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乔沙  伊晓云  阮建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534-11538
[目的]评价茶园土壤氟的生物有效性。[方法]利用我国典型茶区21个土壤样品进行茶苗盆栽试验,探讨表征茶叶氟吸收的主要形态。[结果]不同土壤上生长的茶苗茶叶氟含量的差异叶较茎、主根和吸收根大。荼苗叶片氟含量和氟积累量随着土壤水溶性氟和稀盐浸提态氟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土壤全氟含量对茶苗各部分氟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鲒论]土壤水溶性氟和稀盐可浸提态氟是表征土壤氟生物有效性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云南普洱茶氟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选自云南3个主要茶区的14种普洱茶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云南普洱茶的氟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茶叶等级不同,氟含量也不同,优质茶叶的氟含量比低质茶叶低;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云南普洱茶(熟茶和生茶)的氟含量也不同,以生茶的氟含量最低;不同类型的普洱茶氟含量不同,紧压茶的氟含量低于散茶。  相似文献   

3.
水培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茶树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以无性系茶苗为材料,研究水培条件下培养时间和培养液氟浓度对茶苗吸收累积氟的影响以及无氟条件下茶苗体内氟的转移。结果表明,茶苗具有对氟的高富集性和强耐受性。茶苗体内的氟具有可转移特性。茶苗各器官氟含量随处理的时间呈线性增长,老叶氟含量高达6809·39mg/kg。不同氟浓度下对氟的吸收累积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无氟处理下,茶苗根系和新梢的氟累积倍数随时间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氟铝交互作用下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以水仙茶苗为材料,研究不同铝、氟浓度交互处理对茶苗生长过程中叶面积、茎长、根系生长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氟铝交互处理下,在铝浓度为40 mg/L、氟浓度为8 mg/L时茶苗叶面积的增长量最大。随着氟、铝浓度比例范围的改变,茶苗根、茎、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铝、氟交互处理对茶苗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茶叶中氟含量很高,远高于其他植物,叶片是茶树对氟的主要积累器官,通过饮茶可以补充一定量的氟以保证人体的健康,但如果茶叶中含氟量过高,或者饮茶的习惯不尽合理,则可能造成摄入氟含量过高而导致氟牙病、氟骨症等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了红茶、绿茶、普洱茶、花茶、乌龙茶等5类常见茶叶中全氟含量与水浸出氟含量的关系,以及各种茶叶在不同茶水比、不同浸泡温度、不同浸泡时间和不同浸泡次数中茶氟的浸出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茶叶的每日饮茶限量,为研究各种茶叶的氟浸出规律及饮茶卫生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氟与粗纤维和主要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普洱茶作为试验样品,测定样品可溶性氟、粗纤维、铝、铁、钙、铜、锰、镁等几种元素含量,并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这些物质含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不同茶样的粗纤维含量变化较大,范围从8.19%~14.50%。可溶性氟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966。不同茶样的铝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变化范围从245.43~991.95mg/kg。铝元素含量与可溶性氟含量和粗纤维含量之间都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65和0.8620。样品中铁、钙及锰元素的含量与可溶性氟含量和粗纤维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铜、镁元素含量与可溶性氟含量和粗纤维含量都呈极显著负相关。样品的干茶嫩度、叶底嫩度得分与可溶性氟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低氟品种青砖茶适制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中茶108、中茶302、槠叶齐、鄂茶1号、丹桂、金观音等6个低氟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标准1芽5叶原料试制青砖茶.经感官审评、氟含量及理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所制砖茶均具备青砖茶正常品质特征,理化指标均符合《GB/T 9833.9-2002紧压茶青砖茶》要求,氟含量均低于150 mg/kg,其中槠叶齐氟含量最低,为102.6 mg/kg.  相似文献   

