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香菇(Lentinula edodes)种源菌种低温保存期对香菇栽培效果的影响,对不同保存期的香菇种源L808母种,进行代料层架式栽培出菇试验,发现不同保存期种源菌种对香菇出菇的影响,为香菇种源菌种保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陈青  潘慧锋 《食用菌》2011,33(1):1-2
简述了菌种生产具有简单性、复杂性、重要性等多重属性,菌种是特殊生产资料,菌种生产风险极高,包括错种混种、杂菌感染、盲目引种推广等可控风险和种性变异、种性退化等不可控风险两大类,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创新探索了由第三方开展食用菌种源集中出菇试验方案,并开展了相关试验实践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三方集中出站试验为控制菌种生产风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闫新发  张改英 《食用菌》2004,26(6):25-25
冬季是培育优质香菇和培育花菇的好季节。菇农在春、夏、秋季栽培的袋料香菇,一般在冬季出菇。但由于多数菇农不了解种性,使用了中温类型的菌种,如135、241、939、L26等,或与其同类型菌株或高温菌株的菌种,未选用低温或广温品种。因此,在冬季15℃以下的低温天气用普通方法催菇,就会出现三番五次催菇而不见出菇或很少出菇现象。现将我们用于示范的冬季催蕾方法介绍如下,供菇农试用。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21,(5)
介绍定西市主栽香菇品种特性,反季节袋料栽培香菇的生产季节、菇棚搭建、菌种选择、培养料要求及配制、制袋、接种、培育、出菇、采收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指出香菇病毒病有3方面的危害:多发重大事故和经济损失;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隐蔽性强,难以防控。阐明其主要症状及类型,重点介绍菌株和出菇阶段的3种症状:一是不转色或转色浅伴随退菌;转色正常伴随退菌;转色正常,出菇异常。提出菌种带毒、菌种菌丝活力和环境3种发病原因与5种防控方法:建立健全无病毒良种繁殖体系,推广应用种源同步出菇技术,规范菌种生产,开展菌种复壮和菌种脱毒复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们利用蔬菜中棚进行了周年生产鲜香菇的技术研究,主要思路是利用不同温型、不同菌龄的香菇菌种和不同的栽培设施,采用多种栽培方式,达到周年生产鲜香菇的目的。 一、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香菇菌种 (1)短菌龄型菌种 ①cr—02(浙江引进) 特点是适宜于塑料中棚生产。菌龄80—90天,菇深褐色,出菇密,较小,中温偏低温型,出菇温度为8—22℃。②松香11号 适宜于塑料中棚袋栽。菌龄要求90—100天,菇色浅,出菇密,肉质松,产量较高,出菇温度为8—22℃。③农香一号 适宜于袋栽。菌龄要求90—100天,菇浅褐色,出菇密,菇质好,出菇温度在8—22℃。  相似文献   

7.
畸形香菇发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东 《食用菌》2001,23(5):34-35
袋栽香菇往往会出现蜡烛菇、松果菇、荔枝菇等畸形菇,亦叫变形菇,其形态不一。畸形菇没有商品价值或价值较低,如果不及时处理,菌筒养分消耗,影响香菇的产量和品质。这里就着重谈袋栽香菇发生畸形菇人为方面的原因和解决措施。1 人为方面的主要原因1.1 品种选择不对路 香菇有低、中、高温三大品系,又有早、中、晚熟三种性状。由于种性不同,栽培者选择不对路,畸形菇就容易发生。如,海拔较高的山区,应该选高温型菌种,如果选了低温型菌种,虽然栽培季节提前,菌筒转色好,但菇蕾一出现,遇到低温早临,便萎缩不长,形成长盖不长…  相似文献   

8.
发展袋栽香菇生产,首先要解决的是确定当家品种和制作优质菌种问题,这是决定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露地袋栽的香菇品种,除要求高产优质外,还应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出菇早,转潮快,出菇温度范围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杨瑞萍  王庆祥 《食用菌》2000,22(6):30-31
为了适应香菇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栽培技术,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和对各地生产调查,现将代料香菇秋栽技术报道如下:1 品种的选用 秋栽香菇的种性要求有三:一是发菌旺,抗杂性强;二是早熟,接种后70~75天出菇,发菌透料后30~35天达到菌丝生理成熟;三是出菇整齐,疏密适中,菇体中等,单生,出菇潮次分明。目前适宜选用的香菇品种有856、L27等。2 接种期的安排 秋季栽培香菇在适宜接种期内以早为佳,力争早发菌满袋,早转色成熟,早出菇,多出优质菇。确定接种期应因地制宜,一般夜间气温稳定降到28℃以下就可接种。在豫西…  相似文献   

