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棉属分类及其染色体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棉属(Gossypium)分类和棉属梁色体组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共分5个部分:(1)棉属分类,重点介绍了Fryxell的棉属分类方案以及最近几次较大的修订情况,并列出了包括47个种、4个亚种在内的棉属最新分类名录;(2)棉属染色体组。介绍了棉属细胞学及染色体组研究的发展历史,把棉属分为A、B、C、D、E、F和G7个二倍体染色体组和AD1个异源四倍体复合染色体组;(3)棉属染色体核型分析。介绍了棉属染色体核型研究的意义和内容;(4)棉属染色体组的演化。介绍了棉属染色体组演化的四种不同观点,讨论了AD复合染色体组供体问题;(5)讨论。讨论了棉属分类以及比克氏棉(G.bickii)和大萼组(sect.Grandicalyx)棉种的染色体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2.
澳洲棉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RAPD(RandomlyAmplifiedPolymorphicDNA)对斯特提棉(G.sturtianum)、南岱华棉(G.nandewarense)、鲁滨逊氏棉(G.robinsoni)、澳洲棉(G.australe)、比克氏棉(G.bicki)和奈尔逊氏棉(G.nelson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澳洲棉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这6个澳洲棉种中,澳洲棉与鲁滨逊氏棉、南岱华棉与斯特提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发现,鲁宾逊氏棉和比克氏棉是两个较为特殊的棉种。此外,本文对比克氏棉和木槿组(Hibis-coidea)的其它棉种的染色体组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棉属24个种进行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并用棉属近缘植物杨叶肖槿为参考对照,旨在从DNA分子水平上进行亲缘关系鉴定和系统分类。在4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高的引物26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2l.0%。使用NTSYS-pc(Version 2.00)软件,及Jaccard’s相似系数UPGMA法进行聚类,表明材料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对20个二倍体棉种进行遗传相似系数比较,说明旱地棉和绿顶棉、澳洲棉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远;对异源四倍体棉种与A和D染色体组棉种的遗传相似系数比较结果表明,异源四倍体棉种与A染色体组中的草棉和亚洲棉,相似系数都较高,说明在四倍体棉种演化过程中草棉和亚洲棉起的作用是等比例的;异源四倍体棉种与雷蒙地氏棉的遗传相似系数显著高于与其他参试的D染色体组棉种,证明异源四倍体棉种的D染色体组供体种为雷蒙地氏棉,并支持异源四倍体棉种单系统发育起源学说,A染色体亚组的草棉或亚洲棉与D染色体亚组的雷蒙地氏棉两者杂交和染色体加倍后形成原始的异源四倍体棉种,并随着地理和遗传的趋异而分化形成不同的四倍体棉种;RAPD分子标记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相符,说明RAPD分子标记资料可用于棉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相似文献   

4.
棉花体细胞染色体rDNA-FISH技术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介绍了棉花体细胞染色体为靶、r 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并着重分析和讨论了棉花 r DNA- FISH技术的关键因素 ,包括染色体制片、探针与染色体共变性等。作为靶染色体的棉种包括陆地棉、海岛棉、草棉、亚洲棉、克劳茨基棉和比克氏棉等 ,作为封阻的是鲑鱼精 DNA。  相似文献   

5.
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及在植物染色体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及在植物染色体上的应用马有志徐琼芳辛志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分子原位杂交(Insituhybridization,简称ISH)是把用生物素等标记物质标记的DNA片段做为探针(probe),与染色体DNA...  相似文献   

6.
对斯特提棉(G.sturtianum)、南岱华棉(G.nandewarense)、澳洲棉(G.australe)、纳尔逊氏棉(G.nelsoni)和比克氏棉(G.bicki)五个澳洲野生棉种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个澳洲野生棉种的核型比较相似,均有两对随体染色体,种间的核型重合率均大于85%,其中斯特提棉与南岱华棉、澳洲棉与纳尔逊氏棉,及其比克氏棉与澳洲棉或纳尔逊氏棉之间的核型重合率大于90%。此外,本文对比克氏棉的系统发育和染色体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以1套13个陆地棉A亚组染色体特异的BAC克隆为探针, 与海岛棉Pima90-53、红星草棉和阿非利加棉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这些探针均在染色体上产生了特异信号,从而鉴别了这3个棉种基因组的单染色体。因此,这套BAC克隆也可以作为这3个基因组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标记。在此基础上,对3个棉种的A(亚)组染色体物理序号进行了命名。根据这些分子标记和连锁群的关系,染色体物理序号和遗传连锁图谱间可实现相互转化。这将有助于研究棉属不同棉种间的起源演化关系,以及新的遗传标记的染色体物理定位和构建染色体物理图谱等。  相似文献   