8.
胡燕  魏晓惠  高荣  郭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917,971
[目的]探讨影响砖茶氟浸出的因子。[方法]利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不同的茶水比[1:(25~200)]、浸提次数、浸提时间(5~60min)、TISAB中柠檬酸钠的浓度(60、180、240g)、茶叶粒度(过20、40、60目)等条件对砖茶氟浸出的影响。[结果]茶水比越小,砖茶氟浸出量越高;第一泡茶汤的氟浸出量最高,占6泡总浸出量的72.5%,第2泡茶汤次之,占总浸出量的17.2%;低浓度的柠檬酸钠对砖茶样品中干扰离子的掩蔽效果较差,以浓度为120g/L时的测定效果好;氟的浸出率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般在30min时趋于稳定;茶叶粒度越小,越有利于茶氟的浸出。[结论]茶水比、浸提次数、浸提时间、粒度、TISAB中柠檬酸钠的浓度等因素均对茶氟的浸出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湖北宜昌黑茶氟含量,估算宜昌居民的氟离子摄入量。[方法]利用氟离子电极法,测定湖北宜昌自来水氟含量及供试5个批次宜昌黑茶的氟含量,分析冲泡过程中氟离子溶解特性。[结果]2014年1月6日湖北宜昌自来水的氟含量为(0.112±0.009)mg/L,为氟含量偏低的自来水。供试5个批次宜昌黑茶氟含量分别为(113±6)、(170±7)、(190±7)、(255±8)和(246±8)mg/kg,加标回收率在94.1%~104.6%,宜昌黑茶氟含量符合砖茶氟含量国家标准(300 mg/kg)。5个批次宜昌黑茶洗茶2次后再冲泡,茶水中氟离子浓度在(0.107±0.008)~(0.939±0.031)mg/L,符合饮用水氟含量国标。[结论]湖北宜昌自来水氟含量偏低,供试5个批次的湖北宜昌黑茶氟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氟来源。  相似文献   

10.
我国茶叶氟含量状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定了2000—2001年我国主要产茶省份的262家单位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和黑茶共计577只茶样的水溶性氟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类水溶性氟含量不同,以绿茶最低,平均含量为67.53±69.49μg·g-1;黑茶最高,平均含量为296.14±246.07μg·g-1;红茶类、乌龙茶类及花茶类含量居中,分别为177.01±121.49μg·g-1、167.68±112.28μg·g-1和140.97±150.51μg·g-1。名优茶水溶性氟含量比大宗茶低。茶园附近的环境条件对茶叶氟含量有较大影响。茶叶中氟的浸出率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和水温的增加而增加,一般在45min和90℃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硒铜镁对黄牛地方性氟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2 头地方性氟病黄牛随机分为4 组, 每组8头。1 组为对照组, 饲喂基础日粮, 2~4 组为试验组, 每天饲料中分别添加0.25 m g/kg 硒; 15 m g/kg 铜和0.25 m g/kg 硒 15 m g/kg 铜 1 m g/kg 镁, 连续饲喂83 d, 观察硒铜镁对地方性高氟黄牛体氟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方性氟病黄牛血硒、血铜含量远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 血氟明显超标。加硒组 (2组) 和加硒铜镁组 (4组) 黄牛血清氟含量第83 天与第0 天以及同期对照组牛相比, 下降极显著 (P< 0.01), 血硒随饲料硒的添加量而上升, 并维持在正常水平, 血铜值反而下降。加铜组 (3 组) 黄牛血清氟含量明显降低 (P< 0.05), 血铜值也随之降低 (P< 0.05), 血硒变化不明显 (P> 0.05)。地方性氟病黄牛添加适量的硒铜镁, 能增加血氟的排出, 提高血硒含量, 但降低了机体的血铜值。揭示硒铜镁能防制动物地方性氟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菏泽市苏家村饮用水质与地氟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菏泽市苏家村饮用水中F、Ca、Cu、Fe、Mo、Zn含量与地氟病的关系。结果表明:苏家村7~13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95%,水中氟平均含量为3.79 mg/L;沙山寺村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2%,水中氟平均含量为1.03 mg/L。因此苏家村儿童氟斑牙患病率高主要由饮用水中氟含量严重超标所致。此外饮用水中Ca、Mo会抑制人体对氟元素的吸收,从而降低氟斑牙的患病率;而Cu、Fe、Zn含量对当地氟斑牙的发生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黑茶成品氟的浸出浓度、原料含氟量及制造中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浸提方法对氟的浸出率的影响,不同产地与老嫩的原料含氟量的差异和制茶中氟的变化规律。采用茶水比为1:50、煮渍30分钟浸提法所得茶汤与黑茶实际饮用的茶汤氟的浓度相当。通过原料拼配或改进加工技术有降低黑茶游离氟含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模拟试验筛选出几种具有降低茶叶和茶汤中可溶性氟含量的食品添加剂,它们是活性钙、氯化镁、活性白土,在茶汤中使用时可溶性氟分别降低至原液的44.0%、46.3%和54.6%,当与茶叶原料混合时可使水溶态氟降低至原料的64.4%、71.1%和73.2%,因此在需要时适当使用这类材料可起到降低黑茶中可溶态氟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萃取-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茶叶中氟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超声波萃取-离子选择电极法对贵州省部分地区茶叶中氟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超声波萃取-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贵州省部分地区6种茶叶的全叶、粉末及浸出物中氟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浸泡次数、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对其中3种茶叶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贵州省不同地区所选茶叶样品中的氟含量为46.24~121.77 mg/kg,未超过我国农业行业标准;浸出物中氟含量随超声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且在超声30 min时浸出率最大;茶叶的粒度大小对氟离子的提取没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浸泡次数的增加,茶水中的氟浓度依次降低;茶叶中氟的浸出率随着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应尽量避免大量饮用含氟量高的茶叶,并避免长时间的冲泡以防止茶叶中的氟过度溶出。  相似文献   

