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棉花抗黄萎病性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抗、感黄萎病不同世代杂种群体遗传,分析了棉花抗黄萎病性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提高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与皮棉产量、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不存在直接矛盾,抗黄萎病育种关键在于克服抗黄萎病性与单株成铃数之间的遗传负相关。筛选抗黄萎病性应从较低世代开始在病圃中严格进行,同时兼顾优良纤维品质的选择,在较高世代注重产量及单株成铃数等性状的选择,以最终达到抗病、丰产、优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NCⅡ设计,以5个彩色棉(陆地棉)品种(系)为母本,6个优质纤维品系(远缘杂交后代)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分析了彩色棉品系与优质纤维品系杂交组合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单株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具极显著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衣分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极显著,纤维品质性状2.5%跨长、比强度和麦克隆值具极显著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利用彩色棉品系与优质纤维品系配制杂交组合,其F1代皮棉产量较现有推广品种增产潜力较大,纤维长度及比强度均可显著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彩色棉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3.
黄萎病发生级别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病圃对3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冀丰522、冀丰106和石抗39进行了抗黄萎病鉴定,并从每个品种中选择45个单株分株计产,按株取样检验纤维品质,分析了棉株黄萎病不同级别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以棉株不同发病级别为自变量、以参试品种重要经济性状的平均值为依变量,对黄萎病发病级别与重要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表现耐黄萎病;黄萎病发生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均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随着发病级别的增加而增大,其中,1级、2级、3级、4级病株的皮棉产量较健康植株分别降低23.57%、46.78%、66.39%和81.31%,幅度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黄萎病级别与皮棉减产率、子棉减产率、衣分、单铃重、单株铃数以及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棉株黄萎病发病程度每提高1个级别,单株皮棉减产20.328%、单株子棉减产19.945%、衣分下降0.793%、单铃重下降0.618 g、单株结铃数减少2.263个、纤维长度相对减少0.513 mm、比强度下降0.773 cN/tex、马克隆值下降0.223。  相似文献   

4.
 采用NCⅡ设计 ,以 5个高强纤维品系为母本 ,12个Bt基因抗虫棉品系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分析了高强纤维品系与Bt基因抗虫棉品系杂交组合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 ,籽、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铃重具极显著的特殊配合力 (显性 )方差 ,衣分的一般配合力 (加性 )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极显著 ,纤维品质2 .5 %跨长、比强度和麦克隆值具极显著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势单株铃数 >铃重 >衣分 ;纤维品质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 2 .5 %跨长 >麦克隆值 >比强度 ,竞争优势比强度 >2 .5 %跨长 >麦克隆值。利用高强纤维品系与Bt基因抗虫棉品系配制的杂交组合 ,F1代皮棉产量较现有推广品种增产 17.0 %以上 ,纤维比强度提高 ,长度增加 7.0 %以上 ,细度提高 4 .0 %以上。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十五"以来审定棉花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评价了"十五"以来湖北省审定的39个棉花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抗枯萎病品种仅占20%,黄萎病抗性没有突破;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有所改善;霜前花率、株高、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呈上升趋势,生育期呈下降趋势,衣分保持相对稳定;杂交棉单株成铃和单铃重优势明显,产量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海岛棉7214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将海岛棉抗黄萎病性状片段导入陆地棉新陆早40号,进行陆地棉抗黄萎病性状改良的研究.以期为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在陆地棉抗病性状改良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早熟、优质陆地棉品种新陆早40号为受体亲本,海岛棉7214抗黄萎病染色体片段导入系CSIL035和CSIL155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构建研究群体,采用与抗黄萎病性状染色体片段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目标性状片段的跟踪与检测,并进行受体亲本基因组扫描,结合田间性状鉴定和品质性状检测,选择既携带目标性状片段,又具备受体亲本优良性状的优良品系.