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电镜观察发现,向日葵锈菌性孢子器呈瓶状,内含大量单核的性孢子梗。性孢子产生主要为整体芽生环痕式,具瓶体式特点。每一性孢子梗可产生多个呈串生的性孢子,几乎都在性孢子梗上的同一位点产生。每形成一个性孢子后,都在性孢子梗上留下一环痕。锈孢子器呈筒状至喇叭状,其内排列着大量双核的长形锈孢子梗,可由上向下连续产生多个锈孢子.锈孢子梗通过产生隔膜先形成锈孢子原体,再分隔而形成锈孢子和分隔细胞。随进一步发育,分隔细胞与锈孢子脱离,锈孢子表面出现大量的瘤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叶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菌在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上的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胞间菌丝呈丝状、单核或双核,单核胞间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细胞壁侵入寄主细胞形成吸器,吸器菌丝状。性孢子产生为环痕式产胞,锈孢子器疱状、锈孢子串生,具疣突。  相似文献   

3.
观察发现,多核无隔膜的胞间菌丝上可产生多个吸器,形成于寄主细胞内的球形吸器体以管状的颈部与胞间菌丝细胞相连。吸器体壁和颈部壁仅由一层组成,颈部上端的壁外存在一染色较深的外套结构,吸器体内分布有大量的线粒体,但无细胞核的存在,吸器体外间质内分布有染色较深的物质。在寄主细胞原生质中,可观察到大量的管状结构,这些结构可相互联接,并可与吸器外间质沟通。位于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之间的孢子囊梗,以芽生的方式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通常呈串状排列。本文对入侵外套和吸器外间质内物质来源及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染菌丝的形成和生长,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形成,夏孢子床和夏孢子堆的产生。小麦秆锈菌菌丝沿着细胞壁生长和蔓延.菌丝顶端细胞原生质稠密,代谢旺盛;吸器母细胞形成在细胞壁周围,吸器产生在细胞里面,呈指状,吸器外同和细胞膜区域有吸器外问质的存在。小麦秆锈菌发育早期,小麦细胞一直保持正常;而在发育后期,小麦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叶绿体片层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5.
电镜观察发现,在菌丝产生的入侵栓穿透寄主细胞壁之前,寄主细胞已在壁与质膜间分泌有大量的胼胝质。入侵栓壁由两层构成,分别与菌丝细胞壁相连接,当入侵栓穿透寄主细胞壁后,迅速扩张,膨大成吸器,吸器卵球形,吸器壁由染色深的外层和染色浅的内层构成。随吸器进一步发育吸器外间质明显增宽,其中分布有大量染色较深的物质。在孢囊梗产生时,首先由位于气孔下方的菌丝产生多个孢囊梗原基,原基伸出气孔后,迅速膨大,并产生多个突起,突起经不断延伸而形成孢囊梗。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一种对已知所有锈菌免疫的重要粮食作物,从组织和细胞水平研究锈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于利用水稻抗锈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观察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在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发现小麦条锈菌混合菌株的夏孢子在水稻叶片上附着不稳定。在静置叶片上病菌夏孢子能够萌发、侵入,并形成气孔下囊、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次生菌丝等结构,但是自侵入起便受到丽江新团黑谷对其侵染和扩展的抵抗,表现在侵染各个环节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在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叶片上的成功率。接种后5 d内夏孢子芽管侵入气孔并形成气孔下囊、气孔下囊产生初级侵染菌丝、初生侵染菌丝产生吸器母细胞和/或吸器的比率分别比在铭贤169叶片上低51.01%、53.99%和43.05%;自接种后3 d开始,侵染点便开始逐渐出现越来越强烈的水稻气孔细胞和/或叶肉细胞的坏死反应;最终孢子床和孢子堆发育则完全未发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对小麦条锈病菌的非寄主抗性涉及预成型抗性和诱导抗性等多种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一、油菜霜霉病的成因油菜霜霉病是由寄生的霜霉菌引起的,霜霉菌属真菌门、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真菌。霜霉病菌的菌丝无色,不具隔膜,蔓延于细胞间,靠吸器伸入细胞里吸收水分和营养,吸器呈圆形、梨形、棍棒状等不同形状。菌丝上长出的孢囊梗从气孔伸出,单生或有2~4根束生。呈现无色、无分隔状。主干基部稍彭大,顶端的小梗尖锐发生弯曲,每端常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萌发时多从侧面产生芽管,不形成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  相似文献   

