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新疆褐牛的生产性能,引进美国瑞士褐牛冻精进行了杂交试验.本试验对美×新褐牛F1、F2代生长发育和产奶性能多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F1、F2代在保持了新疆褐牛原有的高乳脂率、耐粗饲、适应性强的基础上,胸围、体长和产奶性能都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产奶牛体型趋向于修长的三角型,F2代表现的产奶量增长十分显著,说明在全舍饲条件下通过引进冻精导入美国褐牛遗传物质,是提高新疆褐牛产奶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导入美国瑞士褐牛血液对提高新疆褐牛生产性能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新疆褐牛的生产性能.[方法]通过导入美国瑞士褐牛血液的方式,并对F1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美新褐牛F1在保持新疆褐牛适应性强、放牧性能好的基础上,产肉和产奶性能均有所提高,体高和体长的增加较为显著,体格高大,体形修长,体型结构趋于合理;毛色变浅褐色,趋于一致.[结论]说明新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祁连县引进的新疆褐牛在基础生理指标、生长发育、产奶性能等方面的测定,表明新疆褐牛对高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对褐牛×黄牛(F1)、褐牛×牦牛(F1)、黄牛和牦牛4组各10头犊牛在生长发育方面的测定,发现杂种牛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4.
新疆褐牛是新疆自行培育的乳肉兼用型牛,具有产奶量高、稳产、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高、产肉性能好,遗传性稳定、体质结实健壮、结构匀称,耐粗饲、抗寒抗病力强,适应山地草原放牧等特点。新疆鸟鲁木齐种牛场是自治区畜牧厅直属国家级重点种牛场,是培育新疆褐牛的重要基地,现存栏新疆褐牛原种牛700多头。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为今后新疆褐牛品质选育提高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伊犁新褐种牛场和伊犁尼勒克县牧强新疆褐牛种畜场的牛群进行体型外貌鉴定,测定1~10岁纯种新疆褐牛和美国瑞士褐牛冻精冷配改良后代母牛关新F1、F2代的生长性能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美新F1、F2代不同生长阶段各生长性能指标均显著(P<0.05)或P<0.05的高于纯种新疆褐牛.[结论]美国瑞士褐牛优良基因对提高新疆褐牛体尺和体重等指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由于哈萨克牛长期以来处于野交乱配、近亲交配状态,其体型日益变小,生长速度缓慢,产肉性能极低,经济效益低下。为充分利用新疆褐牛的肉用性能,提高养牛经济效益,促进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增加农牧民收入,塔城地区通过引入新疆褐牛改良当地哈萨克牛,其改良效果明显,尤以体重、乳产量提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新疆褐牛是我国于1983年培育而成的一个乳肉兼用型牛,毛色为褐色,体形较大,体质结实健壮,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高,分布范围广,因而被确定为新疆优良地方品种。该文分析了新疆褐牛4种血液蛋白多态与体尺性状间的关系,以期寻找其优势基因与优势基因型,为充分利用新疆褐牛品种资源及其进一步选育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动物此次研究选择的40头新疆褐牛,均来自新疆克拉玛依市绿成公司肉牛良种繁育场。从试验牛只的左侧颈静脉1/3处采血约2mL于干净的小瓶中,静置使其自然分离出血清,在4℃冰箱中保存。1.2电泳方法及判型采用…  相似文献   

8.
新疆褐牛属兼用牛品种,主要分布在新疆北疆地区,也是新疆养牛业的主导品种,具有适宜放牧、抗病力和抗逆性强的特性。本文介绍了利用超声波活体测定新疆褐牛肉质性状技术应用的现状,论述利用超声波活体测定新疆褐牛眼肌高度、背膘厚度、眼肌面积和肌间脂肪等几项肉质性状指标的测定原理、操作方法、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等,以期为新疆褐牛肉用性能选育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择新疆褐牛30头,育肥4个月后进行屠宰,分析新疆褐牛综合生产性能,为新疆褐牛生产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短期育肥后的新疆褐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屠宰率55.42%,肉骨比4.47∶1,高档肉占净肉重的17.24%,优质肉占净肉重的27.76%,并对胴体产肉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以体尺测定指标、屠宰测定指标预测新疆褐牛生产性能相关指标线的性回归方程.发现眼肌面积与高档肉产量、高档肉比例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新疆褐牛胴体产肉量评定的参考指标,但仅适合在比较重量不同的胴体间使用,对相同重量的胴体,眼肌面积不能作为胴体产肉量评定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在新疆畜牧厅乌鲁木齐种牛场选择新疆褐牛 121 头,对其出生重、体高、胸围、管围、体斜长与产奶性能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新疆褐牛的出生重、体高、胸围、管围、体斜长与产奶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的初生重对产奶量有显著的影响(P相似文献   

