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区域适度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条件下,适度人口取决于生态、经济和土地等多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本文探讨了适度人口的计算方法和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吉林省1978-2002年的适度人口进行了测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但适度人口是动态的,是生产力的函数,土地承载是基础,经济承载是关键,生态承载是限制,本文未曾寻求到既能提高区域适度人口数量,又不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与影响的土地、经济和生态承载人口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临界点,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适度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其次计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实际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新疆1998-2008年的生态适度人口。结果表明:在1998-2000年期间,新疆实际人口从1747.35万增加到1849.41万;新疆生态适度人口从841.272万一直增加到935.744万;过剩人口也是从906.078万一直增加到913.666万。在2001-2007年之间,新疆实际人口在逐步增加,从1876.19万增加到2095.19万;在此期间新疆生态适度人口反而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从819.721万一直下降到574.94万;新疆过剩人口从1056.469万一直增加到1520.25万。2008年期间,新疆过剩人口比2007年减少了,主要原因是人均生态足迹下降,从而引起生态适度人口的上升。总之,新疆目前已经出现了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人口规模是非常不合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仍在不可持续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新疆适度人口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快速的人口增长导致了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因此,确定适当人口规模,对新疆资源和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在P-R-E模型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水平指标,对新疆的适度人口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量化的基础,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发展中的问题及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疆城镇区域是新疆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但其在人口发展过程中过快的人口增长、过低的人口素质、分布广和数量多的贫困人口及少数民族人口等诸多问题已经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文中通过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北疆城镇区域的人口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首位度高、不均衡及人口规模体系不健全等特点,同时深入分析了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独特的马鞍状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的塔里木盆地人口与水土资源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塔里木盆地生态赤字的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塔里木盆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依据,运用生态足迹和适度人口模型,计算了塔里木盆地2002-201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规模,并将其与现实人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塔里木盆地人均生态资源需求明显大于人均生态资源供给,生态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动态来看,2002-2010年间,塔里木盆地适度人口规模与实际人口数反向变化,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赤字人口从2002年的166.83万人大幅增加到2010年的569.26万人,人类对耕地、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开发和利用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塔里木盆地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性在下降。认为这是塔里木盆地人口增长、人均生态资源需求增加的反向影响,以及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正向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分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是不均衡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方面分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容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决定区域人口经济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制定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以湖北省陆水流域为例,从水环境与水资源两个维度综合分析该流域人口经济承载力;利用湖泊均匀混合模型和河流一维模型计算了陆水流域的水环境容量,测算了2015年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承载力。探讨了低速、中速和高速经济增长三种情形下2020年水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并与2015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水环境与水资源依然存在承载空间,在2020年不同经济增长情形下,NH+4-N和TP将是制约流域人口经济规模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基于此,需减少人为污染、治理天然污染和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来有效控制污染,以期实现陆水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口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长趋势将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根据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对乌鲁木齐市未来人口总量、年龄结构、适度人口进行了预测,分析乌鲁木齐市未来人口发展特征及社会影响并结合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控制性指标,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人口布局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中选择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西安市1985到200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及相关人口指标值,选用三种常用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自然增长模型、灰色预测模型以及马尔萨斯人口模型进行建模,并对各模型的适用性及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综合三种模型预测结果,给出了西安市未来人口规模预测范围值。结果表明: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西安市的人口数也会在未来二十年将保持每年近11万人的增长速度,到2020及2030年时,西安市人口将分别达到890.99万人和1014.19万人左右。针对西安市的人口形势提出对策与建议,为西安市的人口规划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相关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该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模型对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经济区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人口综合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而经济综合...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县为基本单元,根据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物质积累基础和人类发展水平,结合国家安全战略与内蒙古区域发展战略,采用基于G IS的多因素迭置模型和基于决策树的定量化分析方法,编制了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不同类型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区以人口限制区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人口发展疏散区和稳定区;内蒙古人口稳定区以呼包鄂、通辽、赤峰等城市群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协调,人口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人口疏散区以丰镇、克什克腾等中、小城市和乡、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推移,未来人口发展应相对集中,适度疏散;人口限制区以阿尔山、额尔古纳等小城镇和乡村发展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未来应有计划实施人口迁移和生态移民,建设国家生态屏障,促进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人口增长预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新疆未来的人口发展状况对区域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起着关键的影响。文中采用《新疆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对新疆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对人口与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和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通过预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新疆未来的人口增长速度依然会相当高;人口增长对于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能源资源的压力不会很大;但是鉴于新疆人口存在的人口文化素质低、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以及流动人口数量大等问题,仍然必须制定科学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了状态空间模型,定量分析了北京1980-2011年的人口规模、人口城市化结构、居民消费与经济规模四个变量对碳排放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这四个变量对碳排放的变弹性系数均为正数,均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只是不同时期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程度不同,但近年来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经济规模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最大,仍是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居民消费水平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波动幅度较大;人口规模与城市化结构对碳排放弹性系数波动幅度较小,影响比较平稳.为了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应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鼓励居民绿色消费,合理调控入口规模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新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经济又反作用于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新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数量众多、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缺乏,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文中在对新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人口、经济、...  相似文献   

15.
