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在经济区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干旱区绿洲及其城镇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建立绿洲城镇群经济区及其开发的基本思路。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划分该带为四个绿洲群城镇经济区,并论述了它们的开发模式、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开发对策与举措。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乌鲁木齐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响应的耦合关系进行评价与分析,在乌鲁木齐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中,空间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最为明显,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相对小一些,而人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关联度仅为0.59,对于干旱区绿洲城市来说人口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束缚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水、土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胁迫效应,资源能源、生态条件对于城市化的制约和限制作用最为明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于城市化进程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生态环境污染对于干旱区绿洲城市的胁迫作用相对较小。最后得出结论:乌鲁木齐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目前正处于缓慢变化阶段,属于逐步磨合型。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山地生态格局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我国干旱区以山地-绿洲-荒漠组成的独立的内陆自然体系为重要特征。在这个体系中,山地为绿洲区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水资源;山地是干旱区最主要的林业及牧业基地;山地是干旱区绝大部分矿产、旅游资源所在地;山地是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集中地。没有山区的生态稳定,就没有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多年来干旱区山地遭受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污染等影响,正侵蚀着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干旱区在研究和政策上,重绿洲轻山地,使山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概括出干旱区山地的四种生态格局:基本格局、草原-草甸优势格局、草原-荒漠优势格局及内部湿地中心格局。简要论述了干旱区山地森林稀有资源管理的“奥依塔克模式”、山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巴音布鲁克模式”、中国西部山地发展的一般模式,并首次提出了中山带发展战略,使干旱区形成绿洲-中山立体双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实出发,在分析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效应的总体研究框架,提出了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指出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水资源为主脉,以山地—绿洲—荒漠景观格局为底质,在分析水—绿洲—城镇体系空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特殊规律;不同时空条件下水资源的人口、城镇、经济承载力,建立不同边界条件下水资源有效转移和优化配置的模拟模型;通过对城乡人口迁移过程和机理分析,产业聚集、转型分析和绿洲-荒漠景观格局分析,构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发展规模、职能状态和空间自组织结构;揭示城镇发展与环境演变协同作用下流域不同时空的生态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类型,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以河西走廊的资源型城市(嘉峪关市、玉门市和金昌市)为例,以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重点探讨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中国干旱区绿洲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洲是地球陆地上干旱区特有的一种生态地理景观。它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干旱区生物界生栖、繁衍的主要场所。绿洲的稳定关系到干旱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中国干旱区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研究干旱区的热点问题。中国干旱区的茫茫荒漠盆地与皑皑积雪高山呈鲜明的对比,是纵横交错的内陆地区。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以供人类居住,而不断开发成为人类生活、生产的根本基地。在这里,人们失去绿洲,如鱼失水,难以长期维持生存和发展,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这是由绿洲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同时,绿洲一开始就处于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荒漠所包围,随时受干旱、缺水、风沙和盐碱等侵害。自然条件一般短时期内不会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必将引起有限的绿洲土地与资源发生变化。历史的经验告诫人们,不加强绿洲土地与资源的保护,就会破坏干旱区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的平衡,威胁干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疆平原绿洲环境变化与生态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受控于水分因素,绿洲环境变化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但都有自身的生态系统特点和对人类服务的功能。对新疆平原地区绿洲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绿洲扩大和发展、城镇绿洲兴起和开拓、天然绿洲缩小和维护的总趋势。因此,需要在以流域或盆地为单元,以水为纽带并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对流域或盆地内的所有农业绿洲、城镇绿洲和天然绿洲等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进行总体的水资源消耗平衡与生态平衡规划,科学配置水资源,才能维护相互的依存关系,并使各类绿洲得到生态维护。  相似文献   

8.
