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1号是以97-4-6-2-1-3为母本,以引11-1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在2015—2017年陇南川区组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6 357.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3.6%。在2017—2018年度生产试验中,折合产量6 661.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平均增产2.7%。全生育期246 d,株高76.75 cm,穗长8.5 cm,千粒重37.1 g。适宜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区,徽成盆地及低半山河谷川台地区和天水市甘谷、清水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8号以85-88为母本,多头麦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在2012—2014年度陇南川区组区域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6 274.5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4.65%。在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6 522.0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平均增产5.62%。株高92.00 cm,穗长8.40 cm,千粒重42.00 g,容重766.00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16.60 g/kg、湿面筋205.10 g/kg、沉淀值36.70 mL。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感病,成株期对供试菌种及混合菌表现免疫。适宜在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区、徽成盆地浅山、半山河谷川台地区和天水市甘谷、清水、麦积等县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9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9号以97-4-6-2-1-2为母本、98SF531-1-4-1(92R178/D599)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在2013—2015年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区域试验中,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6 766.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25号增产9.4%。在2015—2016年度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5 653.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25号增产5.3%。生育期247 d,株高103.5 cm,穗长9.1 cm,穗粒数45.2粒,千粒重42.2 g。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2.7 g/kg、粗灰分(干基)24.5 g/kg、湿面筋287.5 g/kg、赖氨酸3.91 g/kg,沉淀值43.5 mL,容重805.5 g/L。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菌系条中32号、水4、贵22-9及贵22-14及混合菌表现免疫,总体抗性表现优异。可在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区、徽成盆地及低半山河谷川台地区和天水市甘谷、清水、麦积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2号是以90-855为母本、8760-13-6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在2017—2019年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7 100.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5.5%。在2018—2019年度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冬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6 534.0 kg/hm~2,较对照兰天33号增产3.1%。生育期249 d,株高98 cm,穗长7.6 cm,穗粒数43.4粒,千粒重43.7 g。籽粒含水分93.5 g/kg、总灰分(干基)18.0 g/kg、蛋白质(干基)126.0 g/kg、湿面筋(14%水分基)228.0 g/kg、赖氨酸(干基)3.6 g/kg,沉淀值(14%水分基)34 mL,容重798 g/L。抗旱、抗锈,丰产,适宜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徽成盆地和天水市甘谷、清水、麦积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抗锈丰产冬小麦品种兰天36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6号是以周麦17号为母本、兰天23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在2014—2016年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区域试验中,2 a 12点(次)有11点(次)增产,平均折合产量6 564.0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25号增产13.0%。在2016—2017年度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中,5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折合产量7 285.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10.0%。该品种表现早熟、矮秆、分蘖力较强、落黄性好、抗倒伏。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免疫、对白粉病和秆锈病表现高抗,综合抗病性较好。适宜在甘肃省天水、陇南等地川水地、川旱地和浅山地及生态条件类似的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7号是以绵阳87-43为母本、自育品系8358-1417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在2008—2010年甘肃省区域试验(川区组)中,2 a平均折合产量6 09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0.80%。在2010—2011年度甘肃省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5 52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平均增产5.20%。株高102.00 cm,穗长6.00~9.00 cm,千粒重44.10 g。籽粒含粗蛋白143.90 g/kg,湿面筋223.10 g/kg,沉降值24.30 mL。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度抗病,成株期对条中29号、HY8、条中33号及混合菌表现免疫,对水4表现中抗,对条中30号表现感病。适宜在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区、徽成盆地及低半山河谷川台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4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42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育材料11110(白芒麦//04H668/天选50号)为母本、兰天19号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过多年选育而成。在2017—2019年进行的甘肃省陇南片冬小麦川区组区域试验中,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6 956.2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3.17%;在2020年进行的甘肃省陇南片冬小麦川区组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7 465.5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3.90%。中梁42号属冬性普通小麦,生育期245 d,平均株高90.35 cm,平均穗粒数46.5粒,千粒重46.02 g,容重748 g/L。