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饵料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生长、存活及消化能力的影响,在温度为18℃、盐度为30的条件下,使用单一湛江等边金藻、青岛大扁藻及其二者的混合饵料(体积比为1∶1)分别投喂壳长为1.31 mm±0.05 mm的厚壳贻贝稚贝,并检测其21 d内的存活率、壳长、壳高、湿质量、特定生长率和淀粉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饵料条件下,稚贝的存活率均大于93%,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养14 d以上时,各饵料组稚贝的壳长、壳高、特定生长率、湿重和淀粉酶活力均为混合饵料组高于其他饵料组;试验结束时,混合饵料组稚贝的各项生长指标及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两个单一饵料组(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价配合饲料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体及成体消化酶的活性。[方法]取克氏原螯虾幼体全消化道组织,成体胃、肠组织,对克氏原螯虾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消化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淀粉酶活性较高,胃蛋白酶活性较低;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相差不大,且活性均小于淀粉酶活性。成体的胃和肠中蛋白酶及淀粉酶比活力均较高,而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比活力较低,且蛋白酶比活力为胃大于肠,淀粉酶比活力为肠略大于胃,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比活力在胃和肠中无明显差异。[结论]该研究为克氏原螯虾的水产养殖中专用饲料的开发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合适的饵料、底质和养殖密度以提高紫黑翼蚌稚蚌成活率。【方法】本文分三部分研究了饵料与底质、不同处理方式饵料、养殖密度对早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一部分测试了饵料与底质对稚蚌的影响;第二部分测试了投喂2种不同处理的微拟球藻对稚蚌的影响;第三部分测试了养殖密度对稚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A1、A2组的稚蚌生长较快,壳长、壳高均显著高于A3组(P0.05);而A1、A2组的壳长、壳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B1、B2组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壳长、壳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C1、C2、C3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1、C2组稚蚌生长率显著高于C3组(450只/箱)(P0.05)。【结论】黄泥和塘泥底质对紫黑翼蚌稚蚌成活及生长无显著影响,而添加微拟球藻能显著提高稚蚌成活,促进稚蚌生长发育,投喂破壁和未破壁的微拟球藻对稚蚌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适宜的稚蚌养殖密度为300只/箱。本研究结果对我国紫黑翼蚌苗种的规模化培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盐度、pH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稚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在不同盐度(15、20、30、35)和pH(7.0、7.5、8.5、9.0)突变下,分别在0、4、12、24、48、72、96 h测定了壳长为(1.33±0.10)cm大竹蛏稚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20组12、24h及盐度30组24 h,大竹蛏稚贝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盐度25)(P0.05),盐度20组4、12 h和盐度30组12、24 h时,大竹蛏稚贝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8~96 h时,盐度20、盐度30组的两种抗氧化酶活力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盐度15、35组48~96 h时,大竹蛏稚贝的SOD和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 7.5、pH 8.5组12~96 h时,大竹蛏稚贝的SOD和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H 8.0)(P0.05)(除pH 8.5组48 h外);pH 7.0、pH 9.0组12~96 h时,其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 7.0和pH 9.0组72 h和96 h时,CAT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盐度和pH突变对大竹蛏稚贝SOD和CAT活力均有影响,大竹蛏稚贝对盐度20和盐度30突变有一定适应性;盐度15、盐度35和pH 7.5、pH 8.5突变后,大竹蛏稚贝长时间处于氧化应激状态;pH 7.0和pH 9.0突变可能会造成大竹蛏稚贝细胞氧化损伤;生产实践中,大竹蛏稚贝培育的盐度和pH范围分别控制在20~30和7.5~8.5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不同开口饵料对山区全人工繁殖杂交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发育早期消化酶活性情况,及不同开口饵料对山区全人工繁殖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杂交鲟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以人工配合饲料、水丝蚓、轮虫、熟蛋黄为开口饵料,对杂交鲟仔鱼进行了养殖试验,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杂交鲟仔鱼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并对不同饵料的一般营养成分及不同发育时期仔鱼消化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体长、特定生长率、增质量率和成活率,均为水丝蚓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孵化初期,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较低,随着不断生长发育,4种消化酶活性逐渐升高。