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低肥力沙壤土上精确施用氮肥可有效增加小麦产量,提高肥料的当季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有利于提高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使得小麦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精确施肥的增产效应,通过采用大田试验,以中熟中粳‘徐稻3号’为材料,设置精确施氮高产处理、常规施氮对照处理和无氮空白处理,研究精确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及水稻主要生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确施氮高产处理产量高达11365.05 kg/hm2,较常规施氮对照处理和无氮空白处理分别增产7.10%和60.09%;精确施氮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而穗数和结实率略有下降;精确施肥水稻主要生育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成穗率较常规施肥对照处理增加2.41%。精确施肥不仅能节省氮肥和改善生态环境,还是水稻生产实现丰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兴化地区小麦施氮量,2016年在兴化市进行了小麦精确施氮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无氮小区生育期较早,在千粒重上表现为测土配方施肥区、精确施氮区、常规施肥区和无氮区差别不明显,产量测土配方施肥和精确施氮区较常规施肥区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杂交水稻甬优1540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杂交水稻甬优1540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区处理为施氮量(N),副区处理为移栽密度(D)。主区、裂区均随机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施氮量对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有正效应,对结实率、千粒重的提高有负效应;栽插密度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的增加有负效应;产量随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密度比施氮量效应更显著。【结论】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甬优1540产量及其主要产量性状如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实现水稻最高产量的组合为施氮量240kg/hm~2,栽插密度25.5万蔸/hm~2,产量高达9.63t/hm~2。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精确施肥的增产效应,通过采用大田试验,以当地品种盐丰-47为材料,设置6个处理,研究精确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及水稻主要生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确施氮高产处理产量高达11365.05 kg/hm2,较常规施氮对照处理和无氮空白处理分别增产7.10%和60.09%;精确施氮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而穗数和结实率略有下降;精确施肥水稻主要生育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成穗率较常规施肥对照处理增加2.41%。精确施肥不仅能节省氮肥和改善生态环境,还是水稻生产实现丰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兴化市安丰镇小麦氮肥施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索宁麦13、宁麦14等小麦新品种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及制定肥料配方提供依据,在兴化市安丰镇进行小麦氮肥施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精确施氮区、常规施肥区、配方施肥区均较无氮区产量有所提高,以精确施氮区与配方施肥区的氮肥利用率高,分别为36.43%、37.86%。  相似文献   

7.
密肥调控对啤酒大麦鄂3238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L9 (34)正交表头设计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施氮量对啤酒大麦鄂32380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密度处理中以每公顷基本苗210万的产量最高,为6 514.5 kg,但不同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②鄂32380的产量随着总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③密肥互作对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以每公顷基本苗210万、施氮量165 kg和基本苗150万、施氮量165 kg为优势处理组合,每公顷产量分别为7 327.5和7 242.0 kg,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组合.④通径分析结果,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鄂32380产量的两个主要因子,生产上实现高产稳产的策略是:主攻穗数,提高穗粒数,兼顾增粒重.  相似文献   

