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芦毒蛾(Laelia coenosa candida Leech)为芦苇上的一种暴食性食叶害虫,近年来在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湿地呈间歇性暴发态势。经过连续8年的野外监测、人工笼养和灯光诱集,系统调查了芦毒蛾的年生活史、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芦毒蛾在南大港湿地1年发生3代。4月上、中旬芦苇放叶后,越冬代幼虫逐渐转移到芦苇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为害,主要为害虫态为越冬代幼虫及第1代、第2代幼虫;10月上、中旬,2代成虫羽化后飞向苇草混生地产卵,以3代低龄幼虫越冬。芦毒蛾在湿地各种杂草上产卵、孵化及化蛹、羽化。但2龄幼虫主要转移至芦苇上取食,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冬季苇田干燥和芦苇生长期水层较浅,有利于幼虫越冬和取食为害。成虫具较强趋光性。幼虫越冬期、春季越冬代幼虫为害期是芦毒蛾的防控的关键时期,可通过越冬期烧荒或蓄水、春季药剂防控越冬代低龄幼虫、各代成虫盛发期灯光诱控和区域性联合监控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2.
枣叶瘿蚊Dasineura jujubifolia是新疆枣树上一种重要害虫。明确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与空间分布,将为科学防控枣园枣叶瘿蚊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采用水盘诱捕法和目测法分别调查了枣园枣叶瘿蚊成虫、幼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的为害情况。同时,比较了枣叶瘿蚊幼虫和捕食性天敌数量、枣树叶片受害程度在枣树不同方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枣叶瘿蚊主要发生在5、6月,种群发生存在2个明显高峰期;成虫发生1周后幼虫开始为害,2~3周后下一代成虫羽化。枣园捕食性天敌主要是瓢虫和草蛉,种群数量较低。每年5、6月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为害严重,嫩叶受害率为6.2%~17.8%,枣吊受害率为11.0%~33.8%。枣叶瘿蚊幼虫的种群密度、捕食性天敌数量、枣树叶片受害程度在枣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之间无明显差异;枣树叶片受害程度与枣叶瘿蚊幼虫的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明确了南疆阿克苏地区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的为害规律,为枣叶瘿蚊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柳黑枯叶蛾是西南桦的重要食叶害虫,于2017—2019年,在云南保山开展了对其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取食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滇西地区1年发生不完全2代,于10月上旬在树干基部表皮聚集静伏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少量取食叶片,4月中、下旬化蛹。第1代成虫在5月中、下旬达到羽化高峰,雌雄比为1.08∶1。雌蛾平均产卵量为19.3粒/头,卵孵化率为93.75%;5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取食为害期,为害盛期平均虫口密度为318头/株,平均单日取食量为(3.55±3.42)cm~2/头;9月下旬第2代成虫羽化,10月上旬第2代幼虫少量取食后开始越冬。幼虫白天群居静伏于树干基部或中上部,傍晚至夜间移动至树冠处取食。室内饲养种群平均发育历期为(88.08±8.03)d。其中,幼虫期较长,平均为(63.22±6.32)d。研究结果可为滇西地区柳黑枯叶蛾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危害樟树害虫黑脉厚须螟Propachys nigrivena Walk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观察。此虫在湖南浏阳一年发生2代。以老热幼虫在地表枯枝落叶层内或是表土层越冬,到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幼虫共有四龄,除取食樟叶外,目前还未发现危害其它植物。  相似文献   

5.
烟翅腮扁叶蜂在阿拉善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幼虫共6龄,主要危害青海云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小麦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掌握病原线虫的侵染动态是病害防控基础。本文在田间条件下, 对两种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在河南郑州的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 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 6周后根内幼虫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 同时发现少量四龄幼虫。小麦出苗60 d后, 由于温度较低, 根内各虫态数量基本维持稳定;在120 d后, 温度逐渐回升, 根内二龄幼虫数量逐渐增加, 幼虫数量的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50 d左右, 但入侵幼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一次。此后根内幼虫陆续发育为白雌虫和孢囊, 白雌虫数量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80 d后。H.filipjevi三龄、四龄幼虫及白雌虫出现的时间均比H.avenae的早一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河曲丝叶蜂Nematus hequensis Xiao在拉萨的发生规律,本研究通过在柳树上进行室外定期、不定期的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调查研究了河曲丝叶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经调查研究,河曲丝叶蜂在9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基数170头/m~2;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共5龄;1~5龄幼虫的体长、体宽分别为(2.0~3.0 mm,1.0 mm)、(7.2 mm,1.1 mm)、(12.0 mm,1.5 mm)、(16.8 mm,2.6 mm)、(24.0 mm,3.4 mm);河曲丝叶蜂在拉萨1年发生1代,每年7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底开始羽化,8月初开始孵化,孵化盛期为8月21日至9月2日,孵化末期为9月12日,为害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  相似文献   

