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南丘陵旱地麦/玉米/秋作复合群体时空结构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了苏南丘陵地区以春玉米为主干作物的套作复合群体内作物时空配置问题。发现套作春玉米对播期、共生预留行宽度反应十分敏感,当春玉米与麦共生短于30d时,共生期对产量影响明显。秋季玉米和甘薯产量对与春玉米共生期的长短反应不明显,但套种于春米的大豆对播期反应较为强烈。扩大秋玉米行距对其站间作的甘薯产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对辣椒单作与辣椒套种春玉米两种种植模式进行同田试验比较,结果表明,辣椒套种春玉米比净作辣椒单产值增加189.8元/667m2,建议推广辣椒套种春玉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旱地宽带宽厢不同种植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余庆县旱地宽带宽厢套种不同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摸索最佳套种模式,提高旱地单位产出率。试验结果表明,以玉米套种辣椒产值最高达1096·58元/667m2,玉米套种花生产值居第2位达1062·64元/667m2,玉米套种甘薯产值居第3位达890·97元/667m2,净作玉米产值最低为574·53元/667m2。  相似文献   

4.
普洱市玉米播种面积16.7hm~2,其中山地玉米占80%,山地玉米由于生产条件差,种植管理粗放,单产低。文中分析了普洱市山地玉米低产的原因,并提出山地玉米发展必需建设稳产农田、增施有机肥、合理间套种、用地养地结合、加大新品种、精简技术推广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春玉米套秋绿豆的栽培技术张明荣,曾文才,向承勇(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37000)四川常年有麦、玉米、甘薯三熟制带状种植的春玉米80万/hm2。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米、甘薯三熟的基础上,在春玉米收后到小麦播种的3个月空隙时期的茬口带上,增种一...  相似文献   

6.
玉米套种春萝卜能有效改善农作物产业结构调整,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更能进一步挖掘光、热、水等资源优势,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地膜玉米与春萝卜间套种、大田中耕管理,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川东北旱地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新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丰富川东北旱地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提高旱地种植效益,以传统“小麦/玉米/甘薯”模式为对照,在川东北丘陵区旱地设置“春马铃薯/玉米/甘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2种新模式,观测其周年原粮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2年平均值上,“春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的原粮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其总产值和纯收益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高52.16%和53.25%,且其劳动净产率比对照高14.85%;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的原粮产量和总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其纯收益和劳动净产率分别较对照低20.32%和17.07%。2个新模式的物质费用收益率和成本收益率均低于对照。综合比较,“春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可作为传统“小麦/玉米/甘薯”模式的替代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垄沟套种春玉米,马铃薯收获后套种大月菜,是一项分带轮作,垄沟种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品种搭配,互利生长,充分利用地力,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产高效立体栽培模式,具有较高的产量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旱地贝母/春玉米/甘薯高产栽培技术张真(浙江省磐安县农业局)322300磐安已有近千年的中药材生产历史,“浙八味”中的五味主产于磐安。近年来,磐安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发展药材和粮食作物的间套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贝母/春玉米/...  相似文献   