8.
改良CTAB法快速提取棉花DNA   总被引:74,自引:43,他引:74  
针对棉花(Gosspium)富含棉酚、多糖等其它次生干扰物质这一特点而设计的一种快速分离和纯化棉花总DNA(gDNA)的方法。该方法是对CTAB(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法的改良,它在CTAB法的基础上,首先用DIECA(diethyldithiocarbamicacid)抑制酚氧化酶的活性,然后用活性炭和PVP40(polyvinylpyrrolidone)排除棉酚等其它次生干扰物质。试验证明,该方法比较简便、快速、经济、有效,得到的gDNA完全可以满足PCR等分子生物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45S rDNA和雷蒙德氏棉gDNA为探针的草棉FISH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棉基于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核型公式为2n = 2x = 26 = 16m + 10sm (6 sat),短臂和长臂的相对长度分别为1.43~4.14和3.34~5.18,染色体长度比(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是1.63。染色体组有6个随体,都定位在最后3条染色体的短臂上,其中位于第12和第13号染色体的随体在DAPI和罗丹明镜像中明显可见,但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随体在DAPI镜像中观察不到。检测到6个(3对)NOR信号,与随体同位,1对位于染色体端粒,2对紧接着丝粒。雷蒙德氏棉基因组DNA(gDNA)作探针时,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检测到GISH-NOR,其数量、位置和大小与45S探针的NOR相同,说明FISH核型比以前常规核型(非FISH核型)更精确。结合本试验室其它FISH资料,推断A基因组棉种在作为供体形成异源四倍体棉种以来,一些串连重复序列如rDNA可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扩增、易位或缺失等。对于D基因组特有的GISH-NOR的一个可能解释,就是D基因组棉种的rDNA拷贝数远远多于A基因组棉种。NOR或者GISH-NOR位点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探讨rDNA基因进化和功能,并作为一种标记应用于棉属构建染色体序号定位的物理图谱。  相似文献   

10.
棉属种子蛋白质组分的差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属种子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棉花种子蛋白质主要由46KD、41KD、30KD、27KD、23KD、16KD、14KD蛋白质组分构成。蛋白质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显著,A型染色体组棉花含34KD蛋白质组分,(AD)型染色体组的含18KD蛋白组分,因此,依据种子蛋白质组分差异可进行棉花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11.
雷蒙德氏棉基因组草图的完成为棉花的基础研究奠定基础,然而该基因组草图仍需要后续的补充和完善。利用雷蒙德氏棉基因组草图信息,分别在6条较长染色体的端部选取了4 kb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些序列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情况,发现2号染色体一端的序列Chr2D属于单拷贝序列,且其内部没有重复序列。随后以该段序列为探针,对雷蒙德氏棉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1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的一端有明显的杂交信号,信号大小远远大于4 kb序列所能产生信号的大小,而信号的强度则比正常的杂交信号暗弱。试验结果说明该4 kb序列Chr2D可能在1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的1个端部有较高的拷贝数,而信号强度的暗弱则说明该序列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方式可能为散漫分布。杂交信号在1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上的相似性说明,这2对染色体可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该结果将对雷蒙德氏棉基因组草图的补充完善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四倍体栽培棉与二倍体野生棉杂种PMC-FISH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将PMC-FISH(花粉母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四倍体栽培棉与二倍体野生棉杂交所形成的三倍体杂种棉F1中,成功的鉴定了目标染色体中的单价体、双价体、多价体,还发现在非目标染色体上有星状和片段状的杂交信号。在以A组棉基因组DNA作为探针的PMC-FISH中,分别对三倍体杂种棉F1及其母本四倍体栽培棉的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四个三倍体杂种棉F1的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构型分别是:陆地棉(AD)1×雷蒙德氏棉(D5)为1IIIaad + 1IIaa + 4IIad + 7IIdd + 5Ⅰa + 7Ⅰd;海岛棉(AD)2×旱地棉(D4)为1Ⅴaaaad +1IIIadd + 2IIad + 8IIdd + 6Ⅰa + 5Ⅰd;陆地棉(AD)1×澳洲棉(C3)为2IIIadd (adc or acc) + 1IIaa + 9Ⅰa + 4IIcc (dc or dd) + 14Ⅰd (c);陆地棉(AD)1×南岱华棉(C1-n)为:1IIaa + 1IIad (ac)+ 10Ⅰa + 6IIcc (dc or dd) + 13Ⅰd (c)。然而,两个四倍体棉染色体的构型都是13IIaa + 13IIdd。上述结果还显示, AD×D的两个杂种组合中,二价体多,单价体少,AD×C的两个杂种组合中,二价体少,单价体多;并且AD×D型杂种中A亚组染色体单体的数目比其在AD×C型杂种中的更少。这说明,与C染色体组相比较,D染色体组与四倍体棉种的亲缘关系更近。同时,我们的结果也证明PMC-FISH技术在分析三倍体杂种棉F1的亲缘关系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二倍体野生棉与四倍体栽培棉间的遗传亲缘关系,进一步探索各棉种间的起源与进化.[方法]以5个二倍体基因组的代表种B1(异常棉)、C1(斯特提棉)、E2(索马里棉)、F1(长萼棉)以及G1(比克氏棉)的基因组DNA(gDNA)为探针,以2个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中棉所16、海岛棉新海7号)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为靶DNA,进行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结果]以B1、E2和F1gDNA为探针时,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2个栽培种较长的13对A亚组染色体上;各产生3对较强的GISH-NOR信号,其中1对分布在较长的A亚组上,2对分布在较短的D亚组上,其GISH-NOR信号强度与分布情况与以D基因组棉种为探针时相似.说明二倍体B、E、F基因组与四倍体棉A亚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亲缘关系更近.这一点与它们的地理分布情况相符;而它们基因组中的45S rDNA重复序列与二倍体D基因组的45SrDNA重复序列同源性较高.C1和G1中以gDNA为探针时,杂交信号分布在2个栽培种全部26对染色体上,无法区分开A或D亚组染色体,都有3对较强的GISH-NOR信号.这一现象与D基因组拟似棉(D6) gDNA为探针的GISH相似,表明二倍体C和G基因组与四倍体棉的A和D亚基因组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或者C和G基因组同时含有A基因组(或其他非洲棉基因组)和D基因组成分,进一步证实了其基因组成分的杂合性;而它们基因组中的45S rDNA重复序列同属D基因组类型.[结论]这些发现可为棉花杂交育种和棉属起源与演化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4.
孔芳  蒋金金  吴磊  王幼平 《作物学报》2008,34(7):1188-1192
以来源于Brassica rapa基因组(AA)的重复序列(151 bp)为探针, 分别同二倍体白菜型油菜(AA, 2n=20)、甘蓝(CC, 2n=18)和异源四倍体芥菜型油菜(AABB, 2n=36)的中期染色体杂交, 白菜型油菜和甘蓝的所有染色体上都有杂交信号, 芥菜型油菜的染色体上显示出20个明显的信号, 其余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 可以区分出A和B基因组。对来源于油菜3个基本种与3个复合种FAE1基因进行CAPS分析表明, 3个基本种表现出不同的酶切式样, 用Mbo I和Msp I酶切表现出多态性, 基因组A和C非常相似, 而基因组B与A、C关系较远, 同时3个复合种也并不是2个基本种的简单相加, 表明异源四倍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重排和重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种子醇溶蛋白电泳(A-PAGE)技术对一个可能携带有10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Host) Liu & Wang)遗传物质的小麦新种质A-3进行了综合鉴定. 用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cum L. cv. Chinese Spring)基因组(ABD)DNA作探针, 拟鹅观草[Pseudoroegneria stipifolia(Czern e  相似文献   

