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02年东北玉米丝黑穗病暴发原因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东北玉米产区普遍严重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造成玉米生产的巨大损失,导致农民减收,由此引发了多起农民集体上访事件。为深入了解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病害暴发原因、掌握玉米品种的真实抗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下,笔者等对东北3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进行实地田间调查,并走访农户,与种子管理部门、种子生产和经销公司、玉米育种家、农药生产公司广泛座谈,从多方位分析了2002年东北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基本原因。12002年东北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基本情况据调查统计,…  相似文献   

2.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在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介绍玉米丝黑穗病在田间的发生症状与防治方法,以减轻病害对玉米造成的损失,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特性、发病原因和侵染途径的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化学防治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咸宁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黑粉病等。笔者介绍玉米主要病害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以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5.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不断加重发生,特别是在北方春播玉米区和冷凉丘陵山地春播玉米受害比较严重.该病主要通过土壤带菌传染,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种植感病品种和连作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可通过选育种植抗病品种、减少田间菌源、改进栽培管理措施、种衣剂或药剂拌种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苯醚甲环唑·氟虫腈FS对玉米丝黑穗病和蛴螬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浓度48.00 g/100 kg种子,施药后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在85%以上,明显高于3%苯醚甲环唑FS 12.00 g/100 kg种子处理的防效;有效浓度42.00~48.00 g/100 kg种子,施药播种后30 d对蛴螬的防效在78%以上,明显高于8%氟虫腈FS 24.00 g/100 kg种子处理的防效。该药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和蛴螬的较为理想药剂,对玉米出苗安全。  相似文献   

7.
玉米丝黑穗病近几年在郧西县有不断加重发生的趋势,该病的发病率等于损失率,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引起重视,该病是可控病害,除农业防治和推广抗病品种外,对感丝黑穗病玉米品种进入市场前,应用防治丝黑穗病药剂包衣从而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高粱、玉米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两种旱粮作物,而丝黑穗病是高粱、玉米的重要病害,众所周知,轮作是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高粱、玉米上的丝黑穗病菌属同一个种,因此,二者能否相互侵染,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两种作物能否轮种,成为亟待明确的问题。据1927年.1940年.E 研究结果,认为高粱、玉米上的丝  相似文献   

9.
玉米种质资源对丝轴团散黑粉菌的抗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年来随着玉米产业不断壮大和发展,轮作倒茬日益困难,加之感丝黑穗病品种或制种亲本的大面积种植,致使玉米丝黑穗病呈加重趋势(李莉等,2012)。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病害防治的有效手段,而鉴定和评价育种亲本的抗病性则是选育抗病品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通过田间接种鉴定筛选出一批高抗自交系,如KH23(高卫东等,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玉米品种资源对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用6个抗性不同的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玉米对丝黑穗病抗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不同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抗性配合力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故在玉米抗丝黑穗病育种时,既要重视抗原的筛选,又要对抗原进行抗病性配合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生比较普遍。一般病株率2%~8%,严重地块病株率可达30%以上,对玉米生产影响极大。在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上,应首选安全高效的理想药剂,规范农药用量及方法,降低农药残留量,提高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甲霜.种菌唑4.23%微乳剂种子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和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安全性,2008-2009年,我们对该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甲霜.种菌唑4.23%微乳剂对玉米的生长无不良影响,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好的防治效果。2008年的最好防效达到84.85%,2009年的防效达到了83.91%,适宜的包衣剂量以9~13.5g(a.i.)/100kg种子为宜。  相似文献   

13.
高粱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穗病是两种土传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的侵染时间目前认为仅有10余天,用萎锈灵、多菌灵等药剂拌种,可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而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时间可长达50余天,因此用一般杀菌剂防治只有20—50%的效果,由于温度、湿度对致病力的影响,使之防治效果低而不稳定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丝黑穗病近年发生严重原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fhecareiliana(KühnClint)]是河北省承德市玉米的常见病害,1984年开始推广综合防治技术,使该病得到控制。2000年以来,随着大量种植感病品种和大面积多年连作,玉米丝黑穗病又迅速回升并有明显加重趋势。为了探明发病严重原因,寻找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笔者在原来工作基础上,于2004年以丰宁县为重点进行了调查分析。1丰宁县发病情况调查2004年玉米丝黑穗病在承德市大面积严重发生,全市当年种植玉米13万hm2,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面积近3万hm2。其中,丰宁县2004年种植玉米2郾2万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丝黑穗病严…  相似文献   

15.
小麦白粉病田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l-sohaily 等研究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指出,玉米丝黑穗病菌与高粱丝黑穗病菌应为2个不同的“变种”,分别命名为:Sphacelotheca reiliana var.Zeae 和 S.rei-(?)iana var.reiliana。国内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玉米丝黑穗病菌不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为探明高梁丝黑穗病菌的地区间差异性,深入研究病菌生理分化,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进行了此项试验,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白艳凤 《江西植保》2014,(2):185-187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病害,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属绝产性病害,植株一旦得病,几乎颗粒无收。70年代后期,玉米丝黑穗病的大面积发生,逐渐成为限制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提高的制约因素,经我国几代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对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病原菌、侵染途径、侵染条件、侵染规律,抗病遗传规律等都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介绍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症状、病菌来源、侵染途径、侵染条件、生理小种等特性,并提出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抗病弱的品种正确包衣种衣剂、药剂拌土、促进出苗、加强田间管理等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地区早玉米生产中威胁最大的一种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地影响玉米产量.如1974年上半年全地区发病面积达5.9万亩,占玉米病虫发生总面积的15.5%,损失粮食28.4万公斤,占玉米病虫害总损失量的29.1%,占玉米病害总损失的82.4%.根据尿素溶液对玉米丝黑穗病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的报道,1984—1986年我们在自治区植保总站、地区科委、地区植保站的支持下,作了用尿素作种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试验.并在小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扩至大田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并测定了春、夏玉米丝黑穗病原菌冬孢子对刺激物及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夏玉米丝黑穗病原菌对CuSO4、H2O2、NaOH等的敏感性与春玉米区病原菌无明显差别,但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不同.每种杀菌剂的5个浓度下,丝黑穗病原菌冬孢子葫发率显示,夏玉米区丝黑穗病原菌冬孢子对戊唑醇、福美双的敏感性高于春玉米区,当戊唑醇和福美双质量浓度分别为0.01 μg/mL和6.25 μg/mL时,夏玉米区萌发率较低,为21.50%和18.33%,春玉米区分别为33.97%和41.73%;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低于春玉米区.当多菌灵质量浓度为0.05 μg/mL时,夏玉米区萌发率为16.75%,春玉米区为9.66%,但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与春玉米区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应用UP-PCR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探讨了UP 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 000 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