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叙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并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作物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介绍,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技术将在农作物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因其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烟草中化学成分含量而在烟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概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综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领域的主要应用对象,探讨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针对烟草分析的主要建模方法,展望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快速光谱分析的新方法,伴随着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法的发展,近红外光谱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等行业,极大地提高了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基于近红外光谱在家禽养殖领域的应用现状,本文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饲料成分检测和禽肉检测中的应用。在饲料检测和家禽肉类检测方面,通过将禽肉样品的光谱信息与质量指标的参考值相关联,建立了预测饲料和待测肉类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数学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数据计算速度快等优点。本文还归纳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品质检测和肉类品质检测的应用现状,指出了近红外光谱在家禽养殖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可能性。同时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和畜产品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木材工业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现代分析新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过程、工作原理、分析程序、工作特点以及在企业领域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讨论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木材性质预测和木材加工利用及木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光谱技术,优势突出,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烟草等行业.为全面了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烟草领域的应用情况,综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分析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应用现状,既包括对烟草常规化学成分、重要致香成分、物理指标、卷烟烟气指标、无机元素等的定量检测,又包括对烟草品种、产地、部位、等级、卷烟制品真伪、卷烟辅助材料等的定性判别,并对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烟草分析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现代分析技术,已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分析程序,技术特点以及在企业领域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可通过建立校正模型实现对未知样品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在废水总氮、总磷的快速分析和废水综合指标BOD、COD、pH监测分析中,都能获得理想的结果,与国标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综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应用,展望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广阔前景和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近红外光谱技术由于其分析速度快、信息量大、不破坏样品、无污染、操作技术要求低等特点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领域得到研究和应用。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主要包括在食用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含量、种类及掺假判定、调和油配比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虽然食用油种类繁多、近红外光谱仪器和软件的专用性不足,是造成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实际检测中应用的阻碍,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技术在食用油领域一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近红外光谱技术由于其分析速度快、信息量大、不破坏样品、无污染、操作技术要求低等特点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领域得到研究和应用。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主要包括在食用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含量、种类及掺假判定、调和油配比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虽然食用油种类繁多、近红外光谱仪器和软件的专用性不足,是造成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实际检测中应用的阻碍,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技术在食用油领域一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王建伟  陶飞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7):155-158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快速、高效、无损的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检测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有效实现农产品营养成分和质量安全的检测,亦可用于农产品产地溯源和作物育种.该文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果品品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垚  万辉  朱焕庭 《广东农业科学》2009,(3):157-158,16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以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测试重现性好,测量方便、且可同时测定多个不同组分的特点.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热点研究领域.概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优点,分析了国内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果品品质无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该技术在研究应用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最后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单.  相似文献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近年来应用广泛,发展极快,本文简要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和快速、无损、可在线分析等特点,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建立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检验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郭建峰 《北京农业》2013,(3):156+163
近红外光谱作为光谱分析技术中的一种检测技术,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有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同类检测技术中比较快速、准确、稳定性强和操作方面等突出的优点,而且在各类植物害虫的检疫领域都得到了很高的重视。但是目前在我国特别是一些县级的小型植保站中,对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都相当少,或者是处于起步阶段。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原理进行简单的阐述,以及将其在部分植物害虫检疫中的应用做了概括性的探讨,指出了其在植物害虫检疫中具有省时省力、方便快捷等实际优点,并对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植物害虫检疫中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业内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研究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以其高效和快速的优点已经在烟草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详细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包括其优点和应用局限;其次对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流程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总结了近红外定量分析计量学方法,包括光谱预处理方法和近红外定量分析的化学计量学算法;最后综述了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在烟草和烟气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状况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农业和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是一种高效、简单、无损伤、无污染的现代分析技术。本文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检测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在农业和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目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展望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光谱分析技术在水果品质与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应用于我国水果品质与安全检测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文章在纵向梳理基于光谱分析技术检测水果品质与安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在我国水果品质(包括内部糖、酸、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内部霉变、坚实度及外部缺陷、损伤检测)与安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在我国,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果各品质指标检测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拉曼光谱技术在我国水果品质分析领域获得成功应用较少,但在水果农药残留量检测方面比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更具优势。【结论】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在水果品质与安全检测方面应用广泛,但存在较多问题。同时检测指标多、通用性强的便捷式检测系统和痕量检测是未来光谱分析技术在水果质量检测与分级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红外光谱技术近年来成为发展较快的一门技术,由于其能够快速、简单、无损的对样品进行检测,并且减免样品前处理过程,对环境无污染,能实时检测大量的组分或参数,重现性好,目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各方面尤其是中药领域的最新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8.
石磊  王旭峰  邓丹雯  耿响 《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1100-1110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应用于饲料的检测分析。主要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光谱的预处理、多元校正方法等,以及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9.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应用于饲料的检测分析.主要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光谱的预处理、多元校正方法等,以及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近红外与高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高效、准确的无损快速检测技术,在茶叶种植及生产经营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优势。本文综述了近红外与高光谱成像技术在茶园管理、生产监测、质量等级划分、种类及产地鉴别等茶叶质量安全控制环节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对其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该技术方法能更好、更快地应用于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领域,从而促进茶产业健康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