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在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常与本地莲子草 A. sessilis同域分布且占据生态优势。本文探讨克隆整合与空心莲子草强竞争力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同质园试验,对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先端与基端匍匐茎的连接处进行保持连接(克隆整合)与剪断处理(无克隆整合),分别测量不同克隆整合处理下2种植物先端分株、基端分株及整个克隆片段地上部分及根系的生长、光合性能及生物量分配情况,比较2种植物克隆整合能力的大小。结果 克隆整合处理下,空心莲子草先端分株的茎长、基端分株的叶片数及整个克隆片段的叶片数及茎长显著增加,细根数、总根数及一些光合指标(如光补偿点、气孔导度等)也显著提高;莲子草先端分株、基端分株及整个克隆片段的地上(下)生物量、总生物量、粗(细)根数及总根数也显著增加。克隆整合处理下空心莲子草先端分株、基端分株或整个克隆片段的地上(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及一些光合指标(如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著高于莲子草。结论 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克隆整合中受益,但空心莲子草的克隆整合能力要显著强于本地莲子草,能通过克隆整合作用挤占莲子草的空间生态位,从而形成自然生境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及其本地同属种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为研究对象,比较地上专食性天敌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单独或共同危害对2种植物生长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植食性生物危害相比,跳甲单独危害使空心莲子草的总生物量降低了约39.3%;线虫单独危害使空心莲子草的粗根数、细根数和莲子草的细根数分别增加了约2.5%、 3.3%、1.5%;而在跳甲和线虫共同危害下,空心莲子草的地下生物量、分枝数和莲子草的分枝数均增加;但空心莲子草的茎长却降低了约49.3%,且比跳甲或线虫的单独危害作用更强。由此说明,根结线虫能增强莲草直胸跳甲对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效果。在地上-地下植食性生物的互作下,空心莲子草在根系和生物量分配方面比莲子草具有更强的表型可塑性。  相似文献   

3.
陈中义  江红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9969-9970
[目的]探讨空心莲子草无性繁殖体片段引入频率对其种群建立的影响,为深入理解空心莲子草入侵机制和控制其蔓延提供基础。[方法]在2006年夏季,将空心莲子草地下茎片段和肉质根片段以不同引入频率埋植在带土塑料盆中,覆土2cm,每盆中的地下茎或者肉质根片段总数为15根,重复7次。最后一个地下茎片段或者肉质根片段埋植完成后,经过一个月的萌芽及生长,萌芽趋于稳定,不再产生新的萌芽,此时全部收获空心莲子草,测定每盆的萌芽数、分枝茎节数、总生物量。[结果]1次引入条件下,空心莲子草无性繁殖体(地下茎和肉质根)片段的每盆总萌芽数显著低于多次引入(P〈0.05,n=7),多次引入(3次、5次、15次)之间萌芽数差异不显著(P〉0.05,n=7);1次引入和多次引入对空心莲子草的分枝茎节数、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n=7)。[结论]空心莲子草无性繁殖体的多次引入对于保证空心莲子草的萌芽数有利,但增加了入侵的风险;即使是1次引入,只要有一定数量的萌芽出土,经过一段时间生长后,空心莲子草也能建立良好的无性系种群: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pH2.5、3.5、4.5、5.6的模拟酸雨对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Griseb.)无性繁殖体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2.5模拟酸雨降低了空心莲子草宿根和匍匐茎片段的出苗率以及幼苗成活率,并对其幼苗的叶片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而其他酸度的酸雨不影响其出苗率及成活率;喷洒酸雨后3d,空心莲子草的最长枝长、节闻长度、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不同pH的酸雨处理下均具有显著差异,且随着酸雨酸度的升高,幼苗生长趋势出现下降;喷洒酸雨6d、9d、12d后,酸雨对空心莲子草生长无显著影响。由此表明,酸度高的酸雨对空心莲子草的萌发以及幼苗早期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其幼苗生长一段时间后,空心莲子草对酸雨会产生很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干扰和氮沉降是影响植物入侵的重要环境要素。目前,干扰和氮沉降如何协同影响空心莲子草入侵湿地植物群落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探讨了干扰、氮沉降和湿地植物群落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短期影响,为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的物理控制及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方法】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4种湿地植物粉绿狐尾藻、水葱、黄花鸢尾和千屈菜组成的湿地植物群落,设计干扰(无干扰、模拟采食、刈割)、氮沉降(无氮添加和氮添加)以及有无湿地植物群落竞争(仅空心莲子草单种模式和空心莲子草与湿地植物群落混种模式)的三因素控制试验。【结果】模拟采食和刈割两种干扰显著降低了空心莲子草的生长繁殖指标,且刈割相较于模拟采食影响更大。