11.
新疆褐牛是新疆畜禽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经多年育成的乳肉兼用型的地方品种。本文从该品种产生的历史背景、杂交改良、育种改良和奶用遗传资源多元化等几方面梳理了新疆褐牛的培育进程,着重介绍了培育过程中该品种各项生产性能的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新疆褐牛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疆褐牛是我国自己培育的品种牛,其具备乳肉皆可的优点,同时新疆褐牛耐寒能力很好,适应环境和抗压力相较于其他牛种也比较强,是从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培育的,经过五十多年的漫长发展,终于培育成品,新疆褐牛的母系为哈萨克牛,父系为瑞士褐牛.在1983年后将新疆褐牛与伊犁牛、塔城牛皆合称为新疆褐牛.本文选取新疆褐牛与其他肉用品种牛进行杂交实验,以体现其能否具有良好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希望笔者的相关实验能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点理论基础,相关实验结果能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新疆褐牛是伊犁河谷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主体品种,具有较好的乳用、肉用生产性能。文章从伊犁河谷新疆褐牛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疆褐牛在祁连县的适应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引进的新疆草原褐牛进行了适应性观察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草原褐牛在祁连县高寒牧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生产性能,并提出了适度扩大引种,加强饲管、改善生产条件、搞好技术服务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分析新疆褐牛3种不同冻精来源后裔生长发育、产奶性能的差异,为牧场制定选种选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收集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某牛场2005—2021年新疆褐牛的体尺体重、产奶性能记录,运用SAS 9.2软件对初生重,6、12、18月龄、24月龄及以上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以及305 d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进行最小二乘分析,计算德系、美系、新疆褐牛冻精后裔的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结果显示:德系冻精后裔6月龄胸围、12月龄体斜长、18月龄体重、18月龄体高高于美系冻精后裔(P<0.01),新疆褐牛冻精后裔的18月龄体重高于美系冻精后裔(P<0.05);产奶性状中,德系冻精后裔的305 d产奶量、乳蛋白率高于美系冻精后裔(P<0.01)和新疆褐牛冻精后裔(P<0.05),德系冻精后裔的乳脂率高于美系冻精后裔(P<0.05)。因此,新疆褐牛育种场可根据育种目标和不同冻精后裔的生产性能特点进行精准选配及制定育种规划,以期提高新疆褐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杂交新疆褐牛在伊犁地区规模养殖场的生长性能,分析和比较了12、24月龄杂交美×新褐牛F1 (MHF1)、杂交美×新褐牛F2 (MHF2)、杂交德×新褐牛F1 (DHF1)及新疆褐牛(XH)各体尺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12月龄时,DHF1体高显著高于XH (P<0.05),体斜长、体重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胸围显著高于XH、MHF1;MHF1、MHF2、DHF1管围均显著高于XH (P<0.05)。24月龄时,MHF1、MHF2、DHF1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XH (P<0.05),MHF2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DHF1及XH (P<0.05)。研究表明,美国瑞士褐牛与德国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可提高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水平,12月龄的德系褐牛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优于美系褐牛,但在24月龄美系杂交二代褐牛生长发育情况均显著高于德系杂交褐牛。  相似文献   

17.
犊牛初生重是牛育种目标性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生长发育和泌乳性能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整理了乌鲁木齐种牛场新疆褐牛繁育中心2010-2015年新疆褐牛犊牛初生重共计8090条相关记录(其中公犊398头,母犊411头),利用SAS8.1统计软件的GLM过程对影响新疆褐牛犊牛初生重的固定效应进行分析,利用DMU软件的DMUAI模块估计了新疆褐牛初生重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产犊年份、产犊季节、犊牛性别和出生类型对新疆褐牛初生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胎次对新疆褐牛犊牛初生重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新疆褐牛犊牛初生重的直接遗传力为0.38,母体遗传力为0.21,属于中等遗传力。该结果为今后新疆褐牛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及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疆褐牛产肉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选择新疆褐牛30头,育肥4个月后进行屠宰,分析新疆褐牛综合生产性能,为新疆褐牛生产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短期育肥后的新疆褐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屠宰率55.42%,肉骨比4.47:1,高档肉占净肉重的17.24%,优质肉占净肉重的27.76%,并对胴体产肉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以体尺测定指标、屠宰测定指标预测新疆褐牛生产性能相关指标线的性回归方程。发现眼肌面积与高档肉产量、高档肉比例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新疆褐牛胴体产肉量评定的参考指标,但仅适合在比较重量不同的胴体间使用,对相同重量的胴体,眼肌面积不能作为胴体产肉量评定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对2017年478头新疆褐牛累计8879条产奶性能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月份、胎次下新疆褐牛产奶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新疆褐牛不同胎次和月份间的平均日产奶量有差异,第2胎次的平均日产奶量最高,夏季(6、7、8月份)平均日产奶量在一年中最高,冬季(1、2、12月份)最低。胎次对乳成分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测定月份乳成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7月份乳脂率、干物质比例和尿素氮含量最低,但是体细胞评分在四个测定月份中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管理水平对新疆褐牛产奶性能有很大影响,建议加强管理,夏季提高营养水平,冬季注意改善畜舍环境。  相似文献   

20.
新疆褐牛育种历史长达70多年,是我区畜牧工作者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选育成的一个乳肉兼用型品种。它是由阿拉托乌牛和少量科斯特罗姆牛,以及瑞士褐牛与我区的哈萨克牛进行杂交而育成。是我区养牛业的主要品种。1983年达到品种标准的新疆褐牛约1万头,各代杂交良种牛约24万头,据调查,2007年新疆褐牛纯种及各代杂交牛约为120多万头左右。但在舍饲条件下饲养的新疆褐牛很少。近年来,随着我区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我区当家品种——新疆褐牛的产奶性能引起了众多奶牛场和饲养户的关注。本文介绍新疆褐牛在舍饲条件下高产牛的饲养管理方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