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豫麦10号(豫西832),小麦新品种,经1985-1989年地市、省和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及省、地两级生产示范试验,以及部分地区旱地区试,平均产量最高,在各试验片均居首位。在河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表现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在该地区有广阔的推广前途。文中对其高产栽培技术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 1981年,豫西水稻麦后旱种面积350亩,亩产平均205公斤,至1984年种植面积3.9万亩,亩产263公斤,其中亩产在400—500公斤的4010亩。临汝县杨楼乡叶庄村2亩地,亩产545.5公斤,偃师县城关镇后庄村185亩,亩产526公斤。从以上的产量看,在豫西实行水稻麦茬旱种,不仅可行,且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豫西丘陵旱作生态类型麦区,是河南省十大生态类型麦区之一。干旱少雨是本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本区干旱危害与小麦减产出现的年份进行预测、预报,以期指导农业生产。结论:在2000年前本区干旱危害有两次,即1990年前后(1989——1991年)和1999年前后(1998——2000年)各一次。  相似文献   

4.
<正> 新乡市于1988年引进种植豫麦17。为鉴定该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我们在进行区域试验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种植。现将该品种在新乡市的试验、示范情况简结如下。1988—1989年度在新乡市农科所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513.7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6.3%,居10个参试品种(系)的第二位。1989~1990年度继续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423.9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11.3%。两年平均单产为468.8公斤,较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8.5%。据新乡市种子管理站1989—1990年度在  相似文献   

5.
<正> 豫麦13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优育种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深受农民欢迎。生产实践表明,在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中,豫麦13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品种。一、生产试验,连年夺冠豫麦13从1989年开始参加全省高肥组生产试验,连续三年,产量均居第一位。1989年13个试验点汇总,亩产量幅度347.5—464.4公斤,平均亩产420.5公斤,比对照豫麦2号平均增产5.8%,居7个品种的第一位。浚县原种场种植的产量最高,亩产达到463公斤。1990年继续参加生产试验,据14处汇总结果,其中有13处比对照增产,一处减产。亩产量幅度304—493公斤,平均亩产407.5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11.8%。豫北6个点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矮早各部分的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增大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增大6.5%,小麦种子生物量平均增大3.5%.  相似文献   

7.
<正> 豫麦13(原郑州891),具有适应性广,中、高肥兼用,适播期长,增产潜力大,综合抗性较好的特点。1988~1990年在河南省区试,省生产试验,黄淮南片区试,黄淮北片区试中,产量均居第一、二位,比对照种豫麦2号、济南13平均增产10%左右。在陕西省武功试验,1989、1990两年分别比对照种增产25.5%和15.5%。1990年在山西临  相似文献   

8.
<正> 寿光县地处黄淮海平原,依据光热条件,有利于发展麦套春棉地膜覆盖双高产栽培。在1986~1988年小面积试验、示范基础上,1989年种植面积4380亩,平均亩产(自然亩,下同)小麦306公斤,皮棉73公斤。1990  相似文献   

9.
<正> 本试验通过对大穗型的豫麦10号和多穗型的冀麦5418两个小麦品种,在不同密度下茎节间维管组织特点及其与穗部发育关系的比较研究,为两品种的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一、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88—1989年度,在豫西农专试验田进行,供试品种为豫麦10号和冀麦5418,  相似文献   

10.
麦套花生施底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证明麦套花生施用底肥,是使花生增产的一项新技术。1986—1990年,全市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00.59万亩,平均亩增产花生果46.8公斤。在1983—1984年,对麦套花生田增施底肥试验研究的基本上,1985—1989年,又在兰考、杞县、开封、通许、尉氏等县采取小面积试验和大田示范相结合,进行花生施底肥试验,共32个点次,92.4亩,每亩底施农家肥500—2000公斤。结果表明,麦套花生施底肥后,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增产,增产幅度的大小与底肥量呈正相关,比不施底肥的  相似文献   

11.
<正> 麦棉套种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夺取麦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我县从1984年以来,大面积推广麦棉套种,平均亩产小麦225公斤,亩产皮棉65.3公斤,每亩收入601元,比一年种两季粮食作物亩增收入109元,比一年纯作一季棉花亩增收入132元,1989年又扩  相似文献   

12.
1988—1989年对10个平菇品种进行了评选和测试,提出“豫西881”、“苏平1号”、“金顶侧耳”是有希望的。其中广温型品种“豫西881”、“苏平1号”具有产量高、抗杂性强、转潮快等特点,可以提供菇农大量推广。  相似文献   

