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丘陵山区县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极具代表性的丘陵山区县——四川省渠县和兴文县作为对象,采用实地调查验证、资料收集整理、双向平衡、反复协调论证等方法,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等手段,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上,就丘陵山区县基本农田保护的程序、方法、措施等进行了探讨。得到不同地貌区(以山地为主和以丘陵为主)基本农田保护的三个不同的特点,即(1)保护的侧重点不一;(2)人均基本农田下限各不相同;(3)耕地质量评级因素各不相同。同时也有三个相同之处,即(1)耕地质量受“水”和“坡度”的限制均十分突出;(2)地形破碎,耕地地块小,保护工作量大;(3)都存在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用地争夺优质耕地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探索新形势下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措施与方法,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按照市土肥站"关于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调研的通知",文章按照市土肥站的要求,对全区耕地质量保护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耕地利用及保护现状、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统筹规划、加大投资、依靠科技。在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以提高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耕地质量、加大力度建设与保护耕地质量、依法管理耕地质量为重点,全面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全省有限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了10年,在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数量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政策和经济背景下耕地占补平衡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此文论述了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充平衡中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建设、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督察制度建立、中国功能区划工作完成和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等新宏观形势,分析总结了耕地占补平衡出现了四点特征:(1)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新增耕地逐渐由开发为主向土地整理转化;(3)平衡管理由"数量"向"数量质量"平衡,由"区域平衡"向"项目平衡"转化;(4)耕地后备库"批、供、用、补"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索提升耕地质量有效途径,更好保护县域耕地。研究方法:以永清县为例,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全县耕地利用等指数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进而对利用等指数与表土质地、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和盐渍化程度分值进行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永清县耕地利用等指数空间自相关系数为0.887 4,空间自相关特性十分显著;(2)表土质地、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4项分等因素分值在空间上影响耕地质量等别分布和聚类;盐渍化程度分数在几乎不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空间分布;(3)永清县西南部地区地区耕地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为该县优质耕地,适于集中保护。根据聚类具体空间特征制定永清县耕地保护策略及提升措施,将极大地提高永清县耕地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优质耕地永久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了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1)优质耕地具有数量少、产量高、易占用、难补偿4个特征;(2)划定优质耕地永久保护区,保护优质耕地(和园地)免于开发和破坏,并且质量稳定提高,对优质耕地实行永久、刚性保护;(3)优质耕地永久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在设立原则、保护数量、保护强度上有一定差别。最后提出优质耕地永久保护区划定是保护耕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郴州市耕地占补工作实际出发,参照相关研究和国外先进经验,对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科学发展进行深入思考。研究认为,小规模开发、林地开发并形成一定的生态景观是未来郴州市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必然趋势。在补充耕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建立国土、林业统一的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基础上,以生产能力平衡及景观优化为目标,吸引项目受益人进行资金参与,在顺应土地开发项目小规模开发趋势的同时探索土地整治增加耕地用于占补平衡的方式方法,着重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并增设项目效益验收等耕地补充思路,可有效为全市"双保"工作提供坚强后盾,实现质量、数量、生产能力三平衡并形成优秀的景观和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2017,(5)
<正>1.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着力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胡娟  赵凯  庄皓雯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8):188-193
非粮食主产区作为耕地保护补偿的支付主体,其农户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分析对于构建非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以重庆市为例,运用4个区(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从补偿标准、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周期和补偿资金的监管方式等关键要素对农户的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对耕地保护主体认知异化、外部性认知水平偏低;(2)耕地保护受偿意愿(WPA)的期望值为1 116.9元/年,远远高于现行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3)农户愿意接受的补偿方式与补偿周期分别呈平均分布、极端分布态势;(4)农户迫切希望建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的共同参与机制.最后,从提高耕地保护认知、规范补偿资金的用途,实施多元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通过对耕地质量定点监测,分析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判断施肥是否合理,为科学施肥、保护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和技术保障,针对监测结果提出提升耕地质量的措施。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监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耕地质量监测是通过定点调查,观测记载和采样测试等方式,对耕地的理化性状、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估的一系列工作。它能有效掌握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提高政府农业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引导和促进广大农民科  相似文献   

11.
耕地占补平衡是国家实施耕地保护的重要制度,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是耕地保护由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重要措施。无锡市自2014年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以来,建立了一套补充耕地质量评定的制度、程序和技术路线,有效把好耕地准入关,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12.
正国土资源部日前出台《关于补足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相结合落实占补平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该《指导意见》,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指示要求,通过采取改革措施,探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新的途径和方式。既保障经济建设合理用地需求,又要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3.
"综合国土整治"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其本质就是可以有效提高耕地质量。从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3个方面构建了综合国土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将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模型,以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项目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的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整治后各村镇耕地自然质量分、经济质量分和生态质量分等3大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2)耕地经济质量分提高的数值及幅度都明显高于各自的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说明当前综合国土整治在改善耕地经济质量方面的效果最明显;(3)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质量总得分的提高幅度为33.25%,可见通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的耕地综合质量可以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同时将改善占补平衡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全省易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确保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我省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建设用地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河南省近十年来耕地质量演变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力。[方法]采用农用地分等因素法评价河南省2002年和2012年耕地质量及其变化规律;采用相关系数法筛选影响耕地质量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1)近十年来全省耕地质量总体上有小幅提升,空间上存在未变区、下降区、提升区3种区域,耕地质量演变在空间上显示出"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规律,这种演变趋势是未来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应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对河南省耕地质量提升贡献显著(贡献率达60%);(3)突变区与缓变区耕地质量演变的驱动力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础,进行耕地质量演变及驱动力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可为管理者制定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和政策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黔南州在2014-2018年耕地资源与质量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从州域层面、地理区域层面、县级层面等3个空间尺度分析其特征及规律。为该区域实施土地开发整治、制定耕地保护与质量管护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全州耕地数量在2014-2018年间有增减波动,总体有所增加;近年来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耕地数量达到动态平衡。2)全州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平均利用等别为11.22;通过实施土地整治、耕地提质改造等工程,近几年来耕地质量总体略有提升;3)西南区域作为全州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区,通过开展土地开发与增减挂钩等工程,耕地数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及产量差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按照分区控制、样点监测、建立监测因素体系的思路,对监测区2009~2011年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监测,进而掌握了监测区耕地质量变化的情况,并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插值获取耕地等级的方法具有可行性;(2)采用"多因素叠置法"划分控制区具有合理、可靠的特点;(3)丰都县耕地质量状况稳定,趋势向好。  相似文献   

19.
旱改水项目对旱塬区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项目是改造和改善原有利用程度不高土地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实施"旱改水"项目对缓解保护耕地和占补平衡压力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典型的台塬丘陵区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旱改水项目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旱改水项目国家自然等别为12级,国家利用等别为9级,国家经济等别为8级,综合考虑等别为10级;项目建成后,新增耕地67.9786hm2,可创造粮食产能371163.16kg。本文可为实现台塬丘陵区耕地保护以及旱改水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按照分区控制、样点监测、建立监测因素体系的思路,对监测区20092011年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监测,进而掌握了监测区耕地质量变化的情况,并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插值获取耕地等级的方法具有可行性;(2)采用"多因素叠置法"划分控制区具有合理、可靠的特点;(3)丰都县耕地质量状况稳定,趋势向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