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桑树春芽发育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桑树春芽不同发育阶段的时间与气温、日照、降雨、地温和蒸发 5种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了从桑芽膨芽期至脱苞期、鹊口期、开 1叶、开 2叶、开 3叶、开 4叶和从开 1叶至开 4叶共 7个阶段发育时间与 5种气象因子的回归模型 ,经F检验表明这些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进一步采用向前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优化回归模型 ,表明 5种气象因子中地温对桑树发芽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气温。  相似文献   

2.
利用吸虫机采集法做对照,调查黄板对茶小绿叶蝉雌雄成虫的诱捕效果。同时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最低、平均和最高气温,日降雨总量,平均相对湿度,日最高太阳辐射总量以及平均风速7类气象因子对黄板和吸虫机捕捉茶小绿叶蝉成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板诱捕到的茶小绿叶蝉成虫中雌性成虫仅占20.1%,而吸虫机采集到的雌性茶小绿叶蝉成虫则达到总量的73.6%。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黄板和吸虫机捕捉的茶小绿叶蝉成虫数量受到不同气象因子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四川蚕业》2017,(3):45-46
<正>我省川东北蚕区,夏季6-8月日照长、气温高、雨量大,桑树生长旺盛,同时桑树病虫害容易发生。因此,夏伐桑园夏季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桑树生长的树势和当年夏秋季养蚕生产,而且是提高来年春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夏伐桑园夏季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以提高桑树生长  相似文献   

4.
1998年(丰水年)和1999年(欠水年)连续两年对皇川甫流域主要天然植被--百里香群落水分状况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百里香蒸腾强度日变化曲线呈宽大的单峰型;在丰水年和欠水年,百里香蒸腾强度的季节动态大致相同,随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的增减而增减;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百里香蒸腾作用的主导因子;百里香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增减与蒸腾耗水量增减呈同步,峰值出现在7月份;无论在丰水年还是在欠水年,百里香群落土壤水分均得不到充足的降雨补给,造成土壤水分常年严重亏缺.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近年来持续干旱,对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对该旗2001—2011年共11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干旱除了与降水量的减少有关,还与气温、日照、风速三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得出了三因子与蒸发量相关性大小的排序。  相似文献   

6.
夏季日照充足,气温高,是桑树的旺盛生长季节,亦是各种桑树害虫严重发生的季节.在夏季四川各地的主要桑树害虫有桑螟、野蚕、褐金龟、桑天牛、黄星天牛、云斑天牛、黄天牛、桑红蜘蛛、桑蓟马、桑粉虱、桑白蚧等.如桑螟的第2代、第3代、第4代发生于6、7、8月,各地为害都相当严重,在1995年北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气候对荔枝产量影响的内在规律,本文基于我国39个荔枝主产县2011年至2016年的荔枝产出、物候期以及气象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荔枝的单产与营养期和开花期的降水天数呈负相关,与抽穗期的最低温度以及花期的最高温度呈正相关。就不同的荔枝品种而言,“妃子笑”的单产主要受到生长期的降雨天数、抽穗期的最高气温以及花期的最高气温的影响;“桂味”和“黑叶”的单产则都会受到生长期最高气温、成熟期的最高气温以及成熟期的降雨天数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此外,生长期及花期的降雨天数也会影响到“黑叶”的单产。  相似文献   

8.
模拟降水量对毛乌素沙柳幼苗蒸发蒸腾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春旺 《草地学报》2001,9(2):121-127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木沙柳为对象,研究157.5、315、472.5和630 mm 4种人控年降水量,对沙柳幼苗蒸发蒸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柳蒸发蒸腾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从157.5 mm增至630 mm,日蒸散量分别为1.63、3.11、4.37和5.66 mm,其中沙地蒸发量占主要部分.少量降水时,幼苗蒸腾速率明显呈现"午睡”现象,而充足降水则能消除"午睡”现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如沙地含水率、太阳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以及植物因素,如叶面积指数、叶片温度和气孔导度等,均能显著影响沙柳的蒸腾作用.  相似文献   