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条锈菌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条锈菌供试小种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适宜在甘肃省陇南、天水川地冬小麦品种类型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4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中心以温麦8号为母本、9157-3-2-2-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连续的定向选择而成。在2011—2013年甘肃省冬小麦陇南片区域试验中,天选54号2 a平均折合产量为6 414.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5.17%。2013—2014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小麦生产试验,天选54号平均折合产量6 120.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25号增产7.90%。天选54号属冬性早熟普通小麦,株高80.00 cm左右,穗长平均8.50 cm,千粒重41.25 g,容重756.20 g/L。籽粒含粗蛋白141.2 g/kg,湿面筋267.2 g/kg,沉降值26.5 mL。经接种鉴定,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度抗病,成株期对水4、贵22-14、贵22-9、条中32号、条中33号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适宜于天水市、陇南地区河谷川道区及塬台机灌地种植。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冬小麦新品系中梁38号以周麦22为母本、兰天2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株高81.0 cm,穗长7.7 cm,千粒重43.19 g,容重790.0 g/L。2016 — 2018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2 a折合平均产量6 975.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5.3%。2018 — 2019年度参加生产试验,折合平均产量6 543.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3.0%。经接种鉴定,中梁38号苗期、成株期对条锈所有供试菌系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适宜甘肃陇南(天水及陇南市)川水地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0.
抗锈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0号是以95-111-3为母本、陕167为父本通过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代号为01-409。2009—2011年在甘肃省陇南片冬小麦川区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度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6 173.7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7.66%。植株低矮,叶功能期长,落黄好,中抗白粉病。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条中33号和混合菌免疫,对条中32号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条中33号、条中32号、CH42、HY8、水4、水5和混合菌均表现免疫,总体表现高抗条锈病。籽粒含粗蛋白129.3 g/kg、赖氨酸3.56 g/kg。适宜在陇南和天水的川水地及浅山区地膜种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包蛋麦冬性小麦、春性小麦品种间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方法]田间采用包蛋种植方式比较冬、春性小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冬性品种包蛋以新冬41号产量较高,为7812.3 kg/hm2,春性品种包蛋以新春6号产量较高,为7935.6 kg/hm2.冬性品种总干物质积...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新品种泾麦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泾麦1号以"长武134"作母本、"兰天10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为99SX-1.在2005-2007年平凉市冬小麦区域试验中,2 a折合平均产量4 689 kg/hm2,较对照品种长武134增产12.9%,居7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2004-2009年在泾川县及崆峒区、静宁县进行的生产试验中,折...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新品系陇麦157是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85(加)1-3作母本,平凉41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系抹高75.9~91.2cm,穗长7.5cm,千粒重48.8g,容重786.1g/L,籽粒含粗蛋白109.2g/kg、赖氨酸3.1g/kg、湿面筋(14%水分基)180.7 g/kg、粗淀粉68.1 g/kg;抗冻、抗旱性好,高抗条锈病,耐瘠性好,适应性广.在2002-2004年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试中,平均折合产量4 303.95 kg/hm2,较统一对照品种西峰20号增产8.17%.适宜在陇东地区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丘陵干旱山区及周边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抗旱保水剂拌种对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武山县旱坡地进行的冬小麦抗旱保水剂拌种对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抗旱保水剂5 0 0 g拌种冬小麦种子2 0 kg可使翌年3- 7月份不同耕层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提高15~30 g/kg,冬小麦折合产量达5 4 10 kg/hm2 ,较对照增加5 30 kg/hm2 ,增产10 .86 %。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与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系)产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鉴定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潜力与适应性,比较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与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明确新疆冬小麦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引进国内冬小麦品种33份、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7份,采用间比法试验设计,进行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差异的分析.[结果](1)参试品种较对照(新冬18号和新冬22号)增产的有35个,其中增产25;以上的引进品种有5个,分别是Yl19、邯5316、观35、衡5229和济麦22号;河北品种平均产量最高,产量为528.04 kg/667 m2,穗数为37.50×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5.10粒,千粒重为43.90 g;山东品种平均产量居第二,产量为513.11 kg/667 m2,穗数为40.49×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90粒,千粒重为43.73 g;新疆品种平均产量较低,产量为458.37 kg/667 m2,穗数为40.81×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20粒,千粒重为42.69 g.(2)引进品种中,穗粒数产生正向影响(0.4497),而穗数(-0.0811)和千粒重(0.214)起负作用;新疆品种中,穗数(0.9238)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0.9031)对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结论]新疆现有主栽品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较少,与国内主要麦区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比较,提高穗粒数育种可能是未来提高新疆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新品系陇麦898选育报告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冬小麦新品系陇麦898是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方法,以"三抗一丰一优"为总体育种目标,联合选育而成的中早熟冬小麦新品系。