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土层结构疏松,适宜种植花生。花生由于不当的种植模式和刨收后裸茬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易风蚀沙化,降低土地生产性能。风沙土花生玉米间作模式研究表明,当季玉米产量比清种增产20.9%,花生产量与清种持平;利用玉米残茬覆盖削弱距地表20 cm高度瞬间风速玉米带81.3%、花生带46%;降低土壤风蚀率玉米带89.3%、花生带60.7%;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玉米带7.4个百分点、花生带3.4个百分点。下季花生玉米定位倒茬间作,花生带上季存留的破碎玉米残茬覆盖率达70%以上,防护花生幼苗沙割危害达1级。花生玉米间作是风沙半干旱区生计与生态和谐友好型的一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易旱、易风蚀特性,开展了防风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主林带背风面距林缘1~6H处削弱风速约50%,随树高(H)倍数的增加效果递减;林网内扁杏//花生(间作)增强了花生裸茬抗风蚀能力,土壤防风蚀效果达90%;林网内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收获后秸秆站立(农田休闲期)玉米带完全不受风蚀,花生裸茬防风蚀效果达95%;林网内作物残体平伏覆盖防风蚀效果达120%,综合评价作物残体覆盖玉米秸秆站立的防风、保土和保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风蚀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在大田条件下,以仁用杏、花生、谷子、甘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旱作农田不同作物配置土壤水分效应及作物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配置方式在西侧距仁用杏2 m(W2)、1 m(W1)、仁用杏树带下(T0),东侧距仁用杏1 m(E1)、2 m(E2)处土壤水分效应均为负值,且程度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农林复合系统可有效保持表层土壤水分,但仁用杏与农作物之间也存在着水分竞争,20~80 cm为水分的主要竞争层,其中40~60 cm竞争最为强烈,不同作物的竞争程度表现为甘薯>谷子>花生;水平方向上,随带距的变化,土壤水分均呈现出中间小、两侧大的开口向上类似抛物线形状的分布趋势,但不同作物表现程度不尽相同。在作物产量方面,间作作物产量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减产,花生、谷子和甘薯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70.7%、63.3%和64.0%。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择一种适合辽宁省风沙地的耕作措施。[方法]研究花生茬休闲期秋翻耕、秋旋耕、秋起垄、春播前旋耕4种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效应。[结果]秋翻耕地表土壤风蚀严重、水分蒸发量大、养分损失多,秋旋耕地表土壤风蚀较重、水分含量较低、养分损失最多,秋起垄地表土壤风蚀轻、水分蒸发量小、养分损失较小,春播前旋耕地表土壤风蚀最轻、墒情好、养分损失最小。[结论]风沙地花生茬休闲期采取播前旋耕是首选防蚀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5.
花生防风蚀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地区,土层结构疏松,适宜种植花生,但大面积常规种植花生,会引起严重风蚀。辽宁省风沙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防风蚀技术研究,通过对花生玉米不同带宽、秋后玉米收获后不同秸秆处理,进行防风蚀技术研究。试验表明:玉米秸秆立体覆盖削弱风速效果最好,距地面100 cm可削弱风速2.45 m/s,玉米秸秆平伏覆盖花生茬风蚀度比对照减少4.2 cm,玉米秸秆平伏覆盖花生茬土壤水分提高10.1%,6∶6的带宽比10∶10的带宽增加效益49.2元/667m~2。  相似文献   

6.
风沙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耕作方式滞后,平均年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地膜覆盖技术是解决风沙半干旱区粮食产量不稳和土壤易干易旱的有效途径。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花生农艺性状均好于裸地栽培花生,比裸地栽培花生增产42.8%,效果显著。0~40cm土层深度的含水量.覆膜地高于裸地0.7%-1.8%。  相似文献   

