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河北省木兰林业管理局的北沟林场作为试验基地,通过实地调查,对不同密度的落叶松林地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分析了不同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对落叶松林个体生长状况等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分胸径、冠幅呈减小趋势.二者呈幂指数函数关系;单株材积呈递减趋势,蓄积量呈递增趋势,单株材积和蓄积量与密度也符合函数关系规律.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尾巨桉林分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的尾巨桉其林木的胸径以及单株材积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对树高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不同造林密度对尾巨桉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影响为: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变小,单株材积和平均胸径达到最大时的造林密度为1110株/hm2;当造林密度为3 086株/hm2时,林分的蓄积量最大。  相似文献   

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短周期间伐与林分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短期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设置不同保留密度(450、600、750、900株/hm2)的间伐样地以及相应的对照样地,对间伐前后林分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测量与计算。结果表明:不同保留密度下,各间伐样地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量均大于对照样地;由于保留密度的减小,各间伐样地蓄积量和生物量小于对照样地,各间伐样地生产力均小于对照样地(7 969 kg/(hm2.a));但是其生长率大于对照样地。抚育间伐改变了林分的空间结构和生长环境,明显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增加了林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全站仪测量立木胸径树高及材积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立木材积表是常用的森林调查数表,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测量精度直接影响到编制材积表的精度,该文以全站仪无损测量立木的原理和误差传播理论为基础,推导了测算胸径、树高、材积误差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各立木因子间的相关性及其误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树干各分段高度与分段直径间存在弱相关性,树干总材积的误差受各分段材积的方差和相邻两段材积间的协方差影响。全站仪立木因子测量理论误差材积大于树高和胸径,其中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70%、0.023%和0.235%,说明全站仪无损测量立木的理论精度均远高于不同目标的林业调查及编制材积表的精度要求,对大范围的林业生产实践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依据福建省天然阔叶林主要分布区的林分标准地资料,对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的树高与胸径、枝下高与胸径、冠幅与胸径、树高与枝下高、冠幅与树高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几个测树因子的生长规律,为天然阔叶林经营、林地生产力评价、森林收获预估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阶段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分密度是指林木生长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的立木株数,它与林分的生长发育、稳定性、林分产量、质量等因素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对河北省木兰国营林场不同林分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提出了冠幅竞争指数。通过拟合实测冠幅、胸径和相对冠幅竞争指数,得出了竞争指数分别为0.2,0.4,0.6,0.8时,所对应的华北落叶松的不同经营密度值。  相似文献   

7.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水保林合理密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水保林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在郁闭度0.6以上的林分中,以刺槐单株营养面积约等于树冠冠幅面积为理论基础,以研究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关系为依据,分析计算出了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水保林的理论密度,结合水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经营目的,探讨了适合该区刺槐水保林的合理经营密度及间伐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支持向量机优化粒子群算法的活立木材积测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材积模型是编制立木材积表的关键,通常用经验材积方程来预测材积量。由于树木生长具有不确定性,传统的材积方程很难有效地对模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做出测算,导致目前活立木材积测算的准确率较低。为了提高活立木材积的测算准确率,将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引入到活立木材积模型中,并用支持向量回归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优化参数。PSO-SVM将活立木胸径和树高数据输入到SVM中学习,将SVM参数作为PSO中的粒子,把活立木实测材积值作为PSO的目标函数,然后通过粒子之间相互协作得到 SVM 最优参数,对活立木测算材积值进行模型测算并采用实测材积值验证。论文应用电子经纬仪与人工量测立木地径、胸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软件计算求得400组树高、树干材积值;然后对300组数据集以活立木胸径和树高作为输入数据,材积为输出数据,采用粒子群耦合支持向量机(PSO-SVM)算法训练得到模型,并用100组数据进行预测;最后引用经典Spurr材积模型算法、BP神经网络算法和PSO-SVM算法进行了对比,其结果表明,PSO-SVM算法预测准确率最高,预测值与实测值间复相关系数达0.91,平均误差率为0.58%。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林密度结构与生长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林的立地适应性和密度合理性,在山西省五台山水源涵养林区,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对10年生华北落叶松2种密度(2600和3500株.hm-2)的人工林生长过程和直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种林分树高生长量基本相同,几乎不受密度变化的影响;林木直径和立木材积生长过程差别较大;低密度林分的生长状况和密度结构优于高密度林分。2)2种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别较大;低密度林分Sk=0.01,接近正态分布,密度结构基本合理;高密度林分Sk=0.45,偏离正态分布,林木密度偏大。2种林分直径分布的峰度系数(K)相差不大(分别为-0.64和-0.74),密度因素对林木分化的作用较小。3)低密度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和干材蓄积生长量逐年增加,没有受到密度的影响;高密度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和干材蓄积生长量从6年生开始明显下降。4)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龄为10年生时,合理密度约2600株.hm-2;若不考虑10年生之前的间伐利用,可以作为人工造林合理的初植密度。  相似文献   

10.
