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水肥条件对间作花生和谷子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氮、磷"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花生和谷子间作不同水肥条件对作物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素和磷素均处于丰富水平,随着土壤水分的提高,花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谷子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水分和其中一种肥料因素处于丰富水平时,花生和谷子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另一肥料因素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花生氮素积累量与施氮量,花生磷素积累量与施磷量,谷子氮素、磷素和钾素积累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明显相关性。花生氮积累量与钾积累量、磷积累量与钾积累量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谷子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和钾积累量,三者中两因素之间均具有较高相关性;花生氮积累量与谷子钾积累量和磷积累量、花生磷积累量与谷子磷积累量、花生钾积累量与谷子钾积累量和磷积累量具有较高的协同相关性。在其他两因素处于丰富水平,随着土壤水分的提高,花生和谷子氮素、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和谷子氮素和钾素利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谷子磷素利用效率呈增高趋势;随着磷素水平的不断提高,花生和谷子氮素、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盆栽,以玉米兴民- 338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了3个氮磷水平和4个水分亏缺处理,研究不同水分亏缺和氮磷营养对玉米生长、干物质累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氮磷营养相同情况下,玉米苗期轻度亏水对玉米干物质累积有显著的补偿效应,水分利用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和不亏水(CK)相比较,苗期轻度亏水处理,复水2...  相似文献   

3.
用主因子分析法对宁南阴湿易旱区影响蚕豆产量的水、肥等10个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期和荚期土壤水分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氮和播种前、苗期土壤水分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第一主因子所表现的是水—氮关系。成熟期土壤水分含量的权重系数值最大,为0.925,对产量的形成影响最为强烈;氮素、有机质有调水作用,应保证每公顷施纯氮75~105kg。第二主因子显示了氮、磷与土壤水分的逆向效应,水分充足氮磷易被蚕豆吸收。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重点分析黄土高原长武试验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2004年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及土壤肥力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单施磷肥和单施氮肥的产量很低,与对照的产量无明显差异,氮磷钾配施与氮磷配施能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单施磷肥的磷肥利用率最低,为1%;单施氮肥的氮肥利用率为12.5%;氮磷配施的氮、磷肥利用率均较高,磷肥利用率比单施磷肥提高5.7%,氮肥利用率比单施氮肥提高42.1%。氮磷钾配施较氮磷肥配施的氮肥利用率降低了4.5%,而磷肥利用率升高了2.2%,钾肥的利用率不高,仅为7.3%。单施磷肥只增加土壤磷素含量而降低了氮素含量,单施氮肥能增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速效磷含量增加了31%,氮磷肥配施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养分含量。氮、磷配施或氮、磷、钾配施是提高黄土高原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磷(P0)和施0.15 mg P2O5/kg土(P1)两个处理,研究了33个河南省地方性大豆品种磷素营养特性的差异,旨在为磷高效大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根据大豆品种不同磷营养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磷胁迫条件下供试大豆品种分为3类,其中第一类品种(产量高、磷吸收量大、磷利用效率中等)综合磷营养性状值最优;磷充足条件下供试大豆品种可分为4类,其中第一类品种(籽粒产量高,磷吸收量大,磷利用效率较高)综合磷营养性状值最好。相关分析表明,大豆苗期与成熟期的磷吸收量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以上水平(P0,r=0.5096**;P1,r=0.3596*);大豆苗期,磷素吸收总量和植株生长量的相关性较高(P0,r=0.8124**;P1,r=0.8724**),对生长起决定作用;成熟期,磷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磷素吸收总量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仍大于磷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长期定位施肥对黄绵土区作物产量及养分回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30年(1981—20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长期施肥对黄绵土区作物产量及养分累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在显著增加小麦、油菜和胡麻3种作物产量的同时小麦产量年际间的稳定性也显著提高,化肥配施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增产和稳产效果更佳;施用有机肥处理和不施用有机肥处理,氮磷配施(NP)及氮磷钾配施(NPK)的增产效应都随试验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且与试验年限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氮肥(N)、氮磷配施(NP)及氮磷钾配施(NPK)的平均增产效应分别为745、1 413 kg·hm-2和1474 kg·hm-2,有机肥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83 kg·hm-2;不同施肥处理中,氮磷(NP)配合施用及氮磷钾(NPK)配施处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最高,分别为44.35%、44.55%和15.11%、15.35%;施用有机肥降低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有机肥与氮磷(MNP)及有机肥与氮磷钾(MNP)配施处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分别为30.41%、32.07%和9.95%、9.70%;氮磷钾(NPK)处理钾的累积回收率最高,为14.25%,同样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钾的累积回收率。