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传统生态智慧、朴素生态观、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发展轨迹,论述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天人合一生态观指导下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基础与指导思想,分析了“天人合一”、风水思想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传统的力量,对城市规划的生态指导思想提供一些深化或者变革的基础力量。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     
<正>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是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是"仁人爱物"的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反映生态美的闪光思想,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把自然美、人生美、事业美都统一起来。《易·坤》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文言》中又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天地变化,草木蕃","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可见,有7000年历史的《易经》,讲的是"天地大美,人类大爱"。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讲"民胞物与",讲人与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章,标志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显著地位;党的十九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生态文明"源于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生态与民生,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天",即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界。"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要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孟子在他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提出,不仅要与鹿糜同乐,与山川大地同乐,而且将其"不忍之心"推至万物,提倡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方 《经济林研究》2001,19(2):27-28,64
本文从天人合一,天地的客观性与规律性、天地之演化三个方面研究和论述了中国古代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化进程中,常出现的缺少生态观、整体观和地域观的"千城一面"保护倾向,使得历史街区失去自身文化、生态价值,如何将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更新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结合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为例,利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经世致用"的传统生态智慧思想与现代技术进行整合,提出通过对历史街区空间的优化与再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提升和潮汕文化的保存与延续的措施,阐释生态智慧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案例中的现代转译方式,以期为未来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明 《陕西林业》2009,(5):26-26
“天人合一”是我国西周时期先哲们对“天”和“人”的关系所持有的一种观点。而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名词的是宋代的鸿儒张载。这一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最高生态智慧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人是因男女阴阳结合,生成于天地之间且依附于其间生存,因之必与天地有统一性,人的各类活动也必定要服从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其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即人类的思维发展源于自然又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9.
传统林业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拥有辉煌的林业思想 ,其特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生之道”。当代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维系人类生存的途径 ,我们有必要对古代这一宝贵思想进行回顾与分析 ,以为当代提供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天人合一"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威胁人类生存的今天 ,人们在重新审视历史时发现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含有丰富的辩证哲理。与西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林业管理理念不同 ,中国古代的林业经营管理思想 ,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生之道”。随着现代化建设与社会的进步 ,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等诸多问题 ,愈来愈倚赖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维系人类生存的途径 ,对古代这一宝贵思想进行回顾与分析 ,可为当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景观生态结构与范式的角度研究风水学。将现代西方景观生态学与古老的东方风水学并置,比较了它们的相关性和同构性,其本质都是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同时研究了中国先民的直觉生态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以探索中国人居环境的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全部哲学是围绕“道”这一最高概念展开的。老子认为“道”即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起点,又是世界万物变化的终点,自然万物的始基是“道”,万物依“道”平等的处于世界之中,并且按照“道”的规律展开,使万物达到自然而然的平衡状态。老子的生态观是立足于宇宙生成转化论基础之上的,他的思想中先天的包含着自然主义,他比较系统、完整地揭示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后来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说奠定了基础,老子开启了道家生态思想的先河,使之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3.
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类尊重自然,自然就会哺养人类。因此,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4.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生态理念,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以"聆听人与自然和谐之音"为主线,赋予宏源国际饭店深刻的人文内涵,通过科学的生态环境设计,力求将宏源国际饭店展现为一个现代、幽静、休闲的生态绿地景观。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作者尝试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挑选出展现古人生态观点、彰显古人生态智慧的论述,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希望对现在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7月6日至7月9日,"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华南农大论坛在华南农业大学第六教学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生态智慧学社(ISEW)、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SEPR)期刊社、《中国园林》杂志社、《风景园林》杂志社共同主办。论坛主题为"生态智慧引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设有"王绍增先生的生态智慧观"特别议题,以及"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应用于各设计领域,景观行业的设计则提出了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理念,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1景观生态设计内涵生态设计,参照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  相似文献   

18.
1 什么是生态文明 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通俗说,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是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现代表述。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生活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物质需要与生态需要。相比之下,生态需要比物质需要更难解决。现在的情况是:山珍海味易吃.新鲜空气难得;高楼大厦林立,噪音不绝于耳。因此,从生态意义上讲,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了。森林公园和生态旅游的兴起,也正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生态需求之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根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对慈林山煤矿景观规划以龙作为主题,以水景作为主要的造景元素,将各个以龙为主题的组团景观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营造了引人入胜的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