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渭北山旱地地膜高粱的示范表明,地膜高粱国同类地块的地膜玉米增产50%以上。其栽培技术要点为:播种密度9.0万 ̄12.0万株/hm^2,播种行距18 ̄25cm,每穴点种3 ̄4粒、保苗1 ̄2株,施农家肥5.25万kg/hm^2、尿素375 ̄525kg/hm^2(硝酸铵525 ̄675kg/hm^2)、普通过磷酸钙600 ̄750kg/hm^2。  相似文献   

2.
对杂交糯质玉米垦粘1号的施肥与密度问题进行复因子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及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垦粘1号高产的施肥量与密度组合:密度5.7165万株/hm^2、施肥量210kg/hm^2,或密度6.4500万株/hm^2、施肥量150kg/hm^2;施肥量是增产的关键,密度其次;适当提高施量可增加穗粒数,适当降低密度可提高百粒重。  相似文献   

3.
根据密度与鲜归产量形成的散点图趋势,用一元二次式y=b0+b1x+b2x^2作为密度效应模型,获得的最高产量密度为10.9万株/hm^2,密度为10.5万株/hm^2的效益最高,纯收益达31864.5元/hm^2。  相似文献   

4.
对垦单2号玉米施肥量与密度进行复因子试验,试验采用4个施肥量与3个种植密度,共12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施肥量与密度组合是:密度6.45万株/hm^2,施肥量210kg/hm^2,其中纯氮126kg/hm^2,纯磷84kg/hm^2,纯磷84kg/hm^2,产量可达到9516kg/hm^2。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大粒利马豆的最适播种期,种植密度和基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大粒利马豆4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5100株/hm^2,基肥施腐熟栏肥2.25万kg/hm^2和12%钙镁磷肥600kg/hm^2可获高产。  相似文献   

6.
宜君县春玉米不同密度及施肥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氮肥、磷肥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筛选出9~10.5t/hm^2的农艺方案;密度51900~60750株/hm^2,施纯N169.5~214.5kg/hm^2;>10.5t/hm^2的农艺方案;密度60750~65700株/hm^2,纯磷58.5~90kg/hm^2。  相似文献   

7.
黄山松人工林生物产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实验林场的10年生黄山松人工林为对象,对林分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密度为1530株/hm^2,的林分,生产力为1.675t/(hm^2.a),黄山松在该场生长良好,经济系数较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较强,可在海拔1000-1600m范围内适当发展。  相似文献   

8.
早熟高梁杂交种晋早94—1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晋东高寒区寿阳县,对新育成的早熟高梁晋早94-1杂交种,从插期、密度、施肥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该品种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1-5日,密度为15万株/hm^2,最佳施肥量为纯氮243.15kg/hm^2,纯磷(P2O5)133.35kg/hm^2,在此施一下产量为6595.50kg/hm^2。  相似文献   

9.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浙油758产量最大因素是播栽期,其次是氮肥用量,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最佳处理组合为9月22日播种10月27移栽,纯氮用量150kg/hm^2,种植密度7.5万株/hm^2,产量达2595kg/hm^2。  相似文献   

10.
密度与氮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密度与氮肥对油菜产量的效应,建立密度与氮肥的产量效应方程,求出最高产量(3201.96kg/hm^2)时的密度为53.45万株/hm^2、施氮量(纯N)为406.23kg/hm^2。生产上应采取“控制密度,增施氮肥”的科学方法来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 3个不同密度处理对 2个冬小麦品种 (系 )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当降低密度 ,籽粒品质改善 ,产量提高。本试验条件下 ,“5 0 9”以每 6 6 6 7m2 基本苗 10万 ,“93- 5 2”以每6 6 6 7m2 基本苗 6万为兼顾品质与产量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核麦间作模式下密度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新冬40号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核麦间作田,设置5个密度分别为450×10 3株/hm 2(M1),525×10 3株/hm 2(M2),600×10 3株/hm 2(M3),675×10 3株/hm 2(M4),750×10 3株/hm 2(M5),研究核桃不同冠区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对密度的响应。 结果 随着密度的增大,冠下区冬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产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远冠区,小麦旗叶的PnTrGs和产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各指标基本在M2处理达到最大,且冠下区各密度处理冬小麦旗叶PnTrGs均低于相应远冠区。籽粒产量,冠下区M1(450×10 3株/hm 2)处理最高为3 212.19 kg/hm 2,远冠区M2(525×10 3株/hm 2)处理最高为3 911.12 kg/hm 2。 结论 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冠下区冬小麦应采取稀播,密度应控制在450×10 3株/hm 2以内,远冠区冬小麦适宜密度为525×10 3株/hm 2。  相似文献   