8.
试验表明,小麦成穗数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而每穗粒数、产量在施氮量300kg/hm2以内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分别达到29.4粒、7 177kg/hm2的最高值,超过300kg/hm2的每穗粒数、产量均有所下降;千粒重则以不施肥最高,施肥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兴化市小麦精确施氮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兴化市为提高小麦产量、确定合理施肥方案,开展了小麦精确施氮试验。通过对试验产量结构、群体发展动态的研究表明,兴化市小麦精确施氮区产量高于常规区,且勤粘土小麦产量又高于勤泥土和勤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施氮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确定枣麦间作模式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在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在枣麦间作模式下,施氮量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及分配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施氮量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收获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产量显著提高.[结论]在枣麦间作模式下,通过合理增施氮肥量,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分配的比例,通过主攻收获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是实现枣麦间作小麦高产的有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氮磷钾对高产田小麦生长、产量及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小麦分蘖、亩穗数、穗粒数、产量和效益同步增加,当每亩施氮量超过22 kg,分蘖和亩穗数继续增加,但群体质量变差,穗粒数、产量和效益下降。小麦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率、农学效率、养分利用率及施肥依存度存在明显差异,施肥效果为NP_2O_5K_2O,氮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大,在施肥中占主导地位,磷次之,钾的影响最小。豫东麦区高产田小麦施肥应"控氮稳磷减钾",氮磷钾合理搭配,控制化肥用量,提高施肥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不同水肥处理下土壤无机氮动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探明河北平原高产田区水肥迁移规律,为有效指导水肥运筹、提高水肥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同一土层中,不同施氮水平和取样时期土壤NH 4-N含量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逐渐增加,随灌水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呈向下迁移的趋势;冬小麦生长季中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主要发生在底墒水和返青灌水时期;施肥和灌水通过作用于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和植株体内含氮量来达到影响作物产量。河北平原地区小麦推荐经济施肥和灌水量为:施氮量203.17kg.hm-2,灌水量718.38m.3hm-2。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以期为江苏地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根据施肥方式(C1常规施肥、C2侧深施肥)、施氮量(N1常规施氮、N2氮肥减量20%、N3氮肥减量40%、N4氮肥减量60%)和氮肥运筹(R1分蘖肥一次施用、R2分蘖肥两次施用),设置10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侧深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蘖肥一次施用时,减少氮肥用量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具体表现为C2N1R1>C2N2R1>C2N3R1>C2N4R1。分蘖肥二次施用时,随着施氮量减少,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C2N2R2>C2N1R2>C2N3R2>C2N4R2。此外分蘖肥一次施用增产效果优于分次施用。本试验条件下,侧深施肥方式配合全氮且分蘖肥一次施用为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确保小麦产量提高,通过播期的调整实现氮肥的低投入,并揭示播期与施氮量互作对小麦产量的作用规律和机理,制定适宜该区域小麦高产与低氮肥投入的适宜播期。[方法]2014-2015年,在德州市农科院试验田,以济麦19为供试材料,开展了播期与施氮量互作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工作。[结果]小麦的产量及其农艺性状因播期和施氮量互作组合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供氮水平相同条件下,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在播期相同条件下,小麦产量随施氮量的不同差别较大,表现为早播低氮处理显著高于高氮处理,而晚播时显著低于高氮处理,中播不同氮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通径及相关分析表明,播期与施氮量互作条件下公顷穗数的增加是减少氮肥投入实现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对于穂长、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是伴随公顷穗数的增加而表现出的相应变化,在小麦产量提高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播期和施氮量互作通过改善公顷穗数而实现小麦高产,以N_1_1处理的效果最佳(即:播期10月5日+施氮量103.5kg·hm~(-2)组合),既实现了氮肥的低投入,又提高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两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施肥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试验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量100%、常规施氮量的75%、常规施氮量的50%)对小麦、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递减,小麦、玉米的穗粒数、籽粒千粒重和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常规施氮量75%时具有最高产量和产值。因此,从经济效益上看,施常规施氮量75%时经济效益最高,是适宜该地区大力推广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优质小麦高产栽培中合理的播种量与氮素运筹,特进行了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对淮南地区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基本苗和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则呈逐渐下降趋势。每穗实粒数随基本苗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基本苗和施氮量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以每667m~2基本苗12万苗、施氮量20kg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技术上推行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为此,在汉中市开展了小麦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于增加小麦茎蘖数、单株分蘖数等产量构成因素起重要作用。氮磷钾处理(配方施肥)能提高小麦分蘖数,明显提高穗粒数、穗数等产量构成因素。氮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大,磷次之,钾最小。氮肥同一水平条件下,增施磷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磷肥对小麦的增产效应高于钾肥。氮磷钾处理(配方施肥)氮素的农学效率和利用率较高(主要表现施氮处理产量和效益较高,而不施氮处理产量和效益较低),磷、钾素偏低。  相似文献   

18.
超迟播稻茬小麦播种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迟播稻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的基本苗及产量构成,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的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结果]不同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对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每增加15 kg/hm~2,成穗数增加10.65万穗/hm~2、千粒重减少0.22 g、产量增加150.45 kg/hm~2;施氮量每增加15 kg/hm~2N,实粒数增加1.07个、产量增加450.75 kg/hm~2。氮肥运筹方式的影响随播种量、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产量最高的氮肥运筹方式是播种量480 kg/hm~2时"轻施返青肥,重施基肥和拔节肥"方式、施氮量240 kg/hm~2N时"氮肥后移、返青肥和孕穗肥等量"方式。[结论]该研究为超迟播稻茬小麦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郑麦366为材料,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的条件下,进行不同施肥处理(不施氮肥、施纯氮180 kg/hm2、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施纯氮270 kg/hm2)的田间大区对比试验,以探讨秸秆还田与氮肥、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的生育时期无影响;在施加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能使小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施有机肥能够推迟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在不施氮肥条件下,秸秆还田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增加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180 kg/hm2时,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成穗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270 kg/hm2时,秸秆还田抑制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施加氮肥和有机肥均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且成穗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秸秆还田时,施加氮肥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但成穗数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加有机肥能增加小麦成穗数,但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总之,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处理最优;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处理最优,且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氮肥运筹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豫北地区冬小麦氮肥最佳使用方式,以"中麦578"为供试材料,以不施氮肥作为对照处理,研究了氮肥不同基施(基肥)和追施(拔节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下,在拔节期追施氮肥可有效的提高小麦的最高茎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改善小麦籽粒品质,提高氮吸收利用率、氮农学利用率和氮偏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