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种植模式对阿克苏绿洲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肥力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其演变的方向和程度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探究农业种植模式与土壤肥力的相互关系对绿洲土壤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塔里木河上游阿克苏绿洲为研究靶区,选择20年棉花连作、棉花/水稻轮作、棉花/茴香套作、棉花/打瓜套作4种不同种植模式的棉田为研究对象,综合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利用因子分析法选取13项土壤因子评价土壤肥力状况的优劣。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和作物种类均会影响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进而影响土壤肥力状况;4种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肥力评价值排序为棉花/打瓜套作模式>水稻/棉花轮作模式>20年棉花连作>棉花/茴香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棉花分布为依据,抽取310户棉农为样本获取调查数据,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法分析了新疆棉农的生产技术效率。结果表明:化肥、地膜和灌溉等投入因素对棉花生产函数影响显著,棉农的家庭总收入水平、棉农培训的季节、种植规模等对棉花效率损失函数影响显著;新疆最大技术效率(0.9721)的棉农与最小技术效率(0.1571)的棉农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差异很大,通过提高低水平棉农的生产技术效率,新疆棉花产量存在43.54%的提升空间;研究还发现,棉花种植规模对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有影响,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种植能提升其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4—2013年新疆农田生产投入和农作物产量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了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及碳足迹的变化动态以及在各县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量从1994年的179.46万t增长到2013年的474.15万t;不同年份农业碳排放均主要源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不科学的灌溉方式,其最大贡献率分别为40.02%和41.56%;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20年间增加了2185.04万t,棉花对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贡献最大,多年平均贡献率达47%;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区域主要集中在南疆的县市并呈现出沿天山对称的趋势;1994—2013年,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1994年的2 732.63×104C·hm-2·a-1增加至2013年的4 474.89×104C·hm-2·a-1,碳足迹增加了283.59×104C·hm-2·a-1,表明新疆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碳生态盈余的现象,种植结构生态效益指数大于1的年份为11个,种植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疆绿洲特定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总结了“矮、密、早”种植模式在新疆绿洲农业中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应用冗余理论对棉花“矮、密、早”种植模式剖析,进一步说明了该模式在新疆绿洲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的推动下,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靠天吃饭",向精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演进。精准农业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精准施药更是有害生物化学防治的必由之路。1什么是精准农业用通俗的话来说,精准农业的理念就是需要多少给多少,需要什么给什么;精准农业的具体含义就是按照农业操作每一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淮确地调整各项农业管理措施,在每一生产环节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大经  相似文献   

6.
基于时空差异和按需定量管理的精确农业是21世纪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西北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干旱少雨、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具有发展精确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是:加强农业基础学科研究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提高农田作业定位精度技术,加强农田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与自动更新,重视新型农田机械与3S技术的集成。  相似文献   

7.
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新疆棉花害虫的发生程度整体加重、种群组成和发生规律明显变化。本文系统总结了近30年来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机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为新疆棉花害虫的深入研究和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是新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现方式,随着该政策的推进,棉花生产逐步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向新疆转移,同时,在新疆局部也呈现出棉花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发展特征。由于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工作主要针对新疆,因此,文中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该政策执行后的新疆棉花生产布局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棉花的经济效益、非农就业机会是影响棉花生产布局的重要原因;棉花补贴政策、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机械拥有量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对棉花生产规模有正向影响;县域间空间互动效应在棉花生产布局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推进全县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奉节县云长中药材种植技术协会,按照《重庆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细则》要求,在协会中药材基地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 培训会上,专家结合奉节山地气候特点,通过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奉节中药材产业开发及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讲解,向前来学习的贫困农户从中药材育苗、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日常管理等技术要点进行了认真讲解,并针对培训人员提出的问题,向农民逐一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384份农户调查数据,从资源环境治理视角构建解释农户种植行为决策框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评价资源环境治理相关政策实施前后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的绩效,并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显示:资源环境治理、农户收入结构、生产投入、技术进步等变量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效应分解表明,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显著为负(-12.97%),表明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实施并不一定促进农户扩大种植面积,但通过土壤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农业自然灾害补贴、农业发展基金等措施可显著改善农户种植行为,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北部膜下滴灌棉田的蒸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的涡度相关资料,分析新疆北部膜下滴灌棉田不同生育期的蒸散变化特征及蒸散量。结果表明:各生育期蒸散量与净辐射的日变化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午间蒸散强度最大;播种-出苗期、苗期和吐絮期蒸散量主要受净辐射控制,蕾期与花铃期蒸散量主要受叶面积指数控制;在现行膜下滴灌灌溉制度下(年灌溉定额340~390 mm),除吐絮期外,其他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可以满足棉田蒸散耗水;播种-出苗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平均日蒸散量分别为1.8 mm/d,1.7 mm/d,3.7 mm/d,3.8 mm/d和1.2 mm/d,全生育期蒸散量为514.3 mm。  相似文献   

