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栽培方式对鲍鱼菇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玉米芯作栽培主料,采用棚内菌袋出菇和露地覆土出菇方式栽培鲍鱼菇,研究鲍鱼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营养成分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配方1菌丝长势浓密、粗壮,配方2菌丝长势弱。在各栽培方式中,处理3(配方1,露地覆土出菇)鲍鱼菇子实体性状表现好,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分别达每30袋8.34 kg和61.78%,且氨基酸种类丰富,营养成分含量高。但露地覆土出菇方式和棚内菌袋出菇方式相比鲍鱼菇子实体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3种烟秸秆在配方中的比例分别为50%、25%、0时,对双孢蘑菇产量及单菇重的影响.结果表明,50%烟秸秆处理比其他2个配方中菌丝长满时间多2 d,但菌丝长满后覆土到出菇所用的时间三者一致;50%烟秸秆配方前三潮菇的总重量显著降低;而加入25%烟秸秆与25%玉米芯的栽培配方的总产量则与传统配方相比无显著差异;50...  相似文献   

3.
盐渍化土壤覆土材料理化性状及其对双孢蘑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山西省当地盐渍化土壤添加草炭土、醋糟、谷糠或高粱壳配制的不同覆土材料(Ⅰ:66.7%草炭土,33.3%盐渍化土壤;Ⅱ:50%草炭土,50%盐渍化土壤;Ⅲ~Ⅴ:每立方米盐渍化土壤分别添加45kg醋糟、谷糠或高粱)的理化性状,并比较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生长的影响,以草炭土为对照。从覆土至第一潮菇采收结束,Ⅰ和Ⅱ覆土电导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Ⅲ~Ⅴ覆土的电导率则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为1427~1980μS/cm,第三潮菇采收时,Ⅰ~Ⅴ覆土电导率均显著下降;覆土第6天开始,Ⅰ~Ⅴ覆土的pH明显高于对照,为7.47~8.47;Ⅰ和Ⅱ覆土处理的发菌天数与对照相同,Ⅲ~Ⅴ覆土处理则比对照延长3d;各处理的第一潮菇和第三潮菇的采收时间均为5d,第二潮菇采收时间各处理间略有差异,但总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以Ⅲ覆土处理产量最高,达21.3kg/m~2。试验结果表明,盐渍化土壤添加草炭土、醋糟、谷糠或高粱壳均可作为生产双孢蘑菇的覆土材料。  相似文献   

4.
陈国朱 《食用菌》1996,18(6):17-19
无粪蘑菇栽培,我市自1989年总结鉴定推广以来,面积逐年增加,技术也不断创新,产量明显提高,年栽培面积已超过250万m~2,生物转化率约45%,单产约11kg/m~2。高产的关键技术为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料后发酵 近年来,我市塑料菇房迅速兴起,与原来土墙菇房比较,具有成本低,建造易,保温保湿性好,产量高等优占。为适应本地菇房特色,掌握后发酵技术,设计了四个处理的试验:Ⅰ自热后发酵1;Ⅱ自热后发酵2;Ⅲ加热后发酵;Ⅳ一次发酵。每处理用一座菇房,栽培面积200m~2,用料5000kg。结果四个处理分别收鲜菇2398kg、2270kg、2351kg和1580kg,生物转化率分别为47.9%、45.4%、47.0%和31.6%。从试验中可看出三个事实:①后发酵的产量比一次发酵的高48.1;②自热后发酵的产量比加热后发酵高2%;③同是自热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14,(6)
对草炭土、发酵土和河泥砻糠土三种双孢蘑菇的覆土材料覆土试验表明:在草炭土中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最快,菌丝长势浓密,且覆土至出菇时间最短;在发酵土中双孢蘑菇生长最慢,菌丝较密,覆土至出菇时间较长。双孢蘑菇单产最高的为草炭土,其次为河泥砻糠土,再次为发酵土,且各处理间产量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河泥砻糠土中双孢蘑菇子实体性状表现较好,菌盖直径大、菇厚,单菇重。经济效益最高的覆土为草炭土,达到了69.435元/m2。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对不同废菌渣栽培料配方上的姬松茸(Agaricus blazei)菌丝生长状况、播种至覆土所需的时间、子实体产量和子实体农艺性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号配方(即废菌渣添加量为45%)的前3潮子实体平均产量最高,为10.25 kg·m-2,除了与3号配方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外,与其它配方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生物转化率为44.6%;菌丝生长状况和子实体农艺性状良好;播种至覆土所需的时间短;综合效果最好,是废菌渣栽培姬松茸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7.