10.
总结2019—2021年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在浙江省食用菌技术团队第三轮项目支持下取得的主要成效:创新开发产粉灵芝工厂化生产技术、香菇定向出菇工厂化墙式栽培技术,筛选出香菇优质种源4个;示范推广金针菇、海鲜菇、灵芝、黑木耳、秀珍菇的液体菌种生产技术,提升4条菌棒(菌料)工厂化生产流水线;示范食用菌绿色化生产技术395万袋、90.67公顷,包括林下灵芝、菌渣多级利用模式、竹荪―水稻轮作、高山香菇周年化栽培技术;优化食药两用品种结构,示范黄色金针菇、羊肚菌、红托竹荪、长根菇、猴头菇珍稀特色菌菇生产技术,示范基地5个,规模为90万袋、羊肚菌和竹荪3.3公顷;示范秀珍菇精准转潮出菇栽培技术880万袋(瓶),推广2 350万袋(瓶)。介绍顶层设计征集意向、围绕任务细化方案、建立专家联系制度等主要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夏季因气温高不利于香菇出菇,产量低市场菇少价格高。引进反季节地栽技术,利用地温低适合出菇的条件,选择适合地栽的高产品种,不仅能生产出优质菇,产量也高,可大幅度提高菇农的经济收入。通过试验筛选出最佳品种香菇212,对生产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香菇"庆花6号"是本所于1996年以自然选育法选育出的菌株。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表明,该菌株种性稳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产量高,易形成洁白的上等花菇,是目前代料栽培的高产高效、优质稳产的香菇良种。2007年,该菌株经浙江省农业厅审定为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的香菇品种[(浙)菌种生经许字(2007)第009号]。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和栽  相似文献   

13.
香菇新品种抚香2号利用长白山野生香菇菌株野香3号和生产应用品种L66远缘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配成异合体菌株.经四年出菇试验,产比试验和生产试验选育而成.具有出菇早、产量高、优质菇率高、适宜北方地区春夏秋三季出菇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4.
随着食用菌工厂化技术的发展,多种食用菌可用液体菌种接种料袋。液体菌种缩短了菌种和出菇袋的生产周期,且具有菌龄一致性好,便于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高等优点。针对香菇液体菌种应用存在的问题,如香菇液体菌种发酵周期长,发酵过程较难控制,接种液体菌种料袋易爆发性出菇等,进行梳理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香菇液体菌种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香菇之栽培因管理水平差异,常有截然不同的出菇表现。在目前春栽香菇生产上,因自身管理造成的常见问题,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仍然困惑着不少菇农,成为菌种使用者和菌种供应者议论的热点,甚至导致群众上访事件。菌种使用者是弱者,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 ,河南省栽培代料香菇数量达几亿袋 ,在种植的 L2 6品种常常出现出菇迟 ,甚至不出菇的现象。为此 ,我们对 L 2 6品种的适温性做了一些试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菌种来源 香菇 L2 6品种 ,其母种、原种均引自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1.2 试验材料  18mm× 180 m m试管 ;PDA培养基 ;栽培种培养基为木屑 78% ,麸皮 2 0 % ,石膏和糖各 1% ;恒温培养箱。1.3 试验方法  1把香菇 L 2 6母种接入 PDA培养基试管斜面 ,放入 2 0℃、2 4℃、2 8℃、3 2℃的恒温培养箱中 ,每个温度处理放 10支 ,观察记录菌丝萌发时间、生长…  相似文献   

17.
以香菇为试验材料,结合分析坝上高原气候特点,对适宜该地区生产的香菇品种、生产周期(茬口)、栽培设施、出菇环境调控、出菇模式等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坝上高原适宜栽培香菇品种为"L808"和"灵仙1号",于每年4月底前完成养菌转色,每年5—10月栽培出菇;栽培设施选择半地下日光温室或连体菇棚与大中拱棚相搭配;出菇环境综合运用定时风筒鼓风通风、高压微雾控湿装置或微喷方式进行调控;出菇模式采用层架式或侧立式出菇等配套技术,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陈雪  龙芳  姚南 《食用菌》2023,(4):25-27
为筛选出适宜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抗逆的香菇品种,进行10个香菇品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香菇0912适宜中高温出菇,出菇效果好,生物学效率、产量最高,抗杂性强,品质优;香菇808、香菇130、庆元212适宜中温出菇,生物学效率较高,抗杂性较好,品质较好;香菇135适宜中低温出菇,生物学效率较高,抗杂性较好,品质良好。上述5个香菇品种均适宜在贵阳市栽培。  相似文献   

19.
曾祥新 《食用菌》2001,23(1):14-15
优良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食用菌生产获得成功关键之一。笔者根据食用菌生产与制种实践,就制作香菇优质菌种的技术关键作一介绍,供食用菌同行参考。1 这择种质优良的种菇 良种的来源除了从技术力量雄厚、信誉度高的科研院所直接引进外,较为稳妥的就是寻求表现优异的香菇子实体作为分离扩繁的种菇,方法是从出菇适时,朵大厚重,朵形圆正,鳞片粗,不丛生,无病虫害,菇蕾异常茁壮的菇木,摘除多余的菇蕾,集中营养让留下的1~3个菇蕾,待其长至欲开未开伞时摘取用于分离.为了便于保持种菇的优良性状,以组织分离法较为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摸清定向出菇新技术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为对照,开展了定向出菇新技术的出菇试验。试验选用2个香菇品种L808和兴农1号,统计香菇产量,测量子实体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在产量上的表现因品种而异,对于品种L808,采用2种栽培方式,其产量持平;而对于品种兴农1号,采用定向出菇技术栽培的产量显著高于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新技术在单菇重、菌盖直径等子实体形态特征指标方面优于传统的免割保水膜袋法。研究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可用于香菇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