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南阳盆地1999-2001年棉花品种的现状,认为无依据乱引、乱调,品种多、乱、杂、差已成为本地进一步提高棉花品质、单产和降低投入成本的限制因素,提高了科研与经营相结合,以区试结果为依据,参考多点生产示范,分生态区统一引种、集中繁殖的品种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参试的6个棉花品种的产量结构和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气象因素的分析研究,筛选出适合山西省永济市棉花栽培比较理想的品种。目前,永济市棉花品种多、乱、杂的形式依然存在,棉农对棉花品种的选择比较盲从,甚至追求轮换新品种。试验目的是通过这个试验为棉农在棉花品种选择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新疆棉区棉花品出现品种多、乱、杂,品质差,抗病性差,低产量等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棉花纤维品质整体下降。因此,选育高产、高效、优质、抗病的棉花品种,全面提高新疆棉花纤维品质状况,对维护市场稳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新疆棉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2个陆地棉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展示试验,分析这些品种的植物学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为棉花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可靠地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北疆地区是新疆重要的植棉区,棉花早熟性是决定北疆棉花夺取丰产稳产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北疆地区棉花品种多、乱、杂,主要原因是种子管理力度不够,乱引、乱调,不遵循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程序,在引种鉴定、试验、示范上缺乏统一管理。为了验证自育的棉花品种(系)在沙湾县种植表现,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在沙湾县四道河子镇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旨在为该单位开展育种工作,和为本地区选择棉花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种子市场不够规范,棉花种子多、乱、杂及良莠不分的情况下,选用棉花品种必须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种子市场不够规范。棉花种子多、乱、杂及良莠不分的情况下。选用棉花品种必须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7.
<正>玉门市种子管理站针对市场上棉花品种"多、乱、杂"和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较为缓慢的现状,近几年来坚持对各棉花生产经营企业计划引进、经营的棉花新品种实行统一组织试验示范,全面观察鉴定每个品种在玉门市棉花主栽区的成熟性、抗病性、丰产性、适应性等综合表现,客观评价品种特征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筛选出适宜玉门市大面积种植的主推品种,确保农业用种安全。2013年继续在花海镇黄水桥村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在市场上棉花新品种多、乱、杂等现象,67团通过棉花新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机采棉花品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67团3连3井1进行棉花品种比较试验,以棉花品种伊农S-1、伊农S-2、早10号优系等20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棉花品种观察早熟性、测定生产力、调查枯(黄)渭病发病情况、考察经济性状、分析纤维品质等指标,以期筛选出适宜机采的优质棉花品种。结果表明:品种X-7、809、10号产量较高,品质好,较适宜集采。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种子市场不够规范,棉花种子多、乱、杂,良莠不分的情况下.选用棉花品种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法制原则选择与使用的棉花品种必须是通过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的品种,才符合种子法,并要求所选用的品种内在和外在质量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所购种子必须有包装、品牌、标识,并索取凭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垦区棉花发展的现状,针对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品种多、杂、乱、内在品质较差。病虫害发展严重,良种繁育及配套的栽培技术不稳定,拾花的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提出了棉花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目标,为今后垦区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美棉在中国引种和发展近15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与梳理,美棉自1865年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晚清时期的引种;民国时期的引进、改良与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美棉的引种、选育与推广。可见,引种美棉是中国棉花生产发展的第一步;改良美棉和选育美棉新品种,是提高棉花产量和改善棉花品质的关键;推广美棉是中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明代中期以前山东农业种植的结构中棉的考证,论述了中棉在山东的传播时间和途径,比较分析中棉传播引起传统种植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衣被面料的变革。对经济社会、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史学和生物学的观点出发,论证了中棉在山东的传播过程以及中棉所蕴藏的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商品价值。指出了中棉的传播原因,有官方劝种的因素,有中棉适应性强的因素,还有社会需求量加大的经济社会因素。中棉成功的引种、大面积的传播推广,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里程碑,是中国农业历史中的一次重要革命。  相似文献   

13.
