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稻麦秸秆犁翻旋耕机可以实现一次作业完成土地犁翻、稻麦秸秆旋耕粉碎、覆土还田等多道工序,能代替目前先采用秸秆粉碎、再犁耕或旋耕覆土还田二次作业模式的还田机械。目前由于机具调整、机手操作水平等原因造成机具使用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总结提炼了该机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目前稻麦秸秆还田作业机具作业效果不理想、秸秆埋覆深度浅及保墒蓄水能力差等问题,将秸秆犁翻旋耕技术与保护性耕作要求相结合,设计了一种能够发挥犁翻旋耕等多种耕作方式优势的可调深复式耕整作业机,可一次性地完成犁翻、旋耕及深松等多项作业。为此,重点介绍整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确定了机具关键部件的结构形式和主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在工作时性能稳定、秸秆埋覆粉碎效果好、作业效率高、通用性强,能够满足多种条件下的稻麦秸秆还田复式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3.
稻麦秸秆犁翻旋耕复式作业耕整机一次作业可以完成秸秆粉碎、旋耕、覆土、还田等多道工序,能代替目前先秸秆粉碎、再犁耕或旋耕覆土还田二次作业模式的还田机械。整机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作业效率高,作业深度可根据要求及土壤墒情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4.
秸秆与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工艺及配套机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研究了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工艺,并对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机的总体配置及传动系统的设计特点进行了阐述.试验表明,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工艺及配套机具能满足保护性耕作农艺要求,具有先进、实用、可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稻麦轮作区稻秸秆数量多,若全部埋入土壤或全部覆盖地表会影响小麦播种作业质量。为此,综合秸秆的还田效应和覆盖效应,研制了一种全量碎秸覆埋还田施肥播种机,可一次完成秸秆粉碎、除茬混土、智能施肥播种及覆秸镇压等复式作业,且具有种肥余量监测、施肥播种异常报警功能,使整个施肥播种过程在智能调控监测系统下有序顺畅作业。进行机具的田间作业性能试验,选取秸秆粉碎长度、秸秆粉碎合格率、覆盖率、施肥和播种质量等关键参数进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机具作业顺畅,作业质量高,各项作业指标均符合稻麦轮作区小麦种植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于2006年开始研制稻麦秸秆切碎还田旋耕复式作业机,现已通过大面积试验及小批量生产鉴定。该机可一次完成秸秆粉碎、抛撒还田、旋耕碎土、覆盖秸秆及整地等多道工序的复式作业,可用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秸秆粉碎还田旋耕覆盖作业,可提高秸秆还田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作物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愈来愈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的欢迎,各类秸秆还田机具也应运而生。下面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介绍秸秆全量还田机械经济可行性评价和选型的基本方法。1定性分析——比较可供机型的主要性能指标1.1农艺作业要求秸秆全量还田机械的选型首先应根据秸秆品种及农作物生产的农艺要求进行选择。如农场的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是以三铧犁深耕后旋田作业,而农村大多采用灭茬机械或旋耕机直接深耕播种作业,所以应根据当地农艺作业要求首先选定秸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自行研制开发的1JHG-180型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是一种将秸秆粉碎还田和旋耕作业结合在一起的双轴复合作业机械。该机具采用新型圆弧切刀,一次作业可完成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秸秆的粉碎、旋耕、覆盖、整地等多道工序,具有整机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经济性好、作业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伴随黑龙江省秸秆全面禁烧政策落实,符合农艺要求的秸秆碎混还田机数量逐年增多,产品种类多样化趋势明显。但秸秆碎混还田机作业后,仍存在抛洒田间的秸秆飞扬、有机质流失、部分环境污染等问题,此外还存在机具使用中故障频发等问题。介绍一种新型多功能整地机的使用方法与维护保养要点,该机具是集秸秆粉碎、灭茬旋耕、深松起垄于一体的组合机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正确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可以提高该机具使用效率,减少因操作不当、保养不及时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机具故障。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秸秆粉碎旋耕播种复式作业机具存在传动方案布置不合理,传动效率低、作业效果不理想等实际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秸秆还田播种机,阐述该机具的总体结构和传动系统工作原理,并采用UG软件对传动系统进行虚拟设计和运动仿真.通过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具传动系统结构紧凑,传动比分配符合要求,各机构传动平稳,能实现秸秆粉碎、旋耕整地、播种、覆土、镇压一次性复式作业.  相似文献   

11.
