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物育种原理1.竞争与密度A.C.Fasoulos竞争可以定义为:由密度引起的植株之间因生长资源的强制性分配而产生的互作。根据生长资源分配是否均等,Fasoulaloannides(1992)把竞争分为正负两种。正竞争导致过度补偿,即植株间因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品种改良是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当前苎麻生产过量施氮造成严重浪费,但尚未见针对不同基因型苎麻氮素累积与利用特征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循环营养液培养法,对30份苎麻资源苗期氮素累积与利用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苎麻遗传改良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苎麻间氮素累积量、分布及组成均具有显著差异。苎麻植株氮素更易向地上部累积,且铵态氮含量高于硝态氮。地上部硝态氮累积量是检验不同基因型苎麻氮素利用效率最敏感的指标。不同基因型苎麻间氮素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差异,变异丰富,具有通过遗传改良显著提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在干旱胁迫下,利用冠层温度作为抗旱指标,寻求不同水分状态条件下不同基因型间冠层温度和产量稳定性的关系。于1986—1987和1987—1988年度分别试验了68个普通小麦和17个硬粒小麦品种,供试品种都生长在防雨棚内,或作充分灌溉处理或作逐渐增强的水分胁迫处理。各品种的籽粒产量稳定性由“干旱敏感指数”估计,即由胁迫和非胁迫环境下产量的差值来估计。冠层温度指示每种基因型植株的相对水分胁迫,比较“干早敏感指数”与干早胁迫下正午时的冠层温度,发现在两年里,对于不同基因型,二首呈正相关。这表明在于早胁迫下“干旱敏感”的品种不仅产量遭受损失较大,而且植株常处于较大的水分胁迫下,正午时的冠层温度也较高。以上结果有助于在干旱胁迫下,采用两种差异显著的水分状况,估计产量稳定性(或“干旱敏感指数”),同时可以应用冠层温度,作为选择抗旱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产量表现,2007年在长沙、桂东和南县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1)超级杂交稻地上部植株氮素吸收量的基因型差异显著.其中准两优527最高,3地点平均为155.3kg/hm^2,两优293最低,3地点平均为129.6kg/hm^2;(2)不同超级杂交稻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汕优63和常规稻品种胜泰1号,10个品种3地点平均产量为9.22t/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2.1%;(3)超级杂交稻氮素需要量均低于对照品种汕优63和常规稻品种胜泰1号,不同基因型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10个品种3地点平均为14,53~17.21kg/1000kg。  相似文献   

5.
玉米产量形成与源库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明  李文雄 《玉米科学》2006,14(2):067-070
研究表明,源库均影响玉米的产量。在不同基因型间源库特性存在差异,而基因型的源库性状表达又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和栽培措施的调控。基因型与环境条件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因新品种应用而打破,需要通过栽培措施调节环境条件,以满足品种遗传潜力发挥的要求,即通过栽培措施调节源库关系来协调个体与群体矛盾,从而在基因型与环境条件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产量形成过程中,产量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是作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调节过程,表现在源库平衡关系中,源是主导因素,库随源的变化进行调整,达到源库新的平衡。因此,源库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基因型和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小麦溶剂保持力的影响,以品质差异较大的19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4个地点的小麦溶剂保持力进行了分析,同时用各溶剂保持力的变异系数与平均变异系数的比值作为稳定性参数,初步分析了各溶剂保持力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4种溶剂保持力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间差异均极显著;(2)基因型效应是影响小麦溶剂保持力的主要因素,其方差占总方差的56.7%~83.4%,远大于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3)环境对蔗糖溶剂保持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碳酸钠溶剂保持力和乳酸溶剂保持力,水溶剂保持力受环境的影响较小;(4)溶剂保持力的稳定性因基因型而异,同时基因型间各溶剂保持力的稳定性变化趋势亦不一致.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2017年国家北方片区11个大粒花生品种18个试点的数据为材料,利用基因型效应(G)与基因环境互作(GE)即GGE双标图对荚果产量和百果质量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优异花生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有力支撑.结果显示,花生荚果产量受环境、基因型和基因环境互作的影响显著;基因环境互作的影响是基因型的2.91倍;商花29号和徐060...  相似文献   