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真菌接种和氮肥施加对小麦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营养吸收的影响,以小麦品种Superb为材料,选取丛枝菌根接种(接种和不接种)和氮肥施加(0 kg·hm-2和180 kg·hm-2)在两个水分处理(拔节期开始,水分充足95%(WW)和水分胁迫40%田间持水量(WD))的温室条件下进行试验,分析开花期生长及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成熟期产量及籽粒、茎秆氮磷含量的变化,最后对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茎秆氮磷含量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水分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AMF)均显著提高旗叶的比叶面积(SLA),其中,水分胁迫处理施氮显著降低叶片SLA,AMF接种显著增大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两种水分条件下,菌根接种和氮肥(N)施加均显著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其中,水分胁迫处理下,AMF接种对Pn的影响显著,N肥施加和AMF接种后的Pn比CK高31%;两种水分处理下,N肥施加和AMF接种后小麦WUE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值升高,其中,水分胁迫环境下,AMF接种和N肥施加下小麦WUE分别提高了13.02%和1.17%,且不同处理下叶片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CID)也有所升高。水分胁迫处理下,施N和AMF接种均显著提高小麦茎和籽粒氮含量、株高、生物量和产量,茎秆和籽粒的磷含量也显著升高。WUE与籽粒、茎秆氮、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CID与籽粒、茎秆氮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的来说,N肥施加和AMF接种可显著改善小麦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及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北疆滴灌玉米施氮量估算及减氮增铵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产量与施氮量函数模型计算滴灌玉米施氮量,并通过减氮增铵改善滴灌玉米氮素营养,探索滴灌水氮一体化下优化施氮策略。2013—2014年两年田间试验表明: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及氮素吸收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升高,当施氮量大于435 kg·hm-2时,则呈下降趋势,表现为N435N540N330N225N0;减氮增铵处理的上述指标表现为N375+CPN37575%N375+CPN0,当施氮量在330~435 kg·hm-2时,不同处理的玉米氮素吸收量与氮素收获指数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在此范围内减氮增铵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玉米氮素营养及产量无负面影响;根据产量与施氮量间函数关系可得天山北坡滴灌玉米经济最佳产量17 049 kg·hm-2下的施氮量为402.5kg·hm-2;施氮和增铵处理可显著增加玉米穗粒数、单穗重;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氮肥利用率表现为N225(46.6%)N330(45.8%)N435(43.6%)N540(34.6%);滴灌玉米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均以75%N375+CP处理最高,分别比施氮量在330~435 kg·hm-2之间其他处理的平均值增加了31.4%、27.9%和5.8%、6.4%,说明减氮增铵可显著提高滴灌玉米氮素养分利用效率;天山北坡滴灌玉米优化施氮量为402.5kg·hm-2,通过施用硝化抑制剂与尿素水氮一体化分次施入可实现减氮93.8 kg·hm-2,并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为改善麦田水分状况,建立与水分条件相适应的肥料组合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试验条件下,与对照处理相比,高氮高磷处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平水年和干旱年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68.37%和62.9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36.7...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膜下滴灌棉花氮素吸收、积累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180,270,360kg/hm2对膜下滴灌棉花氮素的吸收、累积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棉花的生物和经济产量及地上部分总吸氮量,但过量施用氮肥对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增产不显著,各施氮处理氮肥利用率在27.6~33.8%之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植株中氮素含量随生育延长而降低,氮素累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吸收有显著影响,同一生育时期,氮素含量和累积量都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棉花的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27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对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水稻品系52-7旱作与水作条件下的籽粒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旱作与水作条件下,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籽粒增重和淀粉积累过程均符合Richards模型。水作强、弱势粒的异步灌浆比旱作明显;旱作强、弱势粒的平均灌浆速率比水作大,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提前,活跃灌浆期缩短;旱作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比水作增大,旱作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比水作小。