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用兔出血症病毒(RHDV)分别感染5,15和25日龄家兔,接种后72h扑杀,对其肝,脾,肺,肾,胸腺,骨髓等作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幼兔感染RHDV与成年兔病毒性出血症不同,其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细胞,网状细胞的增生和肝,肾等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RHDV对一月龄以内幼兔抗亦具有感染性,并对其肝,肾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病理损伤,病理损伤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2.
单克隆抗体免疫电镜技术快速诊断兔出血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克隆抗体免疫电镜技术快速诊断兔出血症的研究柴家前,张绍学,牛钟相,唐珂心,徐海花,朱瑞良(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免疫电镜技术;兔出血症;诊断STUDYONRAPIDDETECTIONOFRABBITHAEMORRHAGICD...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兔急性病毒性出血症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作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病兔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少,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死前尖叫、抽搐,死后呈角弓反张,鼻孔流出泡沫样血液。病理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出血及实质器官心、肝、脾、肾等淤血、出血及水肿。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心、肝、脾、肺、肾等实质器官变性、坏死,间质淤血、出血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为特征,在心、肝、肾、肺等器官内形成微血栓。  相似文献   

4.
新扬州鸡血浆碱性磷酸酶(PAKP)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磷酸二苯钠法测定新扬州鸡血浆碱性磷酸酶(PAKP)活性。结果表明,家系间,性别间和同功酶类型间有显著差异,随日龄增加,PAKP活性逐渐下降,开产前回升:产蛋后4~5h升至最高;之后,逐渐下降,20h降至最低,采食后,血浆碱性磷酸酶水平很高,6~18降至较低水平,但相对稳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该酶同功酶可分为F型(含有AKP^F带)和S型(含有AKP带)。通常情况下,F型酶S型酶各具有2  相似文献   

5.
以常规病理学方法,对30例兔出血症自然病死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以肝细胞严重损伤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坏死性肝炎,受检例100%发生;其次是诸多器官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其他病变为网状淋巴组织坏死和不同程度的活化、增生,急性肾病,肾上腺皮质细胞的变质性变化,肺内广泛性微血栓及多发性血栓形成,疾病后期发展为急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6.
光疗对G—6PD缺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副效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疗对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新生儿的不良影响。方法:对88例G-6PD缺陷高胆儿和212例非G-6PD缺陷高胆儿行光疗的退黄时间、反跳及继续溶血情况作了观察。结果:G-6PD缺陷组退黄时间明显长于非G-6PD缺陷组,反跳现象及光疗后进行性溶血倾向均明显高于非G-6PD缺陷患儿(P〈0.01)。结论:G-6PD缺陷患儿对光疗的溶血效应可能更为敏感,应从严掌握光疗指征。  相似文献   

7.
IBDV对SPF鸡的致病性研究朱瑞良,张绍学,唐珂心,牛钟相,孙蕙兰,柴家前,常卫山,徐海花(牧医系)关键词:SPF鸡,人工接种,IBDVPATHOGENICITYOFIBDVTOSPFCHICKEN¥ZhuRuiliang;ZhangShaoxue...  相似文献   

8.
将Scu-PA/t-PA两种基因cKNA所构建的表达载体pSV2-ScuPA,pcDNA3-ScuPA及pcDNA3-tPA混合后注入小鼠骨骼肌,观察了基因混合注射在小鼠体内 的表达情况。体外凝血试验结果显示,质粒注射后第3天凝血时间开始延长,约两周后凝血时间延长幅度最大。第18天体内诱导产生DIC,体外凝血时间试验组仍较空白对照组延长一倍以上,抗凝效果明显。相等基因水平下,混合基因注射表达水平和单独基因注射没有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肉鸡组织滴虫病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实验性感染组织滴虫病的AA肉鸡进行病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感染组织滴虫病的AA肉鸡,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显著升高;肝脏和盲肠损伤严重,其病理学变化主要为粘膜充血、溃疡和坏死  相似文献   

