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耐冷性极强的地方稻种与十和田研制的近等基因系(NILs)及亲本共29份,2004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低田温冷泉水)和嵩明阿子营两种极端冷害条件下进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考查了17个农艺性状,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极端冷害下23份NILs的结实率超过轮回亲本十和田(0.47%),超过十和田10%的NILs共有14份,如昆明小白谷与十和田配制的TKB6F6(44.2%),结实率不但高于十和田而且接近昆明小白谷; (2)昆明点结实率与穗颈长(0.878**)、实粒数(0.977**)、秕粒数(-0.879**)、花药体积(0.851**)呈极显著相关;(3)阿子营点结实率与株高(0.612**)、穗颈长(0.511**)、第一节长(0.544**)、实粒数(0.958**)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烟蚜与其捕食性瓢虫在数量及空间格局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明地区烟田捕食烟蚜的瓢虫主要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六斑瓢虫3种,其中异色瓢虫占50.3%,七星瓢虫占35.6%,六斑瓢虫占14.1%.烟田烟蚜与瓢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一致,烟蚜与瓢虫数量成明显的正相关(R=0.88**);烟株上、中、下3段及上、中株段烟蚜与瓢虫数量成正相关(R=0.636**,R=0.596**,R= -0.13);用Lloyd的平均拥挤度m(*)和平均聚块性指标(m(*)/m)、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烟田及烟株上、中、下3段不同株段烟蚜和瓢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得到烟蚜与瓢虫在烟田和烟株上、中株段呈聚集分布,证明了瓢虫对烟蚜有明显的追随作用,即烟蚜成聚集分布时3种瓢虫也成聚集分布,借以提高对烟蚜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福8-4,笑多吉1号和北青1号始发病及早,肚里黄及晚,但肚里黄任染速率最快,从青裸的生育阶段与发病的关系来看,各品种均以乳熟至蜡熟期任染速率策快,从环境条件与发病关系来看,施尿紊重与密度与发病程度呈高度正相关(r=0.9922**和0.9997**),施三料碑与发病程度呈高度负相关(r=-0.9754**).  相似文献   

4.
陕西渭北塬区甜菜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菜叶丛繁茂期是前期生长中心.繁茂期叶面积与块根产量、含糖率呈强正相关(r=0.9616**、0.9588**);生长期积温与块根产量亦呈强正相关(r=0.7242**).优化模型指出,3月底前是甜菜适宜播期;氮、磷、钾分别总投入484.5、169.05、75kg/hm2,产量达75t/hm2.  相似文献   

5.
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的氮钾营养对小麦锈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间作有提高小麦氮吸收量的趋势。在低氮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突出,间作平均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2.33%~44.88%,边行优势平均为3.49%~66.66%;高肥料投入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减弱。随着氮肥投入水平的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也随之提高,而增施钾肥不能明显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间作和不同的施氮水平均不能明显提高小麦钾的吸收量,但增施钾肥有提高小麦钾吸收量的趋势。小麦/蚕豆间作可以明显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间作相对防效达22.2%~100%,增施钾肥平均降低小麦锈病46.15%~59.1%。锈病的发生与小麦体内的氮素营养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747** ~0.7822**,与钾素营养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东北地区碱性水域对虾移殖驯化技术体系,以虾塘半咸水添加碱性湖泊水为试验用水,进行凡纳滨对虾生长试验,研究碱性水域对虾生长与碱度、盐度、离子系数、pH,K+,Ca2+,Mg2+浓度、Ca2+ + Mg2+总浓度、Ca2+/Mg2+及Na+/K+ 等10种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碱度为5.41~38.78 mmol/L的碱性水环境中,体长为10~20mm的驯化幼虾饲养15d的平均体长生长速度为1.21~0.52 mm/d,总体存活率75.7%。