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并评价土壤质量,探讨湖北省森林演替发育与土壤质量的关系,旨在充分了解湖北省森林土壤肥力情况及演变特征,为森林经营和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北省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湖北省各植被分区主要森林类型的16个土壤理化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森林类型对土壤容重、含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指标影响不显著。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加,而土壤含水量降低。不同森林类型同一土层pH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有机质和全氮仅在0~10 cm和10~20 cm层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而全磷和全钾在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土壤层次均无显著性差异。全钙、全镁、全钠等碱性金属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而同一森林类型不同土壤层次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铁、全锰、全钛、全锌等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土壤层次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质量从高至低的排序:竹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结论】森林土壤化学性质和总体质量均受森林类型的显著影响,除了竹林外,土壤质量随着森林自然演替逐渐提高,因此采用适度的经营措施促进森林正向演替,将有助于森林土壤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通过典型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土壤抗剪性能的关系探究,为同类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建水县普雄乡典型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研究区乔木林地、坡耕地、灌木林地、撂荒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0-80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原状土,测定其理化性质和抗剪性能,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不同土层化学性质的指标含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和20-80cm土层之间,在20-80cm的各土层中,其TN、TOC、TP和TK含量都分别较接近;(2)4种土地利用类型,抗剪强度的大小依次为撂荒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坡耕地,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抗剪性能逐渐增大;(3)根据Pearson相关和因子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含水率、pH值、黏粒、粉粒是与土壤抗剪强度密切相关的物理因素,全磷、全氮是与土壤抗剪强度密切相关的化学因素。  相似文献   

3.
森林与土壤是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且彼此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立地条件往往决定了其上发育的植被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状况影响着植物的健康状况,反之植被的生长和演替也必然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状况.因此,植物与土壤的相互制约作用必将是随时空尺度而变化的~([1-2]).  相似文献   

4.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黄土坡面同一土类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黑杨林、荒草地、农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分析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侧柏林地崩解量最少,农耕地崩解量远远大于林地与荒草地,而10~20 cm土层,黑杨林地崩解量最小,其次为油松、侧柏、刺槐林地,荒草地与农耕地崩解量差别不大,这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均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初始速率最大;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极显著相关,林地土壤由于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增强了抗蚀性。  相似文献   

5.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的3个森林类型(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白桦林)不同层次(O~5 cm,5~10cm,10~20 cm,20~40 cm)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下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规律,即其含量大小顺序为:白...  相似文献   

6.
大庆市森林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大庆典型林分和宜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合环境因子调查,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立地的主导因子,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大庆市森林立地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小区、8个立地类型组和15个立地类型,同时结合植被生长状况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各个立地类型进行了综合生产力等级评价,为指导全市今后造林绿化选择适宜树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研究了不同间伐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伐2年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间伐强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温度、有机质、总氮、水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和pH值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升高,37%间伐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高于20%间伐强度处理。间伐对0-1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大于10-20cm土层。这些研究结果对认识杉木人工林经营与土壤质量的变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马尾松林向香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及土壤肥力状况,选取马尾松人工纯林(M)、5 a香樟人工林(X1)、15 a香樟人工林(X2)和30 a香樟人工林(X3)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法在4种森林群落内设置了样地,并取样和测定了0~20 cm、20~40 cm、40~6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然后,用标准得分函数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容重差异不大,但香樟能显著提升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香樟林能使土壤浅层的pH值升高,酸性降低;香樟林能够明显提高有机质、速效钾、全钾、速效磷、全磷含量;香樟对土壤中全氮、速效氮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土壤肥力指数排序为X2 MX3X1。本研究有助于解决纯马尾松林存在的层次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抗逆性差、抗虫害抗病能力差等问题,建议营建针阔混交林,以提升土壤肥力,促进马尾松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四川盆周山地几种不同退耕还林类型(三倍体毛白杨林、桤木林、杉木林、杂交竹林)下0-40cm土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002-2005年的年际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林分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其变化的程度是:杉木林〉三倍体毛白杨林〉桤木林〉杂交竹林,且基本上都是土壤上层变化大于土壤下层。这说明,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也是有明显区别的,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林地的林分类型有明显的相关性。另外,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在退耕还林初期(前5年),不同类型林分对土壤的改良速率是有明显差异的,总体表现为:杉木林〉三倍体毛白杨林〉桤木林〉杂交竹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枸杞栽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定植1a和定植6a的枸杞地为研究对象,对枸杞样地0~20cm和20~40cm的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开垦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但栽植枸杞后,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不同土层深度养分含量的变化非常一致,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等指标均随枸杞定植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最好的是定植6a,定植1a改良效果次之。枸杞栽植后,降低了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有机碳、N和K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研究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不同干扰类型下白桦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在内蒙古根河市选取3种干扰类型的白桦次生林样地的不同土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量分析,探究不同干扰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桦次生林在不同干扰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人工条带改造后的白桦次生林土壤pH值增大,火烧后白桦次生林容重增大,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人工条带改造后显著增高,采伐干扰样地白桦次生林样地土壤含水量、速效氮含量最高。不同干扰类型的白桦次生林样地土壤理化性质间相关性不同。人工条带改造干扰样地白桦次生林土壤综合指数较高,火干扰样地白桦次生林土壤综合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2.
按照不同立地的植被类型,对太原西山4个煤矿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综合模型对植被修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侧柏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佳,其次是农林复合林、护坡林、杨树林、风景园林;紫穗槐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差。侧柏林为煤矿废弃地的最优植被恢复类型。  相似文献   

