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感官评价和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火与蒸汽2种加热方式制备豆乳对内酯豆腐风味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直火法豆腐的豆腥味和青草味与蒸汽法相当,而豆香味、甜香味和酸味高于蒸汽豆腐,说明直火豆腐的风味要浓于蒸汽豆腐。采用固相萃取法提取豆腐中风味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甲基环戊烷、苯、正戊醛、1-戊醇、已醛、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N,N-二甲基乙酰胺、1-辛烯-3-醇、戊酸、丁酸丁酯是直火、蒸汽加热制备的豆腐均存在的风味化合物,此外,甲苯、3-羟基丁醛、已酸、苯甲酸甲酯和苯并呋喃为直火豆腐特有化合物,而氮杂丁烷、丙二酸二乙酯、二甲胺和芍药醇为蒸汽豆腐特有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李杨  张金凤  马雪  马松艳 《大豆科学》2019,38(3):449-454
为得到大豆芽花生内酯豆腐最优制备工艺,以绥化寒地黑土地产大豆、花生为主要原料,大豆经发芽脱腥、花生经烘烤处理,以葡萄糖酸-δ-内酯(GDL)作为凝固剂制作一种新型内酯豆腐。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基料(大豆芽和花生)与水比例、大豆发芽时间、凝固剂(葡萄糖酸-δ-内酯)添加量,以内酯豆腐的感官评分和失水率为评价标准确定最佳工艺配方。结果表明:大豆芽与花生配比为4∶1,基料与水配比为1∶6,大豆发芽时间为48 h,GDL添加量为2.3%,并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QDA)方法对比最佳工艺配方条件下生产的大豆芽花生内酯豆腐与市售内酯豆腐的风味特性(豆香味、花生香味、顺滑、细腻、弹性、涩味、酸味),结果表明:大豆芽花生内酯豆腐表面组织较均匀细腻、洁白、口感较好、营养丰富、且具有大豆和花生特有的香味。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用了绥农22、徐豆14两种大豆品种作为原料,采用了两种不同加工工艺制做豆腐,并将制得的豆浆、豆腐利用顶空-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定其中6种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通过内标法对各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中涉及到的两种制作工艺分别是填充型豆腐和压缩性豆腐,6种主要挥发性物质分别为己醛、己醇、2-戊基呋喃、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二甲基二硫醚,内标物为2-甲基-3庚酮。通过比较分析豆浆在制作成豆腐时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凝固剂制备的豆腐中6种不良风味物质的含量差异,找出不同凝固剂对豆腐风味成分含量的影响。通过本实验研究结果可知,采用不同的凝固剂和工艺制得的豆浆和豆腐中上述6种物质的含量和总的含量均呈现显著性差异。使用不同凝固剂制备的豆腐6种风味成分物质中,己醛和己醇是含量较多;不同制备工艺对豆腐的风味成份含量差异性显著,填充型豆腐制备的豆腐风味含量高于压缩型豆腐;豆腐中的6种主要风味成分低于豆浆中的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4.
采用建德市李家镇千里岗茶园种植的鸠坑群体种、龙井43和白叶1号等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兼用扁形茶、卷曲形茶和条形茶的工艺加工制成绿茶产品,通过感官审评和香气成分等分析比校,筛选具有栗香风味的适制品种与工艺组合。感官评审结果表明,鸠坑群体种一芽一叶原料采用扁形茶改进工艺、一芽二叶原料采用滚炒结合的卷曲形茶改进工艺及卷曲形茶常规工艺可加工出具有明显栗香的特色风味绿茶;白叶1号一芽二叶原料采用条形茶改进工艺也可制成具有栗香风味的特色绿茶。常规成分和香气检测结果表明,天然壬醛、β-环柠檬醛、2,3,6,7-四甲基辛烷、3-乙基-3-甲基庚烷、3-蒈烯、(+)-δ-杜松烯、芳樟醇、香叶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反式-橙花叔醇、β-紫罗酮、茉莉酮、2,2,6-三甲基环己酮、己酸叶醇酯、顺式-3-己烯基辛酸酯、2,5-二叔丁基苯酚和1,2,3,4-四氢-4-异丙基-1,6-二甲基萘等是形成栗香的主要特征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一种新型天然酸性豆腐凝固剂,以柠檬汁制备豆腐,以感官评价和持水力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合模糊数学评价法优化柠檬豆腐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柠檬豆腐的最佳加工工艺组合为豆水比为1∶10,柠檬汁添加量为55%,点浆温度为70℃,养花时间为20 min,此工艺组合下制得的柠檬豆腐有浓郁的豆香味与柠檬香气,无酸涩味,断面光滑细腻,弹性好,持水力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乳清粉营养豆腐加工工艺,应用Plackett-Burman析因设计进行了主效因子的筛选,根据主效因子影响及变化方向进行爬陡坡试验,最后,应用二次旋转中心复合响应面设计对乳清粉营养豆腐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工艺条件为:葡萄糖酸-δ-内酯添加量0.4%、乳清粉添加量9%、凝固时间20 min、凝固温度85℃。最优条件下模型预测乳清粉豆腐感官得分为97.046 23分,验证试验结果为97.55分。该产品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具有纯正的豆腐香味及淡淡的奶香风味,是一种营养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吴素萍 《大豆科学》2007,26(6):946-949
以大豆和海带为主要原料制作的海带豆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海带豆腐的最佳工艺参数.即:海带添加量20%、葡萄糖酸内酯0.30%、凝固时间16min、凝固温度95℃.制作出的海带豆腐呈白色,凝固状态好、保水性好、有弹性、质地细腻,具有纯正的豆香味及海带特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8.