7.
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不同耕法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风沙半干旱区易旱、易风蚀的农业生态系统,探讨了风沙土秋翻耕、秋旋耕和春旋耕(秋留茬)不同耕法保土、保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播种前春整地比传统秋整地水土保持效果好。春旋耕(秋留茬)土壤风蚀量比秋翻耕和秋旋耕2种耕法少1.3~1.6 cm,0~3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比秋翻耕和秋旋耕平均高3个百分点。表明风沙土春整地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岩  苏君伟  王慧新  颜景波  何跃  赵立仁  姜涛  蔡立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57-14058,14171
[目的]研究不同立体复合模式系统中的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产量、效益,构建适合风沙半干旱区的最优模式。[方法]选择科尔沁沙地南缘4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模式A1:大扁杏//花生/玉米/花生//大扁杏,模式A2:大扁杏//谷子/玉米/谷子//大扁杏,模式A3:大扁杏//大豆/玉米/大豆//大扁杏,模式B:大扁杏//玉米//大扁杏),运用土钻法对4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玉米地进行水分动态监测,评价不同模式区的经济效益。[结果]在整个生长季果粮立体复合模式区玉米地0~6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模式A1(模式A2(模式A3(模式B。不同立体复合模式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大小顺序为:模式A1〉模式A3〉模式A2〉模式B。从不同果粮立体复合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式A1经济效益较高。[结论]模式A1在风沙半干旱区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9.
在风沙半干旱区顶凌期地膜覆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顶凌期地膜覆盖有很好的蓄水保墒效果,到播种时地膜覆盖的土壤水分含量比裸地提高了1%~2%,保证了花生正常播种出苗.同时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的微环境,促进了植株的健康发育,花生产量比裸地增产42.9%,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此法是风沙半干旱区"春墒春保"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谷子是半干旱区的主要小杂粮作物之一,具有耐旱、稳产等特点。榆中县年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水资源极缺,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十年九旱,冬春季降水量更少,春季降水多以10mm以下的微量甚至无效降水为主,对改善土壤墒情意义不大,春季干旱常常影响谷子的播种和出苗。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干旱地区因开发建设项目区而产生较为强烈的以风蚀为主水土流失风蚀特征,选取新疆卡拉贝利工程区作为研究地点,以原始地表和破坏地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集沙仪和风速仪进行风沙的收集和风速的监测,利用土壤筛和天平进行风蚀物粒径分级测量,并利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得到了该地区近地表不同下垫面风蚀规律特征。研究表明:破坏地表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风蚀的可能性,反复碾压地表和弃土场是该地区破坏地表的主要风蚀源;该地区风沙主要集中在距地表高度30cm内,主要土壤风蚀粒径0~500μm;输沙量和风蚀物粒径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输沙量沿高度呈指数函数递减;下垫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近地表土壤风蚀特征,破坏地表对输沙量的影响主要在近地表30cm内,反复碾压地表对风蚀物粒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距地表50cm内,弃土场对风蚀物粒径的影响则超过55cm。新疆卡拉贝利工程区不同下垫面地表在土壤可侵蚀性、土壤风沙流结构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黑土区风季风速和表土含水量的监测、旱作耕地风蚀物野外采集试验、室内风蚀物粒度分析试验,对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特征参数以及风蚀物的垂直分布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初步得出黑土区裸露耕地下垫面粗糙度、摩阻风速、起沙风速等风蚀过程的重要特征参数,得出黑土地土壤风蚀风沙流断面风蚀物含量、风蚀物颗粒尺度的垂向规律,为该区土壤风蚀、土地沙化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谷子是农作物中较主要栽培作物之一,由于其主产品小米营养价值高,备受广大城乡居民的喜爱,目前已成为人们膳食结构中的主要调剂食品,市场前景广阔。谷子是传统的粮草兼用作物,具有抗旱耐瘠薄、高水分利用率等特点,是稳产高产的主要粮食作物,非常适宜我们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干旱区种植,一般亩产3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较高。为此,我们在多年试验示范基础上,提出如下谷子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风沙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技术对花生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沙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耕作方式落后,年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地膜覆盖技术是解决风沙半干旱区粮食产量不稳和土壤易干、易旱的有效途径.采用对比设计方法,以裸地栽培为对照,研究了风沙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技术对花生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花生平均LAI大2.4,光合速率高2.9 μmol CO2/(m2·s),气孔导度多0.05 mol H2O/(m2·s),胞间CO2浓度高18.5 μmol CO2/mol,蒸腾速率高1.4 mmol H2O/(m2·s),叶绿素含量低0.1,最终产量提高42.8%.说明地膜覆盖花生生长旺盛,地面覆盖程度大,除叶绿素含量稍低外,其它几项光合生理指标和产量均好于裸地花生.  相似文献   