同一发育期,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3种消化酶(P0.05),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由结果可知,杂交鲟仔鱼开口期以水丝蚓作为开口饵料效果较好,人工配合饲料也可以作为杂交鲟仔鱼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水平饲料镉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30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饲料镉添加水平分别为0、50、100、200、400 mg/kg,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镉添加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逐渐降低,200、400 mg/kg添加水平组显著降低(P<0.05);各处理组之间摄食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镉添加水平组罗非鱼肠道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中添加50 mg/kg镉时,罗非鱼肠道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即可显著降低(P<0.05);罗非鱼脂肪酶活性仅在饲料镉添加水平400 mg/kg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罗非鱼对饲料镉耐受程度较高,饲料中镉达到200 mg/kg时,才可显著影响罗非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中不同水平镉对罗非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饲料中添加50 mg/kg镉时即可显著降低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肠道脂肪酶活性仅在400 mg/kg时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时间和温度下干露对日本海神蛤Panopea japonica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以两种规格(S组壳长为1.70 mm±0.31 mm,L组壳长为5.04 mm±0.63 mm)的日本海神蛤稚贝为材料,在0、10、20℃条件下,分别干露4、8、12 h,测量并统计干露后恢复3、6、9 d时稚贝的存活率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干露条件下,L组稚贝的抗干露能力显著高于S组(P0.05);在相同干露时间内,稚贝在不同温度下干露的存活率依次为10℃20℃0℃;0℃下S组稚贝干露后恢复6、9 d时的存活率急剧下降,分别为30.22%±6.48%、19.78%±7.70%,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经干露处理后,S组日本海神蛤稚贝瞬时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5),存在补偿生长现象。  相似文献   

8.
利用平均壳长为24.0 mm、平均个体重为2.0 g的西施舌人工稚贝进行水泥池中间培育试验。结果显示:采用150%的日流水量并结合底质定期冲洗和更换等措施,经177 d培育,西施舌苗种平均壳长为40.0mm,平均个体重为9.8g,基本达到养成所需的规格标准。其壳长生长速度为0.09 mm/d,体重生长速度为0.04g/d。成活率为68%,高于潮间带围网培育和土池中间培育。  相似文献   

9.
西施舌苗种的中间培育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平均壳长为24.0 mm、平均个体重为2.0 g的西施舌人工稚贝进行水泥池中间培育试验。结果显示:采用150%的日流水量并结合底质定期冲洗和更换等措施,经177 d培育,西施舌苗种平均壳长为40.0mm,平均个体重为9.8g,基本达到养成所需的规格标准。其壳长生长速度为0.09 mm/d,体重生长速度为0.04g/d。成活率为68%,高于潮间带围网培育和土池中间培育。  相似文献   

10.
以红壳色文蛤为亲本繁殖子一代(F1)红、黄壳色文蛤为试验材料.2011年3月,对2009年8月保种选优的红壳色文蛤的养成池进行随机取样,获取726个个体,其中黄壳色文蛤181个,红壳色文蛤545个.对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几方面进行生长效果比较;依据壳长大小将其分为5个不同规格试验组,进行2个群体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比较.结果表明:(1)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红壳色文蛤群体分别为(25.83 ±3.05)mm、(12.41±1.66)mm、(21.58 ±2.56)mm、(4.20±1.70)g,黄壳色文蛤群体分别为(24.65±2.82)mm、( 11.87±1.46) mm、(20.42±2.27)mm和(3.61±1.38)g,红壳色文蛤群体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黄壳色文蛤群体(P<0.05).(2)红壳色文蛤的淀粉酶活性变化范围是1.90 ~ 3.30 U/mg,黄壳色文蛤是1.38 ~3.00 U/mg;红壳色文蛤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范围是36.81 ~72.41 U/mg,黄壳色文蛤是29.50 ~57.18 U/mg.