天山北坡区域城乡人口空间分布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人口空间分布状况是区域城乡关联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天山北坡区域是新疆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其城乡人口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关联发展程度。本文采用多种人口量化方法,从各方面对经济带的城乡人口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区域城乡人口统筹发展的实施途径,进一步为该区域的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两期人口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分析陕西省2000年至2010年人口分布变化空间格局与自然、经济、社会驱动力。将驱动力进行多元回归并进行空间栅格拟合,得出不同尺度的人口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变化北部快南部慢,全局集聚程度提高,人口变化率局部集聚中部高北部低,人口重心北移,在人口变化趋势与植被变化的关系上多数地区人口对植被有正向影响但南部少数区县为负向;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能近似的模拟人口变化规律,人口的增长多在河谷地带与高速公路沿线,地势平坦的区域经济中心与交通便利区域。趋势拟合显示,自然因素本身并不在短时间内决定人口迁移,但受到经济拉力作用时,自然条件较差地区往往人口减少会较快。根据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将其按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为后续的因子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普"、"四普"、"五普"和"六普"的数据,构建省域单元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利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区域差异研究方法综合测度1982-2010年中国各省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各省人口文化素质呈现"螺旋式"上升、提高的过程;2)各省人口文化素质各指标结构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的梯度差异特征;3)各省文盲或半文盲人口规模区域差异表现出"缩小-扩大"的发展态势,而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人口规模区域差异表现出"扩大-缩小"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为论证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城市网络系统最优时的人口规模,本研究以城市网络理论和城市最小成本理论为基础,以最优路径自动选择测算居民出行时间,通过修正引力模型、潜力模型等经典模型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网络综合分析模型,论证了系统最优即网络紧凑度和均衡度均达最大值时雄安新区的人口规模。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设立提升了京津冀城市网络的紧凑度,降低了京津冀地区居民的平均出行时间;提升了位于京津冀地理中心的城市如保定、廊坊等的引力,扭转了长久以来京津冀引力中心与地理中心背离的发展态势;促进了京津冀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由"双核孤岛"向"多中心"轴带网络结构演变;系统最优下的雄安新区人口规模,2020~2035年间约为280~320万人,2035~2050年间约为450~500万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传统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基础上发展了货币型人口承载力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了呼和浩特市未来十几年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得出中方案相对较优方案。与此同时,本文以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参照区域,分析了相对资源承载力,分别与SD模型预测的值比较,得出呼和浩特市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态势。到2020年,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参照区域对比研究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为517.30万人口;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对比研究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为1388.52万人口;以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的中方案的小康型综合人口承载力为1104.4万人口。呼和浩特市的发展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水平,愈来愈接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这符合呼和浩特市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文中根据影响人口经济压力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因素,确定了反映区域人口经济压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其压力指数,最后通过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定量分析了甘肃省人口经济压力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5年间,甘肃省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特征表现为经济较发达、自然资源条件较好、人口增长较慢、人口素质较高的地区,其人口经济压力变化小;反之,人口经济压力变化就大,除人口自身带来压力外,经济发展缓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