8.
广东白肩天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天山 《广西植保》1998,11(4):18-20
广东白肩天天蛾是绣球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取食嫩叶,对绣球花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致使植朱枯死,在广西桂林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寄主要植物根部周围表土内越冬。幼虫5龄,在1-3龄期用8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注或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杀对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对亚洲玉米螟在甜玉米、饲料玉米、无毒棉和有毒棉上的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初孵幼虫嗜食无毒棉棉叶,3龄幼虫则喜食玉米心叶。5龄幼虫在甜玉米上的取食次数最多,取食总时间最长,在有毒棉上的取食时间最短。5日龄以前,取食无毒棉的幼虫生长最快,而后取食玉米的幼虫生长加快;取食有毒棉的幼虫生长最慢,其老熟幼虫的体重仅为取食甜玉米的1/3。取食棉花的幼虫历期明显延长,虫龄增加至6龄。幼虫期存活率、蛹重和每雌产卵量以甜玉米为最高,依次为饲料玉米、无毒棉和有毒棉。试验证明,在扩种甜玉米和无毒棉以后亚洲玉米螟种群将上升。  相似文献   

10.
蓼光胸萤叶甲食性窄,繁殖力强,是以虫除草的昆虫资源。贵州省都匀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下或越冬植物基部过冬,翌年5月上旬产卵。幼虫3龄,取食叶肉。末龄幼虫在寄主叶背和枝茎上化蛹。成虫有假死性,取食叶片。卵产于叶背。易于人工饲养,可以进行大量繁殖和移虫。  相似文献   

11.
华中黑头三节叶蜂(Arge huazhongia Wei)是发生在苦水玫瑰上的新害虫,在兰州市一年发生2代,主要以幼虫群集取食玫瑰叶片,雌成虫选择苦水玫瑰健壮的当年生新枝顶部产卵,老熟幼虫在玫瑰根际落叶及虫粪间结茧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越冬态成虫羽化.植株受害率达81.4%,当年生新梢受害率30.6%.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无瓣海桑主要害虫迹斑绿刺蛾的生活史和各虫态生活习性,通过室内饲养、林间套笼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迹斑绿刺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该虫在广西钦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年发生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蛹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为害期发生在4月下旬到6月下旬;第4代幼虫11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越冬。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成虫夜间羽化率达到98.6%,以晚上24:00前居多。成虫羽化后第2天交尾,雌虫产卵量为35~183粒,雄虫平均寿命6.7d,雌虫平均寿命8.1d。本研究明确了迹斑绿刺蛾生物学特性,为该虫的预测防治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s)是江西茶园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片上的重要刺吸性害虫。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该虫在南昌地区的生物学特性。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江西黄马茶园1年发生8~10代,主要以成虫和少数若虫越冬。以若虫越冬的个体3月中旬开始羽化;以成虫越冬的个体4月上旬开始产卵。4月中旬茶园始见初孵若虫。11月出现的成虫和少数若虫进入越冬。成若虫喜食嫩芽和幼叶,导致叶片组织坏死。在22~30℃条件下,温度对茶黄蓟马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卵期、若虫期和成虫寿命都逐渐缩短,卵期8~3.83 d,若虫期15~7.4 d,成虫寿命26.92~16.9 d。  相似文献   

14.
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是我国苜蓿Medicago sativa上的重要害虫, 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畜牧业主产区。作者2023年4月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调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虫害时, 在当地紫云英留种田中发现疑似苜蓿叶象甲严重为害紫云英茎叶, 对紫云英生长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为明确该种害虫的分类地位, 在田间收集了幼虫并带回室内饲养, 在对幼虫和成虫形态学初步鉴定的基础上, 采用DNA条形码进行了分子鉴定, 最终确定为苜蓿叶象甲, 且发现该地区苜蓿叶象甲种群存在明显的种内分化。结合苜蓿叶象甲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对其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对绿肥作物的危害做出了预警, 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扁豆小灰蝶在湖南洪江全年可发生8~9代,主要以蛹和部分幼虫在扁豆残株等处越冬。一~四代幼虫在4~7月先后为害豌豆,长江豆,豇豆和扁豆,四代后8~11月集中为害扁豆。该虫完成一代需30~50d,卵期5~8d,幼虫期15~25d,前蛹和蛹期8~11d,成虫寿命2~5d。卵主要产在花萼和花蕾上,少数产在幼荚处。幼虫蛀食花蕾和豆夹,并能转蕾和转夹蛀害。老熟幼虫在地面杂草,落叶或土缝中化蛹。在卵盛孵期喷施80%敌敌畏800倍液,2.5%敌杀死1500倍液和25%杀虫双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85.7%~87.8%、87,2%~88.8%和80%~81.3%。  相似文献   

