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沂南县冬小麦高产栽培灌水制度制定提供依据,比较了底墒水+拔节水、底墒水+开花水、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越冬水+拔节水、底墒水+起身水+开花水+灌浆水冬小麦的生长性状与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溉模式的产量最高,为590.8kg/667m~2,综合考虑丰产性、经济性,认为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模式是沂南县区域最佳节水高产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2.
小麦不同灌水组合模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4种不同灌水组合模式,研究其对小麦产量、群体动态、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潍坊地区产量最高的灌水组合模式为抢墒+冬水+拔节水+开花水,单产达到9 222.0kg/hm2;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模式为:蒙头水+拔节水+开花水,达到24.8 kg/(mm·hm2);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生育状态影响显著,造墒水对小麦苗全效果明显,越冬水则可增加最大分蘖数,拔节到挑旗之间灌水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开花和籽粒形成期灌水可增加穗粒数,花后10~20天内灌水可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3.
《河北农业科技》2021,(1):64-65
选取5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冬小麦节水品种,设置不春灌、春灌1水(拔节水)、春灌2水(拔节水+扬花水)、春灌3水(拔节水+扬花水+灌浆水),共4个处理,探究唐山市冬小麦春季优化灌溉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方面,不春灌处理亩穗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处理;不春灌及春灌1水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明显低于春灌2水及春灌3水处理;春灌2水和春灌3水处理间各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单位面积产量方面,不春灌、春灌1水处理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低于春灌3水处理,春灌2水处理与春灌3水处理单位面积产量差异不大。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水次数增加而降低。初步认为,冬小麦节水品种建议采取春灌2水(拔节水+扬花水)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给冬小麦提供"更合理、更节约、更高效"的水肥运筹技术方案,以'豫教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次数、施氮量以及基追比例分别对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在W1(底墒水)处理下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W2(底墒水+拔节水)、W3(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处理条件下,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抽穗后20天与施氮量则呈二次曲线关系,且以N3R2为最大值。在不同灌水次数条件下,产量、穗数、穗粒数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在灌溉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施氮量为240 kg/hm2及基追肥5:5处理组合下实现了水肥的高效配合,产量、穗数、穗粒数分别为8 609.60、688.2×104/hm2、37.9粒,其中产量比对照W1N0(3 517.5 kg/hm2)增产144.8%。由此可知,在小麦生长后期降雨量偏少的黄淮豫东地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的节约空间相对较小,氮肥的节约空间则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5.
灌水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6个当地主推小麦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表现,研究豫北地区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筛选节水条件下的高产品种.结果表明:最佳节水灌溉模式为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在不同灌溉模式下品种的产量潜力有差别,在只灌底墒水模式下,可选种周麦22,产量达7351.65kg/hm2;在底墒水+拔节水模式下,选种周麦22,其次是洛麦22...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当前生产条件下灌水与追肥两种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菏麦17为试验品种,进行了以不同灌水和追肥方法为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拔节水+开花水"与"返青水+开花水"处理比只灌拔节水处理增产分别达到14.35%、12.04%,拔节水与返青水对小麦增产效果相近;灌两水处理中开花水影响穗粒数的形成,返青水+开花水处理小麦千粒重最高。氮、磷、钾平衡施肥比偏施氮肥平均增产4.62%,磷肥有利于穗粒数的形成,钾肥则可增加千粒重。灌溉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合理的灌溉与追肥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寻找在不同水肥条件下达到“高产、稳产、增产”的优化配合方案.结果表明,在W3(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N3(16 kg/亩)条件下可以实现水肥高效配合,在此条件下周麦22产量、千粒重、穗粒数以及亩穗数均为最高,分别为566.3 kg/亩、47.9 g、43.8粒/穗、52.8万/亩,但与其他处理组合的显著性差异不尽相同;越冬期总茎数以N5(24 kg/亩)最高,拔节期、成熟期群体均以W3N4(20 kg/亩)处理组合为最高,成穗率则以W3N3(16 kg/亩)处理组合最高.  相似文献   

8.
