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黏虫的鉴别及发生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安国 《农技服务》2010,27(8):1005-1006
黏虫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介绍了黏虫与玉米螟、劳氏黏虫、白脉黏虫等昆虫的形态特征区别,以及黏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2017年8月吴忠市红寺堡区玉米黏虫突然暴发,危害较为严重。通过对红寺堡区玉米种植情况及黏虫发生情况、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重发原因,总结提出玉米黏虫应急防控的一系列措施,从而控制玉米黏虫暴发危害的程度,保证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由于福泉市常年都发生黏虫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而降雨频繁、天气时晴时雨的气候,极有利于黏虫的发生为害。为确保福泉市玉米生产安全,加强田间调查,一旦发现有黏虫发生为害,立即组织农户开展防治,同时要做好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大、小斑病、锈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卢森轩 《新农业》2010,(4):24-25
<正>谷子的病虫主要有黑穗病、白发病、锈病、栗叶甲、黏虫等,尤其以栗叶甲、黏虫、锈病危害重,影响谷子品质与产量。近几年由于春旱,栗叶甲较重,平均为害株率50%~  相似文献   

5.
2007年,岐山县玉米田2代黏虫幼虫较常年偏重发生。通过对发生特点和气候、栽培等因素的分析,得出6月份降雨充足和田间秸秆残留量较高是造成2代黏虫幼虫较常年偏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6月份应加强测报和普查,警惕2代黏虫暴发为害;免耕田应积极落实黏虫防治等配套措施;黏虫防治可结合玉米田化学除草一并进行等测防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技推广》2017,(6):17-18
正近期,江淮、黄淮地区出现黏虫1代成虫高峰,并集中向东北、华北地区迁移,呈现盛发期早、发生范围广、蛾量大的特点。据监测分析,预计2代黏虫在东北、华北、黄淮、西北等玉米种植区呈重发态势,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玉米黏虫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黏虫暴发危害,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强化责任落实。2代黏虫为害期正值东北、华  相似文献   

7.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极强的粮食作物害虫,主要在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发生为害,具有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近几年来黏虫的危害逐渐严重,影响到我国粮食作物的生产.通过开展对黏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及防治方法的实践,掌握该虫的消长规律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黄胜 《农技服务》2011,28(4):461-462
总结了小麦黏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与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农业》2020,(9)
正根据凌海市农业中心植保站监测,结合气象和生态条件综合分析,2019年凌海市三代黏虫中等偏重发生,同时,草荒地、杨树林地及其周围农田存在点片暴发为害成灾的风险。三代黏虫主要为害玉米、谷子、高粱、花生、水稻等农作物,防治适期在8月初至8月中旬。广大农民应密切注视虫情动态,及时防治,一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汉江中游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6年在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调查了黏虫(Mythimna separata)成虫种群的发生动态。根据调查结果推测湖北省境内汉江中游流域均可能为黏虫常年越冬地,蛹及成虫均可越冬,为1代黏虫多发区;越冬代成虫在3月中下旬出现峰值,4月为1代黏虫幼虫期,幼虫大量发生,主要为害小麦,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上旬为1代黏虫成虫高峰期,此后在7月上中旬成虫可能会有个小峰值,但8月之后基本不再出现成虫峰值。  相似文献   

11.
常永霞 《河南农业》2017,(34):32-32
2017年7月因河南省强对流天气偏多,局部出现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致使二代黏虫成虫随下旋气流降落河南省,加之滞留本地的虫源,三代黏虫在河南省多地玉米田发生为害,严重地块每平方米虫量在20~30头。因此,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于2017年7月25日,向全省下发了《关于迅速开展3代黏虫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务必充分认识三代黏虫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对玉米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进行了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阿维·氯苯酰和甲维盐对玉米黏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适合推广使用;此外,通过测产发现,前期(大喇叭口期及之前)黏虫为害重的地块,若能选对药剂,及时展开防控措施,产量可恢复70%左右。  相似文献   