13.
麦田播娘蒿发生动态及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锋  李美  高兴祥  李健  李燕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3):2559-2568
【目的】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是中国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产区发生最严重的阔叶杂草之一,严重威胁冬小麦生产安全。研究旨在明确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田间消长动态及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4年在山东省济南市选取播娘蒿发生严重的冬麦田,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为玉米秸秆还田浅旋耕,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取样的方法研究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及在田间的消长动态。设置小麦播种量67.5、135.0、202.5 kg?hm-2 3个密度处理,在不同小麦播种密度下,播娘蒿结合人工接种方法,分别控制为0、10、20、40、60、80、160、320、640和1 280株/m2不同密度处理,试验小区内播娘蒿分冬前、初春、返青期3次定苗。比较不同小麦播种量下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应用Excel作图分析播娘蒿危害造成小麦的产量损失原因。【结果】小麦播后1周至11月中旬为麦田播娘蒿出苗高峰期,周平均气温在13.5-14.8℃,冬前出苗量占全年出苗总量的96.7%。3月下旬周平均气温上升至8.0℃左右,播娘蒿开始快速生长,4月上旬后平均株高开始超过小麦,5月中旬播娘蒿平均株高趋于稳定,达到115.6 cm,高出同期小麦43.4 cm。越冬期播娘蒿和小麦的平均单茎鲜重变化缓慢,4月上旬后,播娘蒿单株平均鲜重迅速增加,5月上旬达到最大值50.2 g,约为单茎小麦的4倍。播娘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小麦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而实现,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在小麦播种量为67.5 kg·hm-2条件下,当播娘蒿株密度从0升至640株/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428.9万穗/hm2降至27.8万穗/hm2,减少了93.5%。小麦播种量在135.0 kg·hm-2时,当播娘蒿株密度从0升至640株/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549.3万穗/hm2降至188.1万穗/hm2,减少了65.8%。小麦播种量在202.5 kg·hm-2时,小麦穗密度从669.3万穗/hm2降至321.5万穗/hm2,减少了52.0%。当播娘蒿密度为320株/m2时,小麦67.5、135.0、202.5 kg·hm-2 3种播种量下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4.7%、71.9%、64.9%。小麦播种量为67.5和135.0 kg·hm-2种植密度下,当播娘蒿密度为640株/m2时,小麦产量分别为2 396.3、1 680.2 kg·hm-2,损失率分别高达97.5%、87.9%,濒临绝产。【结论】播娘蒿的出苗、株高和鲜重的变化与时间、温度密切相关,通过适时进行防除,能够有效控制播娘蒿的危害,适当密植能够减轻播娘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核桃小麦(以下简称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及农田小气候的影响。【方法】 2016~2017年在核麦间作模式下,设置450×104株/hm2(M1)、525×104株/hm2(M2)、600×104株/hm2(M3)、675×104株/hm2(M4)、750×104株/hm2(M5)5种冬小麦种植密度,观测冬小麦冠层结构及冠层空气温度、湿度以及冠层透光率的变化过程。【结果】 核麦间作下,远冠区冬小麦单片单面积、株高、茎粗均高于冠下区;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冠下区、远冠区冬小麦各叶层叶面积、各节间长度和节间粗度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株高变幅为76.49~81.66 cm(冠下区)和78.34~86.27 cm(远冠区)。冠下区、远冠区冠层空气温度呈“先升后降”的曲线,冠下区M1处理最高,远冠区M4、M5处理相对较高,冠下区上午升温、下午降温速度慢,高温持续期短,冠下区各密度冠层温度(18.19~35.99℃)的变幅低于远冠区(17.82~38.92℃);湿度呈“先降后升”的曲线,均在M1最低,远冠区冠层空气湿度上午降速、下午升速均慢,湿度低谷持续期短,冠下区冠层空气湿度(44.73%~100%)变幅高于远冠区(36.62%~100%)。小麦冠层顶部入射光合有效辐射量(PAR)冠下区明显低于远冠区;冠下区、远冠区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IPAR)随着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M2处理达到最大。【结论】 种植密度525×104株/hm2(M2)时,核麦间作下冬小麦冠层结构及其小气候较适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变生产者在冬小麦基肥施用上的盲目性、随意性,解决因施肥不当造成小麦产量难以提高问题,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典型地块开展了生产者常用的几种复(混)合肥基施对小麦的影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种含有N、P、K三元素的复(混)合肥,较其他处理极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效益,其中N、P2O5、K2O配比为18-18-6的配方肥每公顷基施525 kg、675 kg,其产量、效益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比配比为15-20-5的配方肥增产达极显著,效益达显著;得出N、P2O5、K2O配比为18-18-6的配方肥比较适合永年县小麦土壤,适宜用量为每公顷基施525~675 kg。  相似文献   