[结果]获得新陆早40号抗病性改良株系BCIL1-72.株系BCIL1-72纤维品质优异,其纤维长度31.9 mm、比强度32.8 cN/tex、马克隆值4.1;皮棉产量与对照品种新陆早36号及受体亲本新陆早40号,差异性不明显;属抗枯萎、耐黄萎类型.[结论]利用抗黄萎病染色体片段导入系,能够改良陆地棉抗黄萎病性状,获得高产、优质、抗病品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河北省育成转基因早熟常规棉的主要性状,为今后早熟棉品种改良提供指导,以河北省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结果为依据,对2006~2014年河北省审定的13个转基因早熟常规棉品种(夏播棉除外)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4年河北省审定转基因早熟常规棉的产量水平有所提高;生育期明显缩短,单株果枝数和株高变化不大;单株成铃数有所提高,铃重和衣分略有下降;纤维比强度有所提高,长度略有缩短,马克隆值有所降低;抗枯萎病性能较好,其中,有2个品种枯萎病抗性级别为高抗,其他品种均为抗;抗黄萎病性能较差,其中,有1个品种黄萎病抗性级别为抗,其他品种均为耐。因此,在今后的转基因早熟棉育种工作中,应注意抗黄萎病育种新材料和新品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基于优异等位基因的棉花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掘棉花抗黄萎病相关的优异等位基因,利用优异等位基因对棉花抗黄萎病性状进行分子检测,实现对抗病性的快速鉴定和对抗病基因型的直接选择,有效解决当前抗病性鉴定周期长、抗病性选择效率低的技术难题。【方法】选用125份陆地棉优异种质,分别采用田间黄萎病病圃鉴定和温室接种鉴定对材料进行抗黄萎病鉴定,分析材料的抗病性变异;通过筛选前期获得的与棉花抗黄萎病表型显著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并计算其效应值,分析不同材料中含有的优异等位基因数目及其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之和,研究利用优异等位基因位点进行棉花抗黄萎病预测的可行性,并比较基于优异等位基因位点的抗病性分子鉴定与传统抗病性表型鉴定的相关性。【结果】陆地棉在黄萎病抗性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变异,125份种质材料在田间病圃鉴定条件下和温室鉴定条件下的抗黄萎病相对病指变化范围分别为10.10—76.6和17.01—72.63;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共筛选到40个抗黄萎病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8.20—-0.39,每份材料含有的优异等位基因数目为1—24个,每份材料中的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之和的变化范围为-92.37—-0.8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每份材料中含有的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之和与材料的抗黄萎病相对病指极显著正相关,病圃鉴定与温室鉴定条件下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6和0.566;材料的优异等位基因数目与材料的抗黄萎病相对病指极显著负相关,病圃鉴定与温室鉴定条件下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8和-0.535。【结论】棉花种质材料中含有的优异等位基因数目、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之和与材料的抗黄萎病相对病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抗黄萎病优异等位基因的累加具有明显提高抗病性的作用,材料所含有的优异等位基因数目和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之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材料抗病性的强弱,从而实现对抗病性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的主要性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分析评价了 1 992年以来河北省审定的 42个棉花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结果表明 :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有所提高 ;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 ,黄萎病抗性育种进展缓慢 ;单株铃数、霜前花率略有上升 ;生育期、铃重、衣分相对稳定 ;纤维长度没有明显变化 ,比强度偏低 ,马克隆值基本达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棉花黄萎病对海岛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为防治海岛棉黄萎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岛棉新海42号为研究对象,对病圃样本中所有该品种棉株按病级分类,进行单株收花、计产及考种。【结果】黄萎病发病程度对海岛棉产量影响表现为,随着发病病级的升高,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均显著降低;对海岛棉纤维品质的影响表现为0级,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纤维整齐度、成熟度、纤维伸长率、短绒率与Ⅳ级病株的相关指标相比,差异显著。【结论】海岛棉(新海42号)发病程度对单株的产量影响较大,且对单株的纤维品质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棉花生产上枯、黄萎病严重的问题,选择遗传基础丰富、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为母本,选用性状互补的父本进行改良,期间利用姊妹交增加各优良性状基因的累加和重组几率,在枯、黄萎病混生重病圃,对丰产性进行严格选择;对抗病性进行全生育期鉴定,注重选择低病级、低病株率材料;对纤维品质性状依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按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筛选;选育出集兼抗枯、黄萎病、高产、优质于一身的棉花新品种‘冀棉616’、和‘冀棉315’。  相似文献   

12.