16.
2001-2002年贵州省遵义市地方性氟中毒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遵义市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对遵义市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8个县(区、市)内的中心区和边缘区儿童氟斑牙、尿氟和成人氟中毒临床症状体症、生活习性、环境介质氟含量进行调查。结果:16岁以上成人临床氟中毒阳性检出率为22.54%,检出率以习水县最高,为80.12%;遵义县最低,临床氟中毒检出率为0;女性发病高于男性。16岁以上成人氟斑牙检出率为56.64%,缺损型检出率为18.49%,氟斑牙指数1.51,边缘区高于中心区。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37.50%,缺损型检出率为4.34%,氟斑牙指数为0.78,边缘区高于中心区,尿氟均值0.91m g/L,标准差1.62m g/L。环境介质调查,室内存放辣椒、玉米含量均值分别为160.57、19.67m g/L。结论:遵义市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情以轻度为主,但部分病区县流行强度较显著,主要通过室内敞炉灶燃煤导致煤烟氟污染室内空气和烘炕的辣椒而摄入大量氟所致。  相似文献   

17.
茶叶降氟措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水处理不同温度和时间对茶叶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水温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 ,茶叶氟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茶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 ,尤其是咖啡因 ,也随之下降。揉捻后的茶叶经 6 0℃的水处理 1m in,茶叶氟含量显著下降 ,而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可得到较好保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岛地区10个典型茶园中的茶叶氟含量和土壤水溶性氟、pH、交换性酸及交换性阳离子等的测定,分析了茶叶氟含量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土壤水溶性氟和交换性酸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和交换性酸含量与茶叶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是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关键因素。土壤交换性H+和交换性Na+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是影响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交换性Al3+与交换性酸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pH、交换性Ca2+、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与交换性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是土壤交换性酸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茶园土壤改良及降低茶叶氟含量的质量安全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恩施茶园土壤中氟的赋存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世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28-2329
采用连续浸提分析法,研究了恩施地区5种茶园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恩施茶园土壤含氟量普遍较高,5种土壤中总氟含量所测值变幅为486.9~1 124.3 mg/kg,平均含氟量为785.4mg/kg.各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按量的大小表现为残余态>可交换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结合态.恩施茶树体内含氟量普遍较高,5种茶叶含氟量所测值变幅为499.94~1 095.43 mg/kg,平均含氟量为698.49mg/kg.茶树体内各部位含氟量大小表现为叶>花蕾>根>茎.土壤中水溶态氟生物有效性最高,交换态氟也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总氟、有机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及残余态氟对茶树体内含氟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氟中毒致贫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中毒会造成多系统损伤,贫血是氟中毒的一个症状。研究氟可对红细胞膜、红细胞内糖代谢和酶活性产生破坏和/或抑制作用,从而对红细胞造成损伤,引发贫血;氟还对造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包括氟对造血原料、造血器官和造血调控都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从氟中毒致贫血的机理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氟对造血调控相关基因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