消化酶活性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红壳色文蛤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黄壳色文蛤(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壳色和壳长对文蛤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纤维素酶影响不显著(P>0.05),对淀粉酶的影响显著(P<0.05).因此,不同壳色群体的生长速度与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女贞子Ligustrumlucidum对镜鲤Cyprinuscarpioyar.Specularis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组:A组为基础饲料空白对照组;B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0mg/kg的大蒜素(纯度为25%);C、D、E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1.0%、1.5%的女贞子粉。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10尾鱼(初始体质量为125.55g±19.14g)。试验共进行12周。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添加女贞子粉试验组镜鲤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女贞子粉对镜鲤中肠和后肠消化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除D组外,其它试验组镜鲤前肠淀粉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镜鲤前肠蛋白酶的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女贞子试验组镜鲤肌肉的持水能力和D组的pH1值显著降低(P〈0.05),对肌肉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将点带石斑鱼幼鱼(15±0.5) g,随机分为3组,每组投喂不同饵料,分别为鱼肉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饵料组(小杂鱼和配合饲料交替投喂),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测定各组幼鱼生长指标、全鱼营养成分、肠胃消化酶活性及肝脏磷酸酶活性以研究这3种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功能及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肉组和混合饵料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肠、胃蛋白酶活性呈现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肠淀粉酶活性趋势相反且差异显著(P<0.05);各组肠、胃脂肪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肉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鱼肉肝脏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混合饵料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趋势相反,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小杂鱼在各方面都要优于配合饲料,交替投喂小杂鱼和配合饲料是一种较好的投喂方式。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C对花鱼种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饲料中维生素C(VC)的含量对花Hemibarbus maculates鱼种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在水温为(25.0±3.0)℃的条件下,将14.84 g的花鱼种放养在12个网箱(60 cm×60 cm×120 cm)中,网箱放在室外2个水泥池(6.0 m×2.0 m×1.2 m)中。试验设F0(对照)、F1、F2、F3 4组,分别投喂按0、1 000、2 000和3 000 mg/kg(饲料)剂量添加含量为95%的包膜VC的试验饲料(粗蛋白37.0%、粗脂肪11.0%)。125 d的饲养结果表明:花的成活率为93.33%-98.67%,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花鱼种的特殊增重率先上升后降低,摄食含973.00 mg/kg VC的饲料时(F1组),鱼的特殊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其它组(P〈0.01),蛋白质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根据二次曲线拟合计算得出,花特殊增重率最高和饲料系数最低时,饲料中VC的含量为1 415.78-1 451.74 mg/kg;花鱼种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VC含量为973.00 mg/kg时达最高值,该组极显著地高于其它组(P〈0.01);花鱼种血清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升高(P〈0.01),分别在VC含量为2 857.00、1 882.00 mg/kg(F3、F2组)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嗜热毛壳菌纤维酶对肉鸡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AA肉仔鸡120羽,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1、2、3组,分别添加嗜热毛壳菌纤维酶0、0.05%、0.15%和0.25%。结果表明,试验2和3组十二指肠(P0.05)和空肠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的活性(P0.01)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和胰脏脂肪酶的活性(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对淀粉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5.