2017—2018年在武汉新洲区双孢蘑菇基地开展"增氧发酵+新型栽培基质+W192透气袋菌种+新型覆土材料"4项新技术的综合集成示范,综合分析比较其与传统栽培模式的效果:从覆土至采收时间平均为33天,比传统栽培模式缩短17天;产量表现稳定,平均为13.02 kg/m~2,较传统栽培模式提高38.2%;子实体的商品性状与传统模式无显著差异;综合产投比,较传统模式提高26.53%。  相似文献   

8.
甜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金美丽甜瓜品种为试材,炉渣、菇渣、黄沙等为栽培基质材料,用发酵秸秆反应堆、复合肥代替营养液,进行甜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试验,分析比较5种配方组合基质对甜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瓜无土栽培基质以泥炭∶珍珠岩∶菇渣∶炉渣(9∶3∶4∶4)+(2kg发酵生物秸秆反应堆+0.5kg复合肥)/m2配方最佳,在甜瓜幼苗生长期主蔓最长,采收后单果质量最大,相应的果实纵径、横径和果肉厚度均达到最大值,中心可溶性固形物为13.1%,折合667m2产量高达3264.3kg,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其次为泥炭∶珍珠岩∶菇渣(9∶3∶8)+(2kg发酵生物秸秆反应堆+0.5kg复合肥)/m2配方。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覆土材料,研究其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处理4、处理5菌丝长势浓密、粗壮,覆土难板结,出菇快,处理1、处理2、处理3菌丝长势弱,出菇较慢.处理2、处理3子实体性状好、单菇重,处理3与处理1差异性极显著.处理5产量最高,为5.39 kg/m2.产量依次处理5>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1,其中,处理5与处理4、处理3差异显著,与处理1、处理2差异性极显著;处理3、处理4与处理1差异性极显著.处理5的净效益最高,为15.32元/m2.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生产用糙皮侧耳菌株对工厂化生产金针菇菌渣的适应性,菌渣不同发酵处理方式和复配基质对糙皮侧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糙皮侧耳菌株对金针菇菌渣的适应性不同,各菌株以菌渣为基质的生物转化率均显著低于棉籽壳基质配方,但降低幅度存在较大差异;金针菇菌渣分别发酵0、3 d、5 d,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菌袋污染率呈降低趋势,糙皮侧耳产量呈升高趋势;单一金针菇菌渣为主料栽培糙皮侧耳,各潮菇的产量均显著低于棉籽壳基质配方,第2潮~第4潮菇的产量降低更加明显,金针菇菌渣与棉籽壳、玉米芯复配基质的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覆土处理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泥炭与田泥分别以1:3、1:1、3:1的比例混合,以及纯泥炭作为覆土材料,并以常用的田泥稻壳土的覆土材料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土的理化性质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的持水率高、孔隙度大、电导率高、容重轻、含氮量高,这些特性有利于双孢蘑菇的生长,因此纯泥炭作为覆土时产量最高,随着添加田泥比例的升高,容重升高,其他参数降低,双孢蘑菇的产量有所降低,泥炭和田泥以1:1的比例混合时产量和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且在双孢蘑菇的品质方面也优于对照,作为覆土材料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2.
