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2016年,通过应用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采用大小行栽植)、打捞田间菌核、加强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以及抓早、抓严狠抓化学防治,科学选药、合理轮换用药等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治理技术,纹枯病发病程度较前几年有明显下降。2015~2016年,运用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田纹枯病病丛率、病株率、病指比常规田分别低22.58%、34.12%和36.82%,防治效果提高14.18%。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纹枯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硅肥)相比,5个施用硅肥处理(施用量60~300 kg/hm2)的稻纹枯病病株率显著下降了6.5~11.8个百分点,病情指数显著下降了20.5%~43.3%;随着硅肥用量的增加,稻纹枯病病株率、病丛率和病情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从抑制稻纹枯病发生的效果看,建议硅肥用量为120~240 kg/hm2)的稻纹枯病病株率显著下降了6.5~11.8个百分点,病情指数显著下降了20.5%~43.3%;随着硅肥用量的增加,稻纹枯病病株率、病丛率和病情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从抑制稻纹枯病发生的效果看,建议硅肥用量为120~240 kg/hm2;施用硅肥可促进水稻分蘖,增加穗长、有效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使产量增长2.0%~9.0%。  相似文献   

3.
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纹枯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纹枯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硅肥)相比,5个施用硅肥处理(施用量60~300 kg/hm~2)的稻纹枯病病株率显著下降了6.5~11.8个百分点,病情指数显著下降了20.5%~43.3%;随着硅肥用量的增加,稻纹枯病病株率、病丛率和病情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从抑制稻纹枯病发生的效果看,建议硅肥用量为120~240 kg/hm~2;施用硅肥可促进水稻分蘖,增加穗长、有效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使产量增长2.0%~9.0%。  相似文献   

4.
引起早衰的水稻病害的调查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引起早衰的水稻病害菌核杆腐病和水稻纹枯病在江西南昌和吉安的发生情况,在两地菌核杆腐病病丛率为0%~10%,病株率为0%~1.6%,而纹枯病病丛率为22%~100%,病株率为6.15%~64.68%。测定了“金优桂99”水稻纹枯病的产量损失,其1、3、5和7级的产量损失率分别为4.29%、7.73%、10.73%和18.45%,纹枯病病情指数(x)与千粒重下降率(y1)的线性模型为y1=0.3485+4.8921x,与结实率降低率(%)(y2)的线性模型为y2=1.7655+11.8407x,与产量损失率(%)(y)的线性模型为y=1.2040+20.4680x。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早稻移栽前后田间水面菌核漂浮量、稻株菌核附着量与土壤越冬菌核量的定量关系,进而研究了稻株上菌核附着量与田间早期病情关系,分别组建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各数学模型均在0.01水平上显著,且拟合较好。越冬菌核量(s)与栽秧后2天的水面菌核漂浮量(As)关系最密切,与栽后14天稻抹上菌核附着量(Rs)关系密切。其回归模型分别为:S=146.74As—5.2163,S=29.71Rs—51.987。栽后14天稻株菌核附着率(Rs)与分蘖末期田间病丛率(DH)的回归方程为DH=12.76+2.88Rs。文章最后对回归模型的应用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纹枯病的发生程度相对较轻、产量相对较高的氮肥施用量,在浠水县开展了氮肥不同用量对早稻纹枯病发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与纹枯病病指、病株率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病指、病株率相对增大;氮肥的用量与产量不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氮肥施用量为150~195 kg/hm~2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相对较轻,产量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辽北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防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进行了防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全防病处理作为对照,产量损失率表现为全不防病不防纹枯病不防稻曲病,分别为5.53%,5.11%和2.79%;在孕穗期和乳熟期时,防治纹枯病有助于降低纹枯病的病情指数;不防治稻曲病的穴发病率、穗发病率、结实减退率及产量损失率因品种不同差异较大。生产中应重点对水稻纹枯病和个别品种稻曲病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水稻纹枯病病丛率与病株率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李熙英,全顺子,张晶敏,金世锋(延边农学院)(蛟河种子公司)(汪清县农业局)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是世界各产稻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延边地区水田中也普遍发...  相似文献   

