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麦长管蚜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2—1984年对陕西关中麦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麦长管蚜的数量消长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有该蚜虫为害,抽穗前蚜口增长缓慢,抽穗后蚜口急骤上升,灌浆期至乳熟期蚜口达最高峰。灌浆期间蚜害对小麦产量损失最严重,当百株蚜量1000头时,灌浆期受蚜害的损失率占全穗期同等蚜量为害损失的56.46—62.34%;占由扬花开始受害损失的72.6—88.23%。在灌浆期蚜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式 y=0.9323x-1.4729。不同生育期喷药防治证明,以灌浆初期防治增产效果最佳,比不防治的千粒重增加8.2%,均比其它时期防治增产显著。据分析,在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是防治麦长管蚜的最适期。在500斤左右产量水平的麦田,其防治指标应为400—500头/百穗蚜量。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指导小麦蚜虫综合防控,减少麦蚜大量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危害,于2012-2013年度,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对唐山市小麦主产地玉田县、滦南县、丰润区小麦返青至乳熟期的小麦有蚜株数和百株蚜量进行了多地多点田间调查,研究了小麦返青期-乳熟期麦蚜发生情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唐山市麦蚜返青期-孕穗期有蚜株数和百株蚜量发生量很少,进入抽穗期时开始成量级增加,扬花期、灌浆期达到高峰。麦蚜发生呈跃变式、量级式的规律增加。唐山市麦蚜防治最佳时间为小麦营养生长末期到生殖生长始期,即小麦抽穗期或抽穗期-扬花期,扬花期后防治,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灌浆期后麦蚜数量大幅下降,不作为唐山市防治麦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调查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和禾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田间消长规律和种群数量变动因素。麦二叉蚜发生最早,一般在小麦返青期即有发生,小麦灌浆乳熟期以后,因气候及营养条件惡化,蚜量急剧下降。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始见有翅成蚜,孕穗、抽穗以后,蚜量一直稳定上升,灌浆至乳熟初期蚜量急剧增长达到高峰。此后驟减。禾縊管蚜最耐高温高湿,一般小麦揚花期以前蚜量少,麦收前7~10天内剧增达高峰。在小麦各生育期,三种麦蚜长管蚜始終占总蚜量的70%以上,多者100%,是麦田蚜虫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根据皋兰县中堡村麦田的系统调查资料和县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对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发生期预测模型。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田间的发生与小麦的生育期有密切的关系:小麦生育前期蚜量较少,随着小麦的生长蚜量逐渐增加,从小麦抽穗后蚜量急剧上升,到灌浆期达到高峰。并应用1981~2000年20年的平均温度、相对温湿系数建立了发生期的回归预测模型,对历史资料进行检查,符合率分别达95 % 以上。  相似文献   

5.
在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初期的赵冬代麦蛾产卵高峰至高峰后2-3天,选用残效期适中、高效低毒的50%安磷喷雾防治,既可控制小麦大田间一代麦蛾的危害,又可控制储期麦蛾的危害,避免了储粮期防治害虫造成的污染。这种方法还可瘘治小麦穗蚜和叶面害虫。  相似文献   

6.
麦蚜是北京郊区小麦主要害虫之一,麦蚜有四种,但最主要的是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ea(F)),为害主要在穗期,从灌浆始期至末期(5月18—27日)约10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灌浆前中期(5月21—23日)的蚜量与小麦千粒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从三块麦田百株蚜量与小麦千粒重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百株千头小麦千粒重损失分别为3.6%、2.48%和3.81%,平均3.3%。以北京郊区亩产400斤计算,防治可挽回小麦损失11.8斤,因此我们认为以灌浆前中期百株千头蚜虫为防治指标是合适的通过1981—1982年麦蚜发生的系统调查资料计算初步提出监视和短期测报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抽穗末期60头,盛花期250头,和扬花末灌浆初420头供参考及生产上进一步考验修正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小麦品种(系)在孕穗期和灌浆期的田间抗蚜表现,本研究在自然感蚜的条件下,于2010/2011和2011/2012年度分别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对148份小麦品种(系)进行田间抗蚜性调查,采用蚜量比值法对品种(系)抗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孕穗期抗蚜性表现为高抗水平的小麦品种(系)有:衡6632、农大3432和京冬8号,占品种总数的2.03%;灌浆期表现为抗性或中抗水平的品种有:漯麦4号、邯6228、邯4015、KOK1679、烟农23、京花1号、临抗15和扬麦158等8个品种,占5.41%;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均表现为中抗水平以上的有:08P20、KOK1679、衡6632、冀38、临抗15号和漯麦4号等6个品种,占4.05%。本研究可为下一步抗蚜(耐蚜)亲本材料的筛选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穗蚜成为我县小麦生长后期的主要害虫,大发生几率不断增加,特别是1992年我县小麦穗蚜达到大至特大发生年,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经测定,受害小麦一般减产一成,严重年份减产二成以上,超过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为此,我们对小麦穗蚜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进行了探索.一、穗蚜发生与危害规律穗蚜发生在小麦整个灌浆期,以成蚜和若蚜刺吸小麦汁液造成瘪粒而影响产量.穗蚜发生期大致可划分为始见期、始盛期、暴发危害期及自然消亡期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防治指标进行了系統研究,结果表明:在泰安地区麦蚜的防治适期为小麦揚花末至灌浆初期;防治一次即可;此期经济允許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的防治指标为:小麦亩产250公斤为百穗蚜量600头,亩产300公斤为百穗蚜量500头,亩产350公斤以上为百穗蚜量400头。  相似文献   