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本文以我国干旱区绿洲为对象 ,全面阐述了绿洲对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研究了干旱区地域系统并进行了绿洲区划 ;系统总结了绿洲的类型并从结构及功能上阐明了绿洲的基本特征 ;文章最后从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绿洲体系出发 ,探讨了 2 1世纪绿洲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奇台绿洲地下水开采及其对地表生态环境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奇台绿洲地处我国内陆干旱区 ,其绿洲农业以开垦荒地、扩大灌溉面积来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灌溉用水中地下水超采现象导致一系列地表生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奇台绿洲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现状 ,阐明在干旱区绿洲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已对地表生态系统已构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能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发展战略,现已被世界各国采用。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区,绿洲的可持续性对整个干旱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木文试图以宁夏绿洲为例,讨论绿洲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针对本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绿洲综合开发的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1996~2005年金昌市大气环境监测资料的分析,对金昌市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质二氧化硫的时间及空间浓度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主要监测点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市区二氧化硫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规律,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风向与风速、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方面分析成因后,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金昌市城区绿化带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金昌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周围绿化带土壤的取样调查,分析了Cu、Zn、Ni、Pb和Cd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的总体特征,并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对绿化带土壤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五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超过了该地区的背景值,其中Cu和Ni含量最高,且具有明显的高度富集的特征。绿化带土壤中五种重金属变异系数均较大,其中Cu和Ni变异系数达到了125.06%和86.64%,属强变异性。地积累污染指数法的污染评价结果显示,Cu和Ni已分别构成4级和3级污染,且污染范围较广;而Zn和Pb均未构成污染,Cd构成了1级污染,但大部分样点中其含量均已超过了该地区的土壤背景值,表现出了明显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金昌城郊耕作土壤重金属Cu、Zn、Ni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干旱区绿洲金昌城郊耕作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全量分析法和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六个典型土壤剖面重金属Cu、Zn和Ni的总量以及形态纵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重金属Cu和Ni表聚现象明显,表层至下,其浓度先减少后稳定,两种元素在剖面中的迁移距离相近,基本在45cm附近;Cu和Ni化学行为相似,反映了Cu和Ni来源相同;Zn的总量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在土壤剖面中,Cu、Ni有形态变化层位,0-45cm有机态Cu>残渣态Cu>铁-锰氧化态Cu,碳酸盐态Cu>可交换态Cu;Ni的铁-锰氧化态>有机态,残渣态,碳酸盐态>可交换态;45cm后Cu、Ni主要以残渣态存在;Zn在所有土层中均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研究土壤Cu、Ni的总量及形态分布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Zn主要受成土母岩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目前城镇体系规划中缺乏定量分析的现状,提出了把集聚———碎化理论引用到城镇体系规划中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并以关中陇海沿线的城镇群为例做了初步性的探讨,得出该地区碎化现象正在进一步加剧,进而提出了该地区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应向集聚规模方向引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城镇体系结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海省域内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东部河湟谷地处于“青海门户”的重要位置,是省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起着带动青海经济发展极的作用。但是特殊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和国家经济政策进程深刻地影响着城镇发展,造成城镇规模两极化严重,城镇体系不完善,城镇职能雷同等特点。文章通过对其城镇体系特点及成因的详细分析,对城镇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镍都金昌为例探讨了新亚欧大路桥上干旱区工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通过对该类城市目前具有的优势和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障碍的分析,提出今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和谐理论,通过建立城市土地资源系统和谐性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评价模型,初步探讨了乌鲁木齐1995~2004年城市土地资源系统和谐性的状况,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丰富土地学的理论,规范与指导城市土地利用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箱式模型对金昌市新材料工业区的SO2大气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综合考虑各种客观因素,选取最优总量控制指标,并利用EIAA对最优指标进行了预测分析,为工业区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河西地区灌漠土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验室分析及温室盆栽,研究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张掖、武威、金昌及民勤等四地灌漠土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张掖九公里土壤主要缺N,其次缺Cu,从最佳处理(OPT)中减N、Cu处理,盆栽试验植株干物重分别下降了45.81%、17.44%;武威五爱村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N、P、S、Cu,减N、P、S、Cu处理与最佳处理相比相对产量分别下降31.13%、28.87%、20.82%、16.69%;民勤羊路灌漠土缺N、P、Cu、Fe、Zn,不施N、P、Cu、Fe、Zn的相对产量分别为47.38%、68.77%、70.91%、78.40%和80.21%;金昌小井子农场土壤主要缺P、N、Mn、Zn,从最佳处理中减P、N、Mn、Zn处理,植株干物重分别下降了31.79%、14.53%、22.31%、21.77%。可见河西地区灌漠土氮、磷普遍缺乏;张掖和武威等地的微量元素铜,金昌和民勤等地的微量元素锌分别表现缺乏,铁、锰、硫个别表现不足。通过实验室测定结果与盆栽试验植株干物重关系的对照分析,发现实验室测定结果与盆栽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在土壤养分含量低于对应的养分亏缺临界值的元素上,表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即测得土壤养分缺乏时,盆栽试验中不施该元素的植株干物重均显著低于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