对宁夏春小麦三种不同产量结构类型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分别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对各品种的光合速率和灌浆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多穗型(96H98)、中间型(宁春4号)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关联度排序为667m2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并且光合速率和灌浆速率高,籽粒饱满,产量高.大穗型(宁作19号)品系产量构成因素的关联度为穗粒数>千粒重>667m2穗数,并且穗粒数多,穗数少,光合速率和灌浆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水肥条件对周麦22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周麦22灌浆速率总体基本遵循“陧-快-慢”的变化规律,各处理的籽粒干重积累呈“S”型曲线递增.水肥互作条件下,周麦22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以W3(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N3(16 kg/亩)最大;周麦22产量、千粒重、穗粒数以及亩穗数也以W3N3最高,分别为639.5 kg/亩、47.9 g、43.8粒/穗、52.8万/亩,但与其他处理组合的显著性差异不尽相同.由此说明,水肥互作对周麦22灌浆速率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且在W3N3处理组合下可达到水肥高效配合.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与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系)产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鉴定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潜力与适应性,比较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与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明确新疆冬小麦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引进国内冬小麦品种33份、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7份,采用间比法试验设计,进行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差异的分析.[结果](1)参试品种较对照(新冬18号和新冬22号)增产的有35个,其中增产25;以上的引进品种有5个,分别是Yl19、邯5316、观35、衡5229和济麦22号;河北品种平均产量最高,产量为528.04 kg/667 m2,穗数为37.50×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5.10粒,千粒重为43.90 g;山东品种平均产量居第二,产量为513.11 kg/667 m2,穗数为40.49×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90粒,千粒重为43.73 g;新疆品种平均产量较低,产量为458.37 kg/667 m2,穗数为40.81×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20粒,千粒重为42.69 g.(2)引进品种中,穗粒数产生正向影响(0.4497),而穗数(-0.0811)和千粒重(0.214)起负作用;新疆品种中,穗数(0.9238)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0.9031)对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结论]新疆现有主栽品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较少,与国内主要麦区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比较,提高穗粒数育种可能是未来提高新疆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秦优12不同播期、密度和施氮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德金  彭守华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00-102,114
2009年秋在安徽省全椒县六镇镇白酒村进行秦优12油菜稻茬免耕直播不同播期、密度和施氮水平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播期10月1日、密度3万株/667m2、施纯氮18kg/667m2的处理产量最高,理论产量230.5kg/667m2,实收产量193kg/667m2,其产量构成为角果数390万/667m2、每角粒数18.6粒、千粒重3.5g;播期10月30日、纯氮6kg/667m2,密度1万株/667m2产量最低,理论产量47kg/667m2,实收产量40kg/667m2其产量构成为角果数为92.9万/667m2、每角粒数17粒、千粒重3.5g,主要是开花前生长量小、后期单株角果数少所致。  相似文献   

1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强筋小麦新麦19产量、干物质转运、水分利用效率、籽粒全氮含量和面团粉质拉伸参数的影响。试验于2009—2010年度,在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辉县试验基地一号地和辉县市孟庄镇高村同时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三次重复。试验设5个处理: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底墒水+拔节水,底墒水+越冬水+孕穗水,越冬水+孕穗水,越冬水+起身水+开花水+灌浆水(对照)。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对新麦19的产量、干物质转运、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品质性状有显著的影响,两地结果基本一致。“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地平均比对照增产5%,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率、水分利用率、降水利用效率、灌水利用率和品质性状均高于对照。“底墒水+拔节水”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最高,比对照高出6%以上。小麦全生育期灌两水以上时,随灌水量的增加籽粒品质将变劣;花后灌一水与花后不灌水处理的籽粒品质性状差异较小,二者均优于花后灌两水的处理。综合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率多方面因素,在河南北部地区强筋小麦生产中适宜采用“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的水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关中灌区灌溉模式对小麦绿叶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5种不同灌溉方案(B1:不灌溉、B2:浇越冬水、B3:浇拔节水、B4:越冬水+拔节水、B5: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研究其对小偃22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SPAD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开花至花后14 d SPAD值保持平稳,花后14~21 d呈缓慢减少趋势,花后21 d之后迅速降低,各处理SPAD值在花后21 d以后差异逐渐加大,成熟期测得不灌溉处理旗叶SPAD值最低、灌两水处理最高。各处理的NDVI值与SPAD值变化趋势相似,但NDVI值花后7 d就开始缓慢下降,花后14 d后迅速下降,各处理NDVI值在花后21 d以前无显著差异,之后不灌溉处理NDVI值下降速度最快、灌两水处理下降最慢。与未灌溉处理相比,各灌溉处理生育期延长、旗叶面积增大、株高增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增大,冬灌对个体发育、分蘖成穗作用较大,春灌对穗粒数形成作用较大,过多灌水对小麦生长及产量没有促进作用,关中灌区采用冬灌+拔节水灌溉模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与传统灌溉条件下氮素吸收利用特征,2008-2010年,在灌溉底墒水的基础上,设置4个水分处理:春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和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灌浆水(W4),测定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吸收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最高产量2年均在节水栽培处理(W1和W2)获得,氮积累量则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最高。与传统灌溉相比,节水灌溉加快了冬小麦氮素积累进程,促进了花前积累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提高了氮收获指数和生理利用效率。可见,冬小麦节水栽培在实现节水高产的同时,也改善了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相似文献   

15.
