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宁夏盐池县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 iener指数、S im 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生态优势度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 j),通过对比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地)固定样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对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撂荒年限的延长,撂荒地植物群落趋于稳定、均匀,但更新速度较慢。(2)采用人工封育措施的样地,SW和JSW多样性指数由外围(对照)、边缘、核心依次增大,经过两年封育后多样性指数排序变为边缘>核心>外围(对照),草场破坏相对严重的边缘区植被得到了很快的恢复。(3)退耕还林样地,2001年实施了退耕还林后植物恢复很快,群落向趋于复杂稳定的方向发展。群落发生了明显的演替。2002年退耕还林样地群落稳定性变差,更新速度缓慢。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引起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宁夏盐池县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下植物多样性变化,可以为制定防沙治沙对策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采用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在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地)固定样地植物多样性变化。对比2002和2003年不同类型固定样地植物多样性观测数据表明,到2003年,各实验样地的α-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β-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实验样地的种类组成,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引起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盐池县位于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典型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该地区成为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区。在分析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变化的基础上,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区的植被变化。分析得出农牧交错带实施封育对植被恢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方法选取6块草场:老封育草场(E)、中封育草场(E1)、新封育草场(E2)、天然草场(TR)、退耕还草(TG)和撂荒地(LH)对宁夏盐池不同管理类型下的的草场治理效果进行了研究.以重要值为基础,通过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以及生物量的比较,对不同管理类型下的草场治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不同草场类型中,天然草场由于人为干扰较小,SW多样性指数、SP优势度指数均为最好,均匀度指数以退耕还草为最大;(2) 退耕还草的群落组成最接近于天然草场;(3) 不同草场的地上生物量中,最大的为退耕还草,其次为天然草场,在围栏封育草场中,老封育区的地上生物量是最小的.围栏封育和退耕还草在当地草场恢复中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随着围栏封育年限的延长,草场出现退化现象,其各多样性指标都比早期封育时低.相比较于围栏封育,退耕还草在当地的优越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中的植物多样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植物群落调查样地为基础,从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群落均匀度和林下植被生物量,对辽东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的几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物多样性恢复效应研究表明:天然次生生态系统(天然栎林与撂荒地)的植物多样性和林下植被生物量均表现为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与之相反,表现为下降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天然次生栎林>撂荒地>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其中,退耕落叶松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连植落叶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6.
选取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黄土丘陵区(安塞)主要的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试图讨论植被恢复重建途径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处于植被自然恢复阶段的群落其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在演替的第三阶段较高;人工灌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都要大于人工草本群落,但是人工草本群落的均匀度指数要比人工灌木群落大;同样.天然植物群落比人工植物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小,但其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为干预的人工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7.
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和丰富度指数对盐池县四儿滩湿地周边的植被与盐池县天然草场、人工封育区和撂荒地的植被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湿地周边的植被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都大于天然草场,大于撂荒地,人工封育区植被多样性指数最小.均匀度指数撂荒地最大,其次分别是天然草场和湿地,人工封育地均匀度指数最小.  相似文献   

8.