10.
采用 S D 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纯化鸡毒支原体膜蛋白。选择切取110 K D、98 K D、66~62 K D 和56 K D 特异蛋白条带,以 P B S(p H7.4)浸泡过夜,浸出液置于透析袋封口,透析袋外散布 P E G( M = 6 000)浓缩膜抗原后获得特异膜抗原,为鸡毒支原体特异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PCV2感染猪血管内皮细胞相关免疫调节分子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猪圆环病毒2型(PCV2)接种猪血管内皮细胞(VEC),于接种后不同时间收集细胞及上清,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技术分析VEC相关免疫调节分子表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PCV2感染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6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mRNA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VEGF和M-CSF在感染后12h显著上调,IL-6与M-CSF在48h显著下调;MCP-1和IL-8在感染后4h和48h均显著上调,且IL-8在24h时上调显著,72h下调显著。蛋白水平上,VEGF在4h显著下降,24h显著增高;IL-8在4h和24h显著上升。以上结果表明,PCV2体外感染导致VEC免疫调节功能分子表达异常,其炎性趋化、黏附能力以及对树突状细胞(DC)的分化、成熟等免疫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内皮源IL-8对猪血管内皮细胞其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解析IL-8在内皮细胞中作用,利用siRNA干扰技术对猪血管内皮细胞(VEC)中IL-8基因进行沉默,于干扰后不同时间收集细胞及上清,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ELISA检测VEC中各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在mRNA水平上,促炎因子IL-6和促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12h上调显著,且在4 h VEGF显著上调;ICAM-1和VCAM-1在4h显著上调,其中ICAM-1在48 h极显著下调,72 h又显著上调;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几个时间段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蛋白水平上,VEGF除48 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CSF在4h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表明,内皮源IL-8变化可能影响VEC增殖、迁移以及对造血干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3.
复合红花黄色素抗凝血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双亚酸、红花黄色素及其复合制剂的抗凝血作用.[方法]用双亚酸、红花黄色素及其复合制剂给小鼠灌胃20 d后,测定其对小鼠的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作用;其对小鼠凝血酶原时间(PT)、小鼠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的影响.[结果]双亚酸、红花黄色素及其复合制剂能显著延长小鼠的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能够显著延长小鼠的凝血酶原时间、小鼠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结论]红花黄色素具有抗凝血的作用,红花黄色素和双亚酸复合制剂的抗凝血作用强于红花黄色素单一组分药物.  相似文献   

14.
以4种田间不同抗枯萎病类型甘蓝品种幼苗为试材,以分离甘蓝枯萎病病原菌悬浮液为接种菌液,筛选苗期抗病性鉴定最适接种浓度、最佳方法和最适苗龄;确定植株感病级别划分指标,判断抗病类型。结果表明,甘蓝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最适接种浓度5×106孢子·mL~(-1);比较灌菌液法、菌土法和浸根法3种接种方法,菌土法接种可更准确反映不同抗病性品种枯萎病发病程度和抗病类型;在子叶期、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三叶一心期不同幼苗期接种,后两个时期特别是二叶一心期为最佳接种期;依据幼苗植株叶脉黄化程度,植株叶片褪绿、萎蔫甚至枯死等发病主要症状,将甘蓝感病幼苗划分为6个级别。由此确定甘蓝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种子消毒育苗,待幼苗长至二叶一心期时,采用幼苗轻微伤根、菌土法,接种5×10~6孢子·mL~(-1)枯萎病菌液,16 d后调查统计幼苗植株发病程度和感病级别数量。  相似文献   