17.
在天津滨海地区高水位、黏重土壤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土壤调盐改良技术对咸水灌溉的冬小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指数等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播种前采用适当土壤调盐改良技术能够提高冬小麦抽穗期、灌浆期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指数,降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小麦冬前施用75 kg/100 m2改良剂(40%风化褐煤+40%磷石膏+20%脱硫石膏)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灌浆期的光合速率,有降低抽穗期、灌浆期小麦的蒸腾速率的效果,冬前施用45 kg/100 m2改良剂(20%风化褐煤+40%磷石膏+20%脱硫石膏+20%沸石粉)对提高冬小麦抽穗期光合速率有利,同时也提高抽穗期小麦的蒸腾速率;土壤调盐改良剂对咸水灌溉冬小麦的气孔导度有明显抑制作用,冬前施用30kg/100 m2改良剂(40%磷石膏+20%脱硫石膏+40%沸石粉)的冬小麦气孔导度与不采用改良措施相比,抽穗期降低52.28%,灌浆期降低39.51%;冬前施用45 kg/100 m2或75 kg/100 m2改良剂(40%风化褐煤+40%磷石膏+20%脱硫石膏)和30 kg/100 m2改良剂(40%磷石膏+20%脱硫石膏+40%沸石粉)均能够显著提高抽穗、灌浆期冬小麦的叶绿素含量指数;冬前施用45 kg/100m2改良剂(20%风化褐煤+40%磷石膏+20%脱硫石膏+20%沸石粉)和30 kg/100 m2改良剂(40%磷石膏+20%脱硫石膏+40%沸石粉),即使在较高土壤含盐量也能够使冬小麦光合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使冬小麦蒸腾速率受到土壤含盐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晋南盆地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为:底施磷肥量、底施氮肥量、灌浆期灌水时间、冬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起身期追施氮肥量、播种量、播期。并模拟出理论产量最高值为8 785.74 kg/hm2时,各栽培关键因子的组合为播期9月18日、播种量478.20万粒/hm2、底施磷酸二铵55.66 kg/hm2、底施普通过磷酸钙170.69 kg/hm2、冬前灌水449.74 m3/hm2、起身期灌水406.60 m3/hm2、起身期追施磷酸二铵46.83 kg/hm2、灌浆期灌水478.00 m3/hm2、灌浆期灌水时间为5月1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自然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日变化规律。[方法]以潍麦8号(W8)和济南20(J20)为试材,在自然条件下,对5个种植密度(90、180、270、360、450株/m2)冬小麦冠层中的PARi、Ta、RH、Ca等微气象因子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叶位对PARi值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叶位的PARi值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随着密度增大,该显著性逐渐增大,而对其他微气象因子如Ta、RH、Ca等值的影响则不明显。不同密度处理下叶位对Pn值的影响是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且随着密度增大,叶位对Pn值的影响越显著,但是密度处理对上部叶位Pn值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另外,叶位对Tr、Ci、Gs等生理因子的影响亦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该研究为冬小麦光合生产力模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新疆滴灌冬小麦抗倒伏性能适宜播种密度。【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于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四个播种密度处理:M1(525×104粒 / hm2),M2(600×104粒/ hm2),M3(675×104粒/ hm2),M4(750×104粒/ 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茎粗、茎秆鲜重等形态特征和茎秆基部节间抗折力、茎秆基部节间充实度、木质素含量等理化特征的影响,以及对田间倒伏率和对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滴灌冬小麦株高、基部节间长和重心高度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和充实度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大各处理茎秆抗倒伏指数呈降低的趋势;产量以M2处理为最高,为7 371.19 kg/ hm2,分别较M3、M1和M4处理增加1.82%、3.45%和10.77%;田间倒伏率以M4处理为最高,为61.1%。【结论】种植密度为675×104粒/ hm2时,滴灌冬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茎秆高度适宜,重心高度相对较低,抗倒伏指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