9.
把早稻播、插期由2月中旬和4月中旬提前24h和9d,在大田期不喷药前提下,与常规播、插期相比较,三化螟为害的白穗率、稻飞虱百丛密度、纹枯病病丛率、病株率以及病情指数明显降低,同时天敌(蜘蛛)的数量明显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合理地提早早稻播、插期可显著减少或避开主要病虫为害,实现低农残栽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从而有利于种植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在浠水县进行氮肥不同用量对早稻纹枯病发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探索纹枯病的发生程度相对较轻、产量相对较高的N肥施用量。结果表明:N肥的用量与病指、病株率成明显的正相关;随着N肥用量的增加,病指、病株率相对增大;N肥的用量与产量不成明显的正相关;N肥施用量为10-13公斤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相对较轻,产量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作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稻田养鸭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进行了稻鸭共作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平均病蔸率为22.22%、平均病株率为8.06%、病情指数为17.95,与常规用药处理区相比,病蔸率下降6.34%、病株率下降6.12%、病情指数下降O.89。表明稻田养鸭可以基本控制纹枯病的危害,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滨海稻区水稻纹枯病对稻米食味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滨海稻区盐丰47等品种纹枯病感病情况进行多点调查,研究水稻纹枯病对稻米食味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丰47病株率高于盐粳456,为99.39%;病株稻米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升高,食味值降低;病株产量降低;纹枯病对稻米食味和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江西井冈山和南昌两地稻曲病常发区设置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了江西省杂交晚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83份和南方杂交晚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39份对稻曲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有的表现为高抗,有的表现为高感,但以感病品种居多;其抗性趋势与生育期、水稻类型及配组方式有关,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中迟熟品种;籼型品种优于粳型品种;三系组合优于两系组合.多数品种的抗性两地表现一致,少数存在差异.对比分析了病株率与病丛率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对应的病丛率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高效药种,于2012年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己唑醇SC和30%苯醚·丙环唑EC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效较为理想,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达78.52%~79.05%,对稻曲病的防效均为97.06%,同时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始病期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不同时期施药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2018年在江苏沿江稻区,分别系统调查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始发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后进行病情消长动态分析,并分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移栽后7 d施用8%噻呋·嘧菌酯(3 000 g/hm~2),病穴率达20%及破口期施用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结果表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始发病发病高峰的病株率分别为83.56%、75.56%,病情指数分别为32.67、36.19,病害停止期病株率分别为44.00%、51.67%,病情指数分别为25.24、28.26,Logistic函数分析得出病株率盛发历期分别为17.85 d、12.30 d,病情指数盛发历期分别为14.13 d、12.96 d。移栽后7 d施药,发病高峰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2.69%和6.91,病害停止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6.67%和4.02,Logistic函数分析得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盛发历期分别为11.50 d和17.43 d,病害控制效果明显;病穴率达20%及破口期施药,发病高峰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4.59%和12.00,病害停止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1.33%和3.78,Logistic函数分析得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盛发历时分别为23.78 d和21.94 d,第1次药后对病害控制效果较差,需在破口期再次施药。可见,在相同年份与地域,始病期早迟对水稻纹枯病最终发生程度影响不大;发病前施用8%噻呋·嘧菌酯对病害控制效果优良,水稻纹枯病防治适期可提前。  相似文献   

16.
水稻纹枯病防治指标的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指标的研究,1983年198l-1982年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试验研究工作分两部分,即继续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和田间扩大试验,以验证上两年的结果。1984年对早晚稻不同品种又进行了大面积防治示范,进一步证明于分蘖末期病蔸率20~25%或孕穗期病蔸率30%时,应用井岗霉素,早稻施药二次,晚稻一般施药一次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经济有效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高硫甙芥菜型油菜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特进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667 m~2播种300 g高硫甙芥菜型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水稻纹枯病病株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70.2%和71.2%,稻瘟病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68.3%和74.2%;每667 m~2播种250 g高硫甙芥菜型油菜秸秆还田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病穗率防效和病粒率防效分别为92.6%和97.9%;高硫甙芥菜型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与正常用药2次的防治效果相当。另外,高播量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8.
18%噻呋·嘧苷素SC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在水稻直播田和机插秧田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8%噻呋·嘧苷素SC40m L/667m~2在水稻生育期使用2次,对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8.96%和53.17%。因此,该药剂能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生为害,达到农药减量控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育对病虫草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调查稻鸭共育处理、常规栽培处理及对照处理的杂草、纹枯病及虫害发生情况,并比较分析3种处理下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共育处理杂草平均发生数较常规处理和对照分别减少2.33和52.08 ind/m2;共育处理对稻飞虱的控虫率平均为75%,但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控制率仅为25%~60%;共育处理水稻纹枯病病蔸率和病株率较高,病情指数较低;共育处理产量与常规处理一致,远高于CK;共育处理稻田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但成本收益率较低。[结论]稻鸭共育利用鸭子在田间的捕食和活动,对水稻病虫草害和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影响。该研究可为稻鸭共育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主要为害水稻穗部的单个谷粒,一般情况下稻曲病的田间病株率在5%-15%;单穗病粒在10粒以下,产量损失3%-5%,严重时田间病株率可达40%以上,单穗病粒数多达10-30粒,可造成产量损失8.7%-45.7%。多菌灵、井冈霉素,异稻瘟净等药剂对稻曲病的防效可达83.7%以上,最佳用药时期为水稻破口前3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