运用对比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进展演替系列4个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的土壤肥力、林木生长以及土壤肥力与主要树种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分演替进展,林分中针叶树种(红松、云杉和冷杉)树高、胸径、蓄积量增加,白桦、山杨等阔叶树种蓄积量则不断减小;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土壤渗透性、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加;表层(0—10cm)土壤pH值逐渐减小。红松阔叶混交林各演替阶段土壤密度、pH值与林木树高、胸径呈负相关;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均与林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呈正相关。相关性因树种不同而有所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证明。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和硝态氮是影响林木生长和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排序为原始林〉稳定阶段〉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土壤肥力向着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严重退化红壤地经过封禁管理的马尾松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封禁管理的马尾松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均大大高于未治理的对照地,治理效果较为显著。封禁管理的马尾松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特点是治理后4~11a生长速度最快,其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均在此期间达到最大值,11a后,生长速度开始下降;而单株材积(去皮)总生长量初期增长较慢,后期增长较快,单株材积(去皮)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也在11a后有下降趋势,但单株材积仍未达到数量成熟龄。这种生长过程说明初期的治理措施在治理2~3a后,马尾松才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效益,而10a后,马尾松的生长基本靠已恢复一定功能的生态系统来维持,但地力仍然较为贫瘠,生长量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2.
树冠遮挡条件下全站仪测量树高及材积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树高、材积是森林调查中最重要的测树因子,对森林资源调查和林业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林区遮挡条件下无法精确量测树高进而无法确定单木材积的问题,该研究运用全站仪进行森林样地外业数据采集,对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的188株落叶松和146株白桦进行量测。对每一株立木分别量测胸径、最高可观测处干径和该处距地面的距离以及这2处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干径和该处距地面的距离,然后分别利用相似三角形法、简单生长经验方程法和孔兹干曲线方程法估算出树高及材积。试验的最高可观测的位置做了以下4种情况的假设:1/3树高、1/2树高、2/3树高和9/10树高。对这4种情况分别求得树高及材积,最后分别对其进行精度分析,得到随着最高可观测部分的增高以及观测点数的增加,测算出的树高及材积会越来越精准。其中运用生长经验方程,测算树高和材积的精度都能达到70%~80%;运用孔兹干曲线法测算树高和材积的精度都能达到70%~90%。该方法可用于林区遮挡条件下单株立木材积的测量,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湿地松人工林地径与胸径树高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样木资料,采用多方程分析对比法建立胸径与地径及树高与地径的相关数学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低于2%,预估效果理想,从而为通过地径的测定,应用二元立木材积表测定湿地松人工林被伐木材积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践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种植密度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刺槐人工林植被生长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状况,以期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同是林龄为20 a的刺槐人工林,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值,均比低密度林分内的低,但郁闭度要比低密度林分高;密度大的林分胸径普遍较小,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胸径逐渐增大.刺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的平均高度、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都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各林分林下植被层的含水量也存在着随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的趋势.从人工林的生长状况来看,晋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1667株/hm2.  相似文献   

15.