三种方法加工的豆乳的风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感官和风味成分含量上对中国传统豆乳、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3种不同方法加工的豆乳进行比较.从感官评价上来看,中国传统豆乳不但其豆腥味浓郁而且甜香味、谷物味也很浓郁,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则都较弱.从风味成分含量来看,中国传统豆乳中呈现豆腥味的己醛、正己醇、1-辛烯-3-醇的含量都远远高于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含量分别是他们的276、76;23、17;4、2倍,而且中国传统豆乳中呈现清香味、甜香味的反-2-辛烯醛,反-2-壬烯醛的含量分别是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的3.7、7.1和5.8、8.3倍.这3种豆乳风味的特点都与脂肪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报道利用气一质联用鉴定出的龙井茶香味组成,并用日本的釜炒茶作了对比。龙井茶中已知的香气成分有76种。其中四种倍半萜烯醇,即:雪松醇、杜松醇T、香榧醇和β-桉叶油醇以及2,6,6-三甲基-2-环已烯二酮-[1,4]和三甲基吲哚等都是新近鉴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九龙袍品种颗粒型乌龙茶的毛茶样为材料,在120℃(高火)、100℃(中火)和80℃(低火)3个温度下分别烘焙2βh,分析比较了不同烘焙温度对颗粒型乌龙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低温烘焙(80℃)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且香气和滋味最好;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总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儿茶素总量、咖啡碱、黄酮化合物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此外,茶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成分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EGC、C等儿茶素成分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醇类、酮类、酯类物质以及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碳氢化合物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具有清新花香的挥发性成分(如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己酸叶醇酯、异戊酸己酯、β-丁酸苯乙酯、苯甲酸己酯、茉莉酸甲酯、己酸己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顺-茉莉酮、吲哚等)的相对含量随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碳氢化合物成分(如β-月桂烯、柠檬烯、5-甲基-辛-1,3-二烯、2,4,6-三甲基-1,3,6-庚三烯、β-倍半水芹烯、十二烷等)以及含氮化合物(如苯乙腈等)相对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不同风味类型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观音乌龙茶按现行国家标准可划分“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3种风味类型。本试验在对安溪铁观音收集和审评分类基础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各茶样进行香气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风味铁观音新茶和不同质量等级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铁观音新茶和陈茶香气组成的化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类群区分。铁观音新茶相较陈茶具有更为丰富的香气组分,其中醇类、酯类和烯烃类化合物是铁观音新茶“清新”风味的主要赋香成分,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则是形成铁观音“陈香”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2-甲基丁酸-2-苯乙酯、己酸-顺式-3-己烯酯、2-甲基苯基甲酸甲酯、丁酸苯乙酯、2-甲基丙酸-2-苯基乙酯、2-苄基(苯甲基)异氰化、己酸异戊酯和香叶基丙酮可作为区分铁观音新茶和陈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2)铁观音新茶按其香气组成可划分为“显酸茶”、“正韵茶和青韵茶”、“浓香茶”3个茶样类群。带“酸香”风味的“显酸茶”主要与酯类化合物密切相关,而显“火香”风味的“浓香茶”香气成分多为长链缩合态化合物,且二者均较“正韵茶和青韵茶”香气组成更为丰富。(3)不同贮藏年份的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无明显的类群区分,但有潜在的质量等级差异。高级铁观音陈茶的酯类化合物相对丰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铁观音产品的分类鉴别和风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加工方法对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70%~80%成熟度的胡椒鲜果为原料,通过不同加工方法制备黑胡椒、白胡椒与青胡椒,并通过GC-MS对其胡椒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加工方法不同对胡椒油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都有显著影响.(2)3-蒈烯、柠檬烯、反式-石竹烯、β-蒎烯、L-水芹烯、α-蒎烯6种烯类是3种胡椒精油中含量较多的化学成分.其中,黑胡椒精油中特有成分4种:5-甲基-3-己醇、氨基甲酸叔己脂、木罗烯、α-蛇床烯;白胡椒精油中特有成分7种:2-甲基-2-戊醇、3-甲基-3-戊醇、γ-萜品烯、樟脑、乙酸松油酯、β-檀香烯、δ-杜松烯;青胡椒精油中特有成分5种:朱栾倍半萜、γ-古芸烯、4-甲基-3-己醇、2,5-二甲基-2-己醇、反式3-蒈烯-2-醇.  相似文献   

13.
