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关于城市水土流失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近年来从事城市水土流失研究的实践和体会,提出了目前在城市水土流失研究中值得商榷和急需澄清的4个理论问题。(1)城市水土流失概念的界定;(2)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USLE)在城市水土流失研究中的适用性;(3)城市水土流失的强度分级;(4)由开发建设项目所塑造的地貌形态的概化。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呼吁加强城市水土流失理论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平台建设现有8个部级、省级和院级平台:(1)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2)农业部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3)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上海)分中心;(4)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6)上海市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7)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8)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区首批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绥德县的具体实践 ,指出在退耕还林还草中必须处理好如下问题 :(1)统一对退耕还林还草的认识 ;(2 )认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3)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4)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实行分类指导 ;(5 )从实际出发 ,走综合治理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中国西北地区农业自然水土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水土流失严重;(2)土地沙漠化加剧;(3)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趋重;(4)农业水土环境污染严重。根据其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加快水土流失治理;(2)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3)积极恢复植被;(4)防治农业水土环境污染;(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6)加大政府投资力度;(7)依法保护农业水土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上黄村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各种土壤的分布规律。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将上黄村土壤资源肥力状况分为三级:(1)肥力总指数>40;(2)肥力总指数40—35;(3)肥力总指数35—23。又根据土壤分布和组合的特点提出了六个改良利用片:(1)首批建设成高产稳产农田片;(2)逐渐建设成高产稳产农田片;(3)台、坪坡地农牧利用片;(4)农牧综合利用农田片;(5)旱生草灌利用片;(6)林地利用片。本研究为宁南黄土丘陵区农林牧优化生态经济结构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韩钢  曾昭顺 《土壤》1959,(6):20-21
我们管理区的土壤有八种:(1)石头土;(2)白浆土;(3)黄土;(4)灰色土;(5)黑黄土;(6)黑鳅土;(7)黑油砂;(8)黄砂土。  相似文献   

7.
利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II集水区2015年的林外降雨、林内穿透雨、树干茎流及气候观测数据,研究了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分析了影响林冠截留量的主要因子,验证了Gash(1995)模型模拟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试验区5月降雨次数最多,8月降水量最大;次降雨以小雨频率最高,以短时降雨为主;(2)林下穿透雨、树干茎流及林冠截留均与林外降雨呈正相关;(3)Gash(1995)模型模拟的年累积林冠截留量为235.62mm,与实测值(254.16mm)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模型主要受冠层饱和持水量(S)值、平均蒸发率与平均降雨强度比(E/R)值影响,研究中S值取值合理,E/R值有待进一步精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二工作组(IPCC AR5 WGII)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有关涉农章节的解读,分析有助于国内外农业气象学科发展的科学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优先领域。IPCC认为,如果不考虑适应,局地温度比20世纪晚期升高2℃或更多,对热带和温带地区主要作物产量(小麦、水稻和玉米)都将产生负面影响。预计的影响随作物、区域和适应情景而不同。约10%的研究结果预测2030-2049年比20世纪晚期可能增产10%,也有10%的研究结果则预测减产25%以上。对比国内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的研究,反映的差距主要集中在:(1)农业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程度和脆弱性的定量评估能力较弱;(2)难以识别气候对农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程度;(3)综合研究不够,还不能定量分析各种非气候因素的贡献;(4)适应对策实例和经验总结不够,有关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够。建议本学科优先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1)更新并完善粮食生产影响模型,建立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可靠的、综合的粮食系统模型;(2)进一步认识CO2与臭氧对作物生长的综合影响程度,高温和低温对作物的影响,以及干旱和洪涝的生理阈值;(3)开展与各种变暖情景有关的粮食生产实验和模拟,包括作物、家畜、渔业、水果和蔬菜等生产要素以及加工、分配及零售和消费模式等非生产要素的气候影响和适应。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慧琳  韩勇  蔡祖聪 《土壤学报》2004,41(4):503-510
采用改进的培养方法和分析手段研究了上海地区典型水稻土淹水条件下的氮素矿化过程。结果表明矿化量为全N的 4 0 %~ 9 4 % (N 6 0~ 2 4 1mgkg-1)。通过偏相关分析 ,矿化量只表现为与全N相关。矿化期间pH变化较大且与矿化量直线相关。选择 (1)有效积温式 ;(2 )一级反应式 (One pool模型 ) ;(3)两部分一级反应式 (Two pool模型 ) ;(4 )带常数项的一级反应式 (Special模型 ) ,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非线性拟合表明Two pool模型和Special模型最优 ,后者体现出温度效应。通过参数分析和实际应用可能性剖析 ,认为Special模型能对实际情况下的氮素矿化作出更为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路域土壤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禹高速合阳段路域土壤的调查和分析,并和未受人为干扰的自然土壤进行比较,研究了公路路域土壤的成因、特点及其限制因子,并总结出如下特点:(1)土壤物理性质差;(2)有机质和养分贫乏,pH值普遍偏高;(3)土壤成分复杂,侵入体多;(4)有效土层有限,植物扎根受限;(5)土壤重金属污染因素增多。  相似文献   

11.
The key component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is plant diversity, an essential for living sources on this planet.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oone Valley, Punjab, Pakistan to determine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plant diversity in relation to requirements of grazing ruminants therein. Various parameters such as moisture content, crude protein, mineral matter, fat fiber content, dry matter, nitrogen free extractable substances, and net energy were evaluat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ous plant species studied exhibited fluctuation in all parameters in this valley. Correlation studies also indicated that various parameters showed negative as well as positiv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various parameters of soil in this valley. The information will be useful in further conservation program. A. farnesiana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0.335) with protein and mineral matter (?0.048).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of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regarding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NPK) were recorded with net energy. Various variables studi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d their importance to be used in furth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grazing livestock programs.  相似文献   