8.
组织学研究表明,黄瓜霜霉菌在不同抗病类型品种上,其侵入前的过程基本相似,并且都能形成胞间菌丝和吸器。然而,随着品种抗病性的增强,吸器形成速率变慢,数目减少,同时菌丝扩展缓慢;寄主细胞坏死发生时间早,机率高。电镜观察显示,抗病品种中菌丝和吸器的细胞质中液泡数量增加,菌丝和吸器的壁与细胞质膜分离,原生质电子致密度加深,最后菌丝和吸器解体;受侵寄主细胞分泌的胼胝质,可将吸器体完全包围,从而阻止了吸器的进一步发育;在发生坏死的寄主细胞中,吸器也解体坏死。  相似文献   

9.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三唑酮引起胶锈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病菌单核菌丝和吸器内液泡明显增加,菌丝壁和吸器壁不规则地加厚,菌丝隔膜发育受阻而不能形成完整的隔膜,吸器外间质变宽并充满染色较深的物质,部分吸器发育受阻而使吸器畸形,大量染色较深的物质在性孢子梗顶端沉积,使得孢子梗失去产孢能力。病菌以上细胞学变化可能导致了病菌的进一步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10.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三唑酮引起胶锈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病菌单核菌丝和吸器内液泡明显增加,菌丝壁和吸器壁不规则地加厚,菌丝隔膜发育受阻而不能形成完整的隔膜,吸器外间质变宽并充满染色较深的物质,部分吸器发育受阻而使吸器畸形,大量染色较深的物质在性孢子梗顶瑞沉积,使得孢子梗失去产孢能力。病菌以上细胞学变化可能导致了病菌的进一步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11.
黄瓜抗白粉性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整叶透明染色法研究了黄瓜白粉菌在不同抗病类型品种上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表明,抗病事件于附着胞产生后的各侵染阶段表达,随品种抗病性增强,附着胞畸形率增大,侵入率降低,吸器数目减少,菌落扩展缓慢,寄主细胞坏死发生时间早,机率高。此外,乳突出现频率与抗病性无关,抗病品种中乳突下形成的吸器较少,表明乳突具有一定的抗侵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血细胞系SYSU-Of He-C的影响,为促进球孢白僵菌在防治亚洲玉米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TT和CCK-8法测定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血细胞系SYSU-Of He-C的毒力,通过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球孢白僵菌生长及其对SYSU-Of He-C细胞的影响。【结果】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处理SYSU-Of He-C细胞24 h后,MTT法的IC_(50)值为2.8×10~5mL~(-1),CCK-8法的IC_(50)值为1.4×10~5mL~(-1)。光学显微镜实时监测发现,在SYSU-Of He-C细胞对数期接种球孢白僵菌浓度为3.5×10~4mL~(-1)时,球孢白僵菌具有明显竞争力,未发现囊胞化与吞噬等细胞免疫现象;处理10 h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开始萌发长出菌丝,而SYSU-Of He-C细胞减少且开始变形;处理24 h,球孢白僵菌几乎长满整个视野;SYSU-OfHe-C细胞从近似圆形变长或者变为不规则形状,出现聚集、破碎、胞内空泡、瘤状突起,以及被白僵菌菌丝穿透等现象。【结论】球孢白僵菌可改变亚洲玉米螟血细胞系SYSU-Of He-C的细胞形态,但不能使其发生细胞免疫现象。  相似文献   