不同水环境下幼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P<0.01)。体长生长速度与水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存在因子间的互作效应,其简单相关性都受到其它因子或因子组合的正效应影响。体长生长速度与碱度、pH,离子系数、K+浓度、Ca2+/Mg2+及Na+/K+ 的相关性不明显;同盐度、Ca2+,Mg2+浓度及Ca2++ Mg2+总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很可能成为影响因子。提高盐度、Ca2+,Mg2+浓度及Ca2++ Mg2+总浓度和驯化水平,将有利于碱性水域幼虾的存活与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云南旱地小麦育种对高产、抗旱资源的需求,以云麦39号、云麦42号及云选11-12为对照品种,在大田自然干旱胁迫和人工浇灌条件下,鉴定了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密穗小麦、云南小麦和普通小麦5个亚种的地方品种及普通小麦过时品种(品系)的196份材料的全生育期抗旱性,并分析了6类材料的抗旱指数差异及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云麦42号的全生育期抗旱性较云麦39号和云选11-12更强,是发掘云南高产、抗旱小麦资源的最佳对照品种;2)以云麦42号为标准对照品种,筛选出了48份抗旱指数(IDR)≥1.1的抗旱资源,占参试材料24.2%;3)6类材料 IDR有显著差异,依次为圆锥小麦>密穗小麦>云南小麦>硬粒小麦>普通小麦地方品种>普通小麦过时品种或品系;4)抗旱指数与自然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每穗粒数(r =0.525*)和千粒质量(r =-0.719**)、浇灌条件下的单株有效分蘖(r =-0.399**)和千粒质量(r =0.342*)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说明这3个性状可作为鉴定小麦品种和杂交低世代材料全生育期抗旱性的形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正>为害我国蔬菜的斑潜蝇主要有4种,分别是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番茄斑潜蝇和葱斑潜蝇,其中前3种斑潜蝇是1994年后从国外陆续传入我国,并在蔬菜上为害;开始传入时以美洲斑潜蝇为主, 2~3年以后南美斑潜蝇种群迅速增殖,逐渐与美洲斑潜蝇成为主要交替为害种,在我国内陆广大地区造成严重为害。1分布美洲斑潜蝇已迅速蔓延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美洲斑潜蝇β-tubulin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不同寄主种群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方法】对中国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5个寄主种群以及6个地理种群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 gene)进行测序,运用软件DNAStar和MEGA对美洲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及寄主种群的β-tubulin基因序列的遗传分歧及相似性进行分析,并建立系统发生树。【结果】DNAStar和MEGA两种软件对美洲斑潜蝇不同寄主种群以及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关系的分析可得到相似的结果。在美洲斑潜蝇寄主种群和地理种群序列变异分析中,共发现8个变异位点,序列长度比较保守,均没有碱基的插入或缺失。美洲斑潜蝇不同寄主种群之间以及地理种群之间的β-tubulin基因序列相似性极高,都在98%以上。【结论】虽然基于β-tubulin基因序列所显示的美洲斑潜蝇各寄主种群之间以及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很小,但是其分化趋势分别与对寄主的嗜好程度以及地理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恒温条件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种群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拟合了美洲斑潜蝇发育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求出了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组建了不同温度下试验种群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及生殖力表,计算了种群增长参数,分析了种群增长参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美洲斑潜蝇的发育、存活、繁殖均有显著的影响。美洲斑潜蝇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条件为27.5℃~30℃。在适温条件下,美洲斑潜蝇发育快,存活率高,繁殖力强,种群增长迅速,在其他适宜环境条件的配合下,该害虫极易爆发成灾。  相似文献   

11.
