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在分析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协同式”培养模式的推动力,提出了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同建设培养基地、搭建培养利益共同体与构建培养协同管理机制等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协同式”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设计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培养模式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设计;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对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构建“双创”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必然性,分析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十二五”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为指导,提出了“双创”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为了培养出农村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等农业教育要更新观念,改变以往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的传统观念,确立起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核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出既有较高科技水平,又有较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农业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5.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构建高水平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农业高职院校培养“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是推进“新农科”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农业高职院校“一懂两爱”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一懂两爱”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努力培养立足“三农”、服务“三农”高素质的创新型农业人才是历史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北京农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北京,融入郊区,将服务首都农村和农业作为己任,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主题活动为平台,以选任“村官”助理为途径,在培养立足“三农”、服务“三农”高素质的创新型农业人才方向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生态型”人才是具备和谐发展特质的、符合科学发展观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生态型”人才是高等农业教育在全球生态危机面前的必然选择。高等农业教育可以通过构建“生态校园”,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塑造生态人格,培养“生态型”人才,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走向和谐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提高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首先,形成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分类定位理念;其次,构建了“政校企”积极参与的培养机制和基于产教融合的“2+4”联合培养模式;最后,首创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实践与完善,有效解决了分类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不统一、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学生实践平台及实践经费不能保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现代农业对高等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21世纪的农业,将进入用高新技术武装、改造和提高“绿色(传统)农业,开发“黄色(沙漠)农业”和“蓝色(海洋)农业”,并创建“白色(微生物)农业”的第二次“农业大革命”时期。农业的学科领域也将由狭隘的种养业向产业化领域拓展。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者文化素质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通过对莘县70 年来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的总结,深入 剖析莘县农业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三型特色” 农业,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发展“品牌信息”农业,提高农产品影响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 高质量发展、坚持“依法治农”策略,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加强农业高层次人 才培养等方面,就莘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经过三年恢复和“六五”期间的大力发展以后,在“七五”期间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目前全国有高等农业院校65所,在校生达11.9万人,其中研究生0.38万人。“七五”期间,不断探索农业高等教育事业如何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了多种形式招生、多种规格培养、多种渠道就业的“三多”培养高等农业人才的方针;在  相似文献   

12.
郑威  孙东发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552-155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信息通才的培养目标、素质要求和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农业信息通才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只是懂某一专业的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是培养组织管理人才、信息研究与教育人才、信息咨询人才、信息搜集整理人才、农业科技翻译人才、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信息应用推广人才。农业信息通才应具备“树”型知识结构“,树根”是农业科学知识“,树干”是外语和图书信息知识,而“分枝”是具有与做好本职工作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及现代信息手段的应用知识,即在博专相济的前提下,对工种的主学科知识尽可能深专,而对本职工作相关的学科知识要求越广博越好,此所谓“根深、干粗、叶茂”。农业信息通才的培养途径必须是全方位、多学科、多层次、系统化的,在教育方式上,强调正规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高、中、低层次相结合;在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增设农业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公共课外,农业基础课、信息理论、计算机课程的比例基本接近1∶1∶1,着重培养信息技能,既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技术的培养,也重视翻译、写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的涵义,分析了农业教育专家、在岗农业科技人员、在校农科大学生对其涵义的认识,得出了具体结论,并且阐明如何辩证理解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的涵义,为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时代发展智慧农业,培养“数字新农匠”是其核心力量,亦是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和强农兴农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梳理了“数字新农匠”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发展智慧农业培养“数字新农匠”所面临的乡村数字人才匮乏、培育路径不畅等困境问题。基于此,探索与构建了涉农职业院校“一平台、双融合”的“数字新农匠”育人策略:产教融合培养本土化智慧园艺新农匠;实施“产学研用”创新驱动“数字新农匠”的培养路径;依托项目、校地协同打造“数字新农匠”培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解析“农业临床”的概念,阐述临床技术的重要性,以济南草莓技术服务为例,分析“农业临床”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展望“农业临床”在现代农业中的发展前景。“农业临床”是一种新农业理念,是以农业生产为对象、诊治农业之“病”、解决农业问题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农业临床”的方式为草莓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使济南地区设施草莓在10 月底上市,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地区之一,培训培养草莓种植人员上万余次,推动了草莓产业发展。“农业临床”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途径及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的农业临床将是一个融合“三产”的综合体系,在现代农业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全面认识高等农业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庆典大会上,全面阐述了教育创新思想。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农业专业人才的重担,其培养的人才的创新能力更直接影响“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高等农业教育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农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管理创新;高等农业教育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7.
莫雷尔法案对美国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雷尔法案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推动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并带来了美国对农业教育资助的法案不断出现。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可借鉴美国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的投资,推动农业院校进行培养模式和招生政策改革,面向“三农”,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植物生产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质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全力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旨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引领,探索构建适应新农科建设需要的“1+3+3”植物生产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高素质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动力与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赵淑琴 《甘肃农业》2023,(4):111-116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职业教育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逐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和打造一支“能够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贵州农学院立足于为发展贵州农业经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针对农科院校学生“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不断探索招生、培养、分配改革一条龙的优化方案,并紧紧抓住招生改革这个“龙头”,寻求多渠道、开辟多生源、实行多层次办学,为拓宽农业人才通向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和农业教育第一线的路子,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 ——从1983年开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