15.
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以仁用杏//花生/玉米/花生//仁用杏(A1模式)、仁用杏//谷子/玉米/谷子//仁用杏(A2模式)、仁用杏//大豆/玉米/大豆//仁用杏(A3模式)、仁用杏//玉米//仁用杏(B1模式)、仁用杏//花生//仁用杏(B2模式)、仁用杏//谷子//仁用杏(B3模式)、仁用杏//大豆//仁用杏(B4模式)7种果粮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并评价了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表现为B1模式〉A2模式〉A3模式〉A1模式;A模式较B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矮棵作物花生和大豆的病虫害发生率。玉米产量顺序为A1模式〉A3模式〉A2模式〉B1模式。A模式较B模式,矮棵作物(花生、谷子、大豆)产量略有降低,但减产幅度均〈5%,差异不显著。从经济效益分析,A1模式和B2模式的经济效益较高。由此认为,A1模式和B2模式表现较好,适宜在风沙半干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巴尔虎旗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陈巴尔虎旗干旱、降雨量少、耕作粗放、水土流失、风蚀、黑土地退化、沙化较为严重,近年干旱、风沙、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出现的特点,利用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小麦种植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免耕留茬覆盖法和深松留茬覆盖法作业后,对土壤容重、地温、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  相似文献   

17.
龙江县属于风沙干旱区,而谷子是比较抗旱作物,近些年有机龙江小米在国内畅销,农民种植谷子的效益也很高,在龙江县发展谷子生产潜力巨大。本文主要通过地块选择、播种、施肥、中耕、病虫草防控、收获等技术措施,提高谷子品质与产量。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沙漠化土地治理与保护性耕作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面对沙漠化土地"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现状,探索新的沙漠化治理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通过对干旱区土地沙漠化原因的分析,回顾了我国半个多世纪艰辛而伟大的防沙治沙历程,认为在沙漠化土地治理中存在着对沙漠和沙漠化概念的差别,在研究和实践领域没有达到广泛共识、沙漠化治理方针和措施有片面性等局限.对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和特点分析后,认为保护性耕作在干旱区沙漠化土地治理中能起到三个积极的作用:(1)减少土壤扰动、增加地表覆盖率,直接减少土壤风蚀、防治土壤沙化和沙尘暴.(2)培肥土壤,防治土壤退化和潜在的土地沙漠化.(3)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使农民减少对天然植被的破坏.进一步提出建设干旱区保护性农业防治土地沙漠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正>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海拔800~1 500 m,最高海拔3 616 m。属温带荒漠干旱区,气候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年降雨量80~210 mm,年蒸发量2 900~3 300 mm。生产和生活用水依赖于过度开发地下水,地下水极度匮乏。为恢复和保持生态平衡,当地有关部门大力推广发展节水作物,引进示范推广杂交谷子,2015年种植6 000亩。5月份播种,6  相似文献   

20.
半干旱区滴头流量对土壤水分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水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的产量,交替滴灌是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水方式,而不同的土壤质地与气候条件应选择不同的滴头流量。本文研究了干旱区不同的滴头流量下土壤水分再分布及土壤蒸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湿润圈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蒸发量的大小。滴头流量越大,地表的湿润半径越大,蒸发损失也越大。滴头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水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动态。滴头流量不同,其蒸发损失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