12.
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5  
李顺鹏  蒋建东 《土壤》2004,36(6):577-583
本文介绍了土壤中农药污染的现状与危害,总结了土壤农药污染的微生物修复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降解农药的微生物与农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国内外微生物修复的产业化现状,对土壤农药污染微生物修复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有机质对多环芳烃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平立凤  骆永明 《土壤》2005,37(4):362-369
多环芳烃(PAHs)的归宿和毒性受其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环境中各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而有机质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有机质对环境中PAHs的物理化学行为、生物过程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了有机质对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PAHs的吸附、溶解和迁移以及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等方面的影响,总结了离子强度、pH、表面活性剂、时间等影响有机质与PAHs作用的因素,同时简要介绍了土壤和沉积物中结合残留态PAHs的研究情况,指出结合残留态PAHs现有的研究方法有热解法和同位素标记法,最后提出系统地研究内源有机质(尤其碳黑和腐殖酸)的组成、性质与土壤PAHs的锁定与降解的关系和利用外源有机物强化修复污染的环境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稀土对土壤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丁士明  梁涛  张自立  孙琴 《土壤》2004,36(2):157-163
稀土对土壤的生态效应直接影响到土壤生产力和生态平衡,是农用稀土环境效应评价的基础和前沿之一。本文从稀土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稀土在土壤中的生态风险评价等几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出发,就稀土对土壤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综述,同时对今后应注意和加强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慧珍 《土壤学报》2002,39(4):483-489
基于INTERNET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为土壤资源信息网络化和共享提供基础条件,从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土壤信息在国家建设、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同行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客户端/服务器,分布式查询的网络通信模型,以标准化的土壤信息为基础,采用先进的 Web GIS、ASP和Frontpage等网页编辑和发布技术去达到并实现 1:400万中国土壤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分布式动态查询、静态查询和远程用户进行图形查询与编辑的目的。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为促进中国土壤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共享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热脉冲法测定土壤热性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毅  邵明安 《土壤学报》2005,42(1):134-139
土壤热性质包括土壤热容量、热扩散率和导热率等,是决定土壤热状况的内在因素,与土壤水分状况之间关系密切。热脉冲—时域反射仪方法所用成本低,对土壤扰动小,测试时间短,具有很多优点,因此在测定土壤热性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该方法在国外已得到了大量应用,在国内应用却很有限。本文综述了土壤热性质的计算模型及研究现状,重点针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土壤热性质的新方法———热脉冲法的理论和技术发展,及其在土壤水和其他物理性质应用方面的进展。该方法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里有进一步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滇池底泥中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彭丹  金峰  吕俊杰  李仁英  杨浩 《土壤》2004,36(5):568-572
通过对滇池底泥118个样品的有机质含量分析统计和利用GIS绘制的底泥0 ~ 5cm,5 ~ 10cm,10 ~ 20 cm 3层有机质空间分布图,得出底泥中有机质含量的一般范围在40.00 ~ 90.00g/kg。滇池草海底泥中有机质含量明显大于外海含量;外海有机质垂直分布呈明显规律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而草海的有机质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并分析了滇池底泥中有机质含量的环境意义,为治理滇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7,自引:10,他引:57  
土壤碳固定是当前有关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地球表层过程研究的重要优先领域。国际社会对全球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需求,驱动着土壤学对土壤固碳容量与潜力、固碳与减排的过程与机理的前沿探索,并越来越呈现为一个独特的土壤学新兴分支学科——固碳土壤学(SoilScience of C Sequestration)。本文围绕固碳土壤学的基本科学问题,回顾了最近1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固碳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固碳土壤学中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土壤固碳容量与固碳作用的机理,论述了土壤物理保护、碳化学结合与碳化学转化稳定与固碳容量及稳定化的关系,提出了土壤-植物(作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是当前固碳土壤学的前沿领域和深化方向,并结合国内对水稻土固碳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固碳土壤学的概念性框架,认为我国亟待加强固碳土壤学研究,深入探索我国农业经营管理特色下土壤固碳容量、过程、机理,丰富和发展农业土壤碳循环理论,并服务于全球变化生物学和国家碳管理。  相似文献   

19.
Soil nitrogen (N)-supplying capacity bioassays could present 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soil tests. Objectives were to identify winter crops and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with bioassay potential. Saint Joseph and Bossier City, LA experiments used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s with factorial N fertilizer and winter crop treatment arrangements. Nitrogen rates were applied to corn (Zea mays L.) in 2004. Unfertilized winter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cereal rye (Secale cereale L.), native winter vegetation, and weed-free winter fallow treatments followed corn. At Saint Joseph,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followed winter crop treatments. Greater corn N rate consistently increased winter crop biomass and N accumulation, suggesting potential as bioassays, and increased Saint Joseph seedcotton yield. Winter crop-seedcotton yield N-response relationships were non-significant by familywise error rate criteria. However, some winter crop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rye N accumulation, for which a relationship to seedcotton yield closely approached significance, may merit further research as soil N-supplying capacity bioassays.  相似文献   

20.
BIOLOG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0,自引:1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信息对于明确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而微生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一直是微生物学家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之一。目前 ,以群落水平碳源利用类型为基础的BIOLOG氧化还原技术为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 ,并得以广泛应用。但它仍然是一种以培养为基础的方法 ,显示的代谢多样性类型也不一定反映整个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因此 ,这种方法优点明显 ,缺陷也存在 ,并且在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关键的操作要点与技巧。本文综述了BIOLOG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原理、BIOLOG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方法与技巧、应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及可能克服的办法 ,同时还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旨在促进对BIOLOG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了解 ,为正确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