10.
在小麦拔节到乳熟期内,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是以不同虫龄、不同翅型和不同体色蚜虫组成的混合群体.小麦拔节-孕穗和乳熟期以绿色有翅蚜为主,扬花-灌浆期以绿色无翅蚜为主.抗感两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在数量、翅型、虫龄和体色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抗蚜品种上麦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感蚜品种;小麦灌浆期,抗蚜品种上成蚜比例和无翅蚜比例均显著低于感蚜品种.蚜虫自然种群体色结构分析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更喜取食感蚜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寄主生育期和寄主品种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1.
麦长管蚜为害损失估计及防治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和为害历期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抽穗、扬花、灌浆3个发育阶段产量损失差异显著,灌浆期间蚜量对产量损失最严重,百株蚜量达1000头,占扬花期开始受害的85.13%,蚜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式为y=0.0088x-0.7582。扬花末期至灌浆期是防治较适宜的时期。在5250~6750kg/hm2产量水平的麦田,其防治指标应为百穗蚜量500头。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一喷三防”施药适期及次数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地小麦产区进行小麦"一喷三防"施药适期及次数药效试验,得出了小麦病虫常发年份施药的最佳适期:第一次施药在小麦扬花后灌浆前期,第二次施药在灌浆中期,防治次数以2次较为经济有效。本次试验药剂组合"48%毒死蜱乳油+43%戊唑醇悬浮剂+腐植酸钾"对小麦白粉病防效达78%,对小麦穗蚜防效达99%,且增产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防治小麦穗蚜高效安全的替代药剂,达到小麦高产优质的目的,对吡虫啉防治穗蚜的效果和最佳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穗蚜的防效与4 0 %氧化乐果乳油和2 6 %杀杀死乳油相当,持效期长,但速效性稍差;田间最佳用量为2 2 5~30 0 g/hm2 。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药时期对小麦害虫的防效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吸浆虫和麦蚜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其中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在北京市大兴区成逐年上升的趋势.本试验选取常规种植的小麦田,研究不同时期防治小麦害虫,防治效果的差异,对产量的影响,选出最佳防治时期.结果表明小麦蚜虫防治在抽穗期或扬花灌浆期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小麦吸浆虫不同防治时期,效果差异较大,在小麦抽穗期防治效果在98.00%以上,但是在开花灌浆期防治效果仅为68.97%.在小麦抽穗期防治小麦害虫产量增加107.08%,小麦抽穗期加上扬花灌浆期防治小麦害虫,产量增加153.37%.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40%杜邦超快可溶性粉剂对小麦穗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在小麦穗蚜防治的应用上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田间药剂试验. 1试验条件 1.1试验对象 小麦蚜虫(二叉蚜).作物:小麦;品种:豫麦18. 1.2环境条件 1.2.1试验地点.涡阳县城东镇胜利行政村孙碾庄孙建荣承包地.  相似文献   

16.
麦长管蚜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其种群在小麦田发生、发展和消亡均可能受温度、湿度、风雨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在麦长管蚜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出现不同的气象因素也将使其防治策略发生变化。重点分析5月温度、湿度、瞬时风速、降水量等对2019年河北省小麦田麦长管蚜种群发展动态的影响,以期明确影响河北省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小麦田麦长管蚜种群发展动态结果表明,河北省保定和唐山地区麦长管蚜在麦田快速发展时,当地小麦分别处于扬花后期至灌浆初期和小麦扬花期,而保定地区麦长管蚜至小麦乳熟后期才开始出现种群数量下降,唐山地区麦长管蚜却在小麦灌浆期出现了种群数量的快速下降。结合气象因素分析发现,在平均气温相近的情况下,保定和唐山地区最高气温均于5月22—24日出现了高于36℃的天气,而保定地区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于23日出现了急剧下降,可以确定与此次高温天气有关,但唐山地区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于19日便开始出现下降,与5月19—20日唐山地区小麦田出现的大风天气有关,当时风速为8.3~16.0 m/s,达到了5~7级,其中7级大风持续时间为3 h。而2地降水量和田间相对湿度的变化不是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的种群动态研究,探讨果麦间作模式下麦田麦长管蚜的发生危害特点及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定期定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结果]麦长管蚜5月上中旬开始危害,核桃小麦间作田发生危害时间稍早于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果麦间作模式下麦田麦长管蚜田间消长规律与小麦单作田基本一致,危害高峰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核桃小麦间作田麦长管蚜发生量大于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发生量.[结论]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麦长管蚜在核桃小麦间作田的危害重于其在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试验名称:7.5%氯氟?吡虫啉微乳剂防治小麦蚜虫;试验作物:冬小麦,京冬18;防治对象:小麦蚜;供试药剂:沧州天和农药厂生产的7.5%氯氟?吡虫啉微乳剂;施药方法及用水量:在小麦灌浆初期常规喷雾,用水量450gk/hm2。试验结果:在小麦灌浆初期常规喷雾,适宜剂量为有效成分33.75~39.375g/hm2;使用方法:于小麦灌浆初期常规喷雾,用水量450kg/hm2。安全性:试验药剂各剂量处理区小麦生长均正常。  相似文献   

19.
小麦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粟缢管蚜等,是小麦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出现了防治效果变差的现象。小麦蚜虫以成蚜和若蚜刺吸小麦叶片,使小麦出现黄枯、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籽粒秕瘦而造成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完善和改良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可有效提高对蚜虫的调查测报效率,并便于指导农民及时进行麦田蚜害防治。对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及生产一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的成功、有效地治理小麦蚜害的重要措施和成熟经验,对科学除治蚜害,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穗蚜是小麦上的常发性主要害虫,以成、若虫吸食穗部、茎秆和叶片汁液,严重影响小麦灌浆,重发年份可减产40%以上。许多农民反映,小麦穗蚜特别难治,打3~4遍药,效果都不好。据笔者多年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