15.
选用分别含有抗番茄黄化曲叶病(TYLCD)基因Ty-1、Ty-2和Ty-3的3种抗病番茄材料(分别简称TY-1、TY-2和TY-3)和感病番茄品种(苏粉9号),利用携带TYLCV的烟粉虱对所选番茄材料幼苗接种病毒,从核酸水平检测抗病品系和感病品种的病毒侵入时间差异,并检测接种病毒前后己糖转运基因(LeHT1)和透性蛋白基因(Permease)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系TY-2在接种第2 d便检测到病毒,抗病品系TY-1和TY-3分别在3 d、15 d检测到病毒,说明病毒侵入时间早晚与番茄的抗病性没有直接关系。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系TY-1分别在接种后7 d、20 d有明显的发病症状,抗病品系TY-2和TY-3整个生育期均无发病症状。感病品种接种前LeHT1无明表达,接种后随时间增加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抗病品系TY-2、TY-3在接种前有较高的表达量,接种后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抗病品系TY-1在接种后5 d时降至最低,随后稍有增加。接种后,Per-mease基因在感病品种中表达量显著提高,7 d后略有降低;抗病品系TY-1的Permease基因表达量先降低,15 d时表达量回升;抗病品系TY-2的Permease基因在接种后的表达量增加;抗病品系在TY-3中,Permease基因在接种前后表达水平变化不大,直至15 d时略有升高。接种前、后LeHT1和Permease基因在不同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中具有不同的表达特征,表明不同抗源可能含有不同的抗病信号通路和抗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猪圆环病毒2型(PCV2)干扰伪狂犬病疫苗(PRV)免疫效果的可能机制.[方法]用PCV2与PRV在体外分别单接种和共接种仔猪肺泡巨噬细胞(AM),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RV载量与共刺激分子CD80-CD86 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PRV组上清中PRV载量在接种后都显著(P<0.05)高于PCV2+ PRV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接种后48 h内,PRV组CD80 mRNA水平在接种后增加并在48 h时达到显著水平,而PCV2组与PCV2+ PRV组的CD80 mRNA水平都显著减少;在接种后48 h内,CD86 mRNA水平在PRV组都显著增加,在PCV2+ PRV组则都显著减少,但在PCV2组仅在接种后48 h显著减少.[结论]PCV2能够减少猪AM中PRV载量与CD80-CD86基因转录,这可能是PCV2抑制PRV免疫效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仔猪伪狂犬病内脏器官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18头3周龄仔猪分成三组,分别用三种伪狂犬病毒株从脑内、鼻道和肌肉感柴。结果有13头仔猪出现明显症状,12头死亡。内脏器官充血、出血、发炎和坏死。在扁桃体、淋巴结和肺内发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毒株和接种途径不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全面掌握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能力,为挖掘具有特色的家蚕抗病材料及培育适应当地的抗病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龄起蚕经口添食相同浓度病毒、逐日调查存活率的方法,对200个家蚕品种(品系)进行BmNPV抗性评价和筛选;并通过接种后每日存活数、各发育时期存活率等指标分析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水平、发病死亡规律、不同抗性品种的发病死亡时期及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抗性差异.[结果]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抗BmNPV的品种有731、795、854B、872A、966B、B黄肉色茧、P50、山河B、选二甲白和竹印,感病品种包括955、242A、242B、963B、DW3、锦秀A、锦秀B、日、野乙和云夏A油.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首次出现死亡差异的时间截点分别是接种后96和48 h,二者相差48 h;部分抗病品种在秋季对BmNPV的抗性水平低于春季;同一家蚕品种A系和B系的抗病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大多数品种的抗BmNPV能力属于中等水平,其中P50为BmNPV抗性最强品种.对未知品种进行抗BmNPV测定时,可选择接种后168 h作为抗性评价的时间截点.  相似文献   

19.
为削减沼液处理工艺中生物生态单元的负荷,采用磁混凝工艺预处理沼液。经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磁种与混凝剂的投加配比,分析混凝出水中的残余铝含量和铝形态以及有机物官能团的分布,研究磁混凝强化沼液预处理的效能与磁混凝机理。结果表明,磁混凝加快絮体沉降,提高出水安全性,增加沼液中污染物去除;磁混凝预处理最佳配比为Fe3O4(1.0 g·L-1)+Al2(SO4)3(2.05 g·L-1)+PAM(10.34 mg·L-1),此时磷、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9.09%、30.39%和14.76%。同时磁混凝通过促进Alb的生成和增强芳香碳物质去除的方式强化沼液中有机物去除;另外磁种Fe3O4的吸附增加氨氮去除。结果可为沼液预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蜘蛛丝蛋白的促凝血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体外凝血实验(凝血板法、试管法、血浆复钙时间测定)及创面止血实验(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皮肤创面、肝脏创面、股动脉切开进行局部创面止血实验),比较蜘蛛丝蛋白组、云南白药组、生理盐水组各组的凝血时间及止血时间;并采用凝固法测定各组大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蜘蛛丝蛋白组与云南白药组均能显著缩短大鼠体外凝血时间及大鼠皮肤创面、肝脏创面及股动脉切口的止血时间(P<0.01或P<0.05),且能缩短大鼠的APTT、PT和TT(P<0.01或P<0.05)。结论 蜘蛛丝蛋白具有较明显的促凝血作用,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