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春季淘土查小麦吸浆虫化蛹进度确定中蛹盛期,成虫发生期网捕确定成虫始见期和盛发期。40%毒死蜱EC在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防治小麦吸浆虫,蛹盛期和成虫盛期各防治一次,平均损失率仅为0.04%,适宜100万头·667 m-2以上的重发田块;成虫盛期防治一次,平均损失率为1.1%。适宜30~100万头·667 m-2中等发生田块;30万头·667 m-2以下的一般发生田块,蛹盛期防治可以降低成虫期虫口基数,推迟成虫始见期,降低成虫期防治压力,平均损失率为5.9%。  相似文献   

2.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示范在北京市通州区的10个乡镇中选择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块(潞城镇卜落垡村麦田和县镇西黄垡村麦田)进行40%辛硫磷乳油、3%辛硫磷颗粒剂与40%辛硫磷乳油250 mL/667 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 mL/667m2、3%辛硫磷颗粒剂4.5 kg/667 m2+40%氧乐果乳油100 mL/667 m2的农药喷施前后对比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蛹期防治加成虫期喷药防治的方法,能较好地控制小麦吸浆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用20%虫酰肼·毒死蜱乳油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斜纹夜蛾,以24%虫酰肼乳油与48%毒死蜱乳油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20%虫酰肼.毒死蜱乳油110ml/667m2、120ml/667m2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比对照药剂24%虫酰肼乳油30ml/667m2和48%毒死蜱乳油150ml/667m2的防治效果好,差异极显著。该药持效期在7d以上,对甘蓝菜安全。建议生产上在斜纹夜蛾幼虫盛发期使用,使用浓度110ml/667m2~120ml/667m2。  相似文献   

4.
用20%虫酰肼·毒死蜱乳油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斜纹夜蛾,以24%虫酰肼乳油与48%毒死蜱乳油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20%虫酰肼.毒死蜱乳油110ml/667m2、120ml/667m2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比对照药剂24%虫酰肼乳油30ml/667m2和48%毒死蜱乳油150ml/667m2的防治效果好,差异极显著。该药持效期在7d以上,对甘蓝菜安全。建议生产上在斜纹夜蛾幼虫盛发期使用,使用浓度110ml/667m2~120ml/667m2。  相似文献   

5.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杀虫剂在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秋季麦播前进行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候现象群众容易掌握,因此把小麦抽穗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6.
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小麦吸浆虫防治效果相近。小麦抽穗70%时用药一次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抽穗20%时用药一次的防治效果。小麦抽穗20%时用药一次,抽穗70%时再用药一次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表明,在当前农村及小麦栽培、耕作制度新形势下,在吸浆虫重发区,化学防治最佳适期为4月24~25日小麦抽穗率10%~20%时,成虫始发期,每667 m2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 mL第一次喷药防治,4月28日至5月2日(小麦抽穗率60%~70%),成虫盛发期进行第二次防治,可控制其危害损失,产量增产率21.8%,效果明显好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调查、防治试验和灾害控制,明确了该虫在北京市成灾的主要原因有4点,即吸浆虫是外来入侵的新害虫,生活、为害隐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和防治不及时。筛选出防治吸浆虫地下虫态和成虫的最佳药剂,每公顷施48%毒死蜱EC3L、或40%辛硫磷EC5.25L,制成毒土,于小麦拔节期撒施,防治效果达77.1%以上;用10%吡虫啉WP30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600ml,或10%吡虫啉WP150g加80%敌敌畏EC750ml,或40%氧化乐果EC1.5L,于小麦70%抽穗时喷施,对防治吸浆虫成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田间防效在85%~94.3%之间。通过4年的实践,提出吸浆虫新发区的控害措施,①即做好宣传培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②确定防治对策,抓好三个结合,③开展集中管理,统一防治。  相似文献   

9.
冯丽萍 《河南农业》2013,(13):28-29
小麦吸浆虫是安阳市小麦田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在部分地区为害严重。2012年5月我们选用48%毒死蜱乳油等6种药剂进行了防治小麦吸浆虫幼虫的试验。一、试验设计(一)试验田块试验选在林州市姚村镇三孝村水肥条件较好、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比较严重而且田间分布较均匀的麦田。(二)选用药剂处理试验药剂有48%毒死蜱乳油、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5%氯虫苯甲酰胺可分散性  相似文献   

10.
6种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晚稻第五代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发生盛期每667 m2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 mL、48%毒死蜱乳油100 mL、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150 mL、16%阿维菌素·哒嗪硫磷乳油60 mL、50%甲胺磷乳油150 mL和30% 氯胺磷乳油200 mL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乳油和48%毒死蜱的防效最好,药后7天的校正防效和药后15天的保叶效果都达86%以上,两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甲胺磷乳油,且对水稻安全,建议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吸浆虫发生特点和成虫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吸浆虫在当地1a发生1代,一般小麦抽穗盛期,即为成虫羽化盛期开展成虫期防治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治技术关键是把握虫口达标田块,选择轴抽扬花的麦田,采用对路农药实行统防统治。  相似文献   