9.
模拟降水量对毛乌素沙柳幼苗蒸发蒸腾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肖春旺 《草地学报》2001,9(2):121-127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木沙柳为对象,研究15.5、315、42.5和630mm4种人控年降水量,对沙柳幼苗蒸发蒸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柳蒸发蒸腾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从15.5mm增至630mm,日蒸散量分别为1.63、3.11、4.3和5.66mm,其中沙地蒸发量占主要部分.少量降水时,幼苗蒸腾速率明显呈现"午睡”现象,而充足降水则能消除"午睡”现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如沙地含水率、太阳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以及植物因素,如叶面积指数、叶片温度和气孔导度等,均能显著影响沙柳的蒸腾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中,气候和植被相关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4年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提供的气象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灰色相对关联度以及含有时滞参数的灰色系统模型,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域尺度黄囊苔草(Carex korshinskyi)地上生物量对6种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黄囊苔草对6种气象因子的响应均有滞后效应。黄囊苔草地上生物量对降水量、气温、地温、蒸发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响应分别滞后10,16,16,10,15,5d。此结果将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气象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影响机制,并为草地植被生产力建模与定量预测提供信息基础,以期在实践应用中发挥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对西北针茅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青海湖北岸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定位观测资料,应用逐步回归、小波分析、Logistic曲线拟合、M 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升幅为每10年0.529 ℃,1986年和1997年气温发生突变;降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4.955 mm,年降水量有一个9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年蒸散量和日照时数也呈上升趋势;气候变暖使青海湖北岸温性草原典型牧草西北针茅营养生长期提前,生殖生长期推迟,从而使牧草整个生育期延长,为物质和能量的积累及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影响西北针茅返青、开花、成熟和黄枯期的主要因子是热量条件,水分和日照条件也是影响牧草生育期的因子,对于不同生育期,其影响大小有所不同;返青期主要受2-4月最高气温和上年8月降水量的共同影响,气候变化可使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推迟;6月平均最低气温和3-6月小型蒸发量共同影响牧草高度,气候变化使西北针茅高度增加;牧草产量与6-7月最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6-8月日照时数呈负相关关系,这两个因子变化趋势使产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桑树不同品种生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建设高产优质桑园,研究了湖桑32号、农桑12号、新一之濑、选792号等不同品种桑园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呼吸强度、CO_2浓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等生态特性。4个品种的土壤呼吸速率依次为农桑12号>湖桑32号>新一之濑>选792号;增加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顺序为农桑12号>选*蛇号>湖桑32号>新一之尬湖桑32号周围的地浓度显著高于其它3个品种;农桑12号降低气温的生态特性较为显著。对不同品种桑园与空旷地气候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认为,夏季桑园具有降低气温、增加空气相对湿度、降低土壤温度、减少土壤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青南牧区和甘南牧区气候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该地区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蒸发量增大的明显趋势。两个牧区年平均气温升高的边际倾向分别为0 3℃/10年和0 5℃/10年,年降水量减少的边际倾向分别为-28 6mm/10年和-23 5mm/10年。90年代该地区主要牧业县多年平均气温普遍比60~70年代升高了0 4℃~0 8℃;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的趋势尤以甘南牧区明显,最多可减少87 5mm。同时牧草返青期和枯黄期气温升高,使牧草生长期天数增多。气温升高导致地面蒸发量增多,两个牧区气温升高1℃时,年蒸发量分别增多99mm和114mm。气候变暖干旱,造成天然草地产草量下降。曲麻莱县年降水量减少1mm时,0 0667hm2草地产草量将减少1 6kg;夏河县年平均气温升高1℃时,0 0667hm2草地产草量将减少122 6kg。气候暖干化,已经造成该地区干旱缺水,草地退化、沙化和鼠害猖獗,使草畜矛盾不断加剧,已严重威胁到牧区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到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对在上海地区引种的地被石竹蒸腾速率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地被石竹蒸腾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1:00~12:00;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为单峰曲线,6月份最高,达到12.72mmol·m2·s-1,11月份最低,仅为1.31mmol·m-2·s-1,生长季叶片平均值为6.07mmol·m-2·s1.(2)直接影响蒸腾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子春季(3月下旬)为光合有效辐射和相对湿度;夏季(6月下旬)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秋季(10月初)为光合有效辐射、气温、胞间CO2浓度和相对湿度.(3)地被石竹三季单位叶面积平均H固碳量、日释氧量、日蒸腾释水量、日吸热量春季分别为12.16g·m-2·d1、8.85g·m-2·d-1、2480.89g·m2·d-1、6065.90KJ·m-2·d-1,夏季为12.46g·m-2·d1、9.07g·m-2·d-1、8283.25g·m-2·d-1、19940.75KJ·m2·d-1,秋季为10.29g·m-2·d-1、7.48g·m-2·d-1、2102.56g·m-2 ·d-1、5098.57KJ·m-2·d-1.  相似文献   

15.
桑疫病流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求桑疫病流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将1981—1987年的气象因子与桑疫病危害严重度进行了相关性测定。结果表明:桑疫病流行与7月中旬—8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34℃的天数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雨量、雨日、旬降水量>80mm出现次数及台风次数呈正相关。7月中旬—8月中旬的平均气温在28℃以下,最高气温>34℃的天数在10天以下,相对湿度达85%左右,雨量在200mm以上,雨日20天左右,旬降水量>80mm出现2次,台风2次以上,为重发病年。将1978—1986年的上述气象因子用Bayes判别分析法建立判别方程,为预测桑疫病流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育成熟的紫花苜蓿的结荚率、每荚种子数、千粒重、硬实率、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期环境因子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时数、降雨量等均会对苜蓿种子的产量及质量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呼和浩特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开花发育成熟的种子在产量及质量性状上均表现优异;在栽培管理种子田的过程中,于花期追施氮肥、复合肥、放养切叶蜂等均会有效地提高苜蓿种子的产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7.
气象因子对南京市草坪冬季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朱晶晶  强胜 《草业学报》2005,14(2):33-37
2000-2002年对南京地区草坪冬季杂草的出苗进行连续观察研究,明确了草坪中4种主要冬季杂草的出苗动态.采用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杂草出苗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表0 cm的土壤温度为杂草出苗的主导因子,地表蒸发率、空气湿度、降水、日照时数等因子与杂草出苗的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温度和地表蒸发率对杂草的出苗以间接影响为主,而空气湿度、降水、日照时数对杂草的出苗 以直接影响为主.地表温度与地表蒸发率间的互作对杂草出苗产生的效应较大,其它因子之间的互作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区兴海县天然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根据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牧业气象站1999-2007年天然牧草数据和气候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区兴海县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兴海县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兴海县牧草返青期与日平均气温≥5 ℃的初日相一致,黄枯期与日平均气温≥5 ℃的终日相吻合;牧草返青期与黄枯期均提前,而且黄枯期的提前程度大于返青期;覆盖度每年以1.73个百分点的倾向率减小,而牧草高度以1.08 cm/a的线性趋势上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牧草生长季温度升高,加之进入21世纪以来该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多,水热匹配较好,牧草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环青海湖盆地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分析近20年来环青海湖盆地的气候变化特征对环湖盆地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年蒸发量增大程度比较显著,而降水量增多不显著,且年际间变化较大,气温、地表蒸发等气象要素有向暖干化过渡的趋势。随气候变化,环湖盆地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草地退化、沙化现象加剧。在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气候干旱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环湖盆地地区水资源的减少和草地生态环境的沙漠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