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冰砬山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外生茵根(ECM)真菌群落组成,于2012年8月份采集蒙古栎根样20份,通过RFLP分析和ITS序列分析后得到16个外生菌根真菌分类单元.结果显示革菌属(Tomentella)是优势类群;16个外生茵根真菌中,土生空团茵Cenococcum geophilum是优势种,Tomentella sp.1、Sebacina sp.3和Russula sp.是常见种,其他12个种是稀有种;蒙古栎外生茵根真菌群落是由少数优势种和多数稀有种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微生物组分,在促进植物养分与生长、提高宿主抗逆性、驱动群落演替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该区域中文期刊已报道外生菌根真菌有370种,隶属29科53属,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鹅膏菌科(Amanitaceae),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和鹅膏属(Amanita);分析了我国南方外生菌根真菌资源分布及其限制因素的研究进展,提出该区域未来外生菌根真菌研究方向: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外生菌根真菌与相关生物间互作机制;基于外生菌根真菌功能性状的大尺度生态机制研究外生菌根应用技术原理与研发。  相似文献   

3.
外生菌根真菌(ECM)为土壤真菌与陆地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体,是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的组成部分.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外生菌根真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适应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等逆境条件,外生菌根真菌侵染宿主植物根系可促进宿主植物生长、土壤养分吸收与利用、提高抗逆和抗病能力、改善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林业生产与...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环境因子进行沙地樟子松林下常见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纯培养试验,探讨培养基、pH值、水分和温度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以期得到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外生菌根真菌在含有松针汁、马铃薯汁、酵母粉和维生素的培养基里生长较好;pH值对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影响较小,L.deliciosus 和B.sp.的最适生长pH分别为6.0和5.0,L.sp.在较广的pH范围内均可生长得良好,且在中性和弱碱性的培养基中长势均好于另外两种;水分对实验菌株的影响较大,在较低的PEG浓度(100 g PEG·kg-1 H2O)下,三种菌株生长良好,最适得生长PEG浓度为10%;高温容易导致外生菌根真菌死亡,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25-28℃.  相似文献   

5.
菌根真菌对松苗根部病害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厚环乳牛肝、血红铆钉菇、彩色豆马勃 3种外生菌根菌纯培养接种物 ,对日本落叶松、油松播种苗进行接种试验 ,测定其对苗木根部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试验表明 ,3种外生菌根真菌对苗木猝倒病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接种不同菌根真菌的松苗猝倒病发病率比对照降低 4 .0 %~55.9% ,苗高、地径、单株鲜重等生长指标提高 2 .8%~ 6 2 .9% ,菌根侵染率达 82 .0 %~ 96 .0 %。  相似文献   