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美洲斑潜蝇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及垂直分布、水平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棉田内美洲斑潜蝇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垂直分布表现为下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上部,水平分布表现为田边与田中间危害程度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甘薯品种块根淀粉粒粒度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阐明不同类型甘薯块根淀粉粒粒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淀粉品质的关系。【方法】选用6个淀粉型品种、5个食用型品种和1个兼用型品种,研究块根中淀粉粒的体积和数目分布、淀粉粒体积和数目分布与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甘薯块根含有小(粒径<3.36 µm)、中(粒径3.36—19.76 µm)和大(粒径>19.76 µm)3种类型淀粉粒,其粒径范围为0.39—55.14 µm。淀粉粒体积和数目都表现为双峰分布,低谷粒径均为3.36 µm;其中,粒径<3.36 µm的淀粉粒体积占总体积的9.8%—18.5%,而粒径<3.36 µm的淀粉粒数目占总数目的97.7%—99.1%。与淀粉型品种相比,食用型品种粒径<3.36 µm的淀粉粒所占体积百分比和粒径<1.00 µm的淀粉粒所占数目百分比较高。块根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与小型和中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与大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支/直链淀粉比率与小型和中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大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食用型甘薯块根中小型淀粉粒所占比例较高,而淀粉型甘薯块根中大型淀粉粒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98%巴丹SP、10%灭蝇胺SC、25%阿克泰WG、15%安打SC、24%美满SC和10%除尽SC为试验药剂,研究了6种药剂对菜豆斑潜蝇和菜豆甜菜夜蛾防治效果的影响,以筛选出经济、有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满足出口农产品质量要求。结果表明:10%灭蝇胺SC 1 500 mL/hm2防治菜豆斑潜蝇效果较好,15%安打SC 300 mL/hm2防治菜豆甜菜夜蛾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在洪泽湖调蓄灌溉与南水北调常态化调水影响下,湖区水位显著波动对湿地土壤水分及植被生长产生深刻影响。以江苏洪泽湖湿地典型杨树林为对象,借助涡度相关及土壤水分监测系统,研究湿地土壤-杨树系统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解析气象因子的影响,为洪泽湖湿地杨树林的水分管理和科学经营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湿地杨树林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可以大致分为稳定期(10-2月,31.36%~36.07%),消耗期(3-4月,36.64%~37.46%),积累期(5-7月,39.22%~53.92%)和消退期(8-9月,40.38%~32.92%)等4个阶段;春、夏和冬3季的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特征,而秋季表现为不对称双峰曲线特征。土壤水分随着土壤深度(0~40 cm)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水分变化与日降水量、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日平均感热通量、平均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气象因子中,日平均土壤温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最为明显,其贡献率分别为10.73%~57.97%和18.62%~25.12%。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水稻三化螟物候及多度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省建水县稻区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黑光灯下监测诱集的水稻三化螟种群数量及越冬代虫口基数为依据,结合当地1986~1997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及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三化螟物候和多度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三化螟成虫种群数量在年际间变化明显,从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灯下三化螟成虫的始见期与1~2月的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当年11月到次年2月,灯下未诱集到三化螟成虫,从7月到9月,灯下虫量迅速增加,于9月灯下虫量达高峰。灯下三化螟成虫种群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灯下虫量逐渐增加,但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降雨量对灯下虫量无明显影响。灯下虫量与气象因素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后获得逐步回归方程Y=-546.67+10.52X2-0.52X4+6.25X5,相关系数R=0.38(F=12.95,P<0.01)。灯下虫量与气象因素间的总体多元回归方程为Y=-723.17-3.81X1+26.00X2-10.82X3-0.48X4+7.67X5(F=12.39,P<0.01),其中X1为最高温度;X2为平均温度;X3为最低温度;X4为降雨量;X5为相对湿度。越冬代幼虫的虫口密度与次年3月和4月灯下成虫数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越冬代幼虫的虫口密度是影响灯下虫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
区域尺度油松毛虫灾害发生相关气象因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北方4省10年(2002—2011)77个灾害点的虫情数据和由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具体生活史衍生的73个气象因子为基础,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了与油松毛虫不同发生程度相关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与重度发生呈正相关的是Ⅱ期平均最高温度(r=0.93)、9月份最高温度(r=0.81),而与重度发生呈负相关的是年平均湿度(r=-0.69);与中度发生相关的主要是Ⅰ期平均温度(r=0.49)、Ⅱ期平均温度(r=0.61);与轻度发生相关的主要是年平均温度(r=0.75)、Ⅲ期平均相对湿度(r=0.62)。