8.
 采用变异数和频数分析,对88份稻种资源进行了苗期氮素利用效率(NUE)、吸收效率(NAE)和氮素利用效率响应度(NUER)的基因型差异比较。结果表明: 1)不同稻种资源苗期的NUE、NAE和NUER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且受氮素水平的影响。低氮、中氮和高氮间的NUE存在极显著差异,并随氮素水平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低、中氮间的NAE的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地小于高氮;(低氮NUE-高氮NUE )/ 高氮NUE的NUER极显著高于(低氮NUE -中氮NUE)/ 中氮NUE、(中氮NUE -高氮NUE)/ 高氮NUE的NUER,且后两者间未达显著差异。 2)不同稻种资源苗期NUE、NAE和NUER的变异系数存在极大的差别(达20%以上),大小顺序为NUER>NAE>NUE,即稻种资源苗期NUE、NAE和NUER的基因型差异大小是NUER>NAE>NUE。 3)不同稻种资源苗期NUE、NAE和NUER的基因型分布,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拟合度最好的是NUE,其次为NAE,NUER最差。  相似文献   

9.
前言据报导,自然选择能显著改变小粒谷物的异质群体。在基因型竞争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的生存优势与繁殖效率有关,而在纯种栽培条件下这种关系存在的可能性较小。Khalifa等曾报导过种植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秆和半矮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品种混种群体,产量明显下降。他们认为,在选择之前应特别注意排除基因型之间竞争作用的影响。Khalifa等报导了过去研究的高秆和半矮秆小麦的杂种集团世代,发现从F_2—F_(?),高秆植株逐步增加而矮秆植株不断减少,但是和品种在混播的条件下的结果相反,杂种集团由F_2—F_(?)的籽粒产量却不断增加。在大麦(Hordeum Vulgare L)中也有类似的报导。Tennings等亦报导过,若与竞争性的高秆植  相似文献   

10.
在两个株间距离(d=100cm,低密度,代表无株间竞争条件和d=15cm,高密度,代表有株间竞争条件)下观察了蜂巢式选择程序对选择优良基因型的效果。通过对经过选择的单株后代和未加选择的随机单株后代小区产量的比较,评定了竞争和无竞争条件下单株选择的进展。观察了选择强度和选择效应之间的关系,发现单株竞争力和小区产量之间可能呈负相关。单株选择究竟应在竞争条件下进行,还是在无竞争条件下进行,迄今尚无定论。发现在这两种密度下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然而,在低密度下产量选择效应较高,支持了Fasoulas在无竞争条件下选单株的主张。应用这个结果一定要慎重,因为种子质量和随机植株的取样偏差对选择效应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6叶期秋水仙素注射处理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以孤雌生殖诱导系高诱1号诱导的单倍体植株为材料,在6叶期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配以二甲基亚砜(DMSO)注射处理茎尖生长点,对单倍体植株进行人工加倍,并对不同处理效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从不同基因型的材料中诱导出的单倍体的加倍都是有效的,且不同基因型材料间有显著差异;0.5%浓度的秋水仙素的处理效果最好,加倍率与对照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杂合群体中环境的饰变作用与植株不同基因型间的相互作用对不同生物学与经济性状变异程度的影响,是育种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熟知,饰变在很大程度上使选择综合经济性状良好的类型的工作发生困难。许多研究者都指出,在产量与不同性状形成上相互竞争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竞争能力不同,致使  相似文献   

13.
以7个不同血缘的紫玉米杂交组合ZS11、ZS15、ZF39、FS11、SF38、FG01、68G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因型紫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紫玉米植株氮素含量和积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紫玉米植株氮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间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氮素积累量呈上升趋势。7个品种中成熟期子粒产量高、吸氮总量大、氮素利用效率高的组合为SF38和68G1。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品种产量的高低起主要作用,氮素吸收总量对产量的作用相对较小。从氮素的阶段积累与产量的关系来看,开花期至灌浆期吸氮量增加有助于紫玉米产量的提高,其次为大喇叭口期至开花期。  相似文献   