6.
外生菌根菌对高寒地区松苗猝倒病的防病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外生菌根菌纯培养的固体和液体菌剂在田间落叶松、樟子松幼苗进行人工接种试验,以研究外生菌根菌对松苗猝倒病的生物防治效应。结果:1、兴安落叶松幼苗猝倒病的发病率比对照区降低14.01%~21.91%;樟子松幼苗猝倒病的发病率比对照区降低11.48%~20.26%。2、试验筛选出Suillus grevillei,Boletus sp.,Gomphidius rutilus,Russula foetens 等优良菌种。3、母种培养基以松针(浸膏)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为最佳;原种培养基则以草炭(石至)石玉米粉葡萄糖松针(浸膏)培养基、草炭(石至)石MMN液培养基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贺兰山地区青海云杉外生菌根的形态类型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态学、解剖学角度并利用对外生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的PCR扩增产物分析,对内蒙古段贺兰山地区青海云杉外生菌根形态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并对其外生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与青海云杉共生的外生菌根有11种不同的类型;2)经对11种不同类型的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碱基序列测定并运用GenBank的序列局部相似性查询系统(BLAST)软件比对,共鉴定到种水平7株,属水平2株,科水平2株,其中子囊菌为2株,其余都为担子菌;3)在形态、解剖学分类的基础上对外生菌根根尖进行分子鉴定,二者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弗栎引种到我国后在新的立地和气候条件下形成菌根的类型、不同采样时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方法】2017年12月—2018年8月开展4次跟踪取样调查,采用菌根形态学描述、扩增子焦磷酸测序、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浙江上虞滩涂盐碱地弗栎母树林的外生菌根类型、群落结构组成及动态变化、优势外生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弗栎主要形成黑色、白色和黄色及其中间色(乳白色和深红色) 5种颜色的外生菌根类型,根据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注释和相对丰度,前3种分别对应棉革菌、硬皮马勃和红菇,且均表现出较丰富的种间遗传多样性。基于加权的聚类分析表明乳白色和深红色菌根的群落组成分别与黄色菌根和黑色菌根最为相似,推测是同一菌根类型的不同发育阶段。此外还检测到少量鹅膏菌、粘滑菇、豆马勃、乳菇和蜡壳耳菌等类群。在不同采样时期,群落结构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棉革功在初始阶段丰度较高,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所有时期丰度仍最高;相反红菇在初始阶段比例极低,随后呈较快增长,但丰度仍未超过硬皮马勃;棉革功在第2个时期的丰度跃升,其余时期较稳定。该动态变化特征与硬皮马勃和红菇子实体发生时间基本吻合。非度量多维度等分析表明,4个时期群落结构组成存在较明显差异(stress=0. 157);第2个时期的α-多样性指数最高并且与后2个时期的菌根样品存在显著差异;β-多样性热图表明第1个时期与第4个时期的相异系数最大。【结论】弗栎外生菌根真菌主要由棉革菌、硬皮马勃和红菇3大类群组成。不同时期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显著变化可能与土壤水分和气温变化有关。研究结果为今后挖掘优质菌根真菌资源应用于弗栎栽培提供重要参考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北主要用材树种外生菌根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用材树种外生菌根真菌资源、种类及分布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分析了树种、林龄与菌根真菌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菌根真菌的分布、种类随林龄的增加而发生变化。结果表明,与落叶松、樟子松、油松、杨树等主要用材树种共生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共76种,8-20年生松林下多以牛肝菌类、乳菇类等伞菌目的菌根真菌为先锋种类;20年生以上的成熟林则以专一寄宿性的铆钉菇科和马勃目的菌根真菌为优势种群。为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用材树种外生菌根真菌的采集、分离、培养,优良菌根真菌的筛选和菌根真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主要外生菌根真菌生境调查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辽宁省主要针阔混交林进行了外生茵根真菌的种类调查和生境调查,获得外生茵根真菌82种(其中菌根性食、药用菌66种),隶属于13科24属;发现了2种辽宁省外生茵根真菌新记录种;掌握了辽宁省油松、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以及柞树林下的外生菌根真菌的种类、优势种以及环境因子与子实体间的关系,对主要外生茵根真菌生境进行了阐释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江西三清山黄杉林区耐性孢子与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形成的菌根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形成的菌根真菌种类、幼苗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了菌根数量、侵染率、不同种类对幼苗生长以及土壤微环境对菌根群落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生菌根真菌的侵染可以有效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尤其是在两种菌种共存的情况下(地上:y=-0.010x2+0.042x+0.047,R2=0.308,P0.001;地下:y=-0.007x2+0.032x+0.048,R2=0.225,P0.001),其中菌种Meliniomyces sp.和Rhizopogon sp.对幼苗生长影响最为明显;菌根的侵染率与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存在正相关性(y=0.054+0.145x,R2=0.404,P0.001);在孢子群落中占优势地位,与宿主特异性共生,同时有效地促进宿主幼苗生长的菌种Rhizopogon sp.,可能是在黄杉林业重建中具有应用前景的菌根真菌;在所测定土壤因子中,K、OM、Cond以及p H值是影响菌根群落的主要因素。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菌根技术进行林业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油松外生菌根的分支方式、颜色、大小、光泽,菌丝套的表面质地、菌丝组织结构、细胞大小、形状以及菌索、外延菌丝、囊状体等形态和解剖特征进行观察,共描述26种油松外生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其中包括17个担子菌、9个子囊菌,不同外生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不同;首次描述一娄疣杯菌的外生菌根形态和解剖特征.结果表明: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可以用于油松外生菌根真菌的种、属鉴定,而且随着不同外生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数据资料的积累,形态鉴定将在外生菌根的生态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杨树外生菌根种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唐明  陈辉 《林业科学》1994,30(5):437-441
对陕西省35种杨树外生菌根的调查研究,鉴定出9种外生菌根真菌。研究证明,一种外生菌根真菌可侵染不同种杨树;一种杨树又可被不同的菌根真菌侵染,并观察到在同一小根上顶端形成菌套,中部和下部形成泡囊丛枝这一混合型菌根形态。  相似文献   