13.
岳润庆 《中国农技推广》2014,(4):52+43-52,43
玉米黏虫又称行军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可远距离迁飞的多食性暴食害虫。在山西阳泉市主要为害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该虫在本地主害代为3代,但在2013年,与历年同期相比,大量降水较往年提前,偏多的降水有利于南方1代黏虫随气流迁飞。  相似文献   

14.
(1)病虫发生特点。7月份随着气温升高,玉米进入快速生长期,此期危害玉米的主要病虫有黏虫、玉米螟、病毒病、大、小斑病及红蜘蛛等。①二代黏虫上中旬正处幼虫发生盛期,为害比较严重,中下旬化蛹羽化;②玉米螟一代成虫上中旬盛发,二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7月份雨水多时发生较重,但大雨对其发生不利;③玉米红蜘蛛7月进入为害盛期,干旱有利其发生;④玉米大、小斑病继续入侵,中下旬开始发生,7月多雨对其发生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5.
二、虫害 1.黏虫 (1)为害及分布:分布广,为世界性害虫,暴食性.大发生时幼虫常把叶片吃光。  相似文献   

16.
<正>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夜盗虫、五线虫、五彩虫、春蚕。幼虫食性很杂,可取食100余种植物,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主要为害麦类、稻、玉米、高粱、谷子等,大发生时也为害豆类、棉花、白菜等非禾本科植物。黏虫具有迁飞性、多食性、暴食性的特点,往往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幼虫吸食叶片,叶片被食成缺刻,重者仅留叶脉,大发生时将叶片吃光形成光秆,造成缺苗断垄,若防治不及时,常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17.
<正>一、黏虫发生特点黏虫为害甘蔗时,以幼虫咬食蔗叶,大发生时可将大量蔗叶吃光,仅剩叶脉,严重影响蔗株生长,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黏虫一年发生2~3代,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性,对糖醋液和黑光灯趋性强,白天多潜伏于甘蔗喇叭口、杂草等阴暗环境,傍晚及夜间飞出来活动、交配产卵。幼虫昼伏夜出,有潜土习性,潜土深度一般在1~5厘米,多在干湿土交界处潜伏。1~3龄幼虫有假死性,4龄以上幼虫有群体迁移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吉林省西辽河稻区主要害虫种类、种群发生规律及为害情况,为西辽河稻区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4~2016年间通过性诱剂、粘虫板及盘拍法对吉林省西辽河稻区水稻主要害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内,害虫的种类及为害部位各有不同,在插秧期至分蘖期,主要有稻潜叶蝇(Hydrellia griseola)、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等害虫为害水稻叶片;在分蘖期至孕穗期,主要有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e)、稻飞虱等害虫为害水稻茎秆及叶片;在孕穗期至收获期,主要有稻飞虱、黏虫、尺蠖(Geometridae)等害虫为害水稻叶片及茎秆.所调查的害虫中稻潜叶蝇在田间呈随机分布;水稻二化螟成虫有两个发生盛期,表明水稻二化螟可以在该地区完成两个世代的发育;稻飞虱分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iatellu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两种,以灰飞虱为优势种,两种飞虱种群的成虫和幼虫虫龄结构相似,并且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9.
黏虫,俗名五色虫、五花虫、夜盗虫等,属于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小麦、水稻、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大发生时也为害大豆、蔬菜等作物.为害严重时,能将作物叶吃光,穗咬断,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该虫以幼虫形态为害作物.幼虫共6龄,5、6龄进入暴食期,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0%左右.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喜高湿,昼伏夜出,产卵于禾本科植物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呈纵卷状.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穗虫是指玉米穗期,为害玉米雌穗的多种害虫的总称,有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高粱条螟、黏虫、秋毛虫等。尤其是棉铃虫,近几年在玉米上为害加重,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种重要害虫。一、发生为害特点棉铃虫又称钻心虫、棉桃虫、辣椒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棉铃虫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和地区而异。在山东省每年发生4代,翌春气温回升至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