13.
接德雷痊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游动艳子于甜瓜(Cucumis mel L.)叶片上,24℃下培养,住入前形成静止胞,萌发产生压力胞,经由气孔保卫细胞问隙任入.使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问和细胞内扩展,也有从气孔神出在叶面更延的.菌丝状饱于t梗由气孔神出或在神出的菌丝上长出抱子囊使,在顶端形成饱子囊.24℃下袍交直接萌发出芽管.用德雷疫霉A1型和辣椒疫霉A2型的游动饱子悬浮液等贡混合,接于白兰瓜叶片上能产生大蚤藏印容、印袍于.接菌后72h整个叶片呈水浸状暗褐色病变.  相似文献   

14.
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苹果褐斑病菌(Diplocarpon mali)接种苹果品种富士和砧木山定子叶片后不同时间点的生长发育特点。接种富士6h后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入侵,24h在表皮细胞中形成吸器,3d在叶组织中形成菌落并已扩展至海绵组织,5d后观察到特殊的角质层下菌丝束(SHS)组织,7d即可观察到大量分生孢子盘。虽然病菌在山定子叶片中的生长发育过程与在富士上相似,但发育明显延迟,接种后3d在角质层下扩展并侵染表皮细胞形成吸器;7d时仍局限在侵染点周围,未观察到SHS组织;11d始见个别分生孢子盘。且接种后12h在侵染点周围的表皮细胞壁上有明显的胼胝质沉积,说明山定子对褐斑病的抗性明显大于富士,可用于进一步的抗病机理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美洲棘蓟马体内共生菌Wolbachi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蓟马体内Wolbachia的进化位置,为进一步探讨Wolbachia对其生殖作用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wsp基因为目的基因,对美洲棘蓟马体内的共生菌Wolbachia进行特异性扩增和测序,使用Clustal X 1.83软件对所得DNA序列进行比对;在MEGA 4.0软件中采用邻接法对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利用ws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美洲棘蓟马体内扩增出了632 bp的Wolbachiawsp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JN315668),580 bp的Wolbachia A群的wsp基因片段和405 bp的Mel亚群的wsp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美洲棘蓟马体内的Wolbachia与黑腹果蝇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美洲棘蓟马体内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群Mel亚群。  相似文献   

16.
三唑酮对小麦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幼苗接种小麦条锈菌3d后,三唑酮喷雾施药。电镜观察三唑酮对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观察发现,菌丝和吸器最初的变化是细胞质中脂肪粒和液泡数量的增加,菌丝和吸器的壁与细胞质膜间出现一些电子致密度高的小泡囊,随后壁内层不规则增厚,菌丝顶端细胞壁增厚最为明显;菌丝和吸器最终解体。吸器外间质的宽度明显增宽,其中累积有染色较深的物质。三唑酮对吸器发育具有致畸作用,并抑制隔膜的形成;受侵寄主细胞分泌的胼胝质,可将吸器体完全包围。观察结果表明三唑酮不仅可直接作用于条锈菌,同时也可通过影响寄生而间接作用于该病菌。  相似文献   

17.
薄壳山核桃雄花花芽分化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雄花花芽分化规律,采用石蜡切片方法从显微水平上对浙江建德薄壳山核桃花芽发育过程各阶段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月中下旬分化初期,雄花芽与叶芽无区别;3月下旬鳞片分化期,花序基部逐渐形成突起,进入鳞片化阶段;4月上旬苞片分化期,雄花序自上而下形成弯月形苞片原基,花序顶部呈馒头状;4月中旬进入雄花原基分化期,由苞片基部逐渐形成突起状雄花原基;4月下旬雄蕊原基出现,形成雄蕊原基,产生花药;4月下旬至5月上旬花药分化形成期,花药内形成花粉囊,花粉散出,花序凋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