14.
《林业实用技术》2021,(10):3-15
概述了与杨树共生的菌根真菌共74种,其中内生菌根真菌(VA)18种,外生菌根真菌56种,及其在分类学上的隶属关系,其中VA菌根真菌分属1门1纲3目2亚目4科6属18种,外生菌根真菌分属2门3纲6目14科25属56种;菌根真菌在不同杨树上的分布,其中VA菌根真菌在25种杨树及杨树多种上,外生菌根真菌在11种杨树及杨树多种上。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菌根真菌对杨树的生长能起很大效应:生长的影响、酶活性的影响、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抗旱性的影响、抗溃疡病的影响。最后提出了5项今后研究方向:1)筛选目的杨树品种上形成菌根的最佳种类;2)开展不同立地类型优良菌种的筛选;3)进行苗木菌根化技术措施的探究;4)加强适合杨树生长的菌根菌剂研究;5)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析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地区典型植被类型对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深入探讨可见的地上植物群落和未知的地下真菌群落结构间的关联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梵净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根系真菌群落结构在植被类型间的差异,FUNGuild对真菌进行功能预测,并分析真菌群落与土壤性质、细根性状和叶性状间的关系。[结果]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真菌门,undefined saprotroph、丛枝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植物病原菌、内生真菌、寄生性真菌和杜鹃花类菌根真菌为主要功能类群。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的显著差异功能类群分别是丛枝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和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真菌群落组成在植被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常绿阔叶林真菌多样性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而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在亚高山矮林显著低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ABT分析表明,根碳含量是影响真菌丰富度的首要因子,叶干物质含量是影响真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厚环乳牛肝、血红铆钉菇、彩色豆马勃等3种外生菌根菌纯培养接种物。对日本落叶松播种苗进行接种试验,测定其对苗木根部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实验表明,3种外生菌根真菌对苗木根部病害及苗木猝倒病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接种不同菌根真菌的松苗猝倒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30.3%--58.6%,苗高、地径、单株鲜重等生长指标提高5.9%-65.0%,菌根侵染率达61.3%-68.1%。  相似文献   

17.
棉革菌属Tomentella真菌形成的外生菌根是北温带、温带和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特别是针叶林和阔叶落叶林中很常见且占主导地位的外生菌根真菌类群。研究表明,Tomentella不仅是外生菌根真菌,在兰科植物及很多灌木的根系内都发现有Tomentella真菌的存在,与这些植物形成菌根结构。文章从该属真菌菌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旨在为中国该属真菌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高寒地区樟子松育苗中应用外生菌根真菌的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高寒地区樟子松新播苗、移植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苗高、地径、侧根数、干重和菌根化程度均比对照有较大提高。随着苗木生长期的延长,这种积极作用越显著。根据各项生长指标综合分析,筛选出的优良菌种为:臭红菇(Russula foetens)、牛肝菌(Boletus sp.)、血红铆钉菇(Gomphidius rutilus)。  相似文献   

19.
采用蜡磨菌与VA 菌根真菌分别对蓝桉和尾叶桉进行单接种或混合接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类型的真菌均能在桉树苗木根系上成功地定殖,分别合成了外生菌根、VA 菌根和混合菌根,证实了桉树不仅是菌根营养型树种,而且能形成多种菌根类型。VA 菌根感染率在接种初期较高,但随时间的推移有降低的趋势;而外生菌根菌初期合成菌根的速度较慢,但单位长度根段内菌根根尖数目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与单接种VA菌根真菌苗木相比,外生菌根真菌抑制了VA 菌根菌在根系上的进一步侵染,体现在较低的VA 菌根感染率;而外生菌根菌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并能在接种后9 周时开始形成子实体。在混合菌根中,外生菌根有逐步替代VA 菌根的发展趋势,两种类型的菌根真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作用关系。基质磷(P)素水平对菌根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菌根真菌对树苗根部病害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厚环乳牛肝、血红铆钉菇、彩色豆马勃3种外生菌根菌纯培养接种物,对日本落叶松、油松播种苗进行接种试验,测定其对苗木根部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试验表明,3种外生菌根真菌对苗木猝倒病均有的抑制作用。接种不同菌根真菌的松苗猝倒病发病率双对照降低4.0%~55.9%,苗高、地径、单株鲜重等生长指标提高2.8%~62.9%,菌根侵染率达82.0%~9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