2005—2007年参加平凉市山塬组冬小麦区试,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4 871.5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0号增产15.13%,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2006—2008年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试,2 a 9点(次)平均折合产量3 423.7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0号增产4.19%,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5位。该品系株高85 cm,平均穗长5.6 cm,平均小穗数15.8个,平均穗粒数33.6粒,平均千粒重48.9g,容重784 g/L。籽粒含粗蛋白108.7 g/kg(干基)、赖氨酸4.04 g/kg(干基)、湿面筋184.7 g/kg(14%水分基)、淀粉值32.5 mL(14%水分基)。抗旱抗冻,高抗条锈病,高产稳产,适应性强;分蘖成穗率高,群体结构好。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和丘陵干旱山区,以及陕西省陇县,宁夏固原等周边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为明确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规律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条件下,对产量为9 000 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在该地区更容易获得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的产量构成为:每公顷800万穗左右,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0 g以上;主要群体指标为:最高LAI8左右,开花后下降较慢;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一般在20 000 kg/hm2左右)和经济系数(0.42以上)。对植株的个体性状包括次生根数、单株茎数、穗部性状等也进行了分析,并与产量为7 500 kg/hm2高产田进行了讨论比较。超高产田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高产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氮肥在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种植条件下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各条件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82篇大田试验文献,包含355个独立研究的1 169组观测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比较氮肥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年均温、不同年降水量及不同耕层有机质含量下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回归分析探究各分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施氮量间的关系。【结果】施氮整体上显著提高了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增长率分别为66.09%和72.38%(P<0.05)。施氮后西北部产量相对增长率(69.27%)高于东南部,水分利用效率增长率(65.53%)低于东南部;西北部在施氮量212 kg·hm -2时产量达到最高,东南部需多施15 kg·hm -2才能获得最高产量;西北部施氮232 kg·hm -2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东南部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224 kg·hm -2时基本趋于稳定。施氮后年均温≤10℃地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对增长率(79.12%,75.00%)均高于>10℃地区;年均温>10℃地区施氮189 kg·hm -2和187 kg·hm -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年均温≤10℃地区施氮225 kg·hm -2时产量才趋于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239 kg·hm -2时达到最高。施氮后在年均降水≤600 mm地区产量相对增长率(70.48%)更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则在年均降水>600 mm时更显著;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在施氮量235 kg·hm -2和244 kg·hm -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实现高产的施氮量为250 kg·hm -2。施氮后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 -1条件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对增长率(78.24%, 86.55%)均高于>12 g·kg -1条件,前者在施氮量226 kg·hm -2和212 kg·hm -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后者获得最高产量和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分别为163 kg·hm -2和175 kg·hm -2。【结论】在黄土高原,冬小麦在东南部和西北部获得高产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27 kg·hm -2和212 kg·hm -2;年均温>10℃地区合理施氮量为187 kg·hm -2,年均温≤10℃地区为239 kg·hm -2;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合理施氮量为250 kg·hm -2,年均降水量≤600 mm地区为235 kg·hm -2;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 -1条件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26 kg·hm -2,高于12 g·kg -1时则为163 kg·hm -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Pb2+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规定的Ⅱ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00.0 mg/kg)时,其对Cd2+污染下冬小麦幼苗根系过氧化物(POD)同工酶表达的影响,为正确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在不同含量Cd2+和Pb2+/Cd2+污染条件下培育冬小麦幼苗,待幼苗生长3周、7周和12周时,采集冬小麦幼苗根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低含量Pb2+对Cd2+污染下冬小麦幼苗根系POD同工酶的影响。【结果】在幼苗生长的3周、7周和12周3个阶段中,土壤Cd2+污染对冬小麦根系POD同工酶的表达表现出了抑制效应;3周龄时,冬小麦根系POD同工酶表达量受Cd2+抑制影响最强,随着冬小麦生长时间的延长,Cd2+的影响开始减弱,且在冬小麦3周和7周龄时,20.0 mg/kg Cd2+对冬小麦根系POD同工酶表达量的抑制作用最强。除3周龄时120.0 mg/kg Pb2+可减缓20.0 mg/kg Cd2+对冬小麦根系POD同工酶表达的抑制作用外,低含量Pb2+对Cd2+污染条件下冬小麦根系POD同工酶的表达均起协同抑制效应。【结论】冬小麦幼苗生长初期,土壤Cd2+污染对其根系POD同工酶表达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冬小麦生长时间的延长,Cd2+的抑制作用减弱;当土壤中Pb2+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Ⅱ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00.0 mg/kg)时,其增强了Cd2+污染对冬小麦根系POD同工酶表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新品种灵台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冬小麦新品种灵台3号是从冬小麦品种烟D27的变异单株中经过多年连续选择选育而成,株高90.75cm,穗长6.80 cm,千粒重36 g,容重811 g/L,生育期280 d,属中早熟品种。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18.5 g/kg,赖氨酸(干基)0.46%,湿面筋19.0%,沉降值35.4 mL,灰分(干基)1.4%,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