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鲁河水体微生物菌群结构季节动态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分离计数法和最大或然数法(MPN法)研究了贾鲁河水体和底泥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脱氮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体和底泥中细菌数量显著高于真菌和放线菌,但季节变化不明显;脱氮功能微生物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相当,夏秋季水体和底泥中脱氮功能微生物数量高于冬春季,且下游数量高于上游;与水体中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相比,底泥中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较稳定.16S rDNA PCR-DGGE分析表明,底泥中四季微生物种群结构差异显著,且存在明显的消涨变迁,拟杆菌、弓形菌等是贾鲁河底泥中的优势微生物.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研究了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固定化微生物两者相结合对富营养化水体和底泥中4种菌群的氮循环微生物(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沉水植物和接种固定化微生物无论对水体还是底泥都有利于4种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而且两者相结合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除氨化细菌外,其余菌群都有10~100倍的增长。虽然不同时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种群微生物变化并不一致,但总体上底泥中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多于水体。研究结果显示:优化种植水生植物和固定化微生物的镶嵌技术或许是促进氮循环微生物增长,加速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素转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孔雀石绿降解菌M3的发酵培养结果表明:发酵培养4~20 h左右为指数生长期,该时期内细菌增重7.5 g/L,pH值从7.0下降到2.9,葡萄糖含量从10 g/L下降到4.9 g/L.孔雀石绿降解菌M3处理简单基质水体试验表明:降解菌的加入有利于水体孔雀石绿的降解,6 d内处理1、2、3组的降解率除去光解(即对照组)后的降解作用分别为17.74%、31.11%、41.80%;并且降解菌剂量越高,孔雀石绿降解率越大.孔雀石绿降解菌M3处理模拟池塘泥水系统试验表明:降解菌的加入有利于泥水系统孔雀石绿的降解.6 d内处理组降解率高于对照组(自然光解)30%~31%,14 d内高于对照组32%~33%.不同浓度降解菌对泥水系统的降解效果区别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养殖水体和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的消除规律,为其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养殖生态系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不同光照强度(1025、5320、12000 lx)、扰动强度(50、100、200 r/min)和p H(6.0、8.0、10.0)对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残留与消除规律的影响。【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残留量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底泥吸附的孔雀石绿残留量呈降低—回升—降低的变化趋势。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量均是在光照强度12000 lx、扰动强度200 r/min、pH 8.0的条件下消除最快。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光照强度是影响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中残留消除的主效环境因子,光照强度与扰动强度是影响孔雀石绿在底泥中残留量消除的主效环境因子,p H变化对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环境因子对养殖水体和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消除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光照强度〉扰动强度〉p H,因此清除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孔雀石绿残留应从底泥入手,通过暴晒和翻耕等方法制造高光照强度、高扰动强度条件以加速底泥中孔雀石绿的降解。  相似文献   

5.
孔雀石绿溶液水体自然降解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条件下,原浓度为10 mg/kg的孔雀石绿溶液1周内水体中孔雀石绿浓度室内下降9.37%,室外下降率为39.79%,室外下降率是室内的4.25倍,说明孔雀石绿水溶液自然降解受温度、光照的影响。有25 g底泥浓度为10 mg/kg的孔雀石绿水溶液,室内烧瓶中底泥对孔雀石绿的吸附率达85.6%,检出孔雀石绿总体含量为7.77μg/g干重。室外烧瓶中底泥对孔雀石绿的吸附率达到4.91%,检出孔雀石绿总体含量为4.47μg/g干重。无论室内或室外,有底泥水体孔雀石绿浓度下降除了光降解外,大部分的孔雀石绿被底泥吸附。并且底泥孔雀石绿含量在室内极显著高于室外(P<0.01),温度升高、紫外线强度增强也有利于底泥孔雀石绿分解。