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引进的20个加拿大玉米群体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及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进行评价。供试群体在黑龙江省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生育期较短,属早熟和中早熟类型,可以在早熟玉米育种中利用。其中,群体EP9的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子等性状表现较好,可优先利用。20个群体对丝黑穗病抗性差异较大。其中,群体EP7、EP8、EP15、EP23表现为抗病,占供试材料的20%;群体EP1、EP9、EP12、EP16、EP21表现为中抗,占25%;感病群体11个,占55%,但发病率均小于21%,表明供试群体均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在抗病育种中可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2.
广西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秋至2005年夏连续2年对广西223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多年多重复的田间纹枯病抗病性鉴定。接种鉴定方法:将玉米纹枯病分离菌在大麦粒上扩繁,于玉米拔节期进行田间接种,采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病害分级评定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间的抗感性存在差异,同一自交系在同年度内春播与秋播鉴定中抗病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在223份材料中未发现免疫类型,高抗自交系占所鉴定总数的1·3%、抗病的占14·4%、中抗水平占6·3%、感病占2·2%、高感占75·8%。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部分主栽玉米品种对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完成了辽宁省部分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各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抗品种占17.86%,中抗至抗的品种占53.57%。抗病性鉴定与品种系谱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与品种血缘关系相关。另外,气候条件对抗病性鉴定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我国各地区玉米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为品种推广和抗病品种科学布局提供依据,利用85个玉米品种对海南三亚、广东河源、广西河池和湖南邵东4个地区的玉米南方锈菌菌株进行了田间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品种对不同地区来源菌株的抗性水平有差异。综合各地区玉米南方锈菌的抗性评价可知,玉研505、鲁宁184、蠡玉88、太平洋99和绿海200等9个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最强,优迪598、三北63、联创839和冠玉911等19个品种次之,禾新9号、德禹M8、宁玉502、新玉27和晨强808等17个品种抗病性最弱。供试品种中,表现为高抗、中抗和感病的品种百分比分别为10.59%、22.35%和67.06%,说明我国玉米品种整体上表现为对玉米南方锈病抗性较差,病害容易流行,需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5.
二十个加拿大玉米群体性状表现及对丝黑穗病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引进的20个加拿大玉米群体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及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进行评价.供试群体在黑龙江省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生育期较短,属早熟和中早熟类型,可以在早熟玉米育种中利用.其中,群体EP9的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子等性状表现较好,可优先利用.20个群体对丝黑穗病抗性差异较大.其中,群体EP7、EP8、EP15、EP23表现为抗病,占供试材料的20%;群体EP1、EP9、EP12、EP16、EP21表现为中抗,占25%;感病群体11个,占55%,但发病率均小于21%,表明供试群体均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在抗病育种中可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6.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种植抗性品种是最有效和最安全的纹枯病防治方法.为缩短抗纹枯病玉米品种的选育周期,本研究通过比较受侵染后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开发了一种玉米品种资源抗纹枯病快速鉴定的技术,可在2~3周内完成玉米抗纹枯病品种的鉴定.相对荧光定量PCR (RT-qPCR)结合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种在接种后24 h内抗病相关基因ZmPR1a上调4倍以上,但易感品种未表现出相应趋势.通过比较玉米品种与对照品种接种后ZmPR1a的表达情况,可以快速鉴定玉米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有利于加快抗病育种.本研究还为玉米抗纹枯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玉米灰斑病的发病程度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8个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调查可知,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对灰斑病中感(MS)品种为郑单958、谷育178和泰玉7号,对灰斑病中抗(MR)品种为天泰14、金海702、金穗18、五岳97—1、泰玉11、浚单20和鲁单6018,其余皆为高抗(HR)品种。  相似文献   

8.
库源调节对玉米杂交种青枯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江  宋同明 《作物学报》2003,29(5):740-743
以穗叶处理作为控制库源关系的手段,对玉米杂交种青枯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源关系对玉米杂交种的抗病性有直接影响.去穗可显著提高感病品种(掖单13)的抗性,去叶则使抗病品种(高油115)的抗病性降低.()穗叶处理间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所有处理均以去穗留叶发病率最低,以留穗去全叶的发病率最高.各叶处理对抗感品  相似文献   

9.
玉米纹枯病是中国西南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在不同纹枯病抗性的玉米材料中存在差异,目前对PAL家族基因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参与玉米-纹枯病菌互作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利用RT-qPCR方法,结合芯片数据库和转录组测序结果,鉴定了玉米PAL家族基因和组织表达特征,并分析了其在纹枯病菌诱导前后抗病和感病自交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玉米基因组中共有13个PAL基因,Zm PAL2、ZmPAL3、ZmPAL5、ZmPAL8、ZmPAL9和ZmPAL10均为组成性高表达,ZmPAL1、ZmPAL4、ZmPAL6和ZmPAL7均为组织特异性低表达,而同源度极高的ZmPAL11、ZmPAL12和ZmPAL13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不表达。在强致病力纹枯病菌诱导前,10个PAL基因的本底表达量在抗病和感病自交系的叶鞘中均无明显差异,但在诱导后都增强高表达,以应对纹枯病菌的侵染。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抗性的玉米材料中可能存在类似但响应程度不同的PAL家族基因参与玉米-纹枯病菌互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对 2015 年以来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的南方锈病抗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2 年区域试验共鉴定了 1037 个玉米品种,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南方锈病品种比例分别为 7.52%、18.32%、20.35%、21.22% 和 32.59%;比较试验共 2234 个玉米品种参与鉴定,南方锈病高抗品种比例为 1.61%,感及高感品种比例为 53.27% ;2017-2022 年联合体试验共有参试玉米品种 2349 个,南方锈病高抗品种比例为 4.64%,感及高感品种比例为 48.74%。总体上区域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好于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该研究为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和抗病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