;体重分布范围7~572g,优势组为31~70g;胴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1.8592×10~(-3)×L~(2.2020)(相关系数r=0.9979),雌雄性比为1:1.26,一年性成熟,产卵后亲体相继死去。  相似文献   

11.
氨基酸螯合盐对罗非鱼促生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氨基酸螫合盐与无机盐添加剂在罗非鱼饲养中的对比试验结果,以及在螯合盐中添加稀土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测定了各组试验鱼的耗氧率以及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和水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添加螯合盐的四个试验组鱼的增重效果均优于添加无机盐的对照组,四个试验组分别比对照组多增重75.7%、86.5%、108.5%.89.0%,饵料系数下降率分别为29.2%.33.4%,42.5%,33.7%。t检验表明,四个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柔性翼形浮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功奎 《水产学报》1982,6(3):191-200
柔性翼型浮子,制作材料全部采用帆布,不设刚性支撑骨架。缚结在拖网天井纲上,放网后在来流冲压下成型,近似刚体机翼,产生升力,带动拖网上纲起浮。试验应用风洞、水槽,对模型流体动力性能进行测试,取得定性、定量分析,继而用实物在海上试捕验证。使用柔性翼型浮子代替球形静浮力浮子后改变了网口高度与拖曳速度呈反比特性,在一定幅度内降低了拖网的总阻力。具有升力大,不存在密闭容器的耐压问题,适合任何水深作业,稳定性好,不会与网衣缠结,起、放网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滦河水系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92.核型:14M+14SM+64(ST,T),NF=120.并在一个中期分裂相中观察到一条最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具有随体.  相似文献   

14.
低pH对鲤鱼血液电解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鲤鱼血液中K^ ,Ca^2 ,Mg^2 ,Cl^-,PO4^3-等离子浓度的测定,初步探讨了水环境中低pH水平对鲤鱼血液电解质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鲤鱼在低pH水平环境条件下,血清中妥质的平衡受到影响,在本试验中,K^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Na^ 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对Ca^2 ,Mg^2 的影响无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草鱼中华鱼蚤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鱼中华鱼蚤病是由大中华鱼蚤寄生所引起的鳃病。虫体以其第二对触肢插入鳃组织而牢固地附着于寄主的鳃丝上。病鱼的血浆总蛋白含量和葡萄糖含量、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比积均低于健康草鱼;红细胞沉降率和白细胞数则高于健康草鱼;白细胞的血式也有明显变化。病鱼鳃上的粘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成棒槌状,苍白而无血色。鳃组织的病变,主要为炎性水肿和呼吸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及间充质细胞增生,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渗出。炎性水肿的发生使鳃小片的呼吸机能受到障碍和破坏;由细胞增生引起的鳃小片融合大大缩小了鳃的气体交换面积,因此当大中华鱼蚤大量寄生时,导致病鱼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16.
水温对石蛙人工孵化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地下水微流水状态下孵化石蛙卵子,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石蛙卵子的出苗率影响很大,21-23℃是其最适宜的卵化水温,当水温高于25℃,石蛙孵化开始出现畸形苗,32℃是其孵化的致死水温。  相似文献   

17.
对虾病害防治药物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报告了常用渔用药物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消毒剂对不同种类单细胞藻生长的影响不同,在试验所用的3种藻类中,扁藻最敏感,其次是三角褐指藻,最后是金藻3011;消毒剂对不同浓度单细胞藻生长的影响不同,随着液浓度的降低,消毒剂对其杀伤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鲤鱼棘头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1985-1987年在崇明县新民第三水产养殖场对鲤鱼棘头虫病的病原、症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该病可引起鲤鱼自夏花至成鱼大批死亡,全场感染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则感染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60%.病鱼肠壁上形成肉芽肿结节,严重时能使内脏粘连,甚至体壁溃烂和穿孔。病原是崇明长棘吻虫(新种)Rhadinorhynchus chongmingnensis sp.nov.。扫描电镜观察,吻上布满细毛。有吻钩14纵行,每行29~32个吻钩,粘液腺8个。治疗方法为每天每公斤鱼拌饵投喂0.6毫升四氯化碳,连服6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对公海渔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归纳世界大多数沿海国家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要实施公海制度的实践,以及分析公约有关条款的基础上,指出今后渔业管理制度将朝着有利于沿海国的方向发展,远洋渔业国只有与沿海国密切合作,承担公约所规定的养护生物资源的义务,才能确保远洋渔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根据我国渔业的实际状况,分析了海洋法公约生效对我国公海渔业生产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并提出对海洋渔业发展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黄盖鲽侧面逆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行黄盖鲽人工孵化和育苗时,出现了一批双眼逆位和有眼侧无色素的个体.在1982到1986年的实验中,逆位个体所占的比例4—79.5‰,有眼侧无色素的个体只占0.2-10‰。本文描述了逆位黄盖鲽的形态特征,通过21尾逆位标本的解剖,描绘了视神经交义和内脏团的位置变化;从形态和生长上比较了它们和顺位个体间的差异;初步分析了逆位个体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