13.
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和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itic方程对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各灌浆参数的变异大小,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各灌浆参数变异系数均大于水地,水旱地品种均为T3、R3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R1和R;水地品种间Tmax和T差异小,相对稳定;旱地品种R2和T相对稳定。水地品种中,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其粒重的主要因素,其中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旱地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3、R、T2。针对河南省豫西丘陵地区小麦灌浆后期常有干热风的气候特征,通过栽培措施协调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针对不同灌浆特点选育不同用途小麦品种,从而达到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 安阳市于1988年秋引进豫麦17,进行示范种植。示范结果,亩产246.5—367.3公斤,平均亩产300公斤,比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2.4%。同年,在安阳市农科所的区域试验中,豫麦17亩产达362.8公斤,比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4.2%。1989年—1990年度,该品种参加豫北种子联合体安排的豫北小麦新品种联合示范。春水组7处示范结果,平均亩产345.17公斤,较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达34.5%。在安阳市农科所的区域试验中,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清豫西地区(三门峡、卢氏、栾川、西峡、洛阳、孟津)近56年(1958—2013年)小麦需水量和净灌溉需水量的变化和成因,采用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小麦需水量和净灌溉需水量,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小麦需水量变化趋势,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影响小麦需水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豫西地区多年平均年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为807.66 mm,平均日蒸发蒸腾量为2.21 mm/d,倾向率为-0.745 mm/年,呈波动减少趋势,1979年以后下降趋势明显。豫西地区小麦的平均需水量、净灌溉需水量分别为484、442 mm,孟津小麦的需水量和净灌溉需水量均为最多,该地区小麦需要消耗更多的灌溉水。豫西地区小麦需水量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灌溉水利用量,影响豫西地区小麦需水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  相似文献   

16.
<正> 豫花4号(原郑7888)系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豫花一号作母本,南召不拖秧作父本,于1986年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等特点,是麦套夏播种植的良好接班品种。一、产量表现1987年该品种在全省区域预备试验中,籽仁亩产200公斤,比对照1徐州68—4增产16.3%,比同类型的对照2花28增产13.6%。1988—1989年省区域试验两年10点次平均亩产籽仁175公斤,比对照花28增产11.5%,10点次中,籽仁产量8处第1位,两处第2位。豫花4号1989年参加省生产试验,12  相似文献   

17.
豫麦 4 6号 (原名豫西 8930 )系洛阳农专于 1 989年以豫麦 2号作母本 ,偃师 4号为父本杂交 ,经多年系谱法处理和早代测产等选育的小麦新品种。1 994~1 997年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 1 997年 1 0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豫麦 4 6号。1 丰产性该品种属多穗型小麦品种 ,单位面积成穗数 ,每公顷平均 52 5万~ 555万 ,穗粒数 34~ 38粒 ,千粒重37~ 4 2 g。在 3年校内品比试验中 ,产量均居第一位 ,比对照豫麦 1 0号增产 8.1 %~ 1 1 .1 % ;1 994~ 1 995年度参加省区域试验 ,省内 9个试验点平均比对照增产 1 …  相似文献   

18.
<正> 豫麦17原名内乡182,是内乡县农科所以偃大7406×南阳756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丰产小麦新品种。1988~1990年,连续三年参加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表现突出,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麦17,目前正在我省迅速推广。现简述其在三年生产试验中的表现及利用情况。一、产量表现豫麦17在1988~1990年参加生产试验的35个点次中,较对照增产的有27个,减产的有8个。1988~1989年度试验,13处平均亩  相似文献   

19.
<正> 花生果播在解放初期曾实行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花生适期米播技术的推广而不再采用。花生果播覆膜栽培则是根据果播抗逆性强、植株矮壮总结出的一套技术,该项技术超早套种,在遇旱、涝、雨拍时种子不易霉烂,出苗整齐。由于前期温度低,出苗慢,花生茎枝矮壮,比常规晚套花生主茎平均矮4.3厘米。据1986~1992年示范推广,年亩产小麦、花生各300~400公斤,比常规米播晚套平均亩增花生118公斤,增产49.37%。1991  相似文献   

20.
豫麦10号已成为我省主要推广小麦品种之一。为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了解该品种,以加速其推广,现就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分15个问题,系统解答如下:1、豫麦10号的主要形态特征有那些?豫麦10号原名豫西832,系豫西农专1976年以山前麦与偃师4号杂交,经连续培育选择,于1983年育成。1988年9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豫麦10号。豫麦10号属大穗型中熟品种,弱春性。株高85~90厘米。茎秆粗壮、叶片宽大,株型较松散。穗子粗大,呈长方型或棍棒型,长芒,白壳。穗长9~12厘米,每穗结实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