2009年~2011年,武芝2号(原紫芝s2)参加福建省紫灵芝新品种联合6点区域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紫芝1号为对照,在福建省6县市设点鉴定,对参试各品种的紫芝产量进行方差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Finlay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各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估算,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武芝2号产量居区试首位,当年产量幅度22.57kg·m-3~29.94kg·m-3,3年平均产量为25.05kg·m-3,比当地主栽品种武芝1号(CK1)3年平均产量(22.9kg·m-3)提高9.15%;比)(5(CK,)3年平均产量(24.12kg·m-3)提高3.86%,)(5居第二。采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t法测验,武芝2号与)(5(CK2)在不同地点和年度差异显著,但无极显著差异,与当地主栽品种紫芝1号(CK1)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采用Finlay品种稳定测定方法表明,武芝2号、X5两个菌株适应性较好: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3.
前发酵堆料,变传统的单堆大堆为贴堆小堆,可以提高发酵质量,减少用工成本,提高蘑菇产量。试验表明,采用宽度0.8 m的培养料进行贴堆前发酵,比传统的大堆料(1.8 m),每座菇房(144 m2)节约用工成本200元,平均单产由8.93 kg.m-2提高到11.92 kg.m-2。  相似文献   

14.
以"STP-F318"番茄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研究了菌渣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和发酵参数变化的动态,设置不同发酵程度的菌渣(CK:0 d、T1:10 d、T2:20 d、T3:30 d、T4:40 d、T5:50 d)配制成番茄栽培基质(SCK^ST5为V菌渣∶V稻壳∶V牛粪∶V沙子=4∶2∶1∶1),研究其对番茄产量和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以期为基质栽培番茄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堆腐的过程中,菌渣pH和EC值变化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以T2处理为最大,分别为8.83、7.25 mS·cm^-1,而有机碳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T5处理最高,分别为15.01、1.06 mg·g^-1,蔗糖酶活性为86.95~112.04 mg·g^-1。速效氮含量以T2处理最高,为1417.91 mg·kg^-1,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ST4处理番茄产量最高,为203802.80 kg·hm^-2,病情指数以ST4处理最低,为0.70,较SCK降低86.46%,防治效果与病情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由此,T4处理菌渣的基质配方栽培番茄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利用猪粪渣栽培姬松茸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利用猪粪渣栽培姬松茸的试验研究,并测定了产品主要营养成分和卫生标准。结果表明,利用猪粪渣培养料栽培姬松茸,平均单产达8.16kg·m-2,比牛粪培养料栽培姬松茸增产7.23%。  相似文献   

16.
覆土对双孢蘑菇菌丝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栽培中,以传统蘑菇砻糠田泥覆土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泥炭比例覆土配方的理化性状、细菌生长量、双孢蘑菇菌丝生物量及其产量。理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泥炭比例覆土的空隙度、持水率,以及在-2.16 ~ -17.28 kPa水柱牵力下的水份释放量,都随着覆土中泥炭含量的增大而增大。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结果表明,100%、50%和30%泥炭覆土中的菌丝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砻糠田泥覆土(P<0.05),并随着泥炭比例的增大而增高;覆土中的菌丝生物量均于第2潮菇原基形成期达最大值。覆土中的细菌数量随着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而增多,不同覆土的细菌数量与其中的蘑菇菌丝生物量正相关,覆土中的细菌与蘑菇菌丝存在营养共生关系。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蘑菇子实体形成量与覆土中的菌丝生物量密切正相关,与覆土持水率(含水量)正相关;覆土层蘑菇菌丝生物量和持水率,是蘑菇覆土基质优化的重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7.