开花后5~20d,旱作强、弱势粒的淀粉积累量都略高于水作,之后,则低于水作。水、旱作强势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其弱势粒间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旱作与水作的千粒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及产量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氮低效品种小偃6号和氮高效品种小偃22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开顶式气室在3种施氮水平(0、150和300 mg N/kg土)下,分析了两个品种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以及花前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提高氮素收获指数以及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率,但降低了氮素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与背景CO2浓度相比,在一定施氮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小麦以上指标具有正向效应,但两个品种对CO2浓度升高响应的敏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花前营养器官贮存氮素转运率表现为小偃22敏感性高于小偃6号;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则在150 mg/kg土施氮水平下小偃6号敏感性较高,在300 mg/kg土施氮水平下小偃22敏感性较高,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表现正好相反。综合来看,在施氮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累积、氮素吸收和利用以及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且在较高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品种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weeds on the nitrogen (N) use, growth and yield of wet season paddy rice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Laos, we surveyed the paddy fields in these regions in October 1999 and November 2000. We found 13 weed species in total, but there were few major weeds abundant at the survey sites. In the infertile soils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weed growth was poor. Rough rice yield, the number of panicles, the number of seeds per square meter,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paddy rice and the amount of N accumulated i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paddy rice (amount of N in rice) were suppressed by competition with weeds. However, harvest index (HI)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of paddy rice were not suppressed by competition with weeds. The amount of N in rice was suppressed by competition with weeds, the number of panicles decreased as the amount of N in rice de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seeds per square meter decreased as the number of panicles decreased. As a result, rough rice yield was suppressed by competition with weeds. The weeds competed with paddy rice for N uptake during the productive tillering stage. However, the ability of paddy rice to compete for N uptake with weeds was not reduced under rainfed lowland conditions. When the weeds were completely removed, the amount of N in rice increased. Rough rice yield may be increased by 10% under rainfed lowland conditions and by 17–19% under irrigate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4.
水肥供应对温室滴灌施肥番茄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温室小区试验,以番茄"惠玉0806"为供试品种,研究了不同水肥供应对温室滴灌施肥番茄的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试验设3个灌水水平:高水I1(100%ET0)、中水I2(75%ET0)和低水I3(50%ET0);以及3个施肥水平:高肥F1(N 480 kg·hm~(-2)、P_2O_5240 kg·hm~(-2)、K_2O 300 kg·hm~(-2)),中肥F2(N 360 kg·hm~(-2)、P_2O_5180 kg·hm~(-2)、K_2O 225 kg·hm~(-2))和低肥F3(N 240 kg·hm~(-2)、P_2O_5120 kg·hm~(-2)、K_2O 150 kg·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当水肥供应模式为I2F2时,茎粗增长量、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其值依次为10.3 mm、102 042.3 kg·hm~(-2)、37 192.3 kg·hm~(-2)、352.8 kg·mm-1·hm~(-2)和372.6 kg·mm-1,并进一步提高了其氮肥偏生产力(133.4 kg·kg~(-1)),同时使得其成熟期0~50 cm土层残留硝态氮含量较低(105.3 mg·kg~(-1))。灌水量低的处理(I3)产量降低的同时,增加了土层残留硝态氮含量;充分灌水(I1)处理较之于I2处理主要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而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量无差异。从总体变化趋势看,中水中肥(I2F2)模式在高产高效的同时,可降低土壤残留硝态氮含量,可认为是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5.