根据抗药性治理的原则,针对我省棉蚜、棉铃虫抗药性实际状况,在全省范围内,制定和实施了一套适合我省特点的抗药性治理方案。在综合防治的前提下,具体和优化了化学防治,强调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采用抗药性治理措施和综合防治措施后,示范区防治成本降低23%~33%,防治效果明显优于非示范区,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示范区用药次数和用量减少,对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增长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外源抗虫基因对棉花杂种优势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3对杂交棉组合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分析得出,外源基因的引入,可以提高杂交棉产量,但对棉花品质性状的改变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转基因杂交棉组合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为负相关,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品质和品质构成要素之间多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山东抗虫棉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介绍了近10多年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在抗虫棉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常规抗虫棉的特点和栽培技术、杂交抗虫棉的特点和栽培技术、滨海盐碱地抗虫棉栽培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外源杀虫基因导入对棉花重要防御物质凝集素的影响,同时建立棉花凝集素的灵敏检测方法,采用血凝法检测转基因(Bt、CpTI和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中凝集素的变化,并经胰蛋白酶处理鸡血红细胞、不同温度处理和比色法测定棉花的凝集素活性。结果表明,棉花叶片中凝集素水平随棉花生长而发生变化,不同外源基因的导入使棉花凝集活性升高或降低。采用经胰蛋白酶修饰后的鸡血红细胞检测,棉花凝集活性明显提高,最高是未经处理检测的64倍。棉花凝集素具有一定的抗热性,在45℃以下很稳定,但随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活性下降。血凝反应和比色法均能直观、定量地反映棉株中凝集素活性,但后者精度更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杀虫基因的导入引起棉花凝集素水平发生改变,比色法可以作为检测棉株中自身和外源凝集素基因表达后凝集活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棉花生产中,逆境胁迫严重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逆境胁迫会导致棉株体内的活性氧增加,酶促抗氧化系统作为活性氧的清除系统,在棉花抗逆生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棉花的酶促抗氧化系统的简单介绍,综述棉花酶促抗氧化系统对干旱、盐害和黄萎病等逆境胁迫的生理响应的研究进展,分析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陆地棉引种和驯化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鸦片战争后,纺纱业和织布业在中国的兴起引起棉花需求量增大,刺激了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为了满足纺织业的需要,我国从晚清便开始了陆地棉的引种工作。张之洞率先从美国引回陆地棉品种,在湖北种植,尔后还有其他清政府官员也引进过种陆地棉品种,但由于缺乏科学引种知识导致失败。张之洞等人之后,张謇比较科学地引进并驯化陆地棉品种取得成功。在南京金陵大学美国专家的支持下,国民政府成立了植棉机构,筛选出适合中国实际的陆地棉棉品种,如爱字棉、斯字棉、德字棉等,使其成为当时主栽棉花品种,为中国近代棉花种植业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棉花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生产稳定发展关乎中国2 000万棉农的利益。产量是棉花种植收益的基础,因此,在其他性状综合发展的前提下,高产是棉花品种培育的最重要目标。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9倍之多,其中品种的引进和改良为棉花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日渐狭窄,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缓慢,严重阻碍了棉花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包含的4个主要组成成分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在棉花产量形成中起到的作用;单株铃数和衣分的增加在中国棉花高产育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产量的提高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在加强重点性状改良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性状及因素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分析在中国高产育种中起重要作用的途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引种在建国初期对于中国棉花产量的提高起重要作用,替代了中国原有的产量低、品质差的亚洲棉品种,促进了中国自主育种的发展;通过传统育种先后培育出早熟的中棉所16、丰产的鲁棉1号和抗病丰产的中棉所12等品种,推动了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通过杂种优势利用,中国培育了一大批起重大推动作用的杂交品种,例如中棉所29曾经占中国长江流域杂交棉种植面积的50%左右;加强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对于杂种优势利用的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棉花分子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多个稳定产量性状位点的定位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棉花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契机,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石远321和鲁棉研28等的育成使中国棉花产量稳中有升,但是目前针对产量性状改良的基因较少,还需加强对于产量相关基因的挖掘,加快发展转基因高产育种。目前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处于国际前列,但中国地少人多,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为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还需继续挖掘棉花产量潜力,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保证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建议收集种植资源,注重种质资源的创新;加强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简化制种技术和成本,推动简化制种的优异杂交种的培育;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发掘全基因范围内的高产相关基因,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通过聚合育种,培育高产、优质、早熟以及适合机械化种植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90年代,随着近代农业的兴起,以关棉引种为发端的农作物品种改良与推广事业拉开序幕。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也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努力改良、培育、推广农作物品种,主要有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品种,以及棉花、茶叶、大豆等经济作物品种,有力推动了近代安徽农业的发展,促使农业产量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