李景妍  郭顺堂  陈洋 《大豆科技》2012,(2):36-39,42
1豆浆的香气豆浆中的风味物质是一些具有豆腥味、青草味、油脂哈败味、玫瑰花香味、蔬菜清香味的醛、酮、醇、酚、酯、酸等小分子化合物[1]。这些风味物质是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LOX)氧化降解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无核黄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分,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HS-GC-IMS)技术,并结合挥发性化合物的指纹图谱、峰强度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测定分析并比较4个不同成熟度无核黄皮果实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分差异。从无核黄皮果实中共鉴定出60个已知的和3个未知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已知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含13种醛类、12种醇类、9种烯烃类、6种酮类、2种酯类、2种醚类、1种苯和1种乙酸。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显示,在特有的风味化合物方面,STAGE2的种类最多,STAGE4次之,STAGE1仅有2种,而STAGE3无明显的特有风味化合物。此外,STAGE1与STAGE2共有的风味化合物种类最多,STAGE3与STAGE4仅共有乙酸和乙醇。各化合物的信号峰强度值显示,各成熟度果实中含量均较为丰富的有己醛、戊烯醛、乙烯醇、石竹烯、α-水芹烯、柠檬烯、1-戊烯-3-酮和丁香酚甲醚。丁香酚甲醚和乙烯醇的峰强度最高,且表现为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强,其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不同成熟度果实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各自聚类,但STAGE1与STAGE2、STAGE3与STAGE4的距离分别较近。无核黄皮果实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是醛类和醇类,其次是烯氢类和酮类,不同成熟度果实分别具有共同的及特有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特征峰区域,成熟度越接近,其风味化合物的组成也较为相近。本研究可为无核黄皮的成熟度、品质和标准判定、风味成分研究及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摘“春闺”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原料,按烘青绿茶工艺制样。连续3年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闺”品种适制绿茶,制绿茶干茶紧结,色泽绿润,味醇爽回甘,茶汤有特殊的花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富集其香气物质,并利用GC-MS进行香气成分鉴定,结果表明,春闺烘青绿茶共鉴定出70余种香气化合物,其主要香气成分是橙花叔醇(20.2%)、α-法呢烯(16.96%)、吲哚(13.57%)、反-β-罗勒烯(6.74%)、己酸叶醇酯(3.99%)、壬醛(2.03%)、2-甲基-6-亚甲基-1,7-辛二烯-3-酮(4.61%)、顺-茉莉酮(2.13%)、苯乙醛(1.35%)、己酸己酯(1.28%)、石竹烯(1.34%)等;与绿茶对照种“福鼎大白茶”对比分析发现,春闺绿茶的醇类组分(21.85%)远高于福鼎大白茶绿茶(6.56%),烯烃类(37%)和含氮化合物(15.15%)也比福鼎大白茶绿茶高;而醛类、酮类、酯类、杂氧化合物等低于福鼎大白茶绿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六种不同品牌花生油及其加工产品炸薯条为研究对象,根据坚果香味、烧烤味、甜香味、苦味、异味、脆性、总体风味7项感官评价指标进行打分,打分标准为5分制.结果表明:不同品牌花生油之间风味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坚果香味和香甜味对花生油和炸薯条的总体风味有较大影响.苦味和异味会严重降低总体风味.烧烤味对花生油和炸薯条总体风...  相似文献   

17.