2BMFS-2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施肥机是抚顺县洪良农机合作社研发的一种适合保护性耕作作业的实用新型农机具。该机动力传递采用发动机输出动力传递方式,与作业地块条件无关,以解决保护性耕作地块玉米秸秆多、作业条件艰苦、地轮传递动力明显不足等问题。采用齿轮和链条的传递方式,可避免打滑和丢转,防止漏播缺苗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秸秆覆盖对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丽  赵秋霞  张晋国 《农机化研究》2007,(8):116-117,120
我国正在逐步调整传统农业耕作方式,采用了保护性耕作.其中,秸秆覆盖是保护性耕作的一个主要方式.玉米秸秆覆盖的质量和面积对小麦的出苗以及生长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保护性农业机具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合理的秸秆覆盖已经影响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就秸秆覆盖和小麦出苗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并且通过回归分析以及数据拟合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合理地确定秸秆覆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设计与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还田机作业后秸秆还田周期长,耽误耕作农时及秸秆焚烧现象引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采用腐熟剂喷施与机械粉碎相结合的还田原理,设计了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经田间试验测定,使用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完成作业的机收麦茬地,7个月后的秸秆腐熟还田率为97.2%,比单一机械粉碎方式高17.1%,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比单一秸秆粉碎还田地高16.5%.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作物,棉花秸秆的收集和前期处理已经成为棉花种植和棉花秸秆利用中的瓶颈环节.对山东省的棉花种植情况和棉花秸秆收获机械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小型的拔柴机、切碎机仍是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前期处理机械,联合收获机也有应用,未见有大型机具出现.对使用中的机具进行了技术总结,并对棉花秸秆收获机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棉花棉秆收获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棉花秸秆机械化收获虽刚起步,程度较低,但发展迅速.从我国棉秆收获技术现状出发,总结分析了不同机型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效果,提出了棉花秸秆收获机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将稻草切碎,用于冬闲田马铃薯的稻草覆盖栽培,研制了一种移动式稻草切碎机。该机具主要由柴油机、传动系统、行走系统、操控系统和铡草部件等组成。试验表明,该机具能将稻草切碎成2 6mm的碎段并抛撒到田垄上覆盖种薯;机具结构新颖,操控和田间转场方便;调节刀具间隙,也可用于饲草、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秸秆的切碎作业。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是一种直接有效的秸秆资源利用方法。为了加快玉米秸秆还田后腐熟进程,充分发挥秸秆降解菌的作用,设计了集秸秆聚拢、排菌、镇压及覆土多功能于一体的玉米秸秆聚拢排菌覆土还田机。阐述了该机具的总体设计方案及结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聚拢装置的运动轨迹,得到了影响秸秆聚拢性能主要因素的偏角和倾角的较优值。该机具有良好的作业稳定性,联合作业的效果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8.
鉴于铡揉的青(干)玉米秸秆、麦秸等农作物秸秆及牧草物料适用于养殖牛羊牲畜及生物质能发电等领域,可有效推动粮改饲政策进一步实施,设计了一种青贮秸秆铡揉机。为此,提出了青贮秸秆铡揉机的设计方案,并对青贮秸秆铡揉机的输送喂入装置、铡揉装置及抛料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试验数据计算得到青玉米秸秆的物料相对含水率平均值为55%,秸秆铡揉长度为1 060mm,秸秆破节率的平均值达91%,标准草长率为8 9%。设计的青贮秸秆铡揉机对于助推畜牧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提高畜牧养殖产品肉奶品质、避免秸秆资源浪费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集秸秆深埋、化肥深施技术于一体,对构建土壤水库、肥库、碳库和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为彻底解决玉米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此,对深耕合垄施肥机进行了设计和试验。该机可实现深开沟、化肥深施及起垄整垄联合作业,配合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可实现秸秆深埋还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开沟参数和起垄参数符合秸秆深埋还田农艺要求;当开沟深度在30~40cm时,该机作业阻力在25~30k N变化,还应进一步优化工作部件结构以减小作业阻力。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种植玉米每公顷增产率为10.59%,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逐渐成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方面。为此,针对秸秆资源的利用问题,简单介绍了生物质秸秆固化成型的一些理论研究以及发展秸秆压块的意义;以秸秆压块机的设计为主,确定了秸秆压块机的整体设计方案;对压缩系统中的主轴、环模和压辊进行受力分析,并对其主要参数进行设计。秸秆压块设备的设计成功可以大大地减少秸秆在资源利用中的浪费,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