嫁接棉花对棉花黄萎病抗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嫁接棉花对棉花黄萎病抗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探索通过嫁接来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可行性。【方法】选用已明确抗黄萎病的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海7124和Pima90为砧木,以陆地棉G.hirsutum品种湘杂棉21和感病品系冀棉11为接穗,完成4个嫁接组合,将其种植在连作棉田,调查嫁接棉花和非嫁接棉花的棉花黄萎病、产量和纤维品质。【结果】嫁接棉花和接穗对照相比,棉花黄萎病明显减轻,有些嫁接组合的抗病性达到高抗水平。和接穗对照相比,多数嫁接组合的株高和果枝数高于对照,嫁接对多数嫁接组合的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衣分、铃重以及纤维品质的大多指标影响不显著。4个嫁接组合的结铃数/m2、籽棉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各自的接穗对照。【结论】选取合适的砧木和接穗嫁接组合,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和提高连作棉田的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以棉花新品种冀1316为试材,2009~2010年在河北省棉花不同生态亚区(中熟亚区、中早熟亚区、早熟亚区)的6个试点进行了2 a多点试验,研究品种主要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冀1316抗病性强,产量高,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枯萎病指数2.9,黄萎病指数15.6,平均皮棉产量1 778.9 kg/hm2,纤维长度31.0 mm,比强度30.3 cN/tex,马克隆值4.6,整齐度84.6%,伸长率6.4%;并且果枝数、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等主要产量性状,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纤维品质性状,以及枯萎病指数和黄萎病指数均比较稳定。该品种适于在河北省各植棉亚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近年审定常规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河北省2001~2009年审定常规抗虫棉品种结果为依据,分析评价了河北省抗虫棉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黄萎病抗性育种有了一定进展;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单铃重增加明显,单株铃数和衣分略有上升;纤维长度变化不大,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基本达标。  相似文献   

15.
兼抗枯萎病和黄萎病高产棉花新品种冀棉616的选育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抗枯萎病、抗黄萎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可以解决棉区枯萎病和黄萎病严重发生且逐年加重、化学防治又很难凑效的难题。利用海岛棉、陆地棉及野生棉种间杂交选育的冀棉20号为母本,转基因抗虫棉596系为父本杂交,在多年病、虫胁迫条件下,选育出了兼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高产棉花新品种冀棉616,2007年通过了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07001号)。该品种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枯萎病指4.9,黄萎病相对病指17.6,是河北省审定的第1个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兼抗品种;(2)高产,稳产:2004年籽棉产量,2005年籽棉产量、霜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以及2006年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居参试品系第1位;(3)抗早衰:叶功能期长,上、中、下铃重差异小;(4)纤维品质优良:上半部长度31.2 mm,比强度29.5 cN/tex,马克隆值4.9。  相似文献   

16.
高产 优质“三系”杂交棉品种冀FRH301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对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协同改良,筛选高杂种优势恢复系,以高抗枯黄萎病、高抗棉铃虫、雄性不育系3096为母本,以抗枯黄萎病、丰产性突出的恢复系866为父本,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抗病、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棉品种冀FRH3018。该品种于2010年4月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冀中南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出适宜长江流域棉区的抗病亲本材料,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引进了中植棉2号、中植棉6号、中植棉8号、新植5号等4份高抗/耐枯萎病、抗/耐黄萎病棉花材料,在抗病性、生态适应性、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等方面与当地主推品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长江流域棉区这些材料高抗枯、黄萎病,生育进程没有显著差异,产量稍低于对照,纤维品质优于对照;中植棉2号、中植棉6号产量与对照相当,综合性状较好,可作为抗病亲本材料加以利用,通过调整其栽培模式在长江流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析了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与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以及抗病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与衣分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R单 =-0 .870 、R偏 =-0 .972 ) ,与衣指存在显著负相关 (R单 =-0 .62 9 、R偏 =-0 .889 ) ,与籽指存在显著正向单相关 (R单 =0 .71 8 ) ,与株高、果枝数、结铃数、单铃重及籽棉产量之间相关不显著。抗虫性增强对纤维品质的不利相关效应有 :整齐度变差 (R偏 =-0 .988 )、伸长率下降 (R单 =-0 .680 )、气纱品质变差 (R偏 =-0 .992 ) ;对纤维品质的有利相关效应有 :反射率表现增强 (R偏 =0 .897 )。抗虫性与黄萎病病指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R单 =-0 .868 、R偏 =-0 .90 0 ) ,但与枯萎病病指之间不存在内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新疆陆地棉转基因抗病品系材料的获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 简称GAFP)是从我国传统中药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真菌病的致病菌离体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研究将所获得的转GAFP基因的陆地棉经Southern点杂交,证实得到了2株高抗枯、黄萎病的转基因植株.其后代经过进一步的抗病性筛选、PCR鉴定、选育和扩繁,发现转基因陆地棉后代具有稳定的、较强抗枯、黄萎病能力.研究为新疆陆地棉通过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枯、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中的两大重要病害。传统育种缺乏抗源,几丁质酶和 -1,3-葡聚糖酶是植物防御体系中的两种防卫因子,两者之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据此构建了4个单价和2个双价基因(分别定位于细胞内或细胞外)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棉花,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以及1996 2000年温室及病圃多代筛选鉴定,已培育出对枯、黄萎病抗性提高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将抗病基因导入国产抗虫棉品种GK19中,还获得了兼抗病、虫的转基因优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