13.
云南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水源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大小关系到城市的供水安全,因此,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研究对于保障城市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地采样调查法对云南省蒙自市菲白水库水源区4种植被类型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和贮水性能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水源涵养能力差异明显。相同立地条件下0~80 cm土层内贮水性能最优的为柏树次生林,总贮水量高达5 946.9 t/hm2;4种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柏树次生林(5 946.9 t/hm2)桉树人工林(5 725.85 t/hm2)桃树(5 349.55 t/hm2)杉树人工林(4 850.83t/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能够形成不同的森林群落,探究森林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森林群落土壤养分循环,维持森林群落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以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乔木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物种和样地—土壤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天然...  相似文献   

15.
土壤在调节地球气候和物质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当的土地经营模式(如居民用地、农业耕地、毁林开荒)对土壤质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土壤质量发生变化。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的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与经营模式(森林土壤、农田土壤、场部用地和森林迹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其土壤理化与土壤酶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4种土壤类型的10个采样点的10个土壤理化指标和5个土壤酶活性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森林土壤,森林迹地,林场场部用地,农田用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土壤全碳、土壤有机碳、可溶性全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之间成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土壤pH成显著正相关。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采集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立地条件一致、年龄相近的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0~15、15~30 cm)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两土层的容重均高于3种次生林,4种森林土壤具有南方丘陵区红壤典型质地粘重特征,均为粘壤土,但4种森林类型土壤各粒级颗粒百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土层含水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杉木人工林最高,其次是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森林土壤全N、全P、全K、水解N、有效P、速效K平均含量均表现为0~15 cm土层高于15~30 cm土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供N、P、K强度均有明显的差异,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低于3种次生林,但供N、P、K强度高于3种次生林,表明不同森林在土壤养分的积累、贮存和转化等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江西中部天然马尾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细根生物量及土壤性质的调查,分0~20 cm、20~40 cm土层探讨细根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龄组土壤细根总生物量大小表现为:过熟林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同一土层不同龄组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龄组细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各土层不同龄组间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成熟林显著大于幼龄林(P0.05),容重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碳氮磷大部分都储存在0~20 cm土层中。0~20 cm土层中,活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容重、有机碳、全氮含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P0.05),而死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细根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容重相关性显著(P0.05),与全氮含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20~40 cm土层中,活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但全氮含量与细根总生物量相关性显著(P0.05),与死细根生物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活细根总生物量、死细根总生物量及细根总生物量与全磷含量相关性在两土层中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森林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持森林群落动态变化的基础。以大兴安岭中部地区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19年的116块样地数据,从林分结构、林分因子、土壤理化性质、林下植被特征和干扰等5个方面选取影响森林更新能力的19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指标权重,建立了森林更新影响因子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线性函数综合评价法得到了森林影响因子的综合评价值,对该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的更新优劣进行了判断。结果显示:综合评价值可以很好地判断森林更新的优劣,不同林型下综合评价值对森林更新优劣的判断准确率均在90%以上;从总体上看,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的更新情况相对优于针阔混交林和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研究提出了基于森林更新影响因子评价体系构建的一种更新优劣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文昌市岛东林场东风作业区低效木麻黄纯林实施套种多树种的近自然化改造,并以低效木麻黄纯林为对照,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cm,各套种模式均比对照模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持水量上升,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孔隙度增多,土壤渗透性和透气性得到改善;20~40cm,各套种模式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对照模式无明显差异变化,说明在短期内套种对土壤(0~20cm)物理性质影响效果较好,尤其模式T2土壤物理性质表现最好。(2)各套种模式土壤pH值均呈碱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在短期内随不同模式土层变化不同,多数呈现上升趋势,与对照模式差异不明显;林木生长土壤速效养分能力在不同土层均比对照模式差,说明短期内套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较弱。因此建议继续跟踪土壤理化性质调查,为低效木麻黄林分经营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森林植被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因素,充分了解植被与土壤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森林经营的基础[1]。以四川盆地西南缘马边县低山区山地黄壤为研究对象,对比了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纯林、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纯林、灌木林、柳杉桤木混交林(简称混交林)和迹地的土壤碱解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随土壤深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在5种恢复模式下,大小关系为灌木林桤木混交林柳杉迹地,且林分土壤养分含量0~15 cm层15 cm~30 cm层,各土壤养分之间呈现出显著相关性。因此,森林植被恢复造林时,以乔灌结合、混交造林、适地固氮树种造林,能起到更好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养分,促进森林植被生长、有利生态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