关帝山不同林分结构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北方山区典型人工林水源涵养效应和更新状况,选取吕梁山脉落叶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测定不同林分密度下枯落物的持水性能,用RDA冗余度分析法探究林分结构对枯落物厚度和拦蓄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样地的枯落物厚度为0.84~4.50 cm,蓄积量范围为9.64~24.14 t/hm2,350株/hm2样地蓄积量最大,200株/hm2样地最小。(2)样地最大持水量范围为27.12~62.07 t/hm2,500株/hm2样地持水量最大,150株/hm2样地最小,持水率范围为213%~374%;有效拦蓄量为10.75~30.40 t/hm2,500株/hm2样地拦蓄能力最佳,150株/hm2样地最差,拦蓄能力与持水能力呈正相关。(3)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指数函数关系。(4)枯落物拦蓄量与林分结构关系密切,影响排序为树高>密度>郁闭度>坡度>林龄>更新>抚育年限。其中,树高与枯落物的拦蓄量关系最为密切,林龄、苗木更新、抚育年限对枯落物拦蓄能力影响较小,海拔和林分平均胸径对枯落物拦蓄基本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视角为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的抚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8年生长期的影响,发现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的树高、冠幅和胸径等产生显著影响。造林密度增加会造成杉木胸径、冠幅、树高等生长速度降低,杉木的分化时间越早则对其后期的生长影响越大。所以,合理安排杉木的种植密度,可以提升杉木的生长速度,提高杉木再造林的经济效益。文章主要观察4种造林密度对杉木生长的影响,发现1 700株/hm2杉木种植密度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对太原市西山3种不同开采梯度下油松人工林树木个体生长进行了研究。从树高、胸径、材积3方面初步揭示了煤炭开采对油松人工林树木个体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研究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煤炭开采对油松林木的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都有明显的影响。在3个不同的开采强度下,油松树高、胸径、材积的总生长量差异显著,随着开采强度的增加,油松树高、胸径、材积的总生长量降低。3个开采强度下近30a树高、胸径的连年生长量与同时期的煤炭开采量具有显著的拟合效果(p<0.05),且后者至少可解释前者年际间生长变化50%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桉树(尾巨桉)林下套种肉桂造林技术进行探讨,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桉树林下套种肉桂后,桉树树高、胸径、材积明显提高,5年生的桉树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16.8 m、13.2 cm和12.6 m3,比未套种的同龄桉树纯林分别提高了6.6%、10.1%和7.0%。而3年生肉桂的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到3.3 m、2.4 cm比其纯林提高了11.8%、3.6%。而且,桉树林下套种肉桂对改善林分小气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肉桂主要病虫害防控能力和降低大面积种植桉树纯林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太行山南麓侧柏人工林合理的森林抚育林分最佳的保留密度,以河南省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35年生的4种不同森林抚育保留密度的侧柏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两个未经处理的对照样地,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不同保留密度的侧柏人工林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侧柏的最佳保留密度与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关系密切;保留密度随着平均胸径、平均冠幅的逐渐增大而减小;太行山南麓35年生的侧柏人工林森林抚育的最佳保留密度应控制在1 400株/hm2,更有利于侧柏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下,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期为毛乌素沙地以樟子松为建群种的植物固沙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榆林地区5种不同密度25a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和测试分析法,探究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林下物种多样性随林分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樟子松人工林密度与平均胸径呈幂函数递减关系,与高径比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樟子松人工林林下共出现植物8科13属16种。草本以禾本科的狗尾草为优势种,草本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随着密度的不断减小,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林分密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Shannon多样性指数对密度变化最为敏感。[结论]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与林分结构、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十分显著,可以将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林分密度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