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根据三年田间试验观察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温度条件与冬小麦各穗分化期之间的持续日数,小穗分化速率及与分化小穗数目的关系。并确定了穗不同分化时期有利于小穗分化的温度指标。研究表明,单棱期至护颖分化期为决定小穗数目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中,日平均气温≤7.5℃的日数愈多,分化期间的持续时间愈长,则小穗数愈多。同时,从小花分化到顶端小穗分化期间的日平均气温≤10.5℃日数愈多,持续时间愈长,也有利于小穗分化。  相似文献   

2.
对包括多穗轴节在内的 2 3个基因型穗轴节发育特征及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典型分析 ,结果表明 :①初始穗轴节数和后生穗轴节数增加均可能导致穗轴节数增加 ,初始穗轴节数的增加主要源于分化期延长 ,而后生穗轴节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分化速率提高 ;②影响穗部性状的主要发育特征是后生穗轴节数、初始穗轴节数、初始穗轴节分化速率和初始穗轴节分化期 ,而穗轴节的发育特征对千粒重并无必然不利作用 ,但对小穗结实率有不利影响 ,要获得小穗数多且结实率高的基因型需要引入新的遗传变异资源。  相似文献   

3.
对包括多穗轴节在内的23个基因型穗轴节育特征及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典型分析,结果表明:(1)初始穗轴节数和后生穗轴节数增加均可导致穗轴节数增加,初始穗轴节数的增加主要源于分化期延长,而后小穗轴节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分化速度提高;(2)影响穗部性状的主要发育特征是后生穗轴节数、初始穗轴节数、初始穗轴节分化速率和初始穗轴节分化期,而穗轴节的发育特征对千粒重并无必须不利作用,但对小穗结实率有不利影响,要获得小穗数多且结实率高的基因型需要引入新的遗传变异资源。  相似文献   

4.
小麦高产品种幼穗分化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关中,黄淮麦区大面积种的几个高产小麦品种和具有高产性状几个品系的穗分化发育特性的研究表明,在幼穗分化过程中,提高单棱分化速率,增加单棱分化数目,延长二棱分化时期,是形成大穗(多小穗)的发育基础,促进分蘖穗与主茎穗在小花原基分化期达到同步分化,是形成穗匀发育基础,也可做为育种实践的相关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用苏麦3号等6个小麦品种的6×6双列杂交F_1,进行了赤霉病病小穗率的配合力分析和Wr/Vr 分析,估算了遗传力等参数,并计算了病小穗率与株高、开花期、小穗密度、穗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之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抗性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非加性基因效应也有显著作用,且抗病对感病为部分显性.苏麦3号具有较多的显性抗病基因和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它与其它品种杂交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病小穗率.杂种F_1赤霉病病小穗率与株高、穗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开花期和小穗密度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极显著和不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97鉴1、杨麦158和河南8679为代表基因型,研究了特大穗型、大穗型和小穗型小麦品种在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小麦小花的化动态符合二次曲线方程模式,小花的退化动态符合一次方程模式,不同穗型品种在方程参数上有明显区别。特大穗型小麦小花分化速率快每穗分化小花数多,形成的中孕小花数和结实粒数量最多。不同穗型小麦的小穗结实率、小花结实率和可孕花结实率均为穗型越大,结实率越高,其中以可孕花结实率的级差最为明显。不同穗型小麦的强势位小花在结实特性上差异较小,但弱势位小花依穗型不同有明显的级差。特大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在幼穗分化后期输入穗中的干物质相对较多,穗茎比较高,因而穗中较高的干物质输入是大穗形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穗分化不同阶段对小穗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春小麦穗分化的不同阶段对小穗数的影响,以小穗数有差异的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穗分化各个阶段的天数与总小穗数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尽量加快伸长期、单棱期的分化速率,缩短这2个分化时期的时间、延长二棱期分化的天数是提高春麦总小穗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多小穗小麦新种质86-1幼穗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穗小麦新种质86-1幼穗分化及遗传特性分析表明,86-1与普通小穗小麦(绵阳11号和矮孟牛)相比,具有小穗分化持续期长和小穗分化速率高这两个显著不同的特性,其中,小穗分化持续期长的特性能在与普通小穗小麦杂种F1中很好表达,而小穗分化速率高的特性不能在杂种F1中表达。86-1小穗分化的两个优良特性能在F2代中遗传重组,出现早熟多小穗类型优良单株,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改良86-1,开展多小穗类型超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老芒麦花序分化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幼穗分化期是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形成时期。经历单棱期、双棱期、小穗分化期及小花分化期等时期。单棱期和双棱期的分化结果决定了小穗的数量;小穗分化期的分化结果决定了小穗上小花的数量;而小花分化期的分化结果则与小花的可育性有关。通常小穗最顶端的小花发育不全。从观察结果看,早春较低的温度可抑制老芒麦的分化,使之停留在单棱期,不利于分化。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抗性与若干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赤霉病病小穗率与开花期,株高,穗长,有效小穗数有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敏穗粒数有基因型的显著负相关,与小穗密度有表现型的基因型的极显著正相关,小穗密度对病小穗率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开花期和每穗粒数,小穗密度在11个性状中对病小穗率的间接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多元分析法对42个多小穗小麦品系的14种性状分析表明,4个主因子依次为株穗数,日灌浆量,小穗数和籽秆比。其中小穗数多和日灌浆量高作为新的重要选择性状是增小穗育种对性状遗传改良的结果。前者增粒增重,扩大籽粒库容体积及穗部绿色光合面积,后者提高籽粒库存量,对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起主导作用,但同时又受制于单株(穗)穗粒重。  相似文献   