刈割处理下空心莲子草生物量、茎长和节数的相对生长率为负值,同时,刈割处理下空心莲子草生物量、茎长和分枝数的补偿系数均显著小于模拟采食处理,但存在欠补偿生长;湿地植物群落显著影响了空心莲子草根、叶、总生物量、叶片数、茎长和分枝数等指标;而氮沉降仅显著影响了空心莲子草分枝数补偿系数。除叶片数和分枝补偿系数,干扰与氮沉降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湿地植物群落并没有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野外3种生境中采集的空心莲子草为对象,同质条件下分析不同水分空心莲子草的光合能力及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差异,以进一步了解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从水生生境向陆生生境扩散的机制。结果表明,陆生生境的空心莲子草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水陆交替和水生生境,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水生生境;陆生生境及水陆两栖生境的空心莲子草,其初始荧光要显著高于水生生境,而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潜在活性要显著低于水生生境;陆生生境中空心莲子草的根冠比和根生物量比明显高于水生与水陆两栖生境,而叶生物量比则相反,茎生物量比不存在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分别研究了不同大小的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地下茎片段(带1个节长度2cm、带2个节长度4cm、带3个节长度6cm)和肉质根片段(长度为0.2cm、1cm、3cm、5cm、7cm)在不同埋植密度(1根/盆、3根/盆、5根/盆、7根/盆、9根/盆)下的萌芽和幼苗生长。结果表明,随空心莲子草无性繁殖体(地下茎和肉质根)片段引入数量增加,每盆片段的萌芽数、幼苗的分枝茎节数以及植株的生物量显著增加;除0.2cm长的肉质根基本不能萌发外,随着无性繁殖体片段大小的增加,每盆片段的萌芽数和植株生物量显著增加;无性繁殖体片段的大小和数量交互作用对萌芽数和生物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对分枝茎节数无显著影响。这表明空心莲子草无性繁殖体片段越大、引入数量越多,其种群建立越易成功,入侵的风险就越大。  相似文献   

8.
山栀子幼苗表型可塑性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遮荫设置5个光照强度(100%、52%、33%、15%和6%),研究不同光环境下山栀子幼苗形态、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以及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遮荫程度增加,叶长、叶宽和叶长/叶宽变化幅度较小,单株总叶面积显著减少,比叶面积则随光照有效性降低逐渐增大;叶绿素a、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遮荫处理(除33%相对光照处理)中显著增加,但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在不同光环境中没有显著差异;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也随光照有效性降低显著减小。山栀子叶、枝、干、根及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但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并不随光环境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总体上,山栀子叶性状(叶面积和光合参数)具有较高的表型可塑性,而结构性状(生物量分配)可塑性较低。适度遮荫(52%相对光照)不会显著影响山栀子幼苗的生长,这对今后山栀子的复合经营和栽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理解在不同养分水平下密度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影响,设置了3种养分水平(低、中、高)和3种种植密度(低、中、高)对空心莲子草进行温室控制试验。结果显示,养分水平和密度均对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量和光合指标具有显著影响。中养分水平处理下的空心莲子草单株生物量和整盆总生物量在3种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均最高,但其光合速率以及叶绿素含量在高养分水平处理最高。同一养分水平对比发现,空心莲子草光合速率均在中等种植密度的处理中达到最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空心莲子草的光合作用和单株生物量会逐渐降低,但整盆的总生物量升高,这些特点可能会有助于空心莲子草发展成单优群落。本研究对理解空心莲子草及类似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空心莲子草营养繁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3类不同生境中茂密和稀疏两种生长状态空心莲子草的营养器官作了调查,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的地下部和地上部营养器官的生物量与其生活的环境有显著的相关性,生境含水量的高低与根冠比大小有明显的负相关;进一步研究了空心莲子草营养器官的繁殖能力,表明1节根状茎、匍匐茎或0.2cm肉质状根片段均可以成活,1节根状茎的繁殖系数约为1.5。另外,通过模拟干旱、湿润、水生三种生境条件,测定并比较了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枝数、节数、长度和叶数在5-9月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的地上部具有很强的蔓延能力;在湿润即土壤含水量适中的生境中空心莲子草生长速度比在干旱或水生环境中快、长势更好,而且同期的生物量各个指标前者也比后两者大。  相似文献   

11.