16.
黄芪新害虫——黄芪根瘤象的鉴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根瘤象Sitona simillimus Korotyaev(我国于2013年首次报道该虫时误鉴为Sitona ophtalmicus Desbrochers)为我国近年在黄芪上新发现的一种优势害虫,在我国黄芪主产区的甘肃陇西、岷县、临洮等地均有分布,以成虫、幼虫为害黄芪的根、叶,严重影响黄芪的产量与品质。本文概述了黄芪根瘤象的研究概况,对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成虫、幼虫、卵、蛹及雌雄生殖器的特征彩图,为该虫的正确鉴定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7.
黑纹粉蝶的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纹粉蝶PierismeleteMenetries是江西山区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目前只发现在萝卜、白菜和芥菜上为害,以幼虫取食叶片和荚果。该虫在江西一年发生2~4代,春季1代,以蛹越夏,秋季1~3代,以蛹越冬。由于越夏代成虫的羽化期和产卵期长,导致了世代重叠。雌虫寿命一般7~15d,每雌产卵量可达200粒;卵单产于叶片背面,卵期3~8d;幼虫期12~26d;非滞育的蛹期7~24d,越夏的蛹期104~178d,越冬的蛹期97~157d。  相似文献   

18.
竹镂舟蛾取食不同程度受害毛竹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华 《江西植保》2013,(1):58-60
竹镂舟蛾是福建毛竹林的主要害虫,具有周期性暴发成灾的特点。研究竹镂舟蛾幼虫取食不同受害竹叶后,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研究表明,竹镂舟蛾取食中、重度受害竹叶后,其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成虫的生殖力衰退,其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研究结果揭示了该虫种群数量消长与寄主植物被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防治多种蛀干害虫天牛的重要天敌,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技术问题,本文选用大麦虫Zophobas atratus蛹作为繁育花绒寄甲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配置的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所繁育出的每代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量、产卵前期时长、雌雄性比、成虫体长和体宽、体质量、卵的孵化率以及其后代幼虫的寄生率等,分析人工饲料和替代寄主对室内连续多代繁育的花绒寄甲繁殖生物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体质量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延长,但后一种情况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可有效解决。随着室内饲养花绒寄甲代数的增加和人工繁育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头花绒寄甲雌虫的产卵量增加;使用替代寄主繁殖4代后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下降,不符合1:1的情况。室内饲养4代的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的寄生率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对各个繁殖生物学指标的比较发现,饲喂改良人工饲料的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在饲养多代后能明显缩短;利用大麦虫蛹繁育出的花绒寄甲后代雄虫数量明显多于雌虫;相反,利用改良人工饲料与花绒寄甲原始寄主松褐天牛幼虫配合使用,繁育出的第2、3代雌虫数量明显多于雄虫,差异显著。综上所述,利用大麦虫作为替代寄主会导致花绒寄甲后代雌雄性比下降,但可以通过改进饲料配方和利用原寄主饲养,在室内饲养多代后对花绒寄甲繁殖生物学的各项指标影响不大。因此,利用大麦虫和人工饲料等饲养技术综合应用,能够在室内人工规模化繁育花绒寄甲。  相似文献   

20.
二点委夜蛾越冬场所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场所,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玉米田、豆田、花生田、棉田、甘薯田等作物植株、地表和0~5 cm表土进行调查,记录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分布部位和数量。结果表明,在玉米植株苞叶、玉米田的麦秸和杂草下、豆田、棉田、花生田、甘薯田、冬瓜田植株下或落叶下、桃园、田边地头和废弃农田杂草下均发现有二点委夜蛾幼虫,以植株密度大、落叶多、地表覆盖程度高的棉田、豆田和花生田虫口密度高。说明二点委夜蛾食性杂,越冬场所复杂, 棉田、豆田、花生田和玉米田等多种作物田以及田间杂草均可为其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