12.
新疆棉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科技对策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目前新疆棉花总产占全国棉花总产的36%,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棉花支撑中国棉花生产的持续发展。由于品种的更新、化肥的施用、地膜和科学的栽培模式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疆棉花的大发展。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WTO的加入,新疆棉花持续发展仍存在棉花纤维类型单一、品质相对较差,植棉效益下降、棉区生态条件恶化、灌溉技术落后、棉田土壤综合肥力下降、机械化作业不配套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科学技术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北疆棉花精准种植施肥指标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试验地土壤背景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将不同空间单元(时间空间和地理空间)的产量数据与其他多层数据叠合分析,以棉花生长模型、棉花营养平衡施肥专家系统为支持,提出了北疆棉花精准施肥的指标。采用精准施肥指标的试验结果表明:(1)与全部化肥一次足量深施比,667m2平均节约化肥费用22.5元,667m2增产10%左右;(2)与化肥和有机肥全部作基肥深施相比,前者比后者667m2平均节约化肥成本36元,籽棉增产10%-15%;(3)用滴灌专用肥进行的灌溉施肥,氮的利用率在70%左右,磷的利用率在31%-34%左右。这一结果基本接近国际水平(75%和35%)。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时相影像的棉花种植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区域棉花种植面积信息的快速监测,利用2014年新疆奎屯市农七7师125团棉花不同生育期内2期关键期HJ-CCD数据影像,分别运用支持向量机(SVM)的分层监督分类法和专家知识决策树(CART)分类法,基于研究区棉花与其他作物物候和光谱差异提取棉花种植面积和位置,并对两种方法的分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监督分类法与专家决策树分类法都能有效的提取棉花的面积,棉花总面积精度达96%以上,位置精度达82%以上,专家决策树分类更优一些。2相对而言,基于专家决策树法相对简单,分类精度高,分类位置精度较好。采用环境小卫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在提取棉花种植面积方面有着覆盖面积大、观测周期短的综合优势,而决策树分类法提取棉花面积简单有效。由此可建立一种适用于棉花信息监测系统平台,方便快捷的提取作物种植面积,为棉花长势的研究和病虫害发生区域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新疆棉花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通过主要植棉条件的对比,阐述了新疆棉花生产的优势所在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通过对市场供求分析和预测、植棉生态与流通体制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棉纺工业发展问题的探讨,提出了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宏观布局与流通体制改革的调控对策,以及棉花产业化的构想与模式。最后,提出了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与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疆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和多年的种群动态趋势,并在收集棉花种植面积、产量、棉花市场价格及棉铃虫防治费用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种群模拟模型(CLIMEX模型)并结合随机模拟方法(@RISK软件),评估不同场景下棉铃虫对新疆棉花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棉铃虫种群模拟表明: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新疆棉铃虫的周增长指数(GIw)会增加,棉铃虫越冬蛹羽化的日期明显提前,危害风险可能增加;2种模拟场景结果表明,抗虫棉能有效地降低棉铃虫造成的危害,减少单位面积防治成本。建议新疆相关部门未来可通过种植抗虫棉与害虫综合治理策略(IPM)的有机结合,来减少棉铃虫及次要害虫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旱地农业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并重点就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田持续增产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论述,认为培育抗旱节水新品种和发展半旱地农业是农田稳定持续增产的突破口,而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发展草地畜牧业则是半干旱地区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力同步提升的关键。此论述以期对指导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作图和干燥度计算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亚和新疆水热资源配合进行研究,发现中亚和新疆在"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及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水热配合,中亚属水热不同期配合、新疆属水热同期配合。人们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基础上实施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对水资源的适应性。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进步,膜下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促进光、热、水、土资源成为新型水热资源耦合,进一步发挥绿洲农业适应性优势,造就了绿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水是干旱区绿洲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发展节水型农业成为目前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位于塔里木河上游的阿克苏地区,是新疆重要的绿洲农业区和主要的粮食、棉花和瓜果基地。对目前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达到节水和增效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拜城县为例,通过构建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在水资源约束下,进行了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调整后的种植结构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基本符合新疆绿洲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棉花冠层对不同灌水量的反应及其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吕新 《干旱区研究》2004,21(4):425-429
通过探讨新疆北部棉区推广棉种新陆早6号与新陆早8号,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冠层结构特征的差异性,得出新陆早6号对限量滴灌反应不敏感,而新陆早8号对限量滴灌反应较敏感。因此,在限量滴灌条件下,选择新陆早6号种植较适宜。叶面积指数低,叶片平均倾斜角度大,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和群体直射辐射透过系数增加,光能的截获率降低,由此得出,不同品种对灌水量的反应表现及理想群体冠层结构的合理指标,为增加棉花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