岭头单丛茶晒青香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头单丛茶鲜叶晒青后香气组分增加。香气精油总量增加,尤其是高沸点香气精油总量增加明显,而低沸点香气精油总量减少。鲜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丁基甲酚,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香叶醇,α-萜品醇,吲哚,甲苯,4-甲基-3-戊烯-2-酮,戊醛等较高,占总量的71.37%。晒青叶中橙花叔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顺)-茉莉酮,香叶醇,吲哚,4-甲基-3-戊烯-2-酮,已醛,甲苯等,较高,占总量的81.62%。  相似文献   

18.
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选用云南省内市售的36个普洱茶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富集其香气物质并用GC-MS分析香气成分;结合香气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了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组成,并比较了陈香普洱茶与其它普洱茶在香气成分上的主要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感官审评确定了具有陈香的普洱茶样品5个;这些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以杂氧化合物和醇类为主(两种成分之和>40%),主要香气成分有1,2,3-三甲氧基苯、4-乙基-1,2-二甲氧基苯、β-萜品醇、环氧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Ⅰ、3,4-二甲氧基甲苯、1,2-二甲氧基苯、雪松醇、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1,2,3-三甲氧基-5-甲基-苯、β-芳樟醇、1,2,4-三甲氧基苯、β-紫罗酮、α-法呢烯等;与其它普洱茶相比,陈香普洱茶中的β-芳樟醇、癸醛、壬醛、水杨酸甲酯、3,4-二甲氧基甲苯、4-乙基-1,2-二甲氧基苯以及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等成分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其它普洱茶,而β-萜品醇、雪松醇、β-紫罗酮、1,2,4-三甲氧基苯、1,2-二甲氧基苯、1,2,3-三甲氧基苯以及长叶烯等明显低于其它普洱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休闲食品的日益盛行,油炸马铃薯产品的消费日益增大。炸薯条和薯片,以其松脆可口、口味多样、食用方便、老少皆宜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炸薯条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包括吡嗪类化合物、2,4-癸二烯醛、2-癸烯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4-羟基-2,5-二甲基呋喃酮、甲基丙醇、甲硫醇等。薯片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包括甲硫基丙醛、2,4-癸二烯醛、2-乙基-3,6-二甲基吡嗪、2,6-二乙基吡嗪、2-辛烯醛、2-苯乙醛等。其中最重要的风味物质是吡嗪类化合物,这类物质具有强烈的新鲜马铃薯、焙烤马铃薯和马铃薯泥土味等令人愉悦的气味,关键成分是2-乙基-3,5-二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3-二乙基-5-甲基吡嗪、2-乙基-3,6-二甲基吡嗪、2,6-二乙基吡嗪、3-异丁基-2-甲氧基吡嗪等。分别对炸薯条和薯片中风味物质的类型、非酶促褐变反应以及油炸时间、温度和光照对薯片风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油炸马铃薯产品在生产、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影响其风味的诸多因素进行探讨,重点分析决定油炸马铃薯风味的关键物质的含量和变化趋势,对薯条和薯片相关产业的研究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普洱熟茶和生茶香气成分的提取和测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年份出品的普洱熟茶和生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减压蒸馏萃取法(VDE),并用二氯甲烷和无水乙醚对各茶中香气成分进行提取,最后用GC-MS分析各年份茶中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论是熟茶还是生茶,用二氯甲烷提取到的香气种类均要多于无水乙醚。从提取效果来看,二氯甲烷对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酮类香气物质的提取效果较好,而无水乙醚对酯类和酚类香气物质有较好的提取效果。熟茶在储存陈化过程中苯并噻唑和咖啡碱含量会增高,而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基酯和1,2,4-三甲氧基苯含量会降低。生茶在储存陈化过程中5-氨基-1-乙基吡唑、N-苯基-1-萘胺、1,2,3-三甲氧基苯和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基酯含量会增高,而(反式)角鲨烯、芳樟醇、β-异甲基紫罗兰酮和咖啡碱含量会降低。同时,熟茶中杂氧化合物类香气种类较多,主要有以1,2,3-三甲氧基苯为主的10种杂氧化合物。生茶中醇类香气物质则较熟茶丰富,主要有1-辛烯-3-醇、芳樟醇、2,6-二甲基环己醇、苯乙醇、雪松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