此结果结合其他的环境因子,在以温度和降水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可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暴发进行评价和预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机插条件下减穴稳苗配置对杂交籼稻群体冠层质量的影响,为西南弱光稻区杂交籼稻机插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6—2017年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因素1,2年均为不同田间配置,设常规配置(30 cm×12 cm)和减穴稳苗(30 cm×23 cm);因素2,2016年为不同株型水稻品种(F优498,中后期株叶型松散;宜香优2115,中后期株叶型上紧下披),2017年为不同基本苗(42×104/hm2和63×104/hm2);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对机插杂交籼稻群体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微环境(冠层温度、湿度和透光率)的影响。【结果】(1)减穴稳苗齐穗期能维持与常规配置相当的单茎绿叶面积、粒叶比和上三叶比叶重,其中2017年倒二叶与倒三叶比叶重显著增大;齐穗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较常规配置显著提高23.84%、23.53%和13.79%。(2)较常规配置,减穴稳苗显著增大各时期冠层幅度,提高冠层透光率,降低收敛指数,群体通透性更好;减穴稳苗处理提高了2016年F优498孕穗期和齐穗期的一次分蘖角度,而宜香优2115的一次分蘖角度2年均表现为减穴稳苗小于常规配置。(3)相关分析表明,孕穗期冠层日均温、昼夜温差和昼夜湿差与齐穗期剑叶和倒二叶比叶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齐穗期收敛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孕穗期冠层日均温和昼夜湿差还与齐穗期冠层幅度呈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冠层日均温和昼夜温差与分蘖盛期、拔节期及齐穗后20 d的一次分蘖角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减穴稳苗有效地改善了植株冠层结构,从而显著提高孕穗期和齐穗期的冠层温度和昼夜温差,提高孕穗期、齐穗期和齐穗后20 d的昼夜湿差,并显著降低日均相对湿度。【结论】减穴稳苗田间配置优化了机插杂交稻的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分布,增大了群体内部昼夜温差和湿差,降低了相对湿度,提高了群体质量和光合速率,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是西南弱光稻区进一步推进机插秧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天目山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研究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天目山为研究对象:利用空气离子测量仪、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和温湿度记录仪,对空气负离子、可吸入颗粒物、相对湿度和气温等环境因子进行了测量,并对空气负离子与可吸入颗粒物、相对湿度和气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天目山空气负离子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8:00—17:00)和年变化特征;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1331个·cm^-3)〉紫楠Phoebesheared(1223个·cm^-3)〉银杏Ginkgobiloba(960个·cm^-3)〉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701个·cm^-3):空气负离子与可吸入颗粒物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812,P〈0.01),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0,P〈0.01),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0.676,P〈0.05),瀑布、溪流等动态水体能明显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9.
2001—2005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地(致病菌系为落叶型SXMV4I型),对晋棉13号感病品种6月初至8月下旬进行了棉花黄萎病的系统调查,并结合当地的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对黄萎病的发生消长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当每年6—8月月平均气温在24~26℃之间,雨日在12 d以上,降雨量在100 mm以上,大气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均最适宜黄萎病的发生;黄萎病病情指数的增加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很密切,与雨日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差,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差,但偏相关中相对湿度与雨日相关性极强;合并5 a的资料,通过多因子和偏相关系数的筛选,得出平均5 d内病指(y)与相对湿度(x1)和雨日(x2)的二元回归方程为y=1.981 7x1+12.230 5x2-120.54。  相似文献   

20.
曹海珺  曹海鑫  田奉俊  宋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13-14215
[目的]分析通化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移栽后积温与其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明确通化地区的积温状况对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对通化地区1999~2005年6~9月各月、旬的积温与水稻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每穴穗数和每穴粒数与7月份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810*,r=0.755*);结实千粒重与7月份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855*);穗长与7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94*);混合千粒重与7月下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830*),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6**);结实千粒重与7月上旬积温和8月下旬的积温都呈显著负相关(r=-0.790*,r=-0.791*);空粒率与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762*),而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r=-0.920**);秕粒率与8月上旬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80*);成熟度与7月下旬的积温和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57*,r=-0.773*),与8月下旬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772*);结实率与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62*),而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1**)。[结论]该研究可为改进水稻栽培技术,进一步为通化地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