喜旱莲子草是中国首批9种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探究喜旱莲子草在5个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势,进而为防治和利用喜旱莲子草提供参考。测定了5个不同小生境下喜旱莲子草生长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玻璃温室内喜旱莲子草的各生长指标均显著优于其它种植点。分析了环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光照与喜旱莲子草的茎长、分枝数、节数和叶对数的相关性;并用逐步回归建立了这些生长指标与环境因子的模型。不同生长指标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不一。茎长主要受晚上温度、中午湿度和早晨光照的影响,分枝数和节数受中午湿度和晚上温度的影响最大,中午、晚上温度和中午湿度是影响叶对数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干旱对全球植物生物量分配影响的数据库,选择丛枝菌根(AM)、外生菌根(ECM)和二者兼生型菌根(AM+ECM)3种最常见的菌根类型,研究3种菌根类型植物应对干旱时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变化,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模拟分析器官间的相对生长速率,探索不同菌根类型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AM和AM+ECM植物根系生物量(MR)的分配率分别增加了8.2%和7.6%,而ECM植物对MR的分配则无显著变化;干旱导致AM植物茎生物量(MS)分配率降低了7.7%,ECM和AM+ECM植物对MS的分配则无显著变化;干旱使得AM+ECM植物和ECM植物叶生物量(ML)的分配率分别下降了9.4%和6.5%,AM植物ML则无显著变化;不同菌根类型植物遭受干旱时,AM和AM+ECM植物根、茎、叶的生物量积累速率依次降低,ECM植物茎、叶、根的生物量积累速率依次降低;不同菌根类型植物对干旱响应的策略不同,AM植物通过降低茎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来提高对根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修剪干扰下高羊茅的生长与生物量分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修剪高度和频率处理下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的生长与生物量分配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修剪干扰下,不同处理间高羊茅再生速率,净再生量,分蘖数及其根、茎鞘、叶片的生物量以及对应的分配比例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羊茅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发生显著变化(P0.05),随着修剪强度越高,总生物量越低,根系生物量分配越大,叶片生物量分配越低,而茎鞘生物量分配在6 cm修剪时最高,9 cm修剪次之,3 cm修剪最小,频率修剪在同一修剪高度下差异不显著(P0.05)。高羊茅在高强度修剪下主要通过提高再生速率、降低净再生量和提高根系生物量分配的策略适应干扰,而在轻度修剪下采用增加净再生量,提高茎叶生物量比例的生长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早期生长对盐胁迫的响应。[方法]用分别含有浓度为0(对照)、100、200、300 mmol/L NaCl的1/2浓度Hoagland营养液处理早期生长阶段的空心莲子草,研究NaCl处理对空心莲子草的茎节数目、叶片数目、茎长、鲜重和干重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NaCl处理对空心莲子草的茎节数目、叶片数目、茎长、鲜重和干重均产生影响,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影响逐渐显著。中高浓度的NaCl处理能显著抑制空心莲子草的生长,主要表现为抑制空心莲子草的茎节数目、茎长、鲜重和干重的增长,减少空心莲子草的叶片数目,其中茎长和鲜重是2个较易受影响的指标。[结论]开展空心莲子草的抗盐研究对了解其对盐碱地环境的适应性,防止其在盐碱地环境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竹笋快速高生长与母竹之间的养分输导关系,揭示毛竹快速生长内在规律,试验测定了竹笋快速生长期内不同竹龄器官(叶、枝、秆、蔸根)的主要养分质量分数、冠层(上层、中层和下层)水势、地上器官(叶、枝、秆)的生物量,与同样地同期小年期母竹测得值做比较。结果表明:在竹笋快速生长期,氮元素在母竹叶片中先下降后上升,而蔸根中则先略有升高然后趋于稳定;在叶中,钾元素随竹笋快速生长而迅速升高,而在蔸根中始终保持稳定状态;磷在叶片和蔸根的质量分数均较低。同小年期相比,氮元素在叶、枝、秆、蔸根中的质量分数均较低;磷元素在叶、蔸根的质量分数较低,而在枝、秆中其质量分数要高;钾元素在叶、秆、蔸根中的质量分数高,但在枝中低。在竹笋的快速生长期,各竹龄叶的水势变化总体呈"V"型曲线,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水势有变小趋势,随后有所回升。同小年期相比,林冠各层的水势均大于同期的小年期;在竹笋快速生长期,母竹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占比相对稳定。同小年期相比,光合器官竹叶生物量占地上器官生物量的7.05%,增加了31.90%。