1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穗期防治吸浆虫,四种药剂均有效,且增产明显,推荐每667 m2用40%毒死蜱EC 40 mL或每667 m2用4.5%高效氯氰菊酯EC50 mL,效果好,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红吸浆虫是为害麦类作物的世界性害虫,2004年在北京市顺义区首次发现,通过3年的系统监测及普查,摸清了小麦红吸浆虫的发生规律。通过不同药剂、不同配方、不同方法、不同虫态防治试验示范、总结出了适宜全区防治吸浆虫的方式方法。根据物候法找出了在小麦抽穗达到50%~70%时为最佳防治时期。筛选出了春季小麦起身拔节期防蛹,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667m25kg均匀撒施或40%辛硫磷EC每667m2250ml加细沙15kg拌毒土均匀撒施(撒药后必须及时浇灌)。成虫防治用4.5%高效氯氰菊酯EC30ml+80%敌敌畏EC50ml用机动喷雾器或手压喷雾器喷雾防治。通过在全区开展技术培训、广泛宣传、试验示范带动等措施,推动全区小麦吸浆虫防治。全区3年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000多份,累计防治1.12万hm2,增加小麦产量1078.2万kg,增加纯收入1420.4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一、韭菜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方案禁止使用毒死蜱、甲拌磷等禁限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制度。收获前15天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农药。1.韭蛆春、秋季成虫羽化盛期,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20毫升喷雾防治;韭蛆发生初期,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6种杀虫剂对苹果桃小食心虫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防治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三唑磷、毒死蜱、阿维菌素、辛硫磷。还对各供试药剂的田间适宜用量进行了总结,同时要求防治苹果桃小食心虫喷施适期应掌握在成虫羽化始盛期。  相似文献   

16.
农药品种组合混用防治水稻纵卷叶螟试验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试验按每667 m2用52%阿维·杀虫单可湿性粉剂60 g+15%茚虫威悬浮剂5 ml、 40%辛硫·三唑磷乳油70 ml+2%阿维菌素乳油30 ml、40%毒死蜱水乳剂70 ml+5%氟虫腈水乳剂30 ml、3%阿维·氟铃脲可湿性粉剂60 g+15%茚虫威悬浮剂5 ml,各2种农药品种配组混用(共4种处理),与每667m2施用52%阿维·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00 g、40%辛硫·三唑磷乳油100 ml、40%毒死蜱乳油100 ml和3%阿维·氟铃脲可湿性粉剂60 g 4种单一农药品种防治水稻纵卷叶螟处理比较,药后2 d、5 d和12 d防效均显著提高,且减少了其中的有效成分用量,延缓害虫抗药性.建议在水稻稻纵卷螟重发生年份,可作为防治组合药剂并交替选用.  相似文献   

17.
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与2%阿维菌素EC、48%毒死蜱EC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667 m2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最佳,药后第3 d、第7 d和第15 d防治效果分别达82.85%、92.78%和95.69%,显著高于2%阿维菌素EC 100ml/667 m2和48%毒死蜱EC 100 ml/667 m2。因此,20%氯虫苯甲酰胺SC在防治稻纵卷叶螟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建议在水稻生产上使用为10 ml/667 m2。  相似文献   

18.
四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的田间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20 mL(666.7m2用量,下同)喷雾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第3天的防治效果达到87.5%;其次是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 g和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5 mL,药后第3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和77.1%;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 g的同期防治效果为68.9%。因此,防治小麦蚜虫推荐使用48%毒死蜱乳油,666.7m2用量20 mL,对水50 kg喷雾。  相似文献   

19.
试验结果表明:480克/升毒死蜱乳油对水稻三化暝有较好的防治效果,80克/667m2、65克/667m2、50克/667m23个剂量防效分别达到86.78%、86.77%、83.36%;防治秧田枯心苗于三化暝卵孵化高峰期施药效果最佳;同时使用480克/升毒死蜱乳油防治水稻三化螟以每667m250~65克为宜。  相似文献   

20.
30.2%甲维·毒死蜱EC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0.2%甲维盐·毒死蜱EC防治稻纵卷叶螟,每667m2用药80、100、120mL,药后13d其防效分别为79.13%、89.03%、92.80%,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对照药剂48%毒死蜱EC60mL/667m2的防效为77.34%。在指导大面积防治稻纵卷叶螟过程中,建议在稻纵卷叶螟1~2龄期,以每667m2用30.2%甲维·毒死蜱乳油100~120mL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