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名优绿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劣变机理、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应用现状等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指 出了名优绿茶同期保鲜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绿茶在贮藏期间主要生化成分、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茶贮藏期间茶多酚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下降明显,且前4个月降幅较大,贮藏12个月后分别减少21.20%、14.61%;游离氨基酸总体下降,其中贮藏4个月后出现小幅上升,贮藏12个月后损失率约为31.81%;经过12个月贮藏咖啡碱含量降低17.68%;叶绿素和黄酮含量在贮藏期间分别降低37.81%、9.06%;绿茶贮藏过程中总抗氧化活性、抑制羟自由基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总抗氧化活性下降幅度最大,降幅达到38.92%。相关性分析表明,生化成分的变化与抗氧化活性变化呈现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与绿茶的总抗氧化活性和抑制羟自由基活性密切相关;水浸出物和总黄酮含量减少是绿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降低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绿茶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目前应用于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绿茶保鲜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提出发展方向,以期为茶叶加工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绿茶保鲜技术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绿茶保鲜技术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农产品保鲜技术正向着综合控制的方向发展,其中包括物理控制、化学控制、生物控制等;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贮藏保鲜剂将向高效、天然、营养型方向发展,此类天然食品保鲜剂将逐步或部分取代目前使用的化学合成保鲜剂。绿茶常温贮藏保鲜是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找到易于推广应用、成本低廉、绿色高效的绿茶保鲜方法。研究常温条件下的绿茶生物保鲜方法应是解决绿茶常温保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贮藏温度对优质绿茶品质劣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优质绿茶为原料,进行为期12个月的贮藏试验,研究贮藏温度对优质绿茶品质劣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5,0,4℃及室温下贮藏10个月后,优质绿茶的物理性状、品质成分含量、感官品质都有下降或劣变.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茶汤透光率T640值逐渐下降,茶汤红绿色度表征度a,茶汤黄蓝色度表征度b值逐渐上升且增幅较大;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下降,含水量上升,感官品质下降,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贮藏温度越低,优质绿茶的品质成分保留量越多,感官品质保持得越好.  相似文献   

6.
名优绿茶综合贮藏保鲜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优绿茶贮藏过程品质陈化劣变是茶叶内含成分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的结果 ,这种变化的大小直接受茶叶含水量、温度、氧气、光线等条件的影响。名优绿茶贮藏保鲜必须充分干燥 ;大批量名优绿茶采用茶叶专用低温冷藏库保鲜 (0~ 8℃ ) ;销售小包装茶叶采用真空或除氧剂除氧密封包装比较理想。三者综合应用 ,可以达到理想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7.
绿茶饮料汤色褐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加工和贮藏期间,绿茶饮料汤色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褐变.综述了绿茶饮料汤色褐变的机理以及原料选择、浸提方法、灭菌处理、贮藏条件及绿茶饮料护色技术等因素对茶汤汤色变化的影响,并对茶汤的护色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优质绿茶为材料,在-15,0,4℃及室温下贮藏10个月后,进行2个月的货架期贮藏试验,在贮藏前、贮藏10个月、货架期第1个月、货架期第2个月后分别对样品的物理性状、品质成分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优质绿茶在货架期内,物理性状、品质成分、感官品质都逐渐下降或劣变,茶汤亮度L,透光率T640逐渐下降,色泽a,b值逐渐上升;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均下降;氨基酸含量在货架期第1个月有所减少,而在货架期第2个月稍有回升;低温贮藏后的优质绿茶在货架期内的感官品质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中机械原理与制茶原理相协调为宗旨,从加工环境与设施、鲜叶贮青、机械杀青、做形、干燥和贮藏及生产线运行等方面,阐述了名优绿茶机制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名优绿茶高效复合保鲜剂,以湖南郴州茶树良种示范场春季1芽1叶加工而成的名优绿茶为原料,选择去湿除的保鲜剂对其进行破坏性贮藏3个月,从感官品质,生化成分,物理性状,儿茶素组分四方面比较分析了各保鲜剂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名优绿茶破坏性贮藏3个月后,香气、汤色、滋味、亮度、透光率以及各内含成分不同程度地劣变或下降;各复合保鲜剂对名优绿茶均有一定的保鲜效果,其中以变色硅胶+维生素C,变色硅胶+铁粉,焦亚硫酸钠+维生素C的保鲜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在保证绿茶品质前提下延长杀青叶贮存时间的最佳方法,通过滚筒加微波叠杀技术,采用自然、送风、低温条件下贮存杀青叶,研究绿茶叠杀后多酚氧化酶(PPO)和含水量的变化及其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摊放1h时PPO酶活性最高可达25.0%;11 h时PPO酶活性下降幅度分别为10.9%、47.0%和83.7%.