12.
小麦多小穗性的稳定性及其在杂种一代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期播种法和系X测验系法分别测定了4个主穗小穗数有25~29个的多小穗小麦品系的多小穗性的稳定性及其在杂种一代中的表现,结果表明,4个多小穗品系的主穗小穗数年度间变化不大,多小穗性表现稳定,在杂种一代中,4个 纱的多小穗性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呈部分显性遗传,显性度因材料、组合不同有较大差异(0.0892~0.6000),其中SW94-30921、90-271为一般配合力较优的多小穗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小麦穗部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及粒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的影响效应。【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小穗平均单粒重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粒位的粒重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结实小穗越多、各小穗结实粒数或单粒重差异越小,空间分布模拟曲线的弧度越平缓。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的结实小穗数与小穗结实粒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且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小麦不同粒位的单粒重,以第3、4粒位提高幅度较大。【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少小穗早熟与多小穗晚熟杂交方式创造多小穗中早熟种质,使小麦品种(系)的小穗数目和单穗粒重可大幅度提高。12个组合65个品系的小穗数平均达到25.9个,每穗结实68.3粒,单穗籽粒重量平均达到2.33g。F_1多小穗性状优势明显,表现为倾“多”遗传。F_2小穗表现出超多亲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15.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grains per panicle (also known as filled spikelets per panicle), directly contributing to rice yield, are two imperative traits that need to be evaluated in yield-related research. Current determination of total spikelet number and filled spikelet number are generally measured manually, which is tedious and subjectiv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method of counting total spikelets and filled spikelets simultaneously, based on automatic discrimination of filled and unfilled spikelets by combining visible light imaging and soft X-ray imaging. Visible light imaging wa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projected area of the spikelet hull, while soft X-ray imaging yielded the projected area of the inner brown rice kernel. The filling rate, defined as the area ratio of rice kernel to hull, was used to discriminate the filled and unfilled spikelets. 29 panicle samples were tes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unting efficiency was approximately 2000 spikelets/min. 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 was 0.42 for total spikelet number and 0.77 for filled spikelet number. The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s (MAPE) were 0.22% and 0.80% for each, respectively. The method shows great potential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rait evaluation in plant breeding and genetic research, as well as serving for crop phenomics.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播种密度为主区,设4个水平:D1(112.5 kg/hm~2)、D2(150 kg/hm~2)、D3(187.5 kg/hm~2)、D4(225 kg/hm~2);播种方式为副区,设置为宽幅播(K)、条播(T)、穴播(X)。结果表明:小麦群体总茎数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苗期为:XKT,返青期和收获期为:TXK。不同穗位结实小穗数、小穗结实率、小花数均在高播种密度(D3、D4)下达到最大值。X和K在高密度下更有利于改善小穗和小花结实特性,尤其是对下部穗位效果更显著。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先减后增趋势,X的产量和穗粒数表现均优于K和T,产量在D4X组合达到最大值(10 062.83 kg/hm~2),说明穴播配合高播种密度(D3、D4)可在增产的同时使产量构成因素更加协调。穗部结实特性对小麦产量有着重要影响,上部穗位结实特性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基本呈负相关,下部穗位结实特性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基本呈正相关。因此,适当提高播种密度时,配合穴播或宽幅播,对增产和改善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裂区设计,秸秆处理为主区,研究稻穗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规律。【结果】麦秸还田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籽粒产量,但不显著;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N2>N3>N1。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特性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对枝梗与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与T0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但同时显著减少了退化数,且退化数的降幅大于分化数,导致现存数比T0显著增加;麦秸还田对一次枝梗的形成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形成。3种氮肥水平下,N2处理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且对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T0N2处理下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最高,但T1N2处理下的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现存数最高;麦秸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上部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特别是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与退化对总颖花数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现存数与产量及每穗总粒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 枝梗与颖花的分化数和现存数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规律有差异;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枝梗和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因稻穗部位不同而异,中下部和二次枝梗受影响较大;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麦秸全量还田和适宜的氮肥水平有利于枝梗和颖花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小麦穗部性状间的相关及穗粒数改良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株高与穗部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及穗粒数的改良途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株高呈负相关,而与穗长、分化小穗、结实小穗和小穗结实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长和小穗结实率对小麦粒数的影响最大,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小麦穗粒数的改良过程中,应在培育矮秆、大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穗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改进Bayes抠图算法的麦穗小穗自动计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产量评估需人工获取田间单位面积的麦穗数和麦穗小穗数,往往耗时耗力。为了实现高效、自动地麦穗小穗计数,提出一种基于改进Bayes抠图算法的麦穗小穗自动计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改进Bayes抠图算法对获取地自然生长条件下的麦穗图像进行抠图,将麦穗从自然背景中分割出来。然后对该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和二值化,运用迭代极限腐蚀运算对二值化图像进行腐蚀处理,去除麦穗图像中的麦芒,分离出麦穗上每个单独的麦穗小穗。再运用面积滤波滤除掉面积过小的区域,对剩余区域的黑洞进行填充,由此每个单独的麦穗小穗形成一个单独的连通区域,最后对连通区域进行标记和计数,完成麦穗小穗的自动计数。使用4个小麦品种的麦穗图像对麦穗上的小穗进行计数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识别4个品种田间麦穗单幅图像中小穗数量的平均计数精度达到94.53%,平均相对误差为5.47%,对比已有麦穗小穗自动计数方法,计数精度显著提高,这对于小麦在线产量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