16.
草棉EST-SSRs的遗传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247条草棉EST序列,搜索SSR并进行引物设计。其中的25条序列含有27个SSR,1~6碱基重复类型都存在,二碱基和三碱基重复的频率较高。为了明确在A、D和AD基因组中的可转移性,依据25条序列共设计25对EST-SSR引物,其中22对引物扩增出清晰可辨的DNA条带,产生92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64个多态性片段。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49~0.91之间,平均为0.81。6对引物在BC1种间作图群体[(鄂棉22 × Pima3-79) ×鄂棉22]中表现多态性,产生7个多态性位点,其中5个为共显性,2个为显性。除HAU230b标记在BC1分离群体中不符合孟德尔式分离比例,其余引物表现正常分离。6个位点被整合到陆地棉和海岛棉种间BC1遗传连锁图谱上的6条染色体:有4个位于A亚基因组的4条染色体上(Chr.6、10、11和12),2个位于D亚基因组的2条染色体(Chr.19和20)。  相似文献   

17.
18.
In order to introgress the ‘glandless-seed and glanded-plant’ trait from Gossypium sturtianum Willis (2n= 2x= 26, C1 genome) into the cultivated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2n= Ax= 52 (AD), genome), two trispecific hybrids have been created using either Gossypium thurberi Torado (2n= 2x= 26, D1 genome) or Gossypium raimondii Ulbrich (2n= 2x= 26, D5 genome) as bridge species. The cross of both trispecific hybrids by G. hirsutum produced the first backcross progenies (BCl). Cyt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rispecific hybrids had 52 chromosomes, their chromosome configurations at metaphase I (Ml) being 15.071 + 15.3411 + 0.93III + 0.69IV + 0.26VI in G. thurberi×G. sturtianum×G. hirsutum (TSH) and 14.421 + 17.0311 + 0.82III + 0.15IV + 0.07VI in G. hirsutum × G. raimondii ×. G. sturtianum (HRS), respectively. Among six BCl plants analysed, the only plant expressing the ‘glandless-seed and glanded-plant’ trait had 52 chromosomes and a meiotic configuration of 5.261 + 20.61II + 0.69III + 0.77IV at MI. Pollen fertility was 2.90% in TSH, 8.97% in HRS, and ranged from 0% to 40.28% in the BCl progenies. The introgressed BCl plant is perennial in growth habit. It can be used in breeding programmes aiming at the introgression of the ‘glandless-seed and glanded-plant’ trait into a cultivar of upland cott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