高产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与氮磷钾施用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吉林省中部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探讨了氮、磷、钾施用量对高产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N26.7~33.3kg/667m2、P20513.3~20kg/667m2、K2013.3~20kg/667m2,产量均达到900kg/667m2以上的高产水平,单位面积(667m2)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达4602穗、540粒和410g以上。其中施N26.7kg/667m2,P20513.3kg/667m2,K2013.3kg/667m2处理的产量、单位面积(667m2)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最高,平均值分别为973.5kg/667m2、4749.5穗、571.7粒和437.2g。施氮处理对单位面积(667m2)穗数的影响最大,施磷处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传统灌溉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节约无效用水等水稻生产中存的问题,通过水稻节水灌溉控制技术试验,对比分析节水灌溉和传统灌溉下节水效果、产果构成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灌溉种667m2水稻一般需水751m3左右,但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比传统灌溉667m2节水255m3;另外,节水灌溉比传统灌溉有效穗数多1334穗,平均穗粒数多18.4粒,增产28.4%,增收480.5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宁麦27产量三因素与产量之间关系,为其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2015—2017年度区域试验和2017—2018生产试验数据分析宁麦27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结果]宁麦27在3组45个点次的平均穗数为449.9万/hm~2,穗粒数40.1粒,千粒重39.5 g,籽粒产量6 202.7 kg/hm~2。相关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 4,0.478 8和0.300 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最大(P_y=0.501 1),穗粒数次之(P_y=0.486 7),千粒重的贡献相对较小(P_y=0.273 3)。宁麦27的高产栽培途径应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并兼顾千粒重。[结论]宁麦27产量3因素协调性较好,产量潜力较高,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5—2016年度江苏省淮北地区品种展示的2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穗数与籽粒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r=0.672 9**)、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籽粒产量成不显著正相关(r=0.267 8、r=0.177 1)。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4 946.71+13.45X1+250.32X2+155.60X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籽粒产量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1.071 8),其次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Py=0.829 9),千粒重的作用较小(直接通径系数Py=0.246 6)。据此分析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生态特点,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途径是主攻穗数、提高穗粒数,兼顾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探明水肥互作对菏麦2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为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实现品种高产潜力的充分发挥。采用裂区二因素(主因素为灌水,副因素为施肥)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小麦春季的水肥管理,灌水条件设返青水(W_1,CK)、拔节水(W_2)、拔节水+开花水(W_3)和返青水+孕穗水(W_4) 4个水平,施肥条件设尿素225 kg/hm~2(A_1,CK)、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A_2)、尿素225 kg/hm~2+硫酸钾75 kg/hm~2(A_3)和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硫酸钾75 kg/hm~2(A_4) 4个水平,肥料在春季浇第1水时施用,研究了水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W_3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最大,产量最高,3个指标与W_2和W_4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但穗粒数和产量较W_1处理显著增加;A_4处理的产量构成三因素均最大,产量最高,但与其他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所有水肥组合中,W_3A_4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合理,产量最高,与除W_3A_1和W_3A_3外的其他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灌水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其他2个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其中水肥互作的影响程度略高于施肥因素。在保证春浇拔节水和开花水的条件下,氮磷钾肥配施,菏麦21产量最高,达到9 762.3 kg/hm~2;仅施氮肥或氮钾肥配施,产量水平(9 596.5~9 617.8 kg/hm~2)也很高。  相似文献   

20.
以杂交稻新品种泰丰优676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施氮量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施氮量对每667 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有极显著影响。每667 m2施N 12 kg处理的水稻每667 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衡协调,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