配制蛋白水平分别为34%,37%,40%,43%和46%的五组等能饲料,饲养中华鳖日本品系稚鳖(370±005 g)8周,探讨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稚鳖生长、饲料利用率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鳖的增重率、饲料利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43%蛋白饲料组达到最佳值(P<005);当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到46%,试验鳖生长表现不再显著提高(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试验鳖胃、肝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胃和肝脏蛋白酶活性均在43%蛋白饲料组达到最大值,肠道蛋白酶活性在46%蛋白饲料组最高。各组织中淀粉酶活性以及肝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显著下降(P<005),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初重(11.07±2.42)g大鳞纪幼鱼(Barbus capito)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饲料蛋白质水平设7个梯度:30.24%(G1)、33.22%(G2)、36.23%(G3)、39.33%(G4)、42.15%(G5)、45.33%(G6)和48.12%(G7),每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试验鱼饲养周期为56d。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影响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G5前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G1和G7(P〈0.05);G4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G1、G6和G7(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后肠蛋白酶活性先增大、后降低。各处理组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腺的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降低:G7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3和G6(P〈0.05);G7中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1和G4(P〈0.05);G7后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G7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1、G2、G3和G4(P〈0.05)。从而得出结论:饲料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大鳞鱼巴幼鱼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而对脂肪酶的活性影响不显著。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9.33%时,大鳞鱼巴幼鱼的消化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在等氮的基础上,用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对照,鱼粉的质量分数为39.9%)、20%、40%、60%、80%和100%,用上述6种饲料分别饲喂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幼参(0.34g±0.01g)56d。养殖试验在水泥育苗池内的圆柱体网箱(直径为60cm,高为65cm)中进行。结果表明:当用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为40%时,仿刺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饲料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它饲料组(P〈0.05);试验仿刺参体壁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它营养成分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仿刺参前肠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仿刺参的体成分和前肠的各种消化酶的比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仿刺参生长指标来看,豆粕是比鱼粉更好的蛋白源,但将豆粕适当地与鱼粉搭配,效果更好,即饲料中用豆粕替代鱼粉的最适比例为40%。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用不同陆生植物淀粉组合取代鼠尾藻粉饲养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生长效果。在试验1中,将平均体质量为4.19 g的仿刺参饲养在体积为45 cm×31 cm×30 cm的水槽中,投喂以鱼粉和大豆蛋白为蛋白源,以添加质量分数为30%鼠尾藻粉的作为对照饲料(F0组),以添加质量分数为10%鼠尾藻粉并用不同比例陆生植物淀粉搭配取代20%的鼠尾藻粉作为试验组饲料(F1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各5.0%(质量分数,下同);F2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山药各4.0%;F3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芋头各4.0%;F4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山药、芋头各3.33%;F5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各3.33%、山药4.66%、芋头2.00%;F6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各3.33%、山药2.00%、芋头4.66%)。经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F4组仿刺参的特殊增重率最高。在试验2中,在相同容器和条件下饲养平均体质量为4.22 g的仿刺参,对照组饲料(F0组)同试验1,各试验组饲料是用不同比例陆生植物淀粉搭配并全部取代鼠尾藻粉(F1组,南瓜、木瓜、红薯、马铃薯各3.75%,芋头5.0%,其它10.0%;F2组,南瓜、木瓜、红薯、马铃薯各3.75%,芋头10.0%,其它5.0%;F3组,南瓜、木瓜、红薯、马铃薯各3.75%,芋头15.0%,其它0%)。经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F2组仿刺参的特殊生长率、肠淀粉酶活性和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3.81%、133.93%、10.42%~13.37%,差异极显著(P〈0.01)。用陆生植物淀粉取代鼠尾藻粉的饲料,可促进仿刺参生长的原因可能是其诱食作用和促进其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例对斜带石斑鱼稚鱼成活率、生长行为、饲料利用以及肠道组织学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4种添加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率的微颗粒饲料:0%/22%(饲料1),5%/14%(饲料2),10%/8%(饲料3)以及15%/7%(饲料4),饲喂斜带石斑鱼稚鱼。每种实验饲料均设3个平行。试验持续40d。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例对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以及成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3和饲料4的增重分别为:(449.6±11.4)g和(588.3±61.7)g,显著高于饲料1的数值(185.0±2.5)(P≤0.05)。饲料1鱼体脂肪含量为:(154.7±12.8)g·kg-1,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但其鱼体蛋白含量为(728.3±25.5)g·kg-1,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饲料效率、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蛋白质效率以及终末体重中,4种饲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随饲料卵磷脂/鱼油比例升高,石斑鱼稚鱼肠道脂滴生成数量出现下降,且在饲料4中未观察到肠道脂滴。研究表明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较高的饲料卵磷脂/鱼油比例(如:15%/7%)。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18~22℃下,研究了不同投饲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和饵料种类(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4.96 g±0.08 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8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P>0.05);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成活率、蜕壳率均高于鲜杂鱼组;投饲频率相同时,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各组饲料转化效率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各组幼蟹的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种类和投饲频率对幼蟹体成分无交互作用(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鲜杂鱼组幼蟹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代谢能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配合饲料组幼蟹则与其呈相反态势;各组幼蟹的排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下降,配合饲料组排粪能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适宜投饲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