Evidence of competition for nutrients between mushroom mycelium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ame bed is given.Casing each half of containers of spawn-run compost at different times resulted in the earlier-cased portion being more strongly colonised by the mushroom, and with more mycelial aggregates and sporophores than the other half. The dominance of the mycelium in half of the casing over that in the other was evident even when there was only 2 days difference between casing the halves, at which time the mycelium in the earlier-cased portion had colonised only 2–4 mm of the casing-layer. A difference of 4–6 days in the time of casing halves of the same container resulted in the almost complete loss of at least the first flush of sporophores from the later-cased half.Despit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yield of sporophores between halves of the same container, the total weight of sporophores was often unaffected and never reduced by more than 20%.The general pattern of the results was hard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within the range 10–24°C.  相似文献   

18.
茄子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专用肥最佳施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光温室内,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模式,研究了茄子专用肥的适宜用量,结果表明:随着专用肥用量的增加,茄子株 高、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增加,但单位肥料增产效果则递减。经回归统计分析,茄子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0.098 kg·m -2(N 19 %,P2O5 6 %,K2O 25 %)时,理论产量为9.10 kg·m-2(折91 t·hm-2),统计分析结果与田间试验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有机土基质栽培对生姜产量及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生姜有机土基质栽培的肥料利用效率,设土壤栽培不施肥(CK1)和常规土壤栽培(CK2)两个对照,研究了有机土基质栽培不施肥(T1)、有机土基质栽培与土壤栽培等量施肥(T2)、有机土基质栽培与按目标产量需肥量施肥(T3)对生姜生长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姜植株生长量以T2、T3较高,T1较低,CK2居中,T1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分别比CK2降低27.63%、23.01%,而T2、T3则分别比CK2提高17.46%、15.36%和11.05%、13.04%|T2的生物产量显著高于T3,但经济产量则与T3无显著差异。生姜对氮(N)、磷(P2O5)、钾(K2O)利用率以T3较高,分别达35.11%、22.81%和46.25%,较CK2分别高7.31个百分点、3.65个百分点和14.98个百分点|T3的氮、钾利用率也显著高于T2,但二者对磷的利用率无显著差异。生姜肥料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均以T3较高,分别达14.46 kg?kg-1和45.34 kg?kg-1,而T2和CK2仅分别为10.26、30.86 kg?kg-1和11.25、26.75 kg?kg-1。表明生姜有机土基质栽培适量施用速效化肥有利于提高肥效和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富士苹果果实膨大期肥料氮去向及土壤氮素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芬  田歌  于波  何流  刘晓霞  葛顺峰  姜远茂 《园艺学报》2017,44(8):1569-1578
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50、100、150、200、250 kg·hm~(-2))对富士苹果膨大期肥料氮吸收利用、土壤残留和土壤氮素总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水平低于100kg·hm~(-2)时,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果实单果质量及产量均显著提高,但当施氮水平高于100 kg·hm~(-2)时,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肥料氮利用率逐渐下降,且树体吸收的氮来自土壤氮的比例逐渐降低,来自肥料氮的比例逐渐升高;果实膨大期结束时(施氮2个月后),肥料氮的5.98%~13.78%被树体吸收,27.26%~37.38%残留在0~60 cm土体中,48.84%~66.76%通过其他途径损失。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树体吸收的肥料氮量和土壤残留氮量逐渐增加,但肥料氮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却不断降低,同时损失量和损失率不断增加。随施氮水平的提高,0~60 cm土体无机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且残留在土壤剖面中的无机氮主要分布在表土层(0~20 cm)。不施氮和低氮水平(施氮50 kg·hm~(-2))土壤无机氮积累量为负积累,当施氮水平高于100 kg·hm~(-2)时,土壤无机氮积累量均呈正积累。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氮素总平衡由亏缺转为盈余,表明供氮不足会造成土壤氮肥力的下降,过量施氮则会加剧土壤氮素累积,增加氮素污染风险。拟合分析发现,在试验施肥水平土壤氮素总平衡与施氮水平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2912x–22.481(R~2=0.986),当施氮水平为77.20 kg·hm~(-2)时,土壤氮素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