10.
京郊山地旱作区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京郊山地旱作区农作物产量,以延庆县为例,依据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从作物生长期间降水状况、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农田水分供需平衡与作物生态适应性判定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对京郊山地旱作区主要作物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降水利用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其规律是:多年生苜蓿>春玉米>春大豆>春谷子>马铃薯。5种作物中春玉米、春谷子和春大豆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马铃薯和多年生苜蓿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农田作物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指数,4种春作物排序依次为:春玉米>春谷子>春大豆>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依次为春玉米>苜蓿>春谷子>春大豆>马铃薯。研究结果可为京郊山地旱作区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夏玉米需肥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1978~1980年在三种地力水平下对两个早熟单交种玉米的研究结果表明,麦茬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对氮、磷、钾吸收的进程,同春播玉米及套种玉米大体上相似。最大的差别是,夏玉米出苗后就进入高温多雨的季节,前期生育快,干物质积累及养分的吸收量都大大超过春玉米和套种玉米,故氮化肥应该早施、重施。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田立体种植农业生态系统模式越来越多,下面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粮、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粮、油、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一、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1.模式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主要以小麦与玉米套种、小麦与谷子套种、小麦与甘薯套种等一年两熟的粮食主体作物,在保证粮食作物持续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套种或复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或瓜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目前小麦,玉米穿行套种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矛盾,试验研究了加宽小麦,玉米套种行距,改进农业机械及其栽培配套技术,为实现小麦,玉米套种机械化,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四川盆地丘陵区旱坡地棕紫泥土上,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模式对粮食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理化性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粮食产量与经济效益呈负相关,二者相互制约程度约为23%,以粮食高产为目标的生产活动,宜选用小麦套种玉米再套种甘薯间大豆的"麦、玉、薯、豆"四作模式,以经济高效为目标的生产活动,宜选用小麦间种洋芋套种花生再套种甘薯的"麦、芋、花、薯"四作模式。②秸秆还田、间种豆科对土壤养分均有增益作用,秸秆还田对有机质、N和K的效应较为明显,间种豆科对有机质、N和P的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云南省保山市油菜种植面积已突破3.33万hm2,主要以种植冬油菜为主,冬油菜占全年种植面积的95%以上。2010年以来,冬季油菜生产受冬、春干旱影响较重。为促进油菜产量的稳步增长,在油菜栽培上集成了玉米套种油菜、烤烟套种油菜、稻田油菜免耕栽培等技术的推广,为油菜产量的稳步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玉米套种油菜栽培该技术突出"早和套",在玉米收获前15~20d,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大豆、玉米、蚕(豌)豆、番薯和马铃薯等常见旱粮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组装创新,探索出包括"浙贝母/鲜食春玉米-鲜食秋大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一年四熟模式、"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迷你番薯-迷你番薯-蔬菜"一年三熟模式、"大麦/春大豆-晚稻"一年三熟模式、"棉田套种豌豆"节本增效技术和"大棚番茄套种甜玉米"种植模式等一系列的鲜食旱粮作物新型的高效种植制度和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单作套种和秸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模式与鲜食旱粮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提高了有限耕地的复种指数,还进一步提高了旱粮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目前小麦、玉米窄行套种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矛盾,试验研究了加宽小麦、玉米套种行距、改进农业机械及其栽培配套技术,为实现小麦、玉米套种机械化,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江苏沿江旱作区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气候条件,本试验选择以“蚕豆‖经济绿肥/春玉米/杂粮(或鲜青作物)”为骨架模式的6种新型多元多熟种植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蚕豆‖经济绿肥/春玉米/红小豆‖芝麻;B:蚕豆‖经济绿肥/春玉米/红小豆‖高粱;C:蚕豆‖经济绿肥/春玉米/秋玉米;D:蚕豆‖经济绿肥/春玉米/甘薯4种新型种植方式。该方式能增产、增收、节本省工,其中以D模式为最优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9.
春马铃薯、春玉米/秋马铃薯、花椰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生育期短、性喜冷凉,是适宜的间作套种作物。枣庄市马铃薯种植属中原二季作栽培区,常年种植面积4万hm2,主产区滕州市是著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是山东省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薯农摸索出了许多间作套种模式,其中春马铃薯、春玉米/秋马铃薯、花椰菜  相似文献   

20.
机械套种包衣玉米对北疆农作制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麦生长的拔节期应用机械将包衣的玉米种子播在小麦行中,玉米采用高分子膜包裹,可延迟玉米种子发芽,缩短玉米在小麦行中的生长时间,并充分利用了小麦收获后的光热资源,这一技术实现了小麦大种玉米的机械化,改变了传统套种的方法,通过对机械套种包衣玉米的特点及北疆的气候条件,玉米生产的分析,总结了机械套种包衣玉米对北疆的农作制度,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发展套种玉米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