根据4个样地40个样方资料,应用二元属性数据和数量数据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区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Cody指数(βC),以及由群落相似性指数Jaccard指数(Cj)和Sorenson指数(Cs)得到的多样性指数(βCJ和βCS),在反映群落随时间梯度变化方面趋于一致,较好地反映了不同生境梯度上群落的差异。(2)数量数据测度方法中,以相对盖度和重要值为指标的测度结果更为合理。(3)根据数量数据Morisita—Horn指数测度的结果,长期的封育不利于植物群落的演替,使群落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中部人工沙漠植被典型群落物种的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揭示河西走廊中部人工沙漠植被典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为干旱沙漠地区的生态恢复和人工植被建设及沙区植被多样性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对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治沙站人工沙漠典型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运用Simpson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物种优势度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灌木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而草本群落具有较高的均匀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均匀度指数则呈相反趋势;β多样性与α多样性反应结果一致;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结皮层厚度呈正比,与土壤含水量高低影响不大。[结论]灌木以梭梭—白刺群落为优势群落,草本以雾冰藜—白茎盐生草群落为优势群落,具有物种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的特点,群落在植物生活型上以旱生、超旱生或盐生的小灌木和1年生草本植物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以芦苇群落和西藏嵩草两个群落为对象,研究了两个群落的植物物种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芦苇群落以芦苇为优势种,以西藏嵩草为亚优势种,二者重要值之和为0.434 2;西藏嵩草群落以西藏嵩草为优势种,重要值为0.187 6。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波动幅度较大,优势度(D)值波动幅度较小;芦苇和西藏嵩草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物种丰富度指数无明显相关,而与生态优势度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两群落H,D,J和丰富度指数(S)值的差异并不显著;芦苇和西藏嵩草群落的共有种有14种,相似性系数为51.85%,说明西藏嵩草群落和芦苇群落的群落组成相近,它们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赤桉林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反映群落稳定性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长量和生物量等常用指标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人工赤桉(Eucalyptuscamaldulensis)林密度普遍偏高,结构比较简单,群落稳定性较差。3种密度的赤桉林群落,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植被层的群落分异性越大,林分中主要分布优势种(乔木为赤桉,林下植物为扭黄茅),其他种群的数量极少,林下植被层的结构比较简单,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物种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等4个指标不断减小,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不断降低,结构合理性越差;群落生长量和生物量的变化,基本随赤桉林的密度增加而减小,密度最小的林分F1的生物量是其他2种高密度林分生物量的2倍以上。各林分林木生长缓慢,即使密度最小的林分F1的年平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分别只有0.72cm和0.78m。为了增加干热河谷地区人工乔木林群落的稳定性,使其逐步实现正向演替,发挥其应有的生态防护功能,应该考虑降低乔木层群落密度。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区湿地植物群落α多样性分析——以宁夏盐池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盐池四儿滩湿地为例,以重要值为基础数据,采用丰富度指数、综合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对湿地生态系统α多样性沿湿地—干草原梯度变化及样线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相关环境因子探讨。结果表明:同一样线内,受土壤含水量、全盐含量和土壤养分等因子影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交错带最大,其次是旱生带,最小为湿生带。由于受人为活动及地形地貌影响程度的不同,样线间植物α多样性差异较大。南样线的丰富度指数最大,其次为西北样线,西样线最小;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一致,西北样线最大,西样线次之,南样线最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党河流域骆驼刺群落特征与土壤因子相关性,为有效管理该流域天然骆驼刺群落及退化骆驼刺群落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样方"法,于2012年6—10月调查群落特征及土壤样品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在6—10月,生物量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趋势几乎一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相反。在0—50cm土壤层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小的变化过程,土壤容重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在土壤深度达到30cm以后增加不明显。[结论]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骆驼刺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可以增加骆驼刺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土壤容重抑制骆驼刺群落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样地法对小浪底水库库区山地生态系统不同群落间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1)、Margalef物种丰富度(D2)、种间相遇概率(P)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与群落类型有密切关系,同一类型的群落中,多样性指数随演替时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2)土壤含水量对H′、P、Jsw、D1等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厚度与H′、D1、P呈显著正相关性;多样性指数与坡度无相关性;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指标与多样性指数H′、D1有显著的正相关;3)多样性指数H′与乔木、灌木群落生物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草本群落与D1相关性不显著;4)乔木林群落的恢复时间与Jsw、H′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多样性指数(PD1、D2)与恢复时间关系不显著(P>0.05);恢复时间每增加10a,群落物种数平均增加约6种;5)物种多样性指数H′与灌木的盖度和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有些单优群落随高度增加和盖度提高,多样性指数反而表现出降低;6)草本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D2与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H′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日升  宋鸽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1):233-238,243