相同条件下,室内不同浓度孔雀石绿水溶液在1个月时间内底泥中孔雀石绿的含量随时间推移还在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4个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A、B、C、D)的抗病性能,对4个罗氏沼虾选育群体和1个非选育群体(E)进行了溶藻弧菌肌肉注射感染试验,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不同罗氏沼虾群体间感染组和对照组肌肉组织中弧菌的变化情况,根据感染成活率的差异性,分析其中3个罗氏沼虾群体(A、C、E)肠道组织和养殖水体的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肌肉组织样品中微生物主要分为6个门,其中厚壁菌门占绝对优势,次优势门为变形菌门,软壁菌门和酸杆菌门的含量相对较低;各感染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冷杆菌属的含量都高于对照组,而乳球菌属、乳酸杆菌属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肠道组织和养殖水体中微生物主要分为3个门,分别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基于不同罗氏沼虾群体肌肉组织中不同时间段内溶藻弧菌的含量,5个群体的抗弧菌感染能力分别为ABEDC,与感染成活率结果一致。综上,罗氏沼虾体内的菌群结构和养殖水环境密切相关,但相对独立;芽孢杆菌和类芽孢杆菌的含量差异可能是造成A群体和C群体感染成活率差异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黑臭程度水体底泥细菌群落结构进行测定,分析底泥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黑臭程度水体底泥细菌优势菌门均由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和Bacteroidetes组成,其中重度黑臭水体底泥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高于轻度黑臭水体底泥,而Bacteroidetes呈相反趋势;黑臭水体底泥中存在丰富的潜在除臭菌,在重度黑臭水体底泥中相关功能菌总相对丰度高于轻度黑臭水体;重度黑臭水体底泥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明显较低且相似性较差。冗余分析(RDA)及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黑臭程度水体底泥细菌群落α-多样性与底泥铵态氮、总氮、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总磷、溶解氧含量表现出正相关关系,溶解氧是影响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太湖不同深度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底泥中聚磷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32~35 cm底泥中聚磷菌多样性最高,物种丰度、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1.94。下层底泥(12~15、22~25、32~35 cm)中聚磷菌的群落结构趋于稳定,表层底泥(0~3、6~8 cm)受泥水界面影响,聚磷菌群落结构与下层底泥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了解湖泊底泥微生物的分布和聚磷菌多样性积累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解磷菌PSBHY-3对池塘底泥的解磷效果,为解磷菌在养殖池塘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模拟池塘环境系统为平台,探究不同浓度(103、104、105和106 CFU/mL)PSBHY-3对池塘底泥的解磷效果;并在无菌池塘底泥水体系统中分别设P组(PSBHY-3)、D组(有机物降解菌De)、P-D组(PSBHY-3与De的初始菌量比1:1)、P-3D组(PSBHY-3与De的初始菌量比1:3)、3P-D组(PSBHY-3与De的初始菌量比3:1)和对照组,分析PSBHY-3与De复配使用的解磷效果.[结果]至试验结束(第8 d)时,与对照组相比,J-3(103 CFU/mL)、J-4(104 CFU/mL)、J-5(105 CFU/mL)和J-6(106 CFU/mL)组的池塘底泥总磷(T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对应的TP降解率分别为7.05%、6.60%、4.03%和9.17%.在PSBHY-3和De复配试验中,2株菌株间不仅未出现生长拮抗现象,还能促进De生长.至试验结束(第8 d)时,各加菌组对池塘底泥TP的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以P组的TP降解率(8.17%)最高,而P-3D、P-D、D和3P-D组的TP降解率分别为5.38%、4.97%、4.38%和3.91%,各加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16S rDNA序列分析和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鉴定,确定PSBHY-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结论]PSBHY-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池塘底泥沉积磷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可作为研发水产养殖用解磷菌菌剂的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10.
取两个池塘底泥和上覆水进行室内模拟水体小环境试验,设对照组及5个处理组,进行4个月培养,采用连续分组法测定底泥中无机磷形态及其含量,分析底泥潜在无机磷变化及其与上覆水体可溶性活性磷(DRP)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池塘底泥中无机磷各形态含量依次为钙10结合磷(Ca10-P)>闭蓄态磷(O-P)>铝结合磷(Al-P)>铁结合磷(Fe-P)>钙8结合磷(Ca8-P)>钙2结合磷(Ca2-P);4个月后两池塘底泥中的Ca2-P和Fe-P增加,Ca10-P、O-P、Al-P减少;上覆水体中DRP含量与O-P、Ca2-P、Ca8-P和Ca10-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底泥中无机磷各形态对上覆水体中DRP含量的直接影响大小依次为O-P>Ca8-P>Ca2-P>Ca10-P>Fe-P>Al-P;5个处理组上覆水体中DRP含量都低于对照组;沸石与芽孢杆菌组合处理的上覆水体中DRP含量最低,表明采用沸石与芽孢杆菌组合进行底泥处理是控制上覆水中DRP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