贮存前期,PPO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作用大,温度是影响PPO酶活性的主要因子,低温摊放PPO酶活性下降最快,其成品茶品质优于送风摊放的.当PPO酶活性和含水量降到一定程度时,含水量对成品茶加工时品质影响的作用增大.表明采用叠杀法杀青不能完全钝化绿茶的PPO酶活性,送风摊放和低温摊放均能在保证绿茶品质的前提下延长杀青叶存放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快速、准确、无损鉴别恩施玉露茶的保存年份,扫描在良好条件下连续保存5a(2010-2014年)的100个恩施玉露茶,获得其近红外光谱,对光谱进行预处理,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法(LS-SVM)建立绿茶保存年份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9.99%,验证集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1 7,验证均方差(RMSEP)为0.255 0。初步实现了市售绿茶保存年份的快速鉴别,该方法也为其他茶类保存年份的判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杀青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杀青是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对绿茶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绿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色、香、味、形4个方面。简述了国内外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杀青的目的和要求,重点阐述了不同杀青方式、杀青温度和时间、鲜叶摊放时间和程度以及投叶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以更好地提高绿茶品质及其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制绿茶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丰富优质绿茶品种种质资源,以云南大叶种茶树新材料8号、14号、15号、17号、18号和20号为参试对象,对其所制绿茶进行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审。结果表明:8号的品质表现最好,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达48.0%。15号的氨基酸含量最高,为7.2%;茶多酚含量最低,为22.4%;感官评审总分较低,为86.2分。17号的咖啡碱含量最高,为3.73%。感官评审总分为8号20号14号18号15号17号。6个材料都具备绿茶适制的明显特征,其中,新材料8号汤色最好,新材料18号香气最佳,新材料20号滋味最优,制成的绿茶品质较好,新材料15号和新材料18号品质尚可,而新材料17号制成的绿茶品质稍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柠檬汁用量对绿茶茶汤感官品质及速溶柠檬茶粉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绿茶和柠檬为主要原料,分别经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制得速溶柠檬茶粉,考察柠檬汁添加量对绿茶茶汤及速溶绿茶粉品质的影响。[结果]柠檬汁与茶汤比为1∶19时的口感最佳;柠檬汁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茶汤色泽加深和茶多酚含量降低;经喷雾干燥(进口温度为170℃,出口温度为80℃,流速为3 m L/min)和真空冷冻干燥(升华干燥参数:冷阱温度-45℃、真空度60 Pa)制得的速溶柠檬果茶粉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结论]柠檬汁用于速溶绿茶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产品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干燥方式茶坯窨制茉莉花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5种干燥方式茶坯窨制成的茉莉花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发现:低温真空~热风联合干燥方式茶坯制成的茉莉花茶与冷冻真空干燥方式茶坯制成的茉莉花茶相比,其茶多酚、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水浸出物稍低,但比其他干燥方式(热风、微波、低温真空)茶坯制成的茉莉花茶相比含量相对较高;在感官品质方面,低温真空一热风联合干燥方式茶坯制成的茉莉花茶明显优于其他干燥方式茶坯制成的茉莉花茶。  相似文献   

17.
抹茶是一种以覆盖茶鲜叶加工而成的蒸青茶(碾茶)为原料,并用专用工具(石磨)碾磨出来的茶产品,其原料的品质直接影响抹茶的品质。本试验以径山地区的主要品种“鸠坑”、“迎霜”为试材,通过不同覆盖遮荫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研究其对鲜叶性状及茶叶中多酚类、氨基酸类、叶绿素等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遮阳处理技术不仅能明显提高芽叶的鲜嫩度,而且能明显提高茶叶中的叶绿素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同时又能有效降低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从而又使鲜叶原料的酚氨比大幅度降低。所以,这对全面提升抹茶品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