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岫岩县现有柞蚕场现状进行分析,根据柞蚕场现状将其分为3类,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蚕场提出了改造模式,以期为退化蚕场植被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详尽介绍了岫岩地区的自然概况及林业资源现状,阐述了岫岩地区退化林分现状,具体分析了蚕场退化林分、人工林退化林分及天然林退化林分的成因,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补植补造这一修复措施。提出:加强退化林分改造与修复,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是岫岩地区林业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建平县退化防护林推荐改造模式及实施的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平县为做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对本地区退化防护林程度进行了分级,推荐了补植补造、更新改造、抚育复壮、封禁保护、病虫害防治五种改造模式,提出了退化防护林修复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确保原有防护林能够最大化地发挥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对义县退化防护林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义县防护林退化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皆伐改造、更新采伐、森林抚育和补植补造等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5.
低质低效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就是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实施封禁并采取定向培育的育林措施,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适当补植改造,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和主导功能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辽宁柞蚕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衰退趋势为切入点,在对岫岩县沙化蚕场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培育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沙化柞蚕场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菌材林及炭材林等3种特种原料林技术。并总结了定向培育3种特种原料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最近30 a,辽东山区的柞蚕场资源明显出现衰退趋势,年均衰退率在0.89%,整个辽东山区的蚕场砂化和退化面积已占23.4%,达1.5×105hm2,水土流失逐年增加,局部地表已出现沟蚀现象。本文通过对现有柞蚕场资源调查,分析了柞蚕场砂化、退化的成因,并就柞蚕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提出了柞蚕业发展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8.
论红松果材林的生态经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主红松果材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划分了吉林省红松果材林的栽培区域。提出了红松果材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和红松果材林经营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阿荣旗鼓励农村林区因地制宜.自主发展,合法开发,科学利用柞树林放养柞蚕,取得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005年阿荣旗蚕茧总产量400万公斤,产值近4500万元,全旗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阿荣旗蚕业生产呈现出以下显特点:一、生态、蚕业建设并重。自2005年元月起,从蚕场林地更新开始,强力推进生态化、园林化建设.强力推行蚕场中刈。使柞树长势良好,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10.
以海南省岛东林场木麻黄退化人工林补植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为研究对象,提出近自然化改造经营模式。在岛东林场木麻黄林下补植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的3种改造模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模式2林木生长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改善林分的水平和垂直结构,调节林冠下光环境,增大林冠下散射光比例,为下层植被生长提供有效光照条件;增加树种多样性和森林的近自然程度,为退化森林恢复经营提供模式和范例。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关帝林区退化防护林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退化原因为人工林树种单一、部分天然林为杨桦萌生林、成过熟林衰退、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人工林密度大。并结合不同林分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补植补造、林冠下造林、皆伐更新、择伐更新、抚育间伐、封禁保护、综合修复7项退化防护林修复措施,以期为培育结构稳定、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现有柞蚕场及停蚕后封育的柞树林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现有部分柞蚕场沙化严重,主要表现在植被群落组成单一,柞木灌丛稀疏,层次结构不明显,缺乏草本、灌木层植物,植被覆盖度低,沙石裸露,有机质含量很少。杂木林和封育蚕场枯枝落叶生物量比正在放蚕的柞蚕场提高85.0%、3.5%和182.4%;枯枝落叶的持水量提高118.0%、51.7%和90.5%;柞蚕场封育后的林分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最大含水量均高于放蚕的柞蚕场;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柞蚕场封育后的林分土壤明显高于柞蚕场;柞蚕场封育后的林分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平均含量比正在放蚕的柞蚕场提高49.6%~116.5%,25.0%~100.0%,2.7%~38.4%,对柞蚕场生态效益、柞蚕生产过程以及柞蚕场遭到破坏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实现柞蚕场的可持续经营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辽宁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分析,得出导致防护林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林木生理过熟、立地条件不良、树种选择不当、病虫鼠害泛滥和人类干预失当,根据不同防护林种不同退化程度提出更新造林、补植补造、抚育复壮、封山育林和有害生物防治等5项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晶 《山西林业》2022,(S2):44-45
偏关县针对县域内柠条灌木林林龄较长、林木质量下降、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开展了柠条退化林分修复工程,通过平茬复壮、林间空地补植补造等措施,改善了林分结构,提高了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辽宁东部山区柞蚕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辽东山区柞蚕场的发展对策:完善柞蚕业的管理体制,控制放养规模,依靠科学技术改善柞蚕场的生态功能,推广林蚕兼作,改善蚕场景观和生态环境条件,综合规划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6.
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优树选择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省红松产区划分的基础上,制定了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优树选择结实品质指标和人工林生长量指标,旨在为该省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优树选择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甘肃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林分退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林分退化的主要原因包括生理过熟、立地条件不良、树种选择不当、人类干扰和有害生物影响五个方面,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就不同的退化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主要有重新造林、补植补造、抚育管护以及必要的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退化柞蚕场栽植红松成为辽东山区一种被林农广泛接受的生态恢复模式;但是,目前对这种恢复模式的适用范围、具体技术和实施效果还不甚了解。通过对辽东山区典型退化柞蚕场营建的柞树-红松混交林林分生长规律、红松结实规律的调查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区域退化柞蚕场营建柞树-红松混交林的生长情况,确定了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的最适造林密度。研究结果可为辽东山区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掌握商洛市退化林情况,精准提升全市森林质量,持续维护好秦岭生态系统安全稳定,2022年,商洛市组织开展了全市退化林摸底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21年底,商洛市退化乔木林面积226 719.47 hm2。其中退化中龄林面积最大,占比79.15%;因生理、立地、灾害等自然因素导致的退化面积占比99.93%,远远大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退化;中度退化面积最多,轻度次之,重度最少,占比分别为38.15%、33.06%、28.79%,占比差异不大。基于此次调查结果和商洛实际,提出了更替修复、择伐补植修复、抚育修复和综合修复4种修复措施,并就修复面积、主要措施和适用对象给出了建议意见,以期为商洛市开展退化乔木林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渭南市秦岭北麓退化防护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整体生态防护功能的发挥。按照《陕西省三北工程退化林草调查技术方案》规定的调查方法,对渭南市秦岭北麓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退化防护林进行调查分析,秦岭北麓退化防护林总面积21 354.74 hm2,从面积结构上看,华州区>华阴市>临渭区>潼关县;从退化林起源看,天然林面积大于人工林面积;从退化原因面积分布上看,生理>立地>人为>灾害;从退化程度面积分布上看,中度>轻度>重度。退化类型主要有4种,提出更替修复、抚育修复、择伐补植修复、渐进修复、封育修复等5类9种修复措施,在制定小班修复技术措施时,应结合具体情况科学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