14.
喷施铁肥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和铁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小麦的最佳喷施铁肥时期并筛选高铁基因型小麦,采用盆栽方法,以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时期喷施铁肥,比较其对小麦产量和铁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叶面喷施铁肥可以增加籽粒产量、籽粒铁含量、籽粒铁累积量及占植株总铁积累量的比例。拔节期喷施铁肥提高了小麦根系的铁含量、累积量及根系铁占植株总铁累积量的比例。不同基因型小麦喷施铁肥时茎中的铁含量、铁累积量及占植株总铁累积量的比例均显著降低。小麦体内的铁主要储存在根系中,地上部的铁主要分布在叶片等营养器官中。与低铁基因型相比,高铁基因型小麦具有较低的籽粒产量和生物量,但籽粒产量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却高于低铁基因型。无论是否喷施铁肥,高铁基因型小麦籽粒铁含量、铁累积量及占植株总铁累积量的比例均显著高于低铁基因型小麦。无论是否喷施铁肥,高铁基因型的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低铁基因型,但根系铁含量则显著高于低铁基因型,铁累积量则没有显著差异。拔节期喷施铁肥是促进不同基因型小麦生长、改善小麦铁营养状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具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为明确不同大豆品种重金属积累能力的差异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作用效应,并筛选有毒重金属低富集的大豆品种,本研究收集120份大豆种质,连续2年在济南和滨州两地不同环境种植,测定各品种大豆籽粒中铅(Pb)、铬(Cr)、砷(As)、镉(Cd)和汞(Hg)的含量。结果表明:大豆籽粒不同重金属含量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表现为CrPbAsCdHg;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大豆品种籽粒中的含量均存在很大差异,对不同元素具有高或低积累特性品种的积累能力在不同环境下具有稳定性。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大豆籽粒Pb、Cr、As、Cd、Hg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且大豆籽粒Pb含量与产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小麦白粉病严重度与植株生理性状及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植株生理危害及产量损失与小麦白粉病病害等级间的关系,以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白粉病菌侵染后小麦植株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氮含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植株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氮含量、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下降趋势,白粉病对易感品种偃展4110危害较重,对中抗品种周麦18危害较轻。通过计算各生理指标损失指数发现,其与病害等级间的相关性显著高于生理指标原始测定值(水分含量除外)与病害等级间的相关性。随着接种压力的增大,病情严重度增加,小麦产量及产量因子均表现降低趋势,其中对千粒重危害最严重。利用病害累积指数能较好地预测产量损失状况,减轻生育时期和品种间差异对预测模型的影响,千粒重和产量损失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91和0.852。这表明,通过田间植株病情指数动态调查,可以准确预测千粒重下降和产量损失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大麦籽粒产量和苗期耐低氮能力与小孢子培养阶段的氮胁迫下愈伤组织产量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以2份大麦基因型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以下3项研究:(1)培养基中水解干酪素和谷氨酰胺使用量对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2)营养液中NH4NO3不同添加量对大麦苗期生长量的影响;(3)盆栽时正常施氮与不施氮处理对大麦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氮含量的下降明显降低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2份基因型的降幅存在明显的差异;营养液中氮使用量的下降明显降低植株高度、主根长度和植株及根干重,2份基因型之间的降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盆栽时不施氮处理的大麦有效穗和单株产量低于正常施氮的对照,2份基因型间有差异。氮素胁迫下,2份基因型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相对值与苗期植株高度、茎叶干重、主根长度和根干重的相对值以及单株产量的相对值存在一致性,说明供试基因型小孢子水平与植株水平的耐低氮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隶属函数值法对玉米成熟期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会丽  许兴  朱林 《玉米科学》2017,25(4):32-39
以10个不同基因型玉米为试验材料,在宁夏中部干旱带,通过测定不同品种成熟期的K~+/Na~+、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等指标进行抗旱性鉴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强弱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地和对照田中,各参试品种的光合特征参数、K~+/Na~+及形态性状等均有明显差异,且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P_n)、株高、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同一品种不同器官的K~+/Na~+值表现为茎基茎叶根,表明植株体内的离子吸收和运输具有选择性,茎基具有贮存K~+的作用,根具有贮存Na~+的功能。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抗旱能力根据综合评价值(D值)大小,综合评价其抗旱性强弱顺序为A111-3/H242HoViY1北21/A58A3/A18高WY2宁3/1522H237/A18桂青贮1号H237/1506A3/A18。  相似文献   

19.
滴灌量对新疆高产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设置不同灌溉量处理,研究新疆滴灌高产玉米(≥15 000 kg/hm2)的需水规律及其灌溉量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两地(伊宁县、奇台)均表现为玉米产量随着灌水量增大而显著增加,灌水量显著影响穗粒重,而对收获穗数无显著影响;相同灌水量不同基因型间的耗水量无显著差异,但同一基因型不同灌水量处理间的耗水量均表现为随着灌水量增大而显著增大;同一灌水量不同基因型的水分利用效率有差异,不同基因型间均表现出较低灌量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现行高产田灌溉量减少10%或20%,可在不影响产量的同时达到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迄今,尽管水稻组织培养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从外植体到获得理想的结果仍有很多困难。在培养过程中,基因型间的差异。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再生植株所需的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形态发生途径的调控等均需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由愈伤织培养经形态发生获得的再生植株的细胞生物学,为进一步完善水稻离体培养技术体系并成功地应用于实践提供依据。一、基因型效应水稻组织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培养中的基因型差异。对某一品种最适合的植株再生条件对其它品种可能就不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认为水稻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与再分化能力是一种遗传性状。体细胞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低主要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即基因型不同,差异很大,不仅存在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