[目的]探究樟子松人工林林龄与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关系,分析樟子松林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动态,为樟子松林下的植被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科尔沁沙地南部章古台地区不同林龄(8,18,27,35,48a)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草本植被的植物种类、数量、盖度和生物量特征,定量分析林龄对林下草本植物的影响。[结果]在樟子松人工林林下,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的重要值高于其它草本植物,能更好地适应林下环境,是最主要的优势种。随着樟子松林龄的增长,林下草本植被的生物量和多样性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7a生樟子松林的林下草本植被生物量和多样性最低。林龄与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呈显著的二元回归关系。[结论]樟子松人工林中龄林与近熟林林下草本植被存在退化现象,需要通过间伐、中耕、围封等方法人工促进草本植被的生长与演替。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是草本层最高,而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是灌木层最高。巨尾桉林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母质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腐殖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与灌木层或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相关性;腐殖质层速效钾含量与草本层Simpson指数极显著相关;淀积层速效钾含量与灌木层Simpson指数极显著相关;水解氮与灌木层及草本层以Simpson指数为基础的均匀度指数,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的均匀度指数极显著相关;母质层土壤各因子含量与灌木层或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巨尾桉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有利于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管理模式,2012年对云南省昭通市3种常见管理模式(粗放、免耕、精细)下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群落特征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季节性变化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由2纲9目97科318种组成,其中害虫主要种类为大青叶蝉(Tettigoniella viridis)、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棉蚜(Aphis gossypii)和小长蝽(Nysius ercae),天敌主要种类为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斑食蚜蝇(Melanostoma scalare)、环腹瘿蜂属一种(Frigates sp.)和翠绿巨胸小蜂(Perilampus prasinus)。3种模式下,粗放模式丰富度(21.985 7)最高,但植食性类群亚群落个体比例(36.13%)也最高。免耕模式的多样性指数(3.649 1)、均匀性指数(0.694 3)和稳定性指数Ss/Si(0.074 7)、Nn/Np(0.557 2)、Sd/Sp(0.545 5)、Nd/Np(1.467 8)均高于其他两种模式。精细模式的优势度最高(0.193 1)、群落特征指数全年波动较大,受到外界干扰强烈。免耕模式下天敌对主要害虫的跟随作用较好且害虫爆发高峰期的虫口数量(最高81头)皆低于同时期粗放模式(最高189头)与精细模式(最高123头)。主成分分析表明粗放模式与精细模式下主导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害虫,而免耕模式下天敌起到了主导作用,其对害虫的调控效果较好。因此综合考虑生态经济效益,免耕模式为有利于当地花椒种植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封育年限对干旱河谷灌丛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封育年限对干旱河谷灌丛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的天然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封育后灌木层的盖度、密度、平均冠幅、高度明显升高,而草本层则相反。(2)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呈V形变化,封育13a达到最小值,而群落植被特征、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量、土壤养分,呈倒V形变化,封育13a达到最大值。0—40cm,封育13a的土壤平均速效N,P,K较未封育草地分别增加26.42%,107.35%,33.92%;全量N,P,K含量分别增加了168.42%,47.62%和31.12%。(3)封育后,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固碳能力有所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F_(13)F_(22)F_(30)F_5CK;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F_5F_(13)F_(22)F_(30)CK,说明在狼牙刺群落封育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有较为明显的改善。(4)采取封育措施后,外界干扰减少,狼牙刺灌丛覆盖度增加,从而增加地上生物量,使生产力得到提升,生物量与封育年限存在线型关系。[结论]采取封育措施后,干旱河谷地带的狼牙刺群落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均优于未封育,植被自然恢复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不同光强(15%、40%和70%自然光强)和施氮量(15g·株-1、30g·株-1和60g·株-1)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催吐萝芙木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强和施氮量显著影响催吐萝芙木的生长、单株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P0.05)。在70%自然光强下,催吐萝芙木株高、地径、株高和地径的相对生长速率(RGRH,RGRD)、单株生物量都较15%和40%自然光强下高,并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下部分。在15%和40%自然光强下,催吐萝芙木的株高、地径、RGRH、RGRD、单株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70%自然光强下,催吐萝芙木在30g·株-1中等施氮量下生长最好,单株生物量最大,达559.6g·株-1。在相同光强下,催吐萝芙木根生物量比(RMR)和根冠比(R/S)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比叶面积(SLA)和叶生物量比(LMR)在低光强和高施氮量下最大。从株高、地径、RGRH、RGRD、单株生物量、RMR和R/S等指标看,70%自然光强和30g·株-1的施氮量是催吐萝芙木最佳的光强和施氮量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