以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全膜平铺、起垄膜侧和露地栽培5种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冬油菜生育期、越冬率、产量和经济性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全膜平铺、起垄膜侧 栽培冬油菜,均能不同程度影响冬油菜单株经济性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越冬率,增加产量,缩短生育期;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比露地栽培(对照)提高3.4 kg·mm-1·hm-2,生育期缩短7 d,越冬率提高24.5%,产量达3 194.46 kg·hm-2,增产42.8%;全膜平铺栽培增产33.9%,全膜覆土栽培增产26.0%,起垄膜侧栽培增产24.8%。  相似文献   

16.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2018―2019年在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黄羊村,研究了不施氮肥(CK)、农户施肥、减氮施肥、农户施肥添加脲酶抑制剂(NBPT)和减氮施肥添加脲酶抑制剂(NBPT)5种方式下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氮肥利用效率、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农户施肥相比,减氮施肥在氮肥施用量减少20%的基础上,春玉米产量没有显著降低,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了24.6%,且收获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了25.7%;农户施肥添加脲酶抑制剂(NBPT)处理产量显著提高了15.5%,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显著提高了120.3%、33.54%、9.06%,且收获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了26.7%;减氮施肥添加脲酶抑制剂(NBPT)处理春玉米产量没有降低,收获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了46.0%,但氮肥利用率较减氮施肥显著降低了12.9%。研究结果表明在凉州灌区减氮施肥和农户施肥添加脲酶抑制剂(NBPT)能够在保证春玉米产量的同时,促进春玉米对氮肥的吸收,降低春玉米收获后土层硝态氮残留,其中农户施肥添加脲酶抑制剂(NBPT)更能够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山栏稻对白叶枯病抗性,本试验以17个山栏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与温室大棚中同时种植,于大田中观察山栏稻在水、旱两种栽培模式下对海口当地白叶枯病菌的自然抗性并测产;在温室中检测水、旱两种栽培模式下山栏稻对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PXO99(P6)、PX145(P7)的抗性;并以基因功能性标记检测其抗性基因,分析各指标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田环境下17个供试品种中有12个品种在水作栽培模式下感病指数高于旱作,有10个品种水作栽培模式下产量比旱作高。温室中用P6接种山栏稻,水作模式下仅有1个品种表现抗病,8个品种感病;旱作模式下2个品种表现抗病,3个品种感病。接种P7,水作时表现抗病和感病的品种数量分别为7个和2个;旱作时表现抗病的品种高达9个,仅1个品种感病。供试品种中有16个品种含有Xa1抗病基因,4个品种含有Xa27抗病基因,所有品种均不含xa13、Xa21抗病基因。因此认为,山栏稻对海口当地白叶枯病菌小种以及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都有一定抗性,且抗性受栽培条件的影响,山栏稻旱作时抗性强于水作。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覆盖种植方式中,全膜覆盖垄播种植方式有利于马铃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N、P、K平衡施肥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显著;与裸地平作相比,全膜覆盖垄播和全膜覆盖平作马铃薯块茎产量分别增加43.4%~60.7%和18.8%~32.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9.4%~79.6%和38.3%~50.3%;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10、105、90 kg·hm-2时,全膜覆盖垄播处理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研究表明,马铃薯在全膜覆盖垄播栽培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不同N、P、K配比在等灌水量条件下对小麦、玉米光合生理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机理,采用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N、P、K配比对小麦、玉米光合生理、产量及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关键生育期进行适量灌水并进行追肥,促进了小麦、玉米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实现水肥同步,改善其光合生理特征,促进节水增产。不同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且均以N3P2K2处理的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小麦分别为16.59μmol·m~(-2)·s-1和36.07μmol·mmol-1,玉米分别为29.26μmol·m~(-2)·s-1和27.1μmol·mmol-1)。同时,不同N、P、K配比均提高了小麦、玉米的成产要素。最终,以N2P2K2和N3P2K2处理的增产和节水效果最佳,其小麦、玉米单产和二者总产均高于其它处理,其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0.3%和26.8%,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0.5%和27.4%。而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本文推荐的N、P、K配比为N2P2K2。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有利于小麦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实施N、P、K平衡施肥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明显;该种植方式下各施肥处理比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露地穴播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7%~6.7%、9.4%~10.3%、30.7%~35.4%;该种植方式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180 kg/hm2、120 kg/hm2、90 kg/hm2时(Z0F1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到4 034 kg/hm2;该方式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前者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比后者显著提高33.7%~48.3%。表明春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