因此,竹笋的快速生长对母竹产生了影响,在快速生长期,母竹通过营养元素的迁移、地上生物量格局的分配,为竹笋的快速生长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光强和光质对大豆幼苗形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下荫蔽是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荫蔽包括光强的降低和光质的改变,通过分析不同光环境下大豆形态、光合生理参数,以期为揭示光强和光质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豆12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室盆栽种植条件下,设置4个光环境:A1处理(正常光照+远红光;光强不变,红光和远红光比值降低),A2处理(弱光+远红光;光强降低,红光和远红光比值降低),A3处理(弱光;光强降低,红光和远红光比值不变),CK对照(正常光照;光强不变,红光和远红光比值不变),分析大豆幼苗形态及光合生理参数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在光强不变,红光和远红光比值降低条件下,与CK相比A1处理大豆株高和生物量增加,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净光合速率增加,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降低,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A3处理相比A2处理大豆株高降低,茎粗增加,生物量增加9.8%,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5.68%和2.83%,而叶绿素b含量降低了6.48%,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显著增加,根系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在光质不变,光强降低的条件下,与A2处理相比,A1处理大豆株高显著降低,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显著增加,生物量增加了62.87%,其中A1处理下叶片生物量占整个植株的54.96%,而A2处理下茎秆生物量占整个植株的52.08%,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净光合速率增加了16.22%,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CK相比,A3处理大豆株高显著增加,而茎粗、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显著降低,生物量显著减少了61.09%,其中A3处理下茎秆生物量积累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了29.41%、4.17%、41.51%,净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光强直接影响大豆形态建成和物质积累,而低的红光和远红光比值显著提高大豆光合速率,促进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物量收割法对越橘品种北陆不同构件的生物量生长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越橘地上部构件一年生茎、多年生茎和叶在生长季节中一直呈上升趋势,在生长季节末期略有下降;地下部构件根茎和根在生长季节初期呈下降趋势,8月开始上升直至生长季节末期;总生物量在9月达到最大值为410.1 g;每株生物量绝对增长速率最大值出现在9月为4.276 g·d-1,相对增长速率最大值出现在8月为0.020 g·g-1·d-1.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测定福建明溪县不同密度观赏型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幼树的生长指标和形态指标,研究其生长及形态学特征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林分的幼树在冠长、冠幅、地径、枝下高、侧枝数量等树冠特征性状和圆满度、枝叶浓密度等观赏性状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树高及叶色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分布格局有着显著影响,对不同器官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单株不同器官生物量和叶枝干等器官生物量分配比,根生物量分配比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均随林分密度增加而降低。林分密度对1级侧枝分枝角、1级侧枝数量、1级侧枝密度及平均长度有着显著影响,且随着林分密度增加而下降,幼树树冠对林分密度有着显著可塑性响应,表现出强烈的可塑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张良姜和四川竹根姜常规条件下繁殖的试管苗为试材,研究了120μmol.m-2.s-1光强下不同蔗糖浓度(0%、1%、3%)对其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张良姜和四川竹根姜试管苗的茎叶鲜重、根鲜重、单株鲜重和增殖系数随蔗糖浓度降低而降低,根与茎叶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也均呈现下降趋势,根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比茎叶中下降更为迅速,其生长受到了更大限制,根冠比减少